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20638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哪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类创造了更为适宜的居住空间,本书作者从地理性差异方面来考察我国各地人居环境情况,以期在对比中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道路。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科学。1990年代初期,吴良镛先生率先引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说,他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本书是作者李陈及其合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人居环境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利用地理学的时空分异与区域差异方法评价城乡人居环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人居环境地理时空分异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城乡人居环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注意到城乡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同,部分指标选择有一定价值,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仍需改进。这也决定了研究是不能止步的,作者将持续关注社会动向和学界探索,分析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本质,透视规律,将评价研究运用到人居环境不同维度中来。
目 录
章 全国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节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宜居度时空特征及关联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二、宜居度时空分析
三、宜居度关联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时空差异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农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变化
三、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
四、农村人居环境的时空分析
五、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中国分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三、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粮食产量因素分析
四、结论
第二章 区域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节 长江经济带住房条件的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住房水平与区域差异
三、住房配套设施与区域差异
四、结论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三、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
四、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动
五、结论
第三节 基于人-地系统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一、数据与方法
二、自然-社会系统评价
三、人-地协调度
四、综合评价
五、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及空间差异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
四、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空间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城市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节 城市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一、人居环境与气候适宜性关系
二、方法与数据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评价研究
一、理论述评
二、数据与方法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四、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主观评价与制约因素
五、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优化路径
第三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时空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空间差异分析
四、结语
第四节 松江区人居环境指标构建与评价研究
一、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构建依据
二、松江区人居环境的指标构建
三、松江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
四、松江区人居环境的制约因素
五、松江区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第四章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研究
节 发展中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苏宿迁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城市化演化过程分析
四、城市化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赋权
二、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测度
三、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基于DAHP法的长三角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
二、长三角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三、政策启示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变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差异
节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职能分类定量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职能指标的选取
三、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主要城市城市职能分类
四、小结
第二节 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一、引言
二、区域概况、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三、主要城市外向型服务部门区位商及外向功能量
四、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上海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三、区域经济差异演化
四、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五、结语
第四节 雾霾跨界合作治理价格机制探讨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与迫切性
三、运营机制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科学。1990年代初期,吴良镛先生率先引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说,他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虽然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且主要受地理学专业训练,要完成一部系统集成、体系完整的专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本书暂以文集的形式出版,待研究深入后,对此再进行补充。
本书是作者及其合作者近10多年来在人居环境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利用地理学的时空分异与区域差异方法评价城乡人居环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人居环境地理时空分异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城乡人居环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注意到城乡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同,部分指标选择有一定价值,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仍需改进。这就要求作者关注社会动向和学界探索,分析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本质,透视规律,将评价研究运用到人居环境不同维度中来。
书稿在指标选择、研究内容、逻辑框架等诸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人居软环境指标的选择,需要结合实际,发放问卷,展开调研,有机结合人居软硬环境,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依据。考虑时效性等因素,文中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部分论述也欠全面,运用的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希望日后能够有所改进。敬请前辈和同行们谅解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多位老师、同仁、朋友的帮助。感谢本书的合作者授权章节部分研究内容给予出版,他们是欧向军、叶磊、张乐、黄翌、刘洋、汤庆园、黄晓丹、沈世勇、孟兆敏、戴磊、林书伟、卢美霖等合作者。本书的完成得益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得益于公共管理系科研团队的帮助,得到张健明、邱梦华、许敏、程玉莲、张强、沈勤、沈世勇、孙莉莉、吴磊、李晗、刘珊、曲大维、孟兆敏、孟卫军、田园宏、李洁、伍嘉冀、王海迪、高洪波、赵凤、周淑芬等多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敬意和感谢!书稿的写作离不开妻子杨柳女士的默默支持,她为家辛勤操劳、默默付出,在此表示十分感谢!
李 陈
2020年12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