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6173573
姚鼐一生著述甚丰,遍涉经史子集。长期以来,市场上姚鼐作品多为选本。本书之前,有中国书店1991年出版的《惜抱轩全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惜抱轩诗文集》,但所收皆不全。本书整理者周中明,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金瓶梅研究》编委、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长期从事桐城派和姚鼐研究,成果丰硕。本书系周中明教授十余年勤搜广辑、呕心沥血整理而成。本书在前二者基础上,新增《惜抱轩书录》《惜抱轩时文》《惜抱轩题跋》《惜抱先生尺牍》《惜抱先生尺牍补编》《惜抱先生家书》《惜抱先生尺牍补遗》和诗文辑佚,书后附《姚惜抱先生年谱》及相关资料,较之已版姚鼐诗文集篇幅增加近一倍。其中有的为作者手札、前人抄本或罕见孤本,属首次出版面世,弥足珍贵。本书是目前所见内容为丰富、完整的姚鼐诗文合集,旨在便于广大读者了解其人其文的全貌,为推动学术界对姚鼐及其所代表的桐城派乃至清代文学、安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手文献资料。
(所据底本:本书的整理,惜抱轩诗文集及其后集以嘉庆三年刘文奎家鐫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并广参诸本;《惜抱轩九经说》据嘉庆庚午春三月陶定申刻本;《惜抱轩尺牍》以台湾广文书局1994年影印本《惜抱轩手札》为底本;《惜抱轩尺牍补编》据光绪己卯桐城徐宗亮刊本;《惜抱先生家书》据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惜抱轩尺牍补遗》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惜抱轩时文》据光绪丙子春月桐城刘氏刊本;《惜抱轩题跋》以安徽省图书馆藏钞本为底本;《法帖题跋》《笔记》依据中国书店影印的《惜抱轩全集》本;《惜抱轩书录》据光绪己卯桐城徐氏集刊本;《惜抱使湘鲁日记》据《青鹤》杂志1933年(卷,第四至二十二期)连续刊登;《诗文辑佚》则在每篇文末皆注明出处。附录收清郑福照编姚惜抱先生年谱(清同治七年刻本)及部分传记和诸家评论。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其书斋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鼐生于安徽桐城县南门树德堂宅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高祖姚文然,曾官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罗田知县,入祀罗田名宦祠。姚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祖父孔錨,二十六岁早卒;父亲姚淑,终身为一介布衣。
由于家境日趋衰落,姚鼐从小即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困难时一日只能吃一顿稀饭。生活的艰难,激励着姚鼐更加勤苦攻读。其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他还有个过从甚密的挚友刘大櫆。因此,姚鼐幼年时,姚范和刘大櫆便成为他好的老师。175O年秋,姚鼐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此后,姚鼐五次参加礼部会试,均落第。直至1763年春,姚鼐第六次应礼部试,终于中式,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1766年夏,姚鼐三十六岁,在翰林院庶常馆期满,试职兵部。第二年,由兵部调任礼部仪制司主事。1768年至1771年,姚鼐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后被擢为刑部广东司郎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姚鼐与戴震、等8人破格入选,入馆充纂修官。在馆一年多,姚鼐即辞官归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姚鼐挚友、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朱孝纯在扬州重修梅花书院,邀姚鼐担任掌院。在梅花书院期间,姚鼐以自己的古文义法教授学生写作知识,并着手编纂《古文辞类篹》一书,以便于弟子学习。不久,朱孝纯因病辞官,姚鼐也因继室张氏病逝而辞去教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姚鼐主讲安庆敬敷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姚鼐受徽州知府邀请前往紫阳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五年(1790),姚鼐主持钟山书院。此时其古文已誉满天下,故一时四海学人蜂拥而至,以得到姚鼐授业指导为幸。在钟山书院授课期间,姚鼐培养了大量门生弟子,桐城派的骨干力量逐渐发展起来,“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等都在此时跟随姚鼐学习。
嘉庆二十年(1815),姚鼐病逝于南京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门人百余人为其治丧,归葬桐城杨树湾。姚鼐的一生,是执着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生,是热衷于自己的个性自由而不惜甘于清贫的一生,是为继承、创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而辛勤奉献的一生。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在桐城派发展史上起例发凡,与方苞、刘大櫆被誉为“桐城三祖”,其弟子与再传弟子遍及南北,影响深远,使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居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