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232866
★ 樊登倾情作序推荐,樊登读书精品音频课程百万听众争相订阅中。
★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韩鹏杰精读两大道家经典,一次购买即可领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精髓。
★ 《道德经》是帮助我们对外处理人际关系的领导学经典,家长、管理层、领导者读之受益;《庄子》是帮助我们对内与自己和解的生命自由之书,是我们回归精神家园的领路人。
★ 《道德经说什么》已畅销20万册,稳居东东哲学/宗教畅销榜前列。
★ 购买《庄子说什么》的读者,可免费试听2期音频内容,更可享受该课程优惠购福利
《道德经说什么》和《庄子说什么》是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精读道家经典的系列书籍。
《道德经说什么》是韩鹏杰精研数十年,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本《道德经》为依据,以独有的”以经解经”特色,用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带给读者的一个立体的《道德经》。他以形象生动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国学素养,对《道德经》进行逐章逐句的解读,重点讲解书内《道经》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贵德””反者,道之动” ,《德经》”以下为基””大象无形””福祸相依”等核心思想,力求深入浅出,让读者全面了解《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感受中华文化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引领读者感受国学文化的智慧。
《庄子说什么》是韩鹏杰对《庄子》一书的独到解读,带我们走近庄子其人其文。韩鹏杰从”内篇””外篇”与”杂篇”中挑选出15篇反映庄子思想精华的代表文章,用”原文 注释 评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为读者们精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精准的评析,向读者们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粹,给予读者哲学高度的人生启示。
《道德经说什么》
序 我背后的高人 1
序章 4
一 001
……
八一 421
后记 426
《庄子说什么》
序 1
序章 3
内篇
逍遥游 003
齐物论 019
养生主 055
人间世 066
德充符 098
大宗师 123
应帝王 163
外篇
山水 185
马蹄 212
秋水 224
达生 248
至乐 275
杂篇
说剑 291
列御寇 298
渔父 319
《道德经说什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圣人没有偏私,对百姓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因其中间虚静才能鼓出风,越动鼓出的风越多。政令繁多会招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才能恰如其分。
我先说这里边的几个生字,首先说”刍”。大家知道刍就是草嘛,所以牛吃草,叫”反刍”,刍狗就是草扎的狗。橐龠呢,就是风箱。以前我在农村的时候是经常有一种活叫拉风箱的,因为烧那些柴的时候,包括秫秸的时候,包括那个豆叶的时候,尤其是烧那些湿柴要鼓风。农村那种风箱一般是用木质的,中间是空的,绑上鸡毛。拉的时候就鼓出风,助火燃烧嘛!还有一种是皮囊拿皮做的。大家看《倚天屠龙记》里边,锐金营里的吴劲草在接屠龙刀的时候,后用的就是鼓风。形象,这里边就拿草扎的狗,拿橐龠来比形象。这章是《道德经》里被引起争议比较大的一章,认为老子人心毒,有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大家都讲仁爱,老子是拿天地作为这样的立心的象征的,他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的解释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就像草扎的狗一样无所爱惜。这个解释容易引起误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要了解这里边的”不仁”这个词的概念。不仁,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残暴。说这人不仁义。《孟子》里边不就有嘛,不仁暴其民,残忍。对人民很残暴。这个不仁是残忍。第二个不仁的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个词叫麻木不仁,不关心。这个地方的含义是第二个含义,天地根本不关心人世间的事。什么意思?你别老去麻烦他。你别老以为是有事,天会罩着你。要靠你自己。王弼这个解释,严复解释为”天演”:生存竞争,你别老以为天会关照你,别老去麻烦他,很多是天道酬勤靠自己。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天地对人世间的事情不关心,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事万物在他眼里,无所爱惜。就像草扎的狗,草扎的狗原来用来干吗的,是用来祭祀的。祭祀之前大家对它很尊重。祭祀之后就扔在那儿没人管。万事万物在我眼里,就是叫无所爱惜。在《庄子·天地》篇里有叫”已陈刍狗”,陈就是排列,把这些草扎的狗什么东西都排在那个地方。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道理是天地对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他对万事万物是没有关心的。然后就讲,就问题里引起争议的就圣人不仁。如果有人说圣人对人世间的很多罪过也应该忍心,就像有人说什么叫哲学家,你在我门口杀人我都无动于衷,那就已经练成哲学家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有人就把它解释成这样,这是不对的,圣人对万事万物也应该是平等的。你让他们自己去奋斗,让他们自己去努力。不要你认为弱,你就一定要想去帮他,你这就叫有偏私。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一律公平,没有偏私。所以道家讲的不仁是”大仁”。
我们知道有的时候就说母亲是什么样,哪个儿女弱,她关心哪个,后就出问题了。要讲平等,如果他老接受这关心,慢慢他就觉得习惯了,他觉得应该的。贫的人他本来是懒的,不是贫,你老去扶他,越扶越扶不起来,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你看这不就出问题了吗?所以老子在针对对方提的问题里边讲,就说你仁爱之心,你说我们这
里边哪有人比较弱的,我要去关心一点什么的,老子认为这个不是一个大的这种格局和智慧。天地不仁,天地没有偏私,对于万事万物是一律平等的,他这个不关心就是,我才不去私自照顾哪一方,就像太阳一样,光芒照耀各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人也应该是这样,”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家注意《道德经》这讲的圣人和儒家不一样,儒家讲的圣人就是你只要有修养有品德,哪怕你什么事都不做,你也是圣人,而道家不是。
道家讲的圣人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好的领导者,老子认为这种人太难得了,一个好的领导人和领导者能做到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真正的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也要没有偏私,也要对万事万物公平。这叫什么?大家看第七十九章后这八个字,那就帮助我们理解了。所以我跟大家说,看这书千万不要着急,看注解。你先把它通读一遍,这章有的不清楚,你再往后看,你看第七十九章后这八个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但是结果是什么样?这些肯努力的人,做好事的人,他就得到了这样的一种好的回报。好的回报是什么?一个人做好人的回报是什么?就是让你成为了好人,这就是的回报。没有其他的。不是说善有善报,你成为一个好人,这已经就在道家来讲是的一种回报。常与善人,天道无亲。对这事物都是公平!无私的,你是凭自己的努力,你成为了一个好人,成为了一个善人。后所有的结果其实都是有因有果,并不是天罩着你。我觉得这个道理简直太深刻。你看我们一般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对我们现在来讲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了,因为很多人都不再相信,但《道德经》把这个讲到更高的一个程度,会有这种善恶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把这些作为你后的结果,你成为一个善人,内心的这种安宁,这已经就是一种的回报。
所以《道德经》里边的第五章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后告诉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这样,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就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公平,无偏私,制定这个规则,制定法令谁都不要例外。你看韩非子,就是按照老子这个思想,因为韩非子思想,道理法术势,不要小看韩非子,韩非子这个法家和以前的不一样,他在原来法家的三派讲法讲术,权术嘛,讲势,权势嘛,前边加上了道理。我们中国人用的道理这个词早就是韩非子在讲老子的道,然后讲具体事物的理,然后讲韩非子这个东西它是有根据的,他说他法令制定之后,所有的不例外,当然大家对他有诟病,主要是的领导者,他没法领导,皇帝他没法领导。其实他想讲只是做不到。大家的无所偏私,这个东西制定好了,这个道的东西规则制定好了,大家一律平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不要制定这法令,说这个法令太残酷了,这个咱不能用,那个也不用,那后这法律就没有威慑力。乱世用重典,别有这种所谓的这种,我老想用这个词,老觉得用这个不好,中国古代把这叫妇人之仁,那我觉得这个词有点歧视的嫌疑,但是大家知道我要说的意思,我转了好几圈,没找到适合的表达的语言。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下面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讲什么呢?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像这风箱一样,风箱中间是空的,一拉风就出来了,中间是虚的,所以它这风绵绵不绝,动而愈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拿风箱做比喻。因为《道德经》是老子自己本人没有分章,按说这是应该另外立一章的。他讲的是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前边讲的有和无的道理。你看这个风箱中间是空的,才能鼓出风来。虽然是虚的,它风箱是静的,你越动它鼓的这个风越多,动而愈出。下面跟这句话就连上了,这是习近平在一次经济会议上讲话时引用过的,”多言数穷”,”数”就是屡次的意思。有的本子用的不是这个言字,用的是闻,多闻数穷,不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讲的什么?其实讲的是什么政令,你看前边都讲,就像风箱的中间的静一样,中间是虚静的,是虚的才能鼓出风来。政令也应该是这样,不应该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今天变一下,明天变一下。多言数穷,你老变来变去,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了,不如守中。中,恰到好处。这个倒不是说政令没有,而是讲恰如其分,所以这一段我们的理解就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为已经有了一个比喻了,有了一个形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二个部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像风箱一样。风箱不能乱动,乱动,你在那地方那就麻烦了。它本身是静的,中间是空的,虚静,所以你动的时候前边有虚静为前提,动的时候才能够不断鼓出风来,这鼓出是讲应用。所以下边就讲政令也应该如此,像风箱一样,不要变来变去动来动去,位置挪来挪去,换来换去。讲究虚静,这样政令简要大道至简,这样才能够恰如其分,不如守中,恰如其分。这个事情如果大家还有疑问的,我再拿第五十七章来给大家再说一下这个问题,大家看第五十七章后这四句话,你看这不就讲虚静的道理吗?这不能够政令太繁琐,治民繁则乱,应该大道至简,恰到好处!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其实就在讲政令的事情。大家知道《道德经》里边就跟《论语》一样,对面是坐着人的,这些人都是有地位的,一般人是见不到老子的。问他问题的这些人,都是这些领导者,基层的中层的高层的,大的领导者。所以很多话是针对他们讲的。往这个方面靠很多,你不要往宗教方面靠。他讲的这些修养很多也是针对领导者的修养。
《庄子说什么》
序 看似无情的庄子
年轻时读历史书,会觉得古人过的很苦。平均寿命就不长,还经常要遭遇战乱。出人头地的方法是科举考试,像李白这样倒霉的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才会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悲喜剧。我总是替古人担心,这么恶劣的环境,大家都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读更多的书发现,人的痛苦并不决定于外在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内心思维方式的外在反映。现代社会比古代肯定安全多了,机会也多多了。但谁能肯定我们现在比过去更有安全感呢?决定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就是文化。中国古代的举子们进京赶考,行李里一般都要带两套书。一套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考试的资料,考试前是肯定要下功夫的。另一套放在枕头下的,就是《庄子》。万一考不上,就靠它来安慰自己了。所以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绝不仅仅有儒家的刚毅勇猛,也一定有道家的逍遥物外。正是这一点弹性,让我们不会钻牛角尖,把自己逼上绝路。就连孔子本人,也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庄子》鼓励了陶渊明,安慰了李白,陪伴了苏东坡,启发了王阳明。
《庄子》其实比《论语》更入世。因为庄子比孔子更关心你,更关心作为一个人的你的生存和幸福。孔子希望我们前赴后继,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庄子看到了战国时的残酷现实,知道理想主义的努力无异于与虎谋皮。他想解决的是如何保命养生,在烂泥坑中逍遥自在地生活下去的问题。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读《庄子》应该先读《人间世》,看清楚世事的凶险和不可为。后再读到《逍遥游》,了解“无待”的境界和真意。庄子羡慕那些无用的大树,在木匠看来不成材,但它能一直活得很好。因为没有用,所以没人对它有兴趣。这不就是无用之用乃大用吗?庄子拒绝成为惠施一样庙堂上祭祀用的龟壳,更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坑里颐养天年。在不断有人996过劳死的今天,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韩鹏杰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庄子是冷眼热心。看起来超然物外,讽刺孔子,编排颜回。但其实他的心比谁都热,他是替孔子和颜回着急。而古往今来能把哲理文章写成这样的,仅庄子一人尔。在这本书里,韩老师给每个生僻字都注了音,并做了详细的解读。我建议你遍可以默默地读完,大致理解了。然后可以试着读出声来,这时候你会被庄子华彩的文字、超绝的想象力所折服。如果说《道德经》加上标点就是短诗,《庄子》念出声来就是长诗!
感谢韩老师,写完了《道德经说什么》又写了《庄子说什么》。现代人需要一座座桥梁,让我们和久已淡泊的传统相连接。失去连接的人是游子,找到信号的人是归人。
樊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