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6446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本书聚焦决胜脱贫攻坚背后有代表性的人与事。
◎作者专访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三农专家、农业科学家与农村致富带头人,真实展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轨迹。
◎汇聚杜润生、马洪、袁隆平、李振声等12位功勋模范,案例典型,样本鲜活,,有论述有思考,为探索乡村振兴提供示范与借鉴。
“决胜要有决心,开局重在开头。”从政策设计到落地实践,脱贫攻坚的胜利和全面小康的实现离不开各领域专家的智慧与努力。
《大国小康》讲述了决胜脱贫攻坚背后的人和事,讲述了全面小康背后的12位功勋模范。作者专访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三农专家、农业科学家与农村致富带头人,如杜润生、马洪、袁隆平、李振声、蔡昉、贺铿、谭崇台、李培林、温铁军、吴仁宝、周宝生、彭兆旺,真实再现了一些地区为实现脱贫攻坚而采取的一个个非常之计、做出的一个个非常之举,再现了中华儿女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如何高昂斗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何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杜润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
“小脚女人”的革命与被革命
首个中央涉农“一号文件”诞生的阵痛
中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的背后
耄耋之年的脑子里有两个问题放心不下
马 洪 为中国国情开“良方”
陈云给“不吱声的小调皮”“赐名”
的床头摆放着马洪主笔的“条例”
曾较早“为市场经济正名”
晚年步入“第二学术黄金期”
袁隆平 “泥腿子科学家”的超级水稻梦
自小我似乎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中央的政策对我的科研影响不小
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生活
李振声 杂交小麦领域的“袁隆平”
多次粮食“危机”中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学家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麦草开创中国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
农民的儿子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淡然直面捐巨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
蔡 昉 “穷人经济学家”掬尽心智
细述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全面小康
“文革”知青接到“天上掉下的馅饼”
从大学时代的“生吞活剥”到智囊机构的“行万里路”
农业保护政策的反对者终究成为农业经济学家
打“阵地战”的“穷人经济学家”
贺 铿 以数字诠释人民中国
困境中赛跑的健将
情倾经济计量学
春风化雨桃李妍
为国识数乐无穷
经济计量学家眼中的小康概念
谭崇台 深感不安的“发展经济学之父”
从四川乐山到武汉珞珈山
迎来迟到的学术青春
名字同发展经济学紧紧连在一起
“称职的教书匠”那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培林 深度透视和谐中国
首次提出“社会转型”理论
与中央领导交流和谐社会构建方略
做学问要耐得住枯燥与寂寞
深入实际蹲点调研了解国情
从生活变迁中洞察当今中国“社会新常态”
久违的文学梦与难了的经邦济世情
温铁军 用双脚为农民兄弟代言
“一号文件”破题头号问题
“温三农”这样炼成
庄稼人的春天正大步走来
吴仁宝 “天下村”“忘本”的农民
看到有人穷就心疼的村干部也曾放过“卫星”
“忘本”的农民有过一次难言的大起落
跻身江苏省政协常委的他留恋村支书一职
“能正能副”的“废物利用”
高举“共同富裕”旗帜
周宝生 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
春风拂面:小山村成为一方富土、净土与乐土
敢为人先: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有胆有识: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
脚踏实地: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领跑民校:独立学院成就“田野上的希望”
筑梦田园:助力精准扶贫
彭兆旺 “菌业袁隆平”开创扶贫新格局
一个“疯子”的八年“折腾”
一朵香菇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一个技术撬动扶贫大产业
的床头摆放着马洪主笔的“条例”
每每有人提起,马洪的脸上总是泛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他为自己的部下成为如此栋梁之材而高兴。马洪生前回忆说,“工作很勤奋,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别人也要求很严,不怕得罪人, 能坚持原则”。
1951 年,新中国不足两周岁,工农业生产还没有恢复,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这一年,在学生中威信比较高的以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身份,带领几百名有理工背景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奔赴东北。当时, 被安排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不久后被委任为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
在东北工业部期间,除取得初步的经济工作经验外,还因为工作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些人都很欣赏的人品和才气,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直接领导的吕东、袁宝华等,而对来说,重要的伯乐当属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马洪。可以说, 这次“邂逅”对的人生经历影响巨大。
马洪比大8 岁,时任中共东北局委员、副秘书长。马洪的职务要比高许多,在工作上,马洪是的上级,马洪对他十分赏识。马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工作很努力,人很聪明,很正直,很有发展前途”。
1952 年12 月,东北工业部撤销,而此时,中央正在酝酿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由于懂经济的人才十分缺乏, 而东北人民政府已积累了几年的经济建设管理经验,从东北调一批既懂经济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干部进京,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愿望,于是“地方干部支援中央”的政策出台。据马洪回忆,1952 年, 东北局有100 余人奉命进京,作为地方支援中央的干部,“我和是其中的两个”。
马洪从东北调到北京后,出任刚组建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则先后在国家计委燃动局和综合局工作。马洪与的接触,是到北京以后才逐渐增多的,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后来升任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马洪是其顶头上司。马洪说,“在计委工作的时候,的表现也很出色,是当时工作出色的干部之一”。
马洪在国家计委工作的日子里,中国经历了初步工业化,而国家计委作为计划经济管理的核心部门,无疑处在中国工业化的风口浪尖上。由于计划经济所固有的特点,国家计委几乎要执掌整个国家的经济生命线。自然,这段时间的历练,对马洪熟悉中国经济是非常有用处的,他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对今后经济思想的形成影响不小。
提起20 世纪50 年代那段不愉快的经历,马洪依然记忆犹新。1958 年春,当被打成右派时,马洪已经在3 年多前被列为“高岗反党集团”的骨干,先后被下放至北京市和第三建筑公司工作。这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使他们惺惺相惜。
“文化大革命”后,马洪带头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不久便调为该所室主任。有关的右派问题,马洪说:“是在工经所时得到平反的。1978 年春天,中共中央下达文件为右派分子摘帽。这一年9 月决定为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平反。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宣布为等一批当年的受害者平反昭雪。被还以清白之身,并恢复了中共党籍。”
日后,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马洪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建人,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多年,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出谋划策。马洪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很支持,有些要求他都亲自帮助解决”。
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马洪参与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总体设计,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创始人之一。在“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时期,作为国家经济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负责人,1961 年7 月马洪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起草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该条例草案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当时国有企业的生产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 年之后,马洪等又对这个条例草案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使之更完善。没想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七十条》成了被批判的靶子,说它是一株修正主义的大毒草——张春桥、姚文元指使人对《工业七十条》进行笔伐。首当其冲的马洪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被停职检查。
对于“条例”的谩骂与攻击,并不知晓。其实,个人对“条例”是肯定的。“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曾对薄一波说, 直到临终时,还把一本有些破损的《工业七十条》摆在枕头边。主席在经济工作中是比较讲究实事求是的,《工业七十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他老人家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批评呢?马洪等主笔的这个条例,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前乃至改革开放后,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