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21268
这是民国人物晚年岁月系列之一:《蒋介石的晚年岁月》《蒋经国的晚年岁月》《宋美龄的晚年岁月》《何应钦的晚年岁月》
本书从蒋介石兵败退台写起,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在日月潭,共度圣诞之夕。然而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崩溃的消息传至后,又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几分寒意。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也在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一代枭雄失意后,在政治、军事、党务、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反思是看点。还有蒋宋在台湾的生活、娱乐、工作实况,晚辈的境况等都是看点。
蒋经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蒋经国1972年出任“阁揆”后,大刀阔斧,坚持新人新政,实施本土化政策,起用台籍人士;推展行政革新、社会革新,向下扎根;在对外政策上推展“实质外交”;在经济上推出“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其父病逝后,蒋经国出任中国国民党主席,1978年出任台湾领导人,1984年连任台湾领导人。在领导人任内,特别是晚年,蒋经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主张,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坚持政治革新,力主“向历史交代”,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一切都为蒋经国赢得了喝彩。
对于蒋经国的评价,尽管海峡两岸因所持立场有异,但在对蒋经国的总体评价上,两岸民众正面说法多于负面评价。就台湾岛内而言,2007年12月《联合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谁对台湾贡献”的名次是:蒋经国50%、李登辉11%、蒋介石6%、陈水扁5%。由此可以看到,尽管蒋经国已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蒋经国在台湾的支持率仍达半数以上,实属罕见,就连一些绿营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蒋经国对台湾的历史贡献。就此而言,蒋经国在台湾的声望不仅其父不如他,就连所有在世的台湾领导人也没有人能超越他。蒋经国是怎样获此殊荣的?他为什么同台湾众多领导人表现不一样?这正是《蒋经国的晚年岁月》一书要回答的问题。
该书从蒋介石退台写起,直至病逝。真实记录了他在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上采取的一系列施政方案。尤其是对失败做了痛彻的反省。蒋介石在台湾改造国民党,清除异己,依美求存不得后迎来外交危机,后只能偏安自保。在政治上坚决打压“台独”。晚年病魔缠身,遗恨台岛。
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宋美龄的后半生心路历程。宋美龄一直以特殊的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在台前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她的一举一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引起世界的关注。同时还有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家庭生活、工作、娱乐的实情,其晚辈目前各自的境遇等。
宋美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特殊的“政治人物”。有关她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私人交往,甚至长寿、养生,仍然是海峡两岸许多人关注和津津乐道的话题。
该书从蒋经国上海“打虎”开始,直至去台湾主政之后,记录了他在政治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经济上推出的“十大建设”等措施,奠定了台湾今日之经济基础。详述了蒋经国晚年,坚持“一个中国”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反对“台独”,反对分裂。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等举措,客观上为两岸的交流与交往创造了条件。尽管蒋经国坚持“反共立场”,坚持“三不政策”,但他关注民生,倾听民众呼声,以及深入民众的“亲民形象”,“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为他赢得了生前逝后的赞誉。
章兵败退台
三次下台又上台
大陆的后岁月
痛切的反省
金门之战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章重登大宝
蒋、李斗法
李宗仁负气出走
复职视事
陈诚组“阁”
第三章改造国民党
痛下决心
“二陈”成替罪羊
从头做起
整肃毛邦初与刘航琛
国民党七大召开
第四章保卫大台湾
仿效克劳塞维茨
集兵保台
整军建制
实施戒严体制
“保密防谍”
“革命实践运动”
第五章依美求存
美蒋双簧
冷战思维与遏制中国
朝鲜战争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出兵朝鲜计划受阻
反对和谈与劫掠战俘
台美签约
第六章偏安自保
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土地改革“三部曲”
改革币制
实施“四年经建计划”
进口替代
修补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革新”党务
第七章清除异己
追杀吴国桢
囚禁孙立人
罢黜阎锡山
冷冻何应钦
软禁白崇禧
第八章“反攻”梦破灭
“反攻”时间表
“反攻”方案的厘定
组织的加强
斥责“停火”说
金刚计划
关闭和谈大门
八大调整“反攻”方案
八二三炮战
“复国总体战”
“反攻”梦破灭
第九章终身“总统”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
万年“国代”
封杀雷震
蒋、陈失和
部署接班
第十章“外交”危机
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国共两党围绕代表权的斗争
对日媾和
五二四反美浪潮
“蜜月”难再
联合国被逐
台、日交恶
第十一章坚决反对分裂与“台独”
反对美国分裂中国
反对日本制造分裂
坚决打压“台独”
第十二章晚年情趣、轶事
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独敬耶稣
逗狗、养花
衣食住行
王阳明的信徒
蒋经国眼中的父亲
第十三章遗恨台岛
晚年病魔缠身
到死
“崩殂”
各方反响
空前“国葬”
移灵风波
反蒋与保蒋的较量
第十四章身后家事
蒋经国步步登高
宋美龄节节败北
蒋纬国权力受阻
第三代凋零
···························
痛切的反省
在台湾中部南投县的丛山之中,有一个全省的天然湖。湖面海拔740米,面积45平方公里,深6米。湖中有一座小岛,岛北为日潭,南为月潭,以轮廓近似日月而得名。这里群峰环绕,林木扶疏,湖光山色,相映成镜。夏季,这里是台湾中部的避暑胜地。到了秋天,明月朗朗,静影沉璧,“双潭秋月”,更成为吸引天下游客的绝胜风景。此时正值20世纪40年代后一个年头的冬季,尽管台岛是海洋气候,也有点寒意料峭。冬日的海外洞天将会迎来什么客人呢?
圣诞节的前夜,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自台北抵日月潭,共度圣诞之夕。然而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崩溃的消息传至后,又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几分寒意。连日来,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偶尔也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党务诸方面。为了给读者一个整体轮廓,笔者将蒋介石的反省做一系统整理。
,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军事崩溃的原因有以下七点:
(1)军队纪纲败坏是军事崩溃的首要因素
蒋介石在1950年3月19日讲述《国民革命第三期任务之说明》中称:“就过去一年失败的情形看来,以军队纪纲的败坏为严重。”“显著的一点,就是一般军长、师长,不经过请假的手续,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职守,自由行动……即此一点,就足以知道我们军队的纪律扫地。”
蒋介石还沉痛地说:“过去北洋军阀被打败是他们本身腐朽。”但在北伐后,“所有北洋军阀的毛病,我们的军队都已习染,不论在精神上行动上都渐次趋于腐化堕落”,“几乎与北洋的军队如出一辙”。
蒋介石告诫各级将领说:“如果再不彻底觉悟,那这种军队非自取灭亡不可。”
(2)对三民主义的动摇是军队崩溃的重要原因。
1949年10月20日,蒋介石在军官会议上讲授《军事改革之基本精神与要点》时称:“今天我们军队的失败,就是没有奉行三民主义之故。换言之,就是我们军队已经失去战胜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军队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失败则是必然。
蒋介石当面指责受训的高级军官说:“你们平时口头讲信仰三民主义,但是你们在行动上究竟是不是实行了三民主义呢?对于三民主义是不是只有形式的信仰,把三民主义当作了一个口头禅而已?”
蒋介石特别强调:必须“加强我们主义的信仰,唤醒我们军队的灵魂”。
(3)军事崩溃,是由于军事制度——诸如教育、人事、经理制度皆未能健全建立。
蒋介石非常沉痛地说:“自从抗战末期到现在,我们国民革命军内部所表现的贪污腐败的内容和实情,真是光怪陆离,简直令人不能想象。”
蒋介石在《敌我双方优劣之检讨及“战争艺术化”的意义》演说中,列举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八大缺点:
其一,“本位主义”(“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平时相处则互相摩擦,互相攻讦,在战场上则不能协同一致,互相合作”)。
其二,“包办主义”(“一切事情不论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先就包揽下来,不许人家过问,其结果使得彼此争权夺利,而业务则废弛泄沓”)。
其三,“消极被动,推诿责任。”(“凡事都要上级来推动,而不能认清职责,自主自动”)。
其四,“在办事的时候,不能分别轻重缓急,不经过研究考虑,大而无当,粗制滥造。”
其五,“含糊笼统,不求正确,尤其是对于时间、地点和数字,始终没有正确的观念。”
其六,“依循苟且,得过且过。”
其七,“迟疑犹豫,徘徊却顾。”
其八,“主观自大,故步自封。”
蒋介石还指出:“现在我们军队里面,功过不分,是非不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军队里面没有监察制度”。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实行党代表制与政治工作制度。后来“因为所有部队长官都受过党的训练,又因为军队职权宜求统一,故采取一元制度,即以各部队长为建军的骨干”。“自从党代表制取消,政治部改成部队长的幕僚机关以后,军队的监察即无从实施,同时因为政工人事的不健全,故政训工作亦完全失败。”“整个部队即失其重心”,如此,“我们军队怎么能不失败,不崩溃呢?”
对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蒋介石分析说:我们一般军官和美国人相处,受了美国人的教育,对于美国军人的长处一点儿没学到,则专门模仿美国人的生活及缺点,诸如“滥肆吸烟、酗酒、打牌、嫖妓”,殊不知这只是美国军人生活的一面,“而对于工作业务之活泼认真,乃是他们军人尽忠职务、报效国家的精义之所在”。真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我们军事近4年来失败的原因”;“也是我们中国近4年来,党务、政治、军事彻底崩溃的原因”。
造成上述状况的另一原因是:“根本没有现代的军事学识。”原因是:“学得太少,又不注意补充”;我们的军官,“大多数皆出身于农村社会,及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偏于保守性的多”。尤其从前在军官学校的生活和环境,都是“养尊处优”,“根本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蒋介石总结说:“大家虽然生在现在科学时代,而大家的精神、学术、生活、行动,都不配做一个现代的军人。”
如何克服上述缺点呢?蒋介石说:“今天我们要彻底改革过来,振作军队的精神,转移部队的风气,根本着手之点,还是要着重于建立制度”,特别要“确立一种健全的监察制度”。“要确立军队的监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现在的政工制度”。因政工人员多为主管推荐,“今后军队的政工人员应由党部遴选,透过政府予以委任,绝不能听由部队主官擅自任用。并且对部队负起监督的责任来挽救今天一般军官腐败贪婪,无法无天,自由行动的流弊。”
(4)官兵对立、军民脱节是军事崩溃的另一原因。
蒋介石指出:“许多高级指挥官每到作战的时候,不是在陆上准备了车辆,就是在水上准备了船舶,一到紧急关头,就不管他的部下生死,而先自上车或者登船逃命。这样没有人格的官长,可以说是寡廉鲜耻,怎能再取得部下的信仰呢?而且一般高级将领,在生活上骄奢淫逸,尽情享受,而部下的官兵,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何尝还有一点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在军民关系方面:“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军队每进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而好的房间,一定是的主官住着,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
针对军队存在的上述弊端,蒋介石提出必须予以“纠正”。如何“纠正”呢?首先在官兵关系方面:提出要“官兵一体、生活一致”,各级首脑与士兵同甘共苦。
在军民关系方面:蒋介石提出“要改善军民关系,就必须实行‘军民合一’这句口号,我们军队如能处处爱护民众,便利民众,真正做到军队为人民的军队,武力为人民的武力,使人民感到我们真是他们自己的武力,自己的保护者,那他们自然要与我们融合为一,自动地来帮助我们了。”
(5)“军事失败的近因,乃是由于我们战略的错误。”
蒋介石将战略上失败的错误归咎于马歇尔的调处。他说:战争爆发之初,“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上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何况我们一般将领对于战术又毫无修养,对于“剿匪”战术又未能深切的研究,如此,当然失败得更快!”
(6)失败是“历史的定律”。
在蒋介石头脑中有一个失败的定律,即:“我们中国历史上同一系统的军队,只能达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当这个任务达成以后,就一定要腐化随落,终至于失败消灭,这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定律。”
蒋介石还列举了太平天国时期予以说明:曾国藩的湘军只能剿灭太平军,但不能征讨捻军。
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之后,我们军队腐败的现象更加显著”,“整个军队,都表现一股虚骄之气;这种军队我早就知道非失败不可。”
如何克服这一缺点呢?蒋介石认为必须在军队中建立各项制度,方能克服上述缺点。
(7)军事崩溃是“失败在外交上”。
蒋介石在1952年国民党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从军事方面检讨,首先要知道打仗是求胜利的。而俄帝的诈术,乃使他的敌人不能不打仗,却又使他不能求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我们对‘匪’军事是无往不利的”。“但是当我国军处于这样优势,本可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彻底歼灭‘共匪’的时候,而军事调处的3人小组,每在我国军进展之处,总是提出严重的抗议,妨碍阻止,无所不至”。“真使我国军束手挨打,不能不使之功亏一篑”。而“使我们的敌人‘共匪’每次受了致命打击之后,不仅还有喘息的机会,反而使之能从容整补,养成其坐大反噬,卒使我们‘剿共’战争,遭到这样后的崩溃”。“所以我们军事失败,可以说仍然是失败在外交上的。”
第二,蒋介石认为“戡乱失败后一步就是党的失败”。蒋介石在《复职的使命与目的》的讲话中说:“党内有若干不肖之徒,自认为本党已经失败,不惜充当汉奸和走狗,为‘共匪’卖力工作,来卖党变节,甚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弄得廉耻道丧,丑态百出,以致民心涣散,士气堕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势。”
“我们今天失败到如此地步,主要的致命伤”,就是因为党的“一般干部同志,普遍犯了虚伪的毛病,相习于虚浮夸大,而不能实事求是;这种风气流行的结果,使得部队、机关和学校,一切办事、命令和报告,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而没有几件事是完全实在的,可以相信的。”
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蒋介石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党的失败主因,是在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蒋介石认为:党的干部之所以发生动摇、不是误信“新民主主义”就是民主主义,或者是“革命的三民主义”。
(2)“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组织之庞大复杂,内容之分歧矛盾,是亦为党务失败原因之一。” “当民国三十七年底与民国三十八年初,我们军事失败之时,内部顿呈分崩离析,一般党员甚至中枢干部都认为我不下野,共产党不会与政府和谈,我不下野,美国援助亦不会再来。”其结果,蒋说他的下野,导致中枢无人主持,一败而不可收拾。
( 3)“本党若干干部,本身已不甚健全,尤其是心理上犯了几种极大的错误”,即“失败主义的心理”。
何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呢?蒋介石分析说:
“自从去年徐蚌会战以来,许多的同志看到我们国家处处失败,‘共匪’着着进展,于是就以为党在军事、政治上,已经陷于无可挽救的绝境”。“几乎成了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囚犯。这种人就是彻底的失败主义者。” 另一种错误心理是“投降主义的心理”。再一种错误心理是“依赖主义的心理”。蒋介石在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时说:
“自从抗战后期以来,一般同志过分重视国际关系,循至以为我们国内问题的解决,也非有外国的援助和谅解不可;尤其是对于美国,格外存一种依赖的心理,以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和援助,我们就不能‘反共’,更不能反抗苏联帝国主义者。”“大家都感到‘反共’的胜利几乎已经绝望。”
如何改正上述错误呢?蒋介石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改造”“重建”国民党;其二是开展“实践”运动。他宣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打破失败主义的心理,必须恢复民族自信心,来去除投降主义心理,必须以卓然自立的人格,来铲除依赖主义的心理。”
第三,蒋介石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总崩溃的原因。蒋对这方面反省不多。他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演说时称:按照总理建国大纲规定,“由训政到宪政,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我们也明知训政的程序没有完成,明知人民的智识还没有达到实行民主政治的程度,但因为内外的环境关系,与时代的要求,不能不提早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这一来,使得训政时期一切旧的制度完全破坏,而宪政时期新的制度并没有建立。简单地说,就是新的制度还未曾建立,而旧的制度早已崩溃,所以在政治上形成这样混乱脱节的现象,这是我们政策的失败,以致整个政治濒于崩溃。”
蒋介石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咎民主宪政”,但民主政治存有“弱点”。除了“民主政治的弱点”之外,主要是“政党政治的失败”。他举例说:“在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的问题上”,有些人“竟走到不顾党的纪律,而要强求自由竞选;本党就在这样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
如何避免政治上重蹈“大陆失败”的覆辙呢?蒋介石提出:“要尊重民主宪政的体制,更要研求增强组织力量,发挥民主政治的效能的途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