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书写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34466
清代考据学的集大成之作。
《读书杂志》是清代乾嘉时期朴学大师王念孙关于校勘兼训诂的读书札记汇编。校勘训释《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 篇》等重要史籍的内容。在校释文献方面超越了经书范围,广泛涉及史部、子部文献,更加博通。在方法上能综合运用多种校法以正讹误,善于用因音求义、文献互证的方法以考训 诂。本书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吸收学术界新近的研究成果,以繁体横排的形式,为学界提供一个全新的方便使用的点校本。
目録
册
整理説明1
《逸周書》雜志
《逸周書》弟一
政
力竟
賞多則乏
成而生
惠而不忍人
六極不嬴
一人
正民
美女破舌
舉旗以號令無取侵暴
收武釋賄
用損憂恥
遷同氏姓
武有六制至後動撚之
祗人死祗民之死
有功無敗
强轉
代興
不賓祭
登
津不行火
六容
適無見過過適
兆墓
禱無憂玉
時維暮春
脱文十五至無日矣
脱文十二其如天下何
王始
成
以匡辛苦
靡適無□
告
騰上
由禱
天下不虞周
無虎傅翼
《逸周書》弟二
比
惟風行賄
合于四海
右擊之
乃出場于厥軍
奏王
振鹿臺之財巨橋之粟
路徑
遠慎而近
位長
土地之宜
闢修道
畜五味以備百草
有生而不失其宜天不失其時
農民
求
舊玉億有百萬
我北望過于有嶽丕願瞻過于河
曰
建蔡叔霍叔三叔囚蔡叔
九畢
同室克追
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
國西土
立城
日月星辰
以爲土封
復格
……
整理説明
《讀書雜志》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樸學大師王念孫的一部校釋學巨著,全書八十二卷,另有《餘編》二卷,爲王引之於王念孫去世後從其遺稿中整理而成。
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又作石渠,江蘇高郵人。自幼聰慧,“四歲而能讀《尚書》,矢口成誦”,“八歲而能屬文,學爲制義,操觚即作全篇”。十歲讀完十三經,旁及《史記》《資治通鑑》。十三歲,師從著名學者戴震,學習諸經及“聲音文字訓詁”之學,“稽古之學遂基於此矣”(王引之《石臞府君行狀》),後會試三戰皆落第,滯留京師期間與樸學家朱筠交游,在朱筠幕中先後又結識了張鳳翔、邵晉涵、章學誠、吴蘭庭、洪亮吉、汪中、武億、黄景仁等通儒,“俱以古經義、小學相切劘”(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人稱“高郵王懷祖神悟兩漢,儒者所無”(閔爾昌《王石臞年譜》引汪中語)。清乾隆四十年(1775),王念孫三十二歲時得中二甲七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陝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雖“官務殷繁”,未嘗一日輟學。乾隆四十五年,受命出任《四庫全書》館篆隸校對官,館中“海内方聞綴學之士雲集”,“稽經考古,旦夕講論”(阮元《劉端臨先生墓表》),交游日廣,學業精進,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嘉慶十五年(1810)休致後,鋭意著述,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二十日卒於北京寓所,年八十九。王念孫一生勤勉,筆耕不輟,專事文字、音韻、訓詁、校勘,著作等身,除《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外,訓詁校勘文字著作尚有《方言疏證補》《爾雅郝注刊誤》《釋大》《雅詁表》《群經字類》《六書正俗》《説文考正》《讀説文札記》《説文段注簽記》;古韻研究著作有《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爾雅分韻》《方言廣雅小爾雅分韻》《古音義雜記》《雅詁纂》《疊韻轉語》《周秦韻譜》《兩漢合韻譜》《諧聲譜》《古音索隱》《雅音釋》《逸周書戰國策合韻譜》《説文諧聲譜》《諧聲表》;詩文集有《丁亥詩鈔》《王光禄遺文集》《王石臞先生遺文》《王石臞文集補編》,另外還有爲其父王安國所撰《春圃府君行狀》,共30種。
王引之(1766—1834)爲王念孫之長子,字伯申,號曼卿。嘉慶四年(1799)殿試以一甲三名高中進士榜,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河南學政、山東學政、大理寺卿、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文簡。王引之幼承家學,青少年時期即沉研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亦是清代乾嘉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與其父並稱“高郵二王”。代表作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字典考證》《王文簡公遺文集》《石臞府君行狀》《王伯申文集補編》等。此外,其父王念孫所著《廣雅疏證》“自《釋草》以下諸篇,由引之續成之。而《讀書雜志》十種,復多録引之語”(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録》)。《讀書雜志》全書中有“引之曰”數百處。
《讀書雜志》全書約八十萬言,是王念孫晚年校勘古書的札記體學術著作,校釋了先秦至中古時期的重要典籍:《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九種及《漢隸拾遺》《讀書雜志餘編》(八種:《後漢書》《老子》《莊子》《吕氏春秋》《韓子》《法言》《楚辭》《文選》)。全書5800餘詞條,十八種書籍依次分卷,每書、每卷條目不等,長短無定,短則十數字,長則上千言,主要内容大致分爲校勘、訓詁及校勘和訓詁相結合。
一、 校勘,主要是糾正原書訛誤和注者訛誤。
(一) 糾正原書訛誤。古籍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過了無數次的抄寫、刊刻,魯魚豕亥在所難免,王念孫以其豐贍的學識,對群書訛誤一一辯證,詳加校勘,訂正了群書中不少訛字、脱字、衍文、倒文、壞字等訛誤,還古籍之本來面目。
(二) 糾正古注訛誤。中國古籍基本上賴古注流傳,由於主客觀等原因,古注多有錯誤,如《管子》尹知章注、明劉績注疏漏較多,《讀書雜志》對九種古書舊注一一辨析,訂正了不少前人對古籍的誤解,闡幽抉微,使後代研究者少走了許多彎路。
二、 訓詁。王念孫是訓詁大家,運用因聲求義、據古訓、破假借等訓詁方法,解決古籍中隱而不顯的疑難字詞,爲後人閲讀、研究掃清道路。《讀書雜志》訓詁工作包括解釋詞義、揭明文字通假、考證異文、定句讀等。
三、 校勘與訓詁相結合。王念孫精於校勘,長於訓詁,校勘與訓詁相結合的實踐,幾乎貫穿於《讀書雜志》全書的始終。《清史稿》稱其“於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王念孫識斷精審,見識卓絶,將周秦漢魏以來史部、子部、集部重要典籍的疑文晦義、校寫錯亂一一廓清,自《讀書雜志》問世後,其校勘成果及校勘方法一直成爲學者校勘、注釋古籍的重要參考依據和理論指導,中國古典文獻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學科無不從《讀書雜志》中汲取案例作爲理論依據,指導本學科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讀書雜志》也體現了王念孫父子深邃的語言學理論,對現代漢語詞義學、語法學、音韻學、文字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王念孫曾慨嘆“學者讀古人書,而不能正其傳寫之誤,又取不誤之文而妄改之,豈非古書之大不幸乎”,因此他結合大量的校勘實例,在《淮南内篇雜志》後寫了一篇較長的後記,分析了古籍出現訛誤的各種現象,以指導古籍校勘實踐。梁啓超先生在《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中歸納清人校勘方法爲四種:一是兩本對校,擇善而從;二是據本書或他書旁證、反證,校正文句之原始訛誤;三是以原著著書體例刊正全書通有的訛誤;四是據别的資料校正原著錯誤和遺漏。他特别指出“石臞應用第二種校法爲精慎,隨校隨釋,妙解環生,實爲斯學流作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王念孫的校勘成果在當時和後世被廣泛引用,戴望《管子校正》、孫詒讓《墨子閒詁》、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吴則虞《晏子春秋集釋》、郭沫若《管子集校》、黄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等都大量汲取了王氏父子的校勘成果,作爲重要的依據。
《讀書雜志》現存多種版本,大致可分爲原刻本和重刻本。重刻本又有木刻本、石印本、鉛字排印本等。
一、 原刻本
據王念孫《〈管子〉雜志序》“曩余撰《廣雅疏》成,則於家藏趙用賢本《管子》詳爲稽核”,《廣雅疏證》刻成於清嘉慶元年(1796),則嘉慶初王念孫便開始了校勘《管子》的工作。又據王引之《餘編目録附記》云“先子所著《讀書雜志》十種,自嘉慶十七年以後陸續付梓,至去年仲冬甫畢”,“敬檢遺稿,十種而外,猶有手訂二百六十餘條,恐其久而散失,無以遺後學,謹刻爲《餘編》二卷,以附於全書之後”,末署“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朔日”。條列王氏父子所作各《雜志序》及其年譜、師友往來之語可知,《戰國策雜志》《淮南雜志》《史記雜志》《管子雜志》刻於嘉慶年間,《漢書雜志》《逸周書雜志》《荀子雜志》《晏子春秋雜志》《墨子雜志》《漢隸拾遺》等刻於道光年間。也就是説,自嘉慶十七年(1812)至道光十二年(1832),歷經二十年,全套八十四卷之足本始刊刻完成,通稱道光十二年本,亦稱家刻本。據山東大學、遼寧大學等圖書館藏:《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其中包括《逸周書雜志》四卷、《戰國策雜志》三卷、《史記雜志》六卷、《漢書雜志》十六卷、《管子雜志》十二卷、《晏子春秋雜志》二卷、《墨子雜志》六卷、《荀子雜志》八卷《補遺》一卷、《淮南内篇雜志》廿二卷《補遺》一卷、《漢隸拾遺》一卷、《餘編》二卷,共24册4函,每半葉10行21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框17cm×12.7cm。道光本成爲後世刻本之祖本,今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及北京大學、遼寧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圖書館藏。
1984年至1985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高郵王氏四種》本(簡稱家刻本),係據家刻本影印,文字較清晰,當爲早期刻本。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天津圖書館藏道光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該本斷爛、漫漶處較多,當爲家刻本之後期刷印本(簡稱續修本)。
二、 重刻本
(一) 木刻本
清同治九年(1870)金陵書局據道光家刻本重新翻刻(簡稱同治本),版式、行款、卷册與道光本同,道光本有讀點斷版,同治本無,同治本有牌記“同治庚午十一月金陵書局重刊”十三字。同治本今國内收藏較多,僅公藏就有數十部。1991年,中華書局曾據同治本斷句影印。
(二) 石印本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上海醉六堂石印《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8册1函,20行42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内封牌記“光緒甲午中夏桐城張祖翼署檢上海醉六堂代印”,今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圖書館藏。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上海鴻文書局石印《讀書雜志》十種八十二卷、《餘編》二卷,8册1函,28行56字,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牌記“光緒乙未上海鴻文書局印”。今河南大學、北京大學等圖書館藏。
清末民初上海文瑞樓石印《讀書雜志》十種,24册2函,書簽題“足本句讀《讀書雜志》”,今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圖書館藏。
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鴻章書局據文瑞樓藏版石印,此本15行31字,小字雙行同,小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牌記“文瑞樓藏版鴻章書局石印”,是則文瑞樓本與鴻章書局本行款等應相同,内封面題“高郵王懷祖先生著足本句讀《讀書雜志》,鈕君宜題”。此本存世較多,遼寧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圖書館藏。
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掃葉山房石印《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24册4函,14行21字,白口,左右雙邊。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圖書館藏。
(三) 鉛字排印本
193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道光家刻本重新排印,後收入《萬有文庫》,1933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85年中國書店皆據《萬有文庫》本影印。
另外,上海點石齋、鴻寶齋石印本及廣東學海堂、上海書局的刻本,並非全套《雜志》,此處不再贅言。
縱觀《讀書雜志》現存諸本,道光家刻本是早期刻本,寫刻較精,字跡清晰;同治九年金陵書局重刻本與道光家刻本文字出入不大,但刻印較晚;而《萬有文庫》本雖然是較晚的排印本,但改正了家刻本錯誤近二十處,補家刻本脱文一處。如,《史記雜志》第六“言吕后殺隱王如意”,家刻本“言”作“吉”,《萬有文庫》本回改作“言”。雖如此,《萬有文庫》本在排印過程中也産生了一些新的訛誤,如《墨子雜志》第四“‘吾’讀爲‘利御寇’之‘御’”,《萬有文庫》本改“利”爲“列”,“利御寇”出自《易·蒙卦》“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御寇”,《萬有文庫》本所改非是。《史記雜志》第四“曷鼻”條“臼頭深目”,“臼”,家刻本作“曰”,《萬有文庫》本改作“白”,皆非。等等。
續修本當爲家刻本後期刷印之本,雖然漫漶不清處較多,然而亦有可取之處,它修正了原刻的一些錯誤,如《墨子雜志》第二“《號令》篇”,家刻本作“《號合》篇”,續修本作“令”。《荀子雜志》第八“楊未省昭耳”,“昭”指上文“韋昭”而言,家刻本作“照”,續修本刷印時拭去了“照”下“灬”,痕跡尚存。《逸周書雜志》第三“□弗德”條,“□”,家刻本作“曰”,續修本作“□”,與王念孫所證同。《戰國策雜志》第三“商敵爲資”條“塙,堅不可拔也”,“塙”,家刻本作“”,續修本作“塙”。等等。續修本也有訛誤之處,如《逸周書雜志》第二“城方千七百二十丈”,“丈”,續修本訛作“文”。
本次點校,以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道光家刻本爲底本,以續修本、《萬有文庫》本、同治本爲參校之本。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