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4290
★青少年课外推荐用书,创新指南、提分宝典
★知名出版人王溢嘉潜心多年,为青少年奉献的88堂创意课
★教会你如何思考,把每一“分”的努力,变成“超越时代”的底气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本书出版已逾二十载,横跨两个世纪,感动无数心灵。
这是一个浸淫书业三十多年的作者、出版人、父亲写给青年读者的殷殷叮嘱,每当他看见正读中学的儿女,便会想起自己青春岁月里曾有过的向往、轻狂、彷徨与悲欢,他有许多箴言相告,又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就有了这本滚烫又温馨的“书信集”。
在这些信件里,他穿越自己心灵的虫洞,在飘浮的时空中,四处去挑选、剪裁某些英雄人物生命中所流露出来的、让人感到温热的特质,并由此发出回声阵阵的叩问。这既是作者对自我过往的审视与对话,也是激励青年大胆演出人生舞台的剧本,不断追寻、突破和向上的强心剂。
祝你收信平安,开卷有益。
《虫洞书简2:给青少年的88堂创意课》
古今中外的创造者,跟常人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只是多了一点创意,懂得适时拐个弯,便能开创新局。
在本书的88篇小短文中,作者列举天才人物创造与发明的真实故事,分别从五个方向入手,阐释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壁垒,才能获得真正的创意这一核心观点,教会读者挖掘创意潜能、改变思考模式、打开人生格局的方法。
翻开本书,让有心成为创造者,进而改变世界的你,迈出一大步,走在人生的王道上!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天集 振衣千仞岗
镜里朱颜 / 002
寻找英雄的剧本 / 004
迷宫中的自我 / 006
摆脱生命的魔咒 / 008
唤醒沉睡的力量 / 010
几度峰回路转 / 012
永远不会太晚 / 015
化不可能为可能 / 018
我有一个梦 / 020
地集 登舟望春月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 024
一个旅行者的诤言 / 027
何来错误的步? / 029
船长与战士 / 031
倾听自己生命的鼓声 / 034
骆驼与狮子 / 036
勇于向未知挑战 / 039
人生因浪漫而传奇 / 041
生命因付出而充实 / 043
雷集 吴钩霜雪明
登大山需要向导 / 046
主动出击的精神 / 049
苹果的滋味 / 052
阶段性任务 / 055
音乐家与职篮巨星 / 057
机会的两种含义 / 060
快速的真谛 / 062
珍珠的形成 / 064
休息的艺术 / 066
打破旧习·创意人生 / 069
风集 风檐展书读
认识的喜悦 / 072
知识的魅力 / 075
让心灵悸动的阅读 / 077
读书需走爱之路 / 079
为学要如金字塔 / 081
消遣中的奇遇 / 083
在不疑处有疑 / 086
寻找知识上的敌人 / 088
两个世界的辩证 / 091
水集 回首来时路
三种际遇,一样成功 / 094
感谢父母的两种方式 / 097
父亲的特别决定 / 100
电影背后的心路历程 / 103
好学校还是好家教? / 106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 / 109
玉不琢,不成器 / 112
两首歌的弦外之音 / 115
从对立中产生和谐 / 118
火集 下马饮君酒
让明日的太阳照常升起 / 122
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 124
玫瑰与刺 / 126
失败者的觉醒 / 128
在改变与接纳之间 / 131
蛤蟆的油 / 133
痛苦没有特别的权利 / 135
乐在工作:石匠、裁缝与上帝 / 138
用欢笑拥抱你的命运吧! / 141
是寂寞,不是孤独 / 144
山集 海内存知己
生命需要情感滋润 / 148
莫做空心树 / 151
走出自恋的窝巢 / 154
富兰克林的秘诀 / 157
发现另一个自我 / 159
柔情是慷慨而仁慈的 / 161
少年歌德的烦恼 / 163
闭锁与开放的爱 / 166
与他人共享存在 / 168
快乐的魔法师 / 170
泽集 纵浪大化中
幸福是什么? / 174
第十三项德行 / 176
蝴蝶与坦克 / 178
生命的变与不变 / 181
活出自己的风格 / 183
在社会与历史的舞台上 / 185
小我与大我的追寻 / 188
不忘旧时盟 / 191
《虫洞书简2:给青少年的88堂创意课》
章 ∣ 你必须打破的十七个框框
无形监牢:你是“跳蚤马戏团”的一员吗? / 002
这不可能:什么样的人能得诺贝尔奖? / 005
僵硬分类:影响萧伯纳深远的一本书 / 008
功能固着:你会拿黑桃A当名片吗? / 011
拘泥目标:从微波炉到微软 / 014
知识魔咒:清洁工和小学生给专家上了一课 / 017
标准答案:看物理奇才如何使用气压计 / 020
箱中思考:少年司马光为什么能“不同凡想”? / 023
传统窠臼:在美国铁路上奔驰的罗马战车 / 026
排斥意外:挡风玻璃与漂浮香皂是怎么来的? / 029
害怕犯错:两次失误让弗莱明中了两次奖 / 032
找错问题:《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的一分钱 / 035
缺乏信念:怀疑笛卡尔,相信哥伦布 / 038
不想受限:《天路历程》与奥美广告的戒律 / 041
错失良机:你像莫扎特?还是像香奈儿? / 045
贵贱有别:让烤火鸡成为“蒙娜丽莎” / 048
没有禀赋: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何玄机? / 051
第二章 ∣ 为你带来创新的二十种思考
逆向思考:就是它发明了发电机与留声机 / 056
颠之倒之:社会生物学与生理回馈的发想 / 059
负面操作:甲壳虫汽车一炮而红的诀窍 / 062
转移焦点:你怎么看斑马和天花? / 065
改变对象: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 068
乾坤挪移:谁让大西洋缩小了20%? / 071
前瞻思考:王永庆卖米,摩托罗拉卖对讲机 / 074
元素重组:拼联裤袜,组合印刷机 / 077
思想挂勾:文化唯物论仿如梦境编织术 / 080
自我组合:成龙的喜剧功夫与张荣发的船队 / 083
整合矛盾:且让修女与禅师共舞 / 086
水平思考:一个美少女的难题与机智 / 089
主题观点:弗洛伊德的“吾道一以贯之” / 092
观念移植:太阳系VS原子构造 / 095
思考:割稻就像理发、剃须好比耙草 / 098
加成作用:现在是春天,而我是瞎子 / 101
删减效果:Hello Kitty与《荒原》的魅力 / 105
图像思考:达尔文心中的“想象之树” / 108
逻辑把关:破解自由落体与灵异钟 / 111
收发自如:从进化论到洗衣机的思考步骤 / 115
第三章 ∣ 让你成为创造者的十九个特质
永远好奇:站在神秘抽屉前的创造者 / 120
敏锐观察:世界地图与芭比娃娃 / 123
喜欢发问:只有牛顿问“为什么” / 127
乐于想象:科幻小说之父的第三只眼睛 / 130
挑战权威:不怕被巨人踩死的伽利略 / 133
拥抱混乱:广场上的两座标准钟 / 136
兴趣广泛:达·芬奇的自体杂交 / 140
心灵开放:爱因斯坦为《心灵无线电》写序? / 143
笑骂由人:费曼说“你管别人怎么想!” / 146
幽默风趣:相对论和黑洞里的幽默 / 149
近乎疯狂:乔布斯的使命必达 / 152
辛勤工作:音乐家看天文望远镜 / 154
追求完美:从海明威、乔布斯到刘谦 / 157
敢于冒险:费曼的怀表,巴斯德的吸管 / 160
边缘角色:犹太人为什么特别有创造力? / 163
不理俗务:五盒巧克力和破大衣 / 167
合而不同:要孤独,也要合群 / 170
思想飞跃:宇宙学家是哈姆雷特的传人 / 173
两种动机:牛顿在海边捡起的贝壳 / 176
第四章 ∣ 提供你灵感的十九道窍门
感官刺激:达利的钟表为何软如乳酪? / 180
向外索求:甲壳虫乐队与贝聿铭的交集 / 183
开卷有益:达尔文和金庸的灵感阅读 / 186
吸收再造:有人让毕加索怀了孕 / 189
他山之石:裁缝教卢米埃尔兄弟放电影 / 192
活用经验:福尔摩斯的前世今生 / 195
爱情滋润:灵感女神与创意男仆 / 198
梦境启示:魔鬼与糖尿病之梦 / 201
师法自然:从芒刺里看到魔术贴 / 204
神秘钥匙:躺在棺材里,闻一闻烂苹果 / 207
更多点子:从王安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 210
意识假期:在火车上邂逅哈利·波特 / 213
建档库存:李贺骑驴,杰克·伦敦晒衣服 / 216
改变环境:牛顿回故乡,高更出国去 / 219
心灵震撼:沉默羔羊的沉默启示 / 222
强烈需求:后一名逼出了分期付款新招 / 225
练习想象:电子魔术师的秘密武器 / 228
解读象征:梦中灵感的科学实验 / 231
生命原声:倾听心中小孩的声音 / 234
第五章 ∣ 助你迸出创意火花的十三项交会
阴阳相济:在剪辑师床上的导演 / 238
基因交换:一个化学家的“异花授粉” / 241
异业结合:工程师搞哲学,音乐家学种田 / 244
独特观点:当悲剧遇到卓别林 / 247
异常知觉:如果让近视画画,聋子作曲 / 250
潜在补偿:梦中的野人、鱼与侏儒 / 253
双重挑战:你要如何移动富士山? / 256
东西合璧:音乐才子混搭面包冠军 / 259
新旧融合:亿一千五百三十二万只烤鸭 / 262
回顾现在:攀岩者与女店员 / 265
神圣比例:科学与艺术的黄金分割 / 268
关键舞台:来到巴黎的西班牙画家 / 271
缤纷多样:让世界成为五百座岛屿 / 274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在改变与接纳之间
M:
成长意味着改变,而自我追寻也是想让自己能跟现在不一样。你说你很想改变,但却发现很多事情根本难以改变,结果反而产生更大的挫折感。
其实,有些事是可以改变的,譬如你的将来,你应该以勇气和希望去创造它;有些事是不可改变的,譬如你的过去,那你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它。不少人一再追悔他的过去,说什么“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遍,那我就将如何如何”,但人生根本不可能重来,这样说只是徒增懊恼而已。
我们必须有智慧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譬如你的身高,在你成年后,它就不可改变,但你对你身高的看法却可以改变。有的人因身材矮小而自卑,有的人却一点也不在意,就像埃利诺·罗斯福所说:“除非你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人能让你自卑。”
有的人为自己身材高大而扬扬得意,林肯是身材高大的人(身高一米九○),有人问他:“一个人的腿要多长比较好?”林肯却回答说:“以能碰到地面为理想。”
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要做个脚踏实地的人。对于自己在身体方面某些不如人的缺陷,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它们,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刻意地去掩饰或否认。因为你越在意、越掩饰、越否认、越担心别人注意你的缺陷,就越会陷入难以自拔的自卑与痛苦的深渊,就好像失眠的人,越想赶快入睡,结果就越睡不着。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因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而感到自卑是不对的,而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自卑、自怨、自怜、自恨、自弃之中,而必须有所超越。
对可以改变的缺陷,要想办法去克服它。像原来口吃的戴蒙斯·赛因斯,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雄辩家。对不可改变的缺陷,则要发挥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它,譬如英国的史蒂芬·霍金是个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的重度残障者,需整天与轮椅为伍,但他发挥他在智力方面的长处,成为一个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当今有关宇宙黑洞理论的权威。
霍金说:“我无法欣赏为残障者所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从未喜欢过任何运动。”他自在地接纳他无法改变的缺陷,不去做没有多大意义的掩饰和否定。更不会为了想证明跟正常人一样,而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去征服高山,他宁可做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事。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你应该安详地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不完美部分,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如果连你都不愿意接纳自己,那你怎能希望别人接纳你呢?
W上
蛤蟆的油
M:
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的自传用了一个奇怪的书名:《蛤蟆的油》。它来自日本的一则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位医生,抓到一只蛤蟆。寻常蛤蟆已经够丑陋了,但这只蛤蟆却比所有蛤蟆都更丑陋,因为它长有四只前脚、六只后脚。医生将蛤蟆装进一个玻璃箱内,蛤蟆从有如镜面的玻璃中,次看到自己丑陋的形象,吓得挤出一身油来。医生收取这些油,用来治疗病人的烧烫割伤,据说具有奇效。
黑泽明大概是认为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就像传说中的蛤蟆,看到不少自觉丑陋、惊悚、不堪的经历,而全身“冒汗”,但他既不掩饰,也不回避,他希望他的人生能像“蛤蟆的油”般,医治读者心灵的伤痛。
在黑泽明十二岁时,日本发生惨绝人寰的关东大地震。他们一家人虽然幸免于难,但他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有一天,他哥哥拉着他到废墟中去“远足”。沿途的景象直如人间地狱,让黑泽明触目惊心,在看到漂流在河上的成堆尸体时,他忍不住把眼睛移开,但他哥哥却逼他“睁大你的眼睛仔细看清楚”!
黑泽明说,在无法回避地目睹那些令他感到恐惧、恶心的景象后,很奇怪,他心里反而逐渐有一种宁静的感觉,而当天晚上,也难得地有一个香甜的、不再做噩梦的睡眠。
他感到迷惑不解。哥哥告诉他:“面对可怕的事情时,把眼睛闭起来,才会觉得害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仔细观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没有一个人是安详的,我们总是会有一些恐惧、忧虑的事。也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们难免做过一些让自己感到难堪、羞愧或丑陋的事。只要它们一浮出心灵地表,我们就会觉得不自在,因此,多数人都对它们采取了“四不政策”:不想、不看、不听、不谈。但这只是在掩饰和回避问题。
甘地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不少他年轻时代做过的荒唐事,除了违背宗教戒律偷吃肉外,还包括偷吸烟、偷窃、嫖妓(和朋友去妓馆,连账都付了,但因太吃惊而逃离)等,以及结婚后(他十三岁就结婚)如何沉迷于肉欲,而疏忽了照顾病重父亲的职责等。
这些原都是让人极感难堪、羞愧,而亟欲掩饰、否认的事,但甘地却毫不回避地正视它们,并因为这种正视而使他有所警惕,后终于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对于各种让我们感到恐惧、忧虑、难堪、羞愧、惊悚的事件,你若不敢面对它们,你的恐惧、忧虑、难堪、羞愧、惊悚就永远不会消失,一再地压抑,只是让它们获得更多的能量而已。但如果你能坦然地面对它们,虽然刚开始时会觉得不自在,甚至会惊吓或难过得“挤出一身油”来,但这些油却能医治你生命的“烧烫割伤”,让你重获心灵的平静,没有负担地重新出发。
W上
《虫洞书简2:给青少年的88堂创意课》
无形监牢:你是“跳蚤马戏团”的一员吗?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要想挣脱枷锁、跳出框框,就必须先知道自己被监禁。
很多人抱怨说他们没有能力创造,其实,他们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失去了创造力。要了解这里面的情况,也许该先来个测验,下面就是个有趣的题目:“请用六根火柴棒排出四个三角形,但不能将火柴棒折断。”
如果你排了五分钟还排不出来,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排不出来。在公布答案之前,我们想先谈一下跳蚤。跳蚤之所以叫跳蚤,因为它前进不是用走的,而是用跳的,而且一跳可以跳到身体高度的一百倍。但德国汉斯马戏团里的跳蚤却是用走的,更会表演拉车的特技(当然,观众需用放大镜来观赏)。为什么会有这种离奇的怪事呢?原来是马戏团的驯蚤师对跳蚤施以特殊的教养。首先,驯蚤师将跳蚤关在玻璃箱内,玻璃盖的高度要比跳蚤跳跃的高度低,跳蚤一跳,头就碰到玻璃盖,它慢慢地就不敢再跳那么高;然后,驯蚤师逐步降低玻璃盖的高度,跳蚤怕痛,只好越跳越低;到后,跳蚤在盖子压顶下,就不敢再跳而只能用走的。经过这种特殊的教养,跳蚤终于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跳跃能力。
前面那道题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六根火柴棒叠成一个金字塔,不就出现四个正三角形了吗?很多人在知道答案后,会在心里嘀咕:“你又没有说可以做三维空间的立体排列!”但题目里也没有说你“不可以”做三维空间的立体排列啊!其实,多数人都是自我设限,自己绑自己,只会将六根火柴棒在一个平面上东挪西移,而不能或不敢从事三维空间的思考。这和被盖子压顶而无法跳跃的跳蚤有什么两样呢?
那我们是怎么失去创造能力的呢?下面这个故事也许可以提供我们部分的答案:有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次听到老师说华盛顿小时候砍倒樱桃树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在说完故事后问:“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华盛顿的爸爸为什么会原谅他吗?”他立刻举起手,抢着回答说:“因为华盛顿的手上还拿着斧头!”班上的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老师则摇摇头,严肃地说:“不对!不对!爸爸会原谅他,因为华盛顿是个诚实的小孩。”他搔搔头,不好意思地看了老师一眼,默默坐下来。
这个小孩想的其实也没错,如果爸爸不原谅华盛顿,反而骂他甚至打他,华盛顿控制不住,说不定就会拿着手上的斧头乱挥乱砍,那多危险啊!“因为华盛顿的手上还拿着斧头!”其实是个很有创意的答案,但却不被社会所认可。我们都曾经当过小孩,对很多问题其实都有过很多看法,但却有人皱着眉头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后只剩下“因为华盛顿是个诚实的小孩”这个答案,于是我们有了教养,成了像德国汉斯马戏团里被驯养的跳蚤,失去了跳跃的能力,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压住我们而使我们失去创新能力的盖子是无形的,那也许是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所习染的传统观念,也许是我们惯性的思考模式、单调的生活环境。它们像一个个牢笼,我们受其监禁与驯化而不自知,只能在一个小框框内思考,忘了自己原有一个海阔天空、充满创意的心灵。
创造者就是挣脱牢笼、跳出框框的人。人跟跳蚤不一样的地方是,跳蚤一旦被驯养,就很难恢复跳跃的能力,但人类会反省。要想挣脱牢笼、跳出框框,必须先知道自己被监禁。只有挣脱无形的牢笼,才能释放我们被监禁的创造力。
这不可能:什么样的人能得诺贝尔奖?
所有的创新者都在告诉你:“这怎么可能?”只是你自己绑自己、不想改变的一个思想樊笼。
如果问你:“什么样的人可以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多数人心中浮现的几乎都是拥有博士及教授头衔、发表过无数论文、在世界一流大学主持一个尖端研究计划的知名学者……二○○二年十月九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当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为日本的田中耕一,消息传回日本时,日本学术界和传播界的个反应不是欣喜,而是震惊!因为几乎没有人知道田中耕一是何许人。几经查访探听,大家才知道,田中耕一既非学者,亦非教授,而是京都岛津制作所分析测量事业部里的一名技术人员,他的学历是日本东北大学电气工学系学士,得奖依据是他毕业后四年所发明的“对生物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这怎么可能?”很多人不仅怀疑,而且对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出批评,但该院的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坚定认为,颁奖给田中耕一乃是正确的决定,因为诺贝尔奖的宗旨是在奖励“率先提出改变他人思维方式和观念的人”,而田中耕一正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人”,他的获奖当之无愧。世人和很多科学家之所以“无法接受”,说穿了就是他们跳脱不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刻板印象,对出身低微的田中耕一有一种“非理性的鄙视”。该委员会决定颁奖给田中耕一,不只在奖励他率先改变了科学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希望能“改变”世人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刻板印象。
为个人及全人类带来突破与创新的,都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人,在以新发明、新发现、新方法改变大家生活的同时,他们更想改变大家的想法──“这怎么可能?”只是你自己绑自己、不想改变、自我囚禁的一个思想樊笼。
在人类田径运动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四分钟魔咒”:一九四五年,当冈德·哈格以四分零一秒四的佳绩跑完一英里a,缔造空前的纪录后,当时所有的田径好手和生理学家都认为,这已经是人类的能耐了,想用四分钟跑完一英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它超出了人类身体和生理的极限。接下来好几年,果然都没有人能破除这个“魔咒”,于是有越来越多人相信,它不只是“魔咒”,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英国的罗杰·班尼斯特却偏偏不信邪,他在平日训练时,都以“破除魔咒”来激励自己,结果在一九五四年五月,他真的以三分五九秒四跑完一英里,让举世为之震惊和喝彩。更令人惊讶的是,四十六天后, 另一个英国选手约翰·兰迪又以三分五八秒零的成绩打破了班尼斯特的纪录;而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在接下来短短一年内,以少于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的选手竟高达三十七人;再随后一年,更多达三百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显然不是世界各地一下子忽然冒出这么多的田径高手,而是不信邪的班尼斯特挣脱了思想樊笼,化不可能为可能,为自己带来了突破,同时也帮大家解除了他们的心理魔咒和束缚,让他们能无碍地发挥潜能,为自己缔造佳绩。
生命是由无数的“可能”和“不可能”所组成,谁也不知道它们的界线在哪里。但只有不信邪的人才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而且“化不可能为可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