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3875
1.口碑极佳、流传极广的私塾古文教材。
2.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散文全部收录。
3.每篇文章配以导读,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全貌,鉴别精华糟粕,学习写作技巧。
4.原文与译文左右双栏对照排版,合理分段加以注释,更便于阅读。
5.锁线精装,便于翻阅。布面书脊,牢固耐磨。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古文观止》选文,全面而有重点,虽兼及各朝,但突出先秦和唐宋;重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突出的作品;同一体裁的作品,则从不同角度着眼进行选录,避免雷同;入选的文章篇幅短小,极具特色,广受读喜爱。《古文观止》自付梓以来,广受好评,堪称初学文言文的课本。
目录
卷之一 周文…………………………….001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001
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006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008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010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隐公十一年》………..012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016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桓公六年》……………019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023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025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僖公五年》……………028
齐桓下拜受胙/《左传·僖公九年》……………032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033
子鱼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036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僖公二十四年》………..039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041
展喜犒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043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045
蹇叔哭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048
卷之二 周文…………………………….051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文公十七年》………..051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宣公三年》……………054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成公二年》……………056
楚归晋知/《左传·成公三年》……………….060
吕相绝秦/《左传·成公十三年》……………..062
驹支不屈于晋/《左传·襄公十四年》………….068
祁奚请免叔向/《左传·襄公二十一年》………..071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075
晏子不死君难/《左传·襄公二十五年》………..077
季札观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079
子产坏晋馆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085
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090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昭公元年》………..092
子革对灵王/《左传·昭公十二年》……………095
子产论政宽猛/《左传·昭公二十年》………….100
吴许越成/《左传·哀公元年》……………….103
卷之三 周文…………………………….107
祭公谏征犬戎/《国语·周语上》……………..107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112
襄王不许请隧/《国语·周语中》……………..115
单子知陈必亡/《国语·周语中》……………..118
展禽论祀爰居/《国语·鲁语上》……………..125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鲁语上》……………..130
敬姜论劳逸/《国语·鲁语下》……………….132
叔向贺贫/《国语·晋语八》…………………136
王孙圉论楚宝/《国语·楚语下》……………..139
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吴语》……………..142
申胥谏许越成/《国语·吴语》……………….147
春王正月/《公羊传·隐公元年》……………..149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宣公十五年》………..152
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155
郑伯克段于鄢/《穀梁传·隐公元年》………….158
虞师晋师灭夏阳/《穀梁传·僖公二年》………..160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上》………….163
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上》…………………165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上》……………166
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下》……………169
杜蒉扬觯/《礼记·檀弓下》…………………171
晋献文子成室/《礼记·檀弓下》……………..173
卷之四 战国文…………………………..175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175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183
范雎说秦王/《国策》………………………186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191
颜斶说齐王/《国策》………………………194
冯煖客孟尝君/《国策》…………………….196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202
庄辛论幸臣/《国策》………………………20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209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213
鲁共公择言/《国策》………………………222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224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226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229
谏逐客书/李斯……………………………237
卜居/《楚辞》……………………………244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247
卷之五 汉文…………………………….250
五帝本纪赞/《史记》………………………250
项羽本纪赞/《史记》………………………252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254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257
孔子世家赞/《史记》………………………261
外戚世家序/《史记》………………………262
伯夷列传/《史记》………………………..264
管晏列传/《史记》………………………..271
屈原列传/《史记》………………………..279
酷吏列传序/《史记》………………………290
游侠列传序/《史记》………………………292
滑稽列传/《史记》………………………..298
货殖列传序/《史记》………………………303
太史公自序/《史记》………………………308
报任安书/司马迁………………………….316
卷之六 汉文…………………………….333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333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335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336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338
过秦论上/贾谊……………………………339
治安策一/贾谊……………………………347
论贵粟疏/晁错……………………………358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366
上书谏猎/司马相如………………………..377
答苏武书/李陵……………………………380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390
报孙会宗书/杨恽………………………….396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402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404
前出师表/诸葛亮………………………….406
后出师表/诸葛亮………………………….411
卷之七 六朝唐文…………………………417
陈情表/李密……………………………..417
兰亭集序/王羲之………………………….422
归去来辞/陶渊明………………………….426
桃花源记/陶渊明………………………….42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432
北山移文/孔稚珪………………………….433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441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445
滕王阁序/王勃……………………………450
与韩荆州书/李白………………………….461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467
吊古战场文/李华………………………….469
陋室铭/刘禹锡……………………………475
阿房宫赋/杜牧……………………………477
原道/韩愈……………………………….482
原毁/韩愈……………………………….493
获麟解/韩愈……………………………..498
杂说一/韩愈……………………………..500
杂说四/韩愈……………………………..501
卷之八 唐文…………………………….503
师说/韩愈……………………………….503
进学解/韩愈……………………………..507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515
讳辩/韩愈……………………………….520
争臣论/韩愈……………………………..524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532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536
与于襄阳书/韩愈………………………….542
与陈给事书/韩愈………………………….546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549
送孟东野序/韩愈………………………….551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556
送董邵南序/韩愈………………………….560
送杨少尹序/韩愈………………………….562
送石处士序/韩愈………………………….565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569
祭十二郎文/韩愈………………………….572
祭鳄鱼文/韩愈……………………………579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582
卷之九 唐宋文…………………………..590
驳复仇议/柳宗元………………………….590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595
箕子碑/柳宗元……………………………597
捕蛇者说/柳宗元………………………….601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605
梓人传/柳宗元……………………………609
愚溪诗序/柳宗元………………………….616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620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624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627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629
待漏院记/王禹偁………………………….633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638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642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644
岳阳楼记/范仲淹………………………….646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650
义田记/钱公辅……………………………652
袁州州学记/李觏………………………….656
朋党论/欧阳修……………………………660
纵囚论/欧阳修……………………………665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668
卷之十 宋文…………………………….672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672
送杨寘序/欧阳修………………………….676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679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683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686
丰乐亭记/欧阳修………………………….690
醉翁亭记/欧阳修………………………….693
秋声赋/欧阳修……………………………697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700
泷冈阡表/欧阳修………………………….703
管仲论/苏洵……………………………..712
辨奸论/苏洵……………………………..718
心术/苏洵……………………………….722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727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733
范增论/苏轼……………………………..738
留侯论/苏轼……………………………..742
贾谊论/苏轼……………………………..748
晁错论/苏轼……………………………..753
卷之十一 宋文…………………………..758
上梅直讲书/苏轼………………………….758
喜雨亭记/苏轼……………………………762
凌虚台记/苏轼……………………………765
超然台记/苏轼……………………………768
放鹤亭记/苏轼……………………………773
石钟山记/苏轼……………………………777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78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789
前赤壁赋/苏轼……………………………793
后赤壁赋/苏轼……………………………798
三槐堂铭/苏轼……………………………801
方山子传/苏轼……………………………806
六国论/苏辙……………………………..809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813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817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821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827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829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831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833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837
卷之十二 明文…………………………..840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840
阅江楼记/宋濂……………………………843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848
卖柑者言/刘基……………………………852
深虑论/方孝孺……………………………854
豫让论/方孝孺……………………………859
亲政篇/王鏊……………………………..864
尊经阁记/王守仁………………………….871
象祠记/王守仁……………………………878
瘗旅文/王守仁……………………………881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887
报刘一丈书/宗臣………………………….893
吴山图记/归有光………………………….898
沧浪亭记/归有光………………………….901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904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909
徐文长传/袁宏道………………………….913
五人墓碑记/张溥………………………….919
前言
鲁迅先生说:“评选的本子,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
我想,这许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的罢。”(《选本》)他又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
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题未定〉草(六)》)《古文观止》便是一部值得研究
的选本。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
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
一、《古文观止》的选材范围
《古文观止》共分十二卷,选古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吴兴祚原序),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
散文的入门读物。蘅塘退士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也不妨说:“熟读古文两百篇,等闲可过文言关。”如果能熟读《古文观止》中的大部分文章,
就熟悉了文言的词汇、语法现象和文章布局谋篇的道理,具有了大量感性知识,打下了阅读乃至写作
(写作是对当时人来说)文言文的基础,并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进一步深造也就有
门径了。而且,这两百多篇文章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所以三百年来,它受到了读者
的热烈欢迎,在一般群众中流传之广,可以说在清代就压倒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
成了初学文言文的课本;辛亥革命以后,仍有很多学校用它作为国文教材。
《古文观止》漏选了辞赋与记事散文中的很多名篇,受到不少人的批评。这个批评当然有一定的
道理,但忽视了本书的选材标准,有片面之处。
选本不选儒家经书、诸子散文、人物传记,这是古代选家的一个传统习惯。梁代的《昭明文选》便是这样做的,而且是时代条件决定的。儒家经书是官方规定的书,编入选本没有必要,本书选了《左传》中的一些精彩段落,还算是一种突破。诸子散文,是代表不同哲学、政治观点的学术专著,离开了整体而节取个别篇章,作为一个普及性的入门读物,也许是不适宜的。至于不选纯粹的传记文,大概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在科举时代应用广泛的不是纯粹的记叙文而是议论、抒情或夹叙夹议的文章。所以即使像《左传》《史记》这样的叙事巨著,《古文观止》也只选了少数夹叙夹议的文章,大量入选的是古人的辞令与作者的论赞;情节曲折细腻的战争故事与人物传记则一篇也没有选。如果求全责备,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但只要另外学点优秀的传记文章,也就可以弥补了。
《古文观止》基本上不收辞赋是什么原因呢?辞、赋本不属散文,而是一种韵文。所以,《古文观止》只收散文化了的《卜居》《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而不收《吊屈原赋》《登楼赋》等典型的名赋。而且,在没有学好散文之前,学习辞赋,也不合学习语言的规律。此外,《古文观止》还能打破门户之见,收了一些著名的骈体文,如《北山移文》、《滕王阁序》等。
《古文观止》选文是比较全面而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间,各个时代(除元朝)都有作品入选,而又突出了先秦和唐宋,先秦入选七十二篇,唐代入选四十三篇,宋代入选五十一篇。在各个时代中,则突出了重点作家作品。《左传》有三十四篇,《战国策》十四篇,《国语》十一篇,共占先秦部分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韩愈二十四篇,柳宗元十一篇,欧阳修十三篇,苏轼十七篇,共占唐宋散文的百分之七十;汉代入选文章两卷三十一篇,司马迁占一卷十五篇,而且列在前面,然后是西汉文章十二篇,东汉二篇,蜀汉二篇。吴氏这种处理是恰当的。大家知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左传》《国语》《战国策》各有独特的成就,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司马迁就是直接继承了《左传》的优秀传统。唐宋古文运动,总结了秦汉散文与六朝骈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名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古文观止》也有个别失误。如:后人拟作的《李陵答苏武书》,伪托苏洵的《辨奸论》,入选时便没有仔细鉴别。
二、《古文观止》入选作品的特色
《古文观止》吸收前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
(一)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
《左传》是《古文观止》选得多的一部书。这部书的思想特点是宣扬了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反对重神轻民,反对荒淫残暴。本书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晏子将君主与社稷加以区分,忠于社稷而不忠于一夫。这都在我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左传》在艺术上以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而著称。描写战争场面的记叙文,不在本书的选择范围,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的妙品则比比皆是。政治谏辞如《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郜鼎》《子产论尹何为邑》《子革对灵王》等;外交辞令如《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阴饴甥对秦伯》《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齐国佐不辱命》《驹支不屈于晋》等。这些辞令或铺陈道理,中肯周到,或委婉曲折,变化多端。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各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鸣,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禁区,充满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与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汪洋恣肆,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境界;曾巩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愈出愈精,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锐利眼光,语言简练,风格挺拔。《古文观止》选了八大家的文章八十一篇,基本上都能代表他们的特色。且举两个例子吧: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席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这两段文字,段仅八十九个字,却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前面二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孟尝君养士的作用及世人的称许;后面六十三个字则是作者的评论,分三层:句提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论点,第二句从政治大局着眼加以论证,第三句得出结论。真是疾转疾收,字字警策,抑扬吞吐,曲尽其妙,表现出王安石的超出世俗的政治眼光与“奇崛峭拔如悬崖断堑”的文章风格。第二段文字八十四个字,却仅仅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长句。前面八十个字与“者”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作为主语,后面三个字是谓语。“者”前的八十个字,刻画出了唐代官场那种虚伪浇薄、相互倾轧的风气,典型生动;“皆是也”三字,表现出无限的愤慨。作者把这种现象写入柳宗元的墓志铭,是为了衬托柳宗元的高风亮节,为柳宗元鸣不平。一个句子长到八十四个字,在古文中是非常罕见的,表现了韩愈“横空盘硬语”“词必己出”的创造精神。
就是个别篇章的入选,也往往能代表该作者的精神风貌。《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议论深切;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情景交融,能反映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章风貌。
当然,由于时代及选材原则的限制,不仅遗漏了不少名家名作(特别是不合正统思想的),而且选了一些不能代表作者成就的作品,如:宋濂的几篇文章就不如他的传记文;归有光的几篇文章,就不如他的家庭记事小品;韩愈的上宰相书等也显得格调卑下,有摇尾乞怜之态。
(二)对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很少有雷同单调的感觉。
《古文观止》选的书信达十九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并茂的作品。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如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如宗臣《报刘一丈书》;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写法上也变化多端,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反复引喻,不能自止,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险语惊人,蹊径独辟,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可以使人破涕为笑;同是干谒的书信,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豪放倜傥,没有乞怜之态;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通篇用一个比喻,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
《古文观止》中,杂记(主要是景物记)分量很重,达二十七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钴潭西小丘记》,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含意深隐,别开生面;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着力渲染,解剖灵魂,披露肝胆,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这种写法已开了《岳阳楼记》的先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排句散行,从容委婉;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漾,笔法灵活,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创造事业的大道理;宋濂的《阅江楼记》虽是一篇歌功颂德的作品,但也巧妙地规劝了皇帝应以国计民生为重;王守仁的《尊经阁记》,名为尊儒家经典,实则是阐述自己的哲学主张,读了它对“王学”也就有了一个大体轮廓。
吴氏叔侄把选本定名为《古文观止》,是颇为自负的。“观止”二字来自《左传》的《季札观周乐》(见本书),有无以复加的意思。这个命名虽然不免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在当时它的确超过了其他选本,也有符合实际的地方。即使今日新出的不少古文选本,也往往参考了《古文观止》这个选本。其中有的选本后来居上,补救了《古文观止》的某些缺陷,但往往又有新的不足之处。直至目前,还没有一个选本在读者中的影响超过《古文观止》。
三、《古文观止》的评、注、翻译
《古文观止》的版本很多,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又陆续出了很多言文对照本。这次武汉大学阙勋吾、张孝美同志(一至三卷),广西师院许凌云同志(四至六卷),湖南益阳教师进修学校曹日升同志(十至十二卷),以及其他同志共同注释了一个新的版本,每篇文章分提示、原文、注释、译文四个部分。我在学习、校订之余,颇体会到这方面的一些艰苦。
古人的文章在传抄中往往发生字句的歧异,《古文观止》又对原文偶尔有所删节。如果完全依照“别集”校订,便会失掉《古文观止》的原貌,而且过去很多人都是按《古文观止》诵读记忆的;如果完全不顾“别集”的原本特别是善本,则又鉴别不精,贻误后学。所以,本书以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新版《古文观止》为原文依据,再在注释中注明别本中字句有差异的地方。
本书对各篇文章都有简要提示,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全貌,鉴别精华糟粕,学习写作技巧。《古文观止》原来就有评注。吴氏叔侄的原评语,往往有精当之处,能点明作品的思想与写作特色。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着着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左氏推论始末,复备参差错综之观。(《曹刿论战》尾批)
起手“死”、“亡”、“归”三层迭下,无数烟波,只欲逼出“社稷”两字也。注眼看着“社稷”两字,君臣生死之际乃有定案。(《晏子不死君难》尾批)
本书在写提示时,对这些具有思想识力与鉴赏眼光的评语,一般都予以吸收,或取其精神,或撷取某些精彩字句。原批中也有平庸不实之词。如:宋濂《阅江楼记》,格调本不甚高,但原评竟由此文推断宋濂“洵堪称一代词宗”。王阳明的《尊经阁记》,尾批中也只是一味推崇,而无片言只字的批评。本书的提示对这一类原评,完全没有采用,而力求做到既不苛求古人,也不盲目吹捧。
《古文观止》的原注是文言,其他版本的注释也往往是文言或半文半白,这很不适合今天的读者。本书一律改作白话,并纠正了一些错误之处。如贾谊《治安策一》的开头一句:“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这是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封植的诸侯国太强大坚固了,势必形成与朝廷势均力敌的形势,酿成祸乱。“疑”通“拟”,是相比、相当的意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也是这样用的:“远方之能疑(拟)者,并举而争起矣。”有的注本把“相疑之势”解释为“互相疑忌”,与全文的精神并不符合。再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很多注本都没注明是作者误记,我们经过多方考证,注明“丁卯”是“丙寅”之误;“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少注本把魏忠贤的死误为崇祯元年,实际上是天启七年冬,我们也订正了。此外,为了“知人论文”,本书有作者简介。但为了保持原书体例,作者介绍采用注释形式,在该作者入选的篇文章中作为条注释出现。为了照顾读者阅读方便,各篇注释有相对独立性,疑难字句往往不避重注;注音则兼用拼音方案与同音字直音。
学习古文,要熟读原文,才能提高水平,有所收获,正和学习外语一样,不能光读译文。译文只是一根拐杖。作为拐杖,直译是比较传信的,但传神很难。为了便于初学者对照学习,本书还是采取了直译的原则。不过完全直译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骈文,两句对偶往往说的是一个意思,在修辞上又喜用“互文”、“变文”,直译更是常常捉襟见肘。所以,本书中几篇骈文的译文,有时两句作一句翻译。总之,初学者可以参考译文,疏通原意,但决不可代替对原文的揣摩。
鲁迅曾慨叹标点注释古书确是一件“难事”,这是经验之谈啊。本书译注仓促,校订者又学识浅陋、庶务繁杂,失误一定不少,诚恳希望大家指教。
陈蒲清
1980年于益阳桃花仑
正文试读
卷之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1·隐公元年》
导读
本篇记载的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个家庭的母子、兄弟为了争夺政权,彼此感情破裂以致互相残杀的故事。文中表现了姜氏的偏私任性、公叔段的贪得无厌以及郑庄公的老谋深算。篇末赞扬的孝是对的,但颍考叔为庄公所设的解决办法则有点勉强,隧道中的表演则有点滑稽。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3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4。公曰:“制,岩邑也,虢叔5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6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叫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到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姜氏因此就厌恶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很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城邑可以听从您的吩咐。”姜氏替他讨封京地,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注释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曾做过鲁国太史的左丘明所作,后来又经过许多人增益。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左丘明根据《春秋》所作的编年史。据近人研究,《左传》是战国初期人根据各诸侯国的史料后编订的。它按照鲁国先后十二个国君在位的年代,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春秋各国的重要史实,是我国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先秦历史文学中一部优秀的作品。 2初:当初。古文追述往事的常用词。郑武公:姓姬,名掘突。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武姜:“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是她娘家的姓。 3寤(wù)生:逆生,即胎儿出生时先下脚。寤,通“牾”。恶(wù):憎恨,讨厌。 4制:地名,又名虎牢,在今河南巩义。原为东虢国的领地,东虢为郑所灭,制便为郑地。 5虢(Guó)叔:东虢国的国君。 6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大:同“太”。下同。
祭仲1曰:“都城过百雉2,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3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4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5。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说:“都市的城墙面积超过了一百雉,便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姜庄公说:氏要这样,又怎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做好安排,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做了许多坏事的人,庄公说:迟早必然要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吧。”
注释
1祭(Zhài)仲:郑大夫。大夫,周代官职等级名,当时分卿、大夫、士三等级。 2雉(zhì):量词。古代计算城墙面积,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参:同“三”。 4辟:同“避”。 5滋蔓:滋长蔓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