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233827丛书名: YH0123456789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私人选书,每个打工人、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读
《城市的胜利》作者、著名经济学家格莱泽撰文推荐:“地方政策制定者和领导人好读一读这本书。”
《独立新闻》:“如果你正在考虑换工作或开始新工作,这本书你会首先想读。”
凯瑟琳·沃托,TalenTrust CEO :“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做生意或想做生意的人。”
★《福布斯》年度选书,和小说一样好看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荣获普林斯顿大学William Bowen奖,被翻译成八种语言的经济学科普杰作
*豆瓣读者 潮汐:“把经济学科普写得跟小说一样生动好读,实在牛啊。 ”
*豆瓣读者 Larene:“很愉快的阅读体验。莫雷迪是一流的经济学家,讲故事的能力也是一流的,字字都戳到了美国社会的痛处。”
★去哪座城市发展更有前途?城市“抢人大战”,靠什么能赢?
*收入的决定因素不是简历,而是你住哪儿!辨析人口与财富迁移的长期趋势,看懂未来城市的风险与机遇
*留在大城市还是去小地方定居?
*怎么判断哪座城市有发展潜力?
*为什么有的城市留不住人?
*近年来为何各地上演“抢人大战”?
★权威媒体机构重磅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重磅推荐
留在大城市还是去小地方定居?如何选择工作地点?怎么判断哪座城市有发展潜力?同一种工作,在不同城市的收入为何差距很大?
为什么有的城市留不住人?大城市需不需要低端劳动力?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这么高?近年来为何各地上演“抢人大战”?老牌城市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
在过去数十年中,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薪水、人口流动的作用越加重要,在面临找工作、迁徙等重要的人生抉择时,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论述的内容涉及收入差距、房价、结构转型、产业发展、教育、移民等各个方面,无一不是关系到家庭与个人生活福祉、国家和地区繁荣的重要问题。与抓眼球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作者通过本书,引领我们去探究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长期趋势与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本书的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反思现有的政策,包括户籍制度、大城市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及一些区域发展政策。
引言
章 美国铁锈
巨人的没落
从工厂到私立学校
制造业的新潮
中国和沃尔玛如何帮助穷人
生产率悖论
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中空现象
历史潮流
第二章 智能劳动:微芯片、电影和乘数效应
什么是创新型工作
为什么创新对你是重要的
新工作、旧工作与工作的循环再生
为什么工作创新会持续增长
第三章 大分化
双城记
创新中心在哪里
你的薪水更多地取决于你住在哪里而不是你的简历
邻居的教育水平如何影响你的薪水
大分化与新的地理不平等
死亡的不平等分布
离婚和政治参与日益增长的分化
慈善的不平等
第四章 吸引力
如果旧金山不喜欢沃尔玛,为什么沃尔玛偏爱旧金山
优势1 :规模很重要
优势2 :生态系统和风险资本家
优势3 :知识溢出的(几乎是)魔法经济学
为什么人才外流是一件好事
这对三个美国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成功的秘诀是适应
第五章 流动的不平等和生活成本
流动代金券和持续下降的失业率
不平等与房地产之间的惊人联系
中产阶级化与不满
第六章 贫困陷阱与性感城市
明星效应
生物技术和好莱坞有何共同之处
贫穷却性感
大学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吗
贫困陷阱和大推动的经济学
产业政策、绿色就业和挑选赢家的挑战
贿赂企业雇用工人
赋权于社区
第七章 新“人力资本世纪”
科研的社会回报
为什么不平等与教育有关
数学竞赛
外来的发明家
工作和签证
美国的选择
本地化的全球经济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者序
本书的作者恩里克·莫雷迪(Enrico Morreti)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这本书写于他在斯坦福大学休学术假期期间。作者在致谢中说,相对于写技术性的学术论文,现今的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强的激励去写书。在中国,也基本如此。写书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去翻译别人的著作了。但是,当磨铁出版社的沈老师联系我翻译此书时,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此前,我已经读过此书的英文版,深感这本书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社会经济,而且对于思考中国当前的很多社会经济问题,乃至中美关系都极有价值。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中国读者能读到它。
本书论述的内容涉及结构转型、产业发展、收入差距、教育、移民、房价等各个方面,无一不是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繁荣以及家庭与个人生活福祉的重要问题。但是,与那些抓眼球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作者通过这本书引领我们去探究这些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长期趋势与深层次的原因。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从区位和空间视角来探讨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机会的书。这个领域的研究之所以重要且引人入胜,首先是因为,工作以及工作地点的选择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决策;其次,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在过去数十年中变得愈加重要了,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对于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而言,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距显著上升了,而且大学和高中毕业生的地理分布也日渐分化:那些历史上大学生较多的地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而那些低教育水平的地区则越来越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很显然,不同教育(收入)水平的劳动力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在地理上的“大分化”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房价的差别只是其中之一。
工作在地理分布上的分化为什么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呢?其直接原因,是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和创新产业的兴起,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作者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如何使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地区逐渐衰落,以及创新产业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的。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外包以及国际贸易如何使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岗位减少,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创新产业如何发展壮大并同时带动地区的就业增加。作者特别对创新部门的乘数效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该部门的增长不光增加了本部门的就业,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尤其是,创新部门的高收入带来了对本地服务的需求,创造了本地部门的就业。
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本。为什么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喜欢聚集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呢?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创新产业而言,面对面、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因为碰撞出新的想法需要如此,企业的融资、运营和管理同样如此。这就使得距离非但没有如一些人断言的那样“死去”,反而变得异常重要了。当然,使人们集聚的机制还有很多。比如,高学历的夫妻倾向于迁移到大城市,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城市可以为高学历的夫妻双方提供就业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能够成为创新集聚地呢?对于那些落后和衰落的地区,如何使其具有吸引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些城市之所以成功,而另一些城市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始”原因。遗憾的是,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如宜人的气候、临近大学)都不能成立;相对而言,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呢?现有的一些尝试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是极难回答的问题。由于集聚效应,依靠小规模、分散的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通常需要一些“大推动(big push)”,才能“启动”一个地区的良性循环,带来持久的集聚效应。作者列举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如赋权区项目以及田纳西河谷管理局项目),但也指出成功是很难复制的。
作者后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而教育水平的提高无非是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和吸收高教育水平的移民。无论是哪个方面,美国都需要改变其现状。
以上是对本书内容的简略总结。本书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书中呈现的内容体现了作者乃至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往关于工作机会、收入以及收入差距的大量研究,通常忽略掉了地理因素;而将劳动力市场和地理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由于劳动力市场和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涉及劳动力的消费选择、区域选择(迁移决策)、房地产市场等各个方面。对这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对一些区域性的政策进行评价一直是充满挑战的。而要在各种力量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娓娓道来,就更非易事。莫雷帝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因此,他来写作这样一本书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
本书的分析对象是美国,因此是读者了解美国经济社会的绝佳读物之一。虽然作者说,这本书不关注那些即时性的新闻,但是书中的分析无疑对我们了解当下的美国及其内政外交都是极其重要的。此外,书中也随处可见中国的影子——作者在章的开篇就提到中国。如今,中美的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两国乃至世界经济前景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虽然无法为中美贸易摩擦提供解决方案,但却能够为试图了解其背景的人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理性的分析。
单就中国而言,本书的很多分析也颇具启发意义。在某些方面,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以惊人类似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虽然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生产率提高的规律、创新的规律以及集聚的力量是相似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工作地点的选择在中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相信,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们将能够更好的理解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城市越来越大?人才为什么倾向于离开一些地区,流向另一些地区?大城市的房价为什么高?近年来为何各地上演“抢人大战”?等等。同时,本书的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反思现有的政策,包括户籍制度、大城市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及一些区域发展政策。当然,莫雷帝对美国的分析并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对中国的研究,书中的结论也不能被简单照搬来制定中国的政策。针对相关的问题,中国的学者仍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研究。
本书的译稿是集体劳动的结果。Lina翻译了引言,孙妍和吴晋翻译了章;杨紫薇和翁淑虹翻译了第二章;李彦龙和杨紫薇负责第三章;吴姗姗和杨鹏翻译了第四章和第五章;董森负责第六章;吴晋负责第七章。后,由我对全书做了校审。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不当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及时而明智地讨论了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如何使不断变化的经济为它们服务,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改善美国各地工作者的处境。”
——巴拉克·奥巴马
“选择你住的地方,是今天的每个美国工作者能做出的重要的选择。”
——《迪伦·拉蒂根秀》,MSNBC
“对于那些好奇美国将如何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继续繁荣的人来说,我想没有比这本更好的书了。”
——马修·卡恩,《绿色城市》作者
“莫雷迪写了今年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巧妙地消除了笼罩在经济辩论上的无数迷思。太棒了。”
——《福布斯》
“这是一本伟大而令人不安的书,讲述了美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路透社
本书论述的内容涉及结构转型、产业发展、收入差距、教育、移民、房价等各个方面,无一不是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繁荣以及家庭与个人生活福祉的重要问题。但是,与那些抓眼球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作者通过这本书引领我们去探究这些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长期趋势与深层次的原因。
——邢春冰,本书译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