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35733
“这个十字路口就像一个时代坐标,一百年的城市一眼可见。”
这是一部由多位网络超人气作家联手叙写的静安百年惊奇。三篇小说四个故事,既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代风云,又有跨越两代人、连绵数十年的情感纠结,还有今日南京西路商圈白领女性的创业记,一路细说着静安以及陕西北路这条历史文化名街所承载的百年故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在后人回忆里,常说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
拿后来叫南京西路、当时还叫静安寺路的这片区域来说,基本真的做到了“静”“安”二字。
——《西摩路密码/刺白》
她很喜欢这条路,路两边气质十足的小店,古旧和新颖融合得毫无边界的建筑,新绿满枝的梧桐树,以及,斑驳的阳光落在干净的路面上。
她仿佛走在明信片中。
——《遇见爱了》
她们仰头看着马勒别墅那童话般的屋顶,在这喧闹的尘世中,独守着一份别样的安宁,任世事如潮,我如如不动。
心静即安。
——《心静即安》
西摩路密码/刺白 君天
遇见爱了
上篇:林青的城市 闲听落花
下篇:龚泽的城市 北路溜溜
心静即安 梦风
后记
序
一个城市总有很多故事,上海这个风云际会的城市当然如此,地处上海城市中心的静安区更是如此。
如果追溯“静安”的得名,那要说到南宋年间就伫立于此的静安古寺,比上海建城的历史更早,如今在金碧辉煌的静安寺周边,多条地铁线纵横交汇,摩天大楼鳞次,这里是上海端时尚的商业区。在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现代城市起源于外滩,自东向西逐步扩界,很快就到了静安寺,一条贯穿的轴线大道也从外滩向西延伸过来,旧时东边叫大马路(南路)、西边叫静安寺路(南京西路),拉出“十里洋场”。静安寺路沿线如鱼骨般扩展了多条南北向马路,长长短短,曲曲弯弯,沿马路又生长出一个个里、弄、街、坊,街面或是摩登商铺或是深宅大院,终成就了上海高档的西区不夜城。陕西北路是其中的一条名头响亮的路,1914 年筑成时叫西摩路,当时马路长度约一公里。
2013 年,陕西北路经静安区人民政府向文化部成功申报,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从此这一公里路段就叫“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同时也是上海六十四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这条百年老街至今完好保留着二十多处名人名居、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被称为“一条西摩路,半部民国史”。这条老街也积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城市共同发展、不断更新的文化内涵,出版社、学校、纪念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分布在街区老建筑中,在它与南京西路相交的宽阔路口,又构筑了新世纪初繁华的梅泰恒(梅陇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商圈。
《转角看见陕西北路》是一部小说集,作者们是网络作家。中国的网络文学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发展成为巨大的文化产业,拥有了数亿读者和上千万作者,与互联网改变生活一样,网络文学也改变了当今的文化生态。因为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原会长陈村先生的缘故,从2017 年开始,陕西北路上有了一个以网络文学为活动内容的文化平台,每月一期的“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已经持续举办了五年,前来参与讲座和交流的网络作家近二百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是这个文化平台的发起单位。这部小说集正是在网文讲坛的基础上,邀约网络作家们撰写以静安老街区为背景的故事。小说集由四篇各自独立的中篇小说构成,写历史也写今天,将网络文学类型创作的特点加以发挥:《西摩路密码/ 刺白》是谍战文,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隐蔽在上海的中央特科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斗争;《遇见爱了》是上、下篇组成的都市文,以爱情故事为贯穿:来到魔都的新上海人、回归故里的老克勒,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弥漫在这个街区的生生死死、欲说还休。《心静即安》是职场文,四个从事心理咨询的职场女性,把创业起步选择在这片街区的梅泰恒黄金商圈,起起伏伏、磕磕绊绊,构筑一段人生经历。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惯于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网络作家们很重视这次创作实践,他们深入采风、走访街区、研读资料、反复修改,用他们独特的笔触书写这里的前世今生、这里的生活变迁。与此同时,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对前前后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上海市民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希望这些故事给老上海人、新上海人带来共鸣。这本小说集是个尝试,也是一次创新,祝愿作家们走出陕西北路后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陈宏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2021年6月
后记
小说集《转角看见陕西北路》即将付梓,作为这本书的策划,感觉就像等到了孕育足月,心定了,你总会诞生。
首先要感谢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早在2017年,静安区文旅局和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发起了“陕西北路网文讲坛”,潮的网络文学就此闯进了静安老街区,五年来,许多网文大咖和年轻读者前来“打卡”。这本书是我们2020年启动的项目,也再次得到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的支持和帮助。项目启动时,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举办了创作讨论会,邀请上海史专家熊月之先生、作家陈村先生、党史专家吴海勇先生、电影史专家汤惟杰先生以及街区居民与网络作家们座谈。
让网络作家用类型创作来写一个城市街区的虚构小说,似乎没有先例,要结集出版,也有很多挑战。正像梦风所说,在网络上写一百万字不难,要写成十万字并且结构完整,对网络作家倒是为难。另外,网络小说惯常的“上天入地”“升级打怪”也没发生在这本小说集中,篇幅和主题要求他们“规规矩矩”。其间跟作者们沟通讨论多次,我很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摘取几段作者写下的文字,集成后记,让读者们了解创作经过。
君天——《西摩路密码/ 刺白》作者:
刺杀白鑫又被称为“亚洲刺杀案”,这次行动在中共中央特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事后,不管是法租界的巡捕房,还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中统前身)都扬言一定要破获此案,但后还是不了了之。
我们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历史上的“刺杀白鑫”事件构思创作的。
小说里的王庸就是中央特科的领导人陈赓的化名,冠生是周恩来的化名,董牧师董健吾和杨登瀛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都是真实的。这篇小说里涉及大量的真实历史地点,这些地方有些已经消失于时间长河,在那里建造起了新时代的建筑,有些则仍然屹立在上海的街道上。本文所有提到的马路名字都是租界时期的真实路名。还有些一晃而过的商铺地名,也承载着大量的历史。
小说里,赵逸、陈文月、吴禄、丁远明等人物则是虚构的。历史小说本就是虚虚实实,但我信奉的创作法一直是尽量真实。所以不论是调查白鑫,还是后的击杀,都保留了大量史实的痕迹。尤其是后的击杀,基本上是还原史实的。
我个人觉得这个谍战故事对静安寺路附近的介绍也好,对当时租界的历史痕迹的把握也好,都做得比较柔和。西摩路小菜场、范公馆、达生医院、圣彼得教堂、何公馆、沧州饭店,这几个历史地点构成了一个真实完美的故事场景。为了把握故事的节奏,我还实地重新走了几遍事件发生的马路。用现在的导航计算,从和合坊到西摩路菜场,也就是三十分钟的步行距离。这是我实际勘察过的。
民国的故事是很有趣的,当时一些平淡无奇的寻常东西,在今天看来往往有着道不尽的惊喜。比如那时候的香烟、那时候的打火机、那时候交通出行、那时候转过几个街角就能看到的教堂等。
研究资料的时候,稍许深入调查,就会挖到许多宝藏人物。比如小说里出现的杨登瀛、董健吾牧师、柯麟医生,每个人的人生都足以写一部作品。如果结合这些人的特点,我们是不是能写出更精彩的故事?赵逸这个人物,来自我2020年写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报告文学。当时我虚构了一个施英身边的交通员,他本来是个黄包车夫,后来成为工人武装纠察队的战士。落到我们这个故事里,就成了中央特科情报科的“红兵”。中国象棋里,小兵过河之后,就不能回头了。作为一个间谍,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而他属于中央特科,自然是红色的属性,所以我让他的代号叫作“红兵”。不过在我初的设定里,红兵是好几个人的代号,分别是红兵一二三四五。因为象棋里有五个小兵五个小卒。
我期待有一天,能够创作“红兵”赵逸的系列故事,我真心地期待着。
梦风——《心静即安》作者:
作为网文作者,其实并没有写后记的习惯。大部分网文作者把书写完了,在作家后台点一个“申请作品完结”按钮就算完事儿。写完本感言通常是两个目的,一是感谢,二是预告新书以继续吸粉。
在获知《心静即安》终于过审可以付梓时,我高兴之余,更多的是释然。本书的写作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着实不易。我认为有必要将本书写作的缘由、过程作一个说明,一则向读者说明本书的背景,二则给那些打算出版作品的网文作者以参考,三则感谢为本书付出过心血的人们。
这篇小说虽然署的是我的笔名梦风,但严格意义上而言应该算是联合创作。另一位创作者是吴斐老师。
吴老师向我约稿的时候是2020年10月下旬。彼时我有一篇蓄谋已久的小说一直没有时间动笔。和吴老师谈妥之后,我很快就按以前的构思写了一篇大纲,并把小说的名字取为《心静即安》。“静”与“安”是小说的文眼,正合上海静安区之意。
随后吴老师为了写作的需要,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邀请沪上知名的作家、史料专家、社会学专家、影视及传媒界人士一同座谈,随后又安排我们参观历史建筑,让我们了解上海的历史与风情。
正如小说中的故事一样,这件事的开端是美好的,然而过程中却碰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小说篇幅的影响。网络小说为了吸粉的需要,通常会将篇幅尽量拉长。一本小说不写到一百万字,作者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两三百万字的篇幅属于正常水准。而此次约稿的字数要求是不超过十万字。这对于擅长浅入深出、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的网络作者而言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其次,情节安排、叙事方法甚至修辞手法都与我一贯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
稿交上去之后,吴老师直接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第二稿交上去之后,吴老师的修改更加深入。第三稿则更是精雕细琢。我想,本书过审之后吴老师的释然应该是远胜于我的吧。
后,诚挚期待读者们的批评、指教。
闲听落花——《遇见爱了》上篇作者:
记得头一次到陕西北路,是一个夏天。
浓绿的树荫下,掩映着一幢幢欧式小楼,小楼前枫叶斑斓,草坪青翠。路中间,车辆穿梭,窄窄的人行道上,行人悠闲。
那一次,我站在街边,看了很久,看得恍惚起来,仿佛时空在这里交错,昔日重来。
后来,有幸得到吴斐老师约稿,我头一个念头,就是一段时空交错的爱恋,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现下和过往的两段爱情。
头一个故事里,林青的执着和困惑,也是我曾经有过的。
随着年岁的渐长,对于生命中,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渐渐起了极大的变化,这一份变化,我放到了林青身上。
相比于漫长的城市纪元,以及更加漫长的大千世界,我们只是极其短暂的过客。在匆匆而过的几十年里,我们能拥有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爱。
头一段故事里,林青生在长在和平之中,在新的时代,她是幸运,以及幸福的。
后一段故事,龚老先生和关小姐那份爱恋,发生于民国,那些古早些的年代,我对于此一段的上海,以及陕西北路,知之甚少,也极难描绘出那一份上海风情和旧日情怀,就交给了北路溜溜。
下篇里,龚泽的城市遗惠了林青,更使这个故事,脱离市井之气,有了一份底蕴深厚的温雅。为此也感谢北路溜溜。
北路溜溜——《遇见爱了》下篇作者:
有点不知所措地接过了闲听落花的爱情故事,她写了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当今都市人,而我,要回到过去。
像两个老朋友在一起聊天,她看到今生,我探秘前世,走着走着,我自己也有点恍惚了,是真是假?
比如小说中的地点几乎都是真实的,如果画一张导游图,每个地点今天都能到达,而且有故事;
比如经历了近几十年城市变迁的上海人,一定也会对小说人物的无奈与欣喜极有共鸣;
再比如,小说副线写到的民国女作家施济美,关于她的故事是从研究资料上获得的,并非杜撰也不是扒网。
下篇《龚泽的城市》年代跨度比较大,但每个时间节点都认真查阅过,不敢“乱窜”,也由此积累了更丰富的每个年代的素材。
写到后来自己是有些困惑的,这样的故事适合今天喜欢读爽文的读者吗?算了,就给经历过生活的人读吧,就这样。
后要说,书中的二十幅插画来自“速写上海”网络社群,这个拥有数千画友、每天能晒上N多画作的热闹社群里,有高段位的专业人士,也有入门不久的爱好者,每当他们拿着画板出没在上海各处的老街区时,他们就成了一道风景。这次,他们的插画在黑白分明的书页里面,分外亮眼。
这是一本虚构写作的小说集,读下去,却又置身于实实在在的城市街区,前后左右,都是生活。
吴斐
2021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