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88125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代表作,译本精良,此版经过全面修订,全新包装,采用独特设计感大折页护封,大气端庄,可读、可藏。
《教堂尖塔》是戈尔丁重要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人类信仰与绝望、理想与现实的错综混杂。小说讲述了圣母马利亚大教堂的乔斯林教长真切地感觉到主的召唤,要他为了主的荣光去建造一座高达四百英尺的教堂尖塔。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虔诚”,只要有坚定的“意志”,上帝就一定会助他平地建起上达天庭的尖塔,这场没有地基的宏大建造终以一败涂地告终。戈尔丁在《教堂尖塔》中寄予了人类寻求理想境界的希望,也揭示了理想终归走向破灭的现实生存状况;崇高的企求与丑恶的现实、向善的奋争与罪恶的欲望相互交织;通过荒诞与现实交错的画面,象征与隐喻并用的艺术手法,作者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真相。
译后记/周欣
《教堂尖塔》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在《蝇王》发表十年后出版。关于小说创作,戈尔丁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经宣称:“除非你做的事是连自己都怀疑做不到或是你确信别人从未尝试过的事,否则写小说便毫无意义。我认为写两本相似的书是毫不足取的。”①然而,对于戈尔丁的这段话,我们不应该片面去理解。就《教堂尖塔》中的讽刺手法,象征与意象的运用而言,这部小说与《蝇王》有着不少的相通之处。同时,戈尔丁在创作《教堂尖塔》时也的确进行了创新的尝试。与《蝇王》不同的是,《教堂尖塔》寄寓了人类寻求理想境界的希望,也揭示了一种复杂交织的生存状态,崇高的企求与丑恶的现实、向善的奋争与罪恶的欲望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这部小说的容量。
也许是索尔斯伯里大教堂高耸的尖塔激起了戈尔丁对于理想追求的丰富联想(戈尔丁曾任教于索尔斯伯里中学并曾提到索尔斯伯里就是《教堂尖塔》的原型),也许是教堂对于精神层面的特殊含义,戈尔丁将他第五部小说的背景放在了教堂。他通过荒诞与现实交错的画面,象征与隐喻的创作手法,揭示了人生与社会现实的多重矛盾。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天,圣母马利亚大教堂的教长乔斯林似乎感到了主在召唤,要他为了主的荣光去建造一座四百英尺高的尖塔。他不顾教士们的反对,对于营造商罗杰•梅森的忠告充耳不闻,在没有地基的情况下硬逼着罗杰•梅森和工人们往上造尖塔。随着工程的进展,教堂的负重不断增加,四根支柱不堪重负,发出可怕的呻吟(因其双关意义,译为“歌唱”)。出于无奈,在完成了尖塔下层的塔之后,工人们只好造了一座小丑帽一般的尖塔。尖塔内层是八角木架,外层是薄石块,石块用钢缆绷紧。即使如此,固定尖塔外层石块的钢缆还是断裂了。石块碎裂,像飞弹似的落下,内层的八角木架也倾斜了,无力地靠在护墙上。由于失败和四面受敌,也由于病痛的折磨,乔斯林在病榻上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乔斯林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现实的无知,小说中滑稽而又充满悲剧性的氛围,使《教堂尖塔》充满了强烈的讽刺色彩。从这一意义上看,乔斯林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不无相通之处,区别仅在于乔斯林的“执迷不悟”。无论在旁人的心目中他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无论反对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乔斯林都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无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他那纯真的信念都在强有力地激励着他,克服一切困难,让尖塔高耸在教堂顶上。张鄂民: 《半个世纪的呼唤——论威廉•戈尔丁小说作品的主题》,载《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3期。
然而,乔斯林对于建筑一无所知,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天真地认为: 只要“虔诚”,只要有着“意志”,其它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在这里,戈尔丁有意打乱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取得了戏剧性讽刺(Dramatic Irony)的效果,折射出乔斯林在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所处的困境。当乔斯林充满激情地向周围的人们宣扬主的意志,盛赞即将拔地而起的、雄伟的尖塔时,他在教士及建筑工人的心目中却显得愚钝透顶。营造商罗杰•梅森费尽唇舌地向乔斯林解释建筑学上的原理,终却发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乔斯林既听不懂,也不愿听,死抱着他那不切实际的观念,令罗杰•梅森既惶惑,又恼怒。没有地基就无法建筑,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乔斯林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宣称“主会赐予的”。随着教堂负重的增加,四根石柱被压得发出了可怕的呻吟,望弥撒的人们也因此而纷纷逃离。然而,在乔斯林的心目中,这可怕的呻吟却是赞美主的“歌唱”引自Charles Tyzack先生的电子邮件。。尖塔撕裂,碎石横飞,八角木架倾斜,他却寄希望于主教送来的“神钉”,然而他所翘首以待的“神钉”却无法使尖塔复原。
《教堂尖塔》强烈的讽刺色彩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造尖塔是为了主的荣光,而乔斯林请来造尖塔的人却是一群异教徒,他们把教堂搅得乌烟瘴气。在这里,戈尔丁似乎是在影射一种信仰的危机。求助于异教徒,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嘲弄。乔斯林自以为是心地纯洁的,却又抑制不住对古迪的欲望。在古迪临盆之际,他想去帮助,却使得古迪惊恐万状,以为乔斯林是来谴责她与罗杰的私通行为的,因此在伤痛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一命归天。乔斯林一向鄙视以美色换取国王青睐的姨妈艾莉森夫人,却又不断从她那儿获取资助建造尖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他的教长职位也是因为艾莉森夫人取悦了国王之后才得到的。事实上,尽管乔斯林虔诚地寻求着理想和爱,却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肮脏,也无法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污浊。在这一问题上,戈尔丁表现出了他独特的洞察力。
章 他笑着,仰起下巴,摇着头。一柱阳光穿过彩色玻璃将斑驳的圣父之像投射到他的脸上。这柱阳光带着赞美随着他移动,领会着、赞美着亚伯拉罕①、以撒②,然后又是圣父。眼眶里笑出的泪水映出了轮辐、车轮和彩虹。
他下巴仰起,双手捧着面前的尖塔模型,半闭着眼,充满喜悦——
“我等了半辈子,就等着这一天!”
在他的对面,在支架台上大教堂模型的另一边,站着主教管区秘书室的教士。阴影中他那张脸年迈而又苍白。
“我不知道,教长大人。我不知道。”
他费力地看着对面尖塔的模型,乔斯林将模型紧紧地捂在手中。他的声音像蝙蝠叫一样尖细,模模糊糊地逸入又宽又高的修士礼堂上空。
“想一想这一小块木头——它有多长?”
“十八英寸,教士大人。”
“十八英寸,是的。那么,它不就是象征着一座木材、石材和金属结构的建筑,有——”
“四百英尺高。”
秘书室教士走出教堂,来到阳光下。他手放在胸前,费力地看着四周,然后抬头看着屋顶。乔斯林侧目看着他,充满喜爱。
“是地基吧?我知道。主会赐给我们的。”
秘书室教士想起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一个记忆。
“啊,是的。”
接着,他以年岁高的人的那种忙碌方式,轻手轻脚地走上过道,走到门边,出去了。他留下一句话,留在身后的空气中。
“去做晨祷,当然是的。”《圣经》中人物,相传为希伯来人之始祖。亚伯拉罕一百岁时,妻子撒拉受上帝恩赐所生之子。
乔斯林一动不动地站着,朝他身后射去爱的一箭。这就是我的地方,我的教堂,我的人。他接下去就会从法衣室走出来,走在念行进祷文的队列后面,像往常一样左转弯;接着他会想起来,又会转身向右去圣母堂!乔斯林又笑了起来,仰起下巴,充满圣洁的欢乐。我了解他们所有的人,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将要去做什么,做过什么。我走过了这些年,这地方就像衣服穿在我身上似的。
他止住笑,擦了擦眼睛,拿起白色的尖塔,紧紧地压进大教堂旧模型里凿开的方形孔中。
“好了!”
模型像一个仰面躺着的人。中殿是并拢的双腿,两边的耳堂是摊开的双臂,高坛是躯干,就要进行弥撒仪式的圣母堂是他的头。还有,在大教堂的中心将要长出、突起、冒出、迸发而出的,是教堂的王冠和权威——新的尖塔。他们不懂,他想,只有当我将自己的幻象告诉了他们,他们才会懂得。他又高兴地笑了起来,走出修士礼堂,走到回廊中心洒满阳光的地坪里。我还必须牢记: 尖塔并非一切!我还必须尽可能地继续我一向所做的。
他沿着回廊走着,撩起一道道门帘,后来到了教堂西区的侧门边。他小心翼翼地拉起门闩,以免弄出声音。他低着头走进门,心中像往常一样默念着:“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不过,他一走进门,就意识到这种小心是多余的,因为主教座堂内已经是一片闹声。晨祷减少了,声音也很小,似乎一只手就可以抓住,然而,这声音还是从教堂另一端的圣母堂,从木架的帆布屏风后面传了过来。近处的闹声表明工人们在挖土石,虽然是回音混杂、彼此交织。工人们聊着天、下着号令、有时大声吆喝,拖着木料走过铺着的路面,运来材料卸下,把它们重重地扔到位。室内的回音效果使这闹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与唱诗的尖声融为一体,无尽地唱着统一的调子。假如不是这样,它就会像集市上的闹声那样嘈杂一片了。闹声是如此新奇,使得他匆匆走到高大的西边门阴影下的教堂中轴线上,朝着那看不见的大圣坛跪了下来。接着又站了起来,看着。
他眨了一会儿眼。以前这里也有阳光,但不是这个样子。中殿里看上去实在的东西,既不是在高坛阶梯旁将中殿一分为二的木架帆布屏障,也不是中殿的两个拱廊,也不是两座小祭堂之间油漆过的墓碑。实在的是光。它透过南侧廊的一排排窗户,照得这一排排窗户色彩斑斓。阳光斜照在他面前,从右到左均匀地投下,投射到中殿北面的石柱底座上。弥漫着的尘埃使这一道道、一束束的阳光具有了某一维度的重要性。他又眨了眨眼,看着它们,看到近旁的尘埃颗粒有的上下翻滚、有的碰在一起,就像微风吹动时的蜉蝣似的。他看到它们朦朦胧胧地向远处飘去,蜿蜒,又停顿;后,飘到远处的一道道、一束束光里成为了一种色彩,一种斜着照过教堂的金黄色。在南耳堂,阳光透过一百五十英尺高的彩色玻璃,照在十字中心。金黄的色彩更浓了,形成了一道垂直的光柱,就像在地面使用撬棒工作的工人们身旁亚伯《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次子,被其兄该隐所杀。的石柱雕像一般直。
他摇了摇头,面对这实实在在的阳光既悲戚又吃惊。如果不是亚伯的石柱雕像,他想,我也许会将光这一重要层面看成是一个真正的维度,并因此相信我的石头船就停泊在她的身旁。他笑了笑。心灵按照自然法则去感受一切,却又像孩童一般轻易地欺骗了自己。此刻旁边祭坛上烛光已经熄灭,面对着中殿另一端的木架帆布屏障,我几乎要把这教堂看作是某座异教徒的寺庙了;那两个在阳光下尘埃里手持撬棍、居中而立的人(他们撬起石板,又放下,弄出的闹声回音就像采石场里的闹声一般。)就像某个稀奇古怪的教派的神父一般——上帝饶恕我。
一百五十年来,我们在这里编织了备受赞誉的图案。所有的一切不但应该和过去一样;而且会更好、更丰富。后,拜神的模式完美了。我该去祈祷了。
接着,他又意识到他还不准备去祈祷,即使在这大喜的日子里也一样。纯粹的喜悦使他放声大笑。他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去,就像过去一样清楚日常的模式;他清楚是谁在狩猎、谁在讲道、谁代表谁;他知道石头船是坚固的,船员是坚定的。
知道了这一切,似乎也暗示着要进入插曲了。他听到西北角门闩抬起的声音,一扇门吱嘎一声开了。我会看到,就像我每天看到的一样,我的圣女。
千真万确,似乎想起了她,她就呼之即出。她快步走出了门,他站着,像往常那样,等待着为她祝福。可是潘格尔的妻子转过左边去了,一只手抬起遮挡灰尘。他只看到了一眼那长长的、可爱的脸,她就走上了北侧廊,却没有照直走过来。他只好在她的身后默默祝福。他看着她从北侧廊没有点蜡烛的祭坛旁边走过,又爱又多少有点儿失望;他看见她放下兜帽,露出白色的头巾;灰色的风衣向后飘时,瞥见了里面绿色的衣服。她是个十足的女人,他想,爱她;这种愚蠢的、孩子般的好奇心流露了出来。不过,那是潘格尔和安塞尔姆神父的事。她似乎意识到自己干了件蠢事。他看到她快步绕过那个坑,一只手挡着灰尘,穿过中殿,“砰”的一声关上了潘格尔王国的门。他严肃地点了点头。
“我想,毕竟,这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门“砰”的一声关上之后,几乎是一片寂静。接着,寂静中传来一个轻微的声音,啪嗒,啪嗒,啪嗒。他转向左边,看见哑巴系着皮围裙,坐在北边拱廊的底座上,膝间放着那块石头。
啪嗒,啪嗒,啪嗒。
“我想是他让你选择了我吧,吉尔伯特,我经常是一动不动站着的!”
哑巴赶紧站了起来。乔斯林对着他笑了笑。
“在所有与这件事相关的人中间,我好像是做得少的,你说是吗?”
哑巴像狗一样微笑着,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乔斯林也喜悦地笑了,点着头,好像他们分享着一个秘密似的。
“问一问十字中心那儿的四根柱子,他们是不是什么也不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