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62253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直抒胸臆,劲健悲昂;岑参的诗雄奇壮丽,情景交融。本书对全面了解二人诗作很有帮助。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第三辑书目
1.楚辞选(金开诚 高路明 选注)
2.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选注)
3.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 洪柏昭 谢伯阳 选注)
4.唐宋传奇选(张友鹤 选注)
5.高适岑参诗选(孙钦善 武青山;陈铁民 何双生 选注)
6.白居易诗选(顾学颉 周汝昌 选注)
7.陆游诗选(游国恩 李易 选注)
8.元好问诗选(郝树侯 选注)
9.李梦阳诗选(张兵 冉耀斌 选注)
10.何景明诗选(饶龙隼 选注)
11.谢榛诗选(李庆立 选注)
12.李攀龙诗选(李伯齐 李斌 选注)
13.钱谦益诗选(孙之梅 选注)
14.吴梅村诗选(叶君远 选注)
15.王士禛诗选(赵伯陶 选注)
16.袁枚诗选(王英志 选注)
17.黄景仁诗选(李圣华 选注)
前言
一
高适(701—765),字达夫,渤海蓨人(蓨tiáo今河北景县南),世居洛阳《旧唐书》本传作此。渤海为郡,蓨为其属县,乃汉代建置,故知本传系题郡望。考高适诗文,其里籍当为洛阳。。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做过韶州(故治在今广东韶关市)长史。到他本人一代,家境已经衰败,而他自己又不屑治家理财,正如《旧唐书》本传所说“少濩落,不事生业”,平生“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高适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带着天真的幻想,也颇自负,以为“书剑”学成,满可以取得相当的官位,施展抱负。而实际情况却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结果失意而归,客居梁宋(唐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县),在友人的资助下,过着隐耕的生活。
高适出仕之前客居梁宋的生活,以开元二十年(732)至开元二十六年间北游蓟门、燕赵,随后又应征赴长安、暂居淇上为限,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定居其地,他说:“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其实,这一时期他并非真忘情世事,而是“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在孜孜攻读,以求仕途再进;济世之心也无时不耿耿在怀:“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苦雨寄房四昆季》)。
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这时,正落魄失意的高适,遂想赴东北边塞,争取边地立功以求出路。开元二十年正月,唐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帅兵击奚、契丹。三月,获大胜。当时高适已去到信安王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诗》,述及此役。他想入幕从戎,未能如愿。此后两年,继续浪游燕赵,结果是“北路无知己”(《送魏八》),失意而归。这期间高适以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写了一些反映边塞情况的名作,如《塞上》《蓟门五首》等。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浪游失意的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序:“乙亥岁,适征诣长安”云云,可知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又曾应征长安,但仍落第而归。这次失意,无疑更增加了他的不平。他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于开元二十四年秋在淇上置别业暂居。约于开元二十五年底或二十六年初返回宋中,从此开始了客居梁宋的第二阶段。
高适客居梁宋的第二阶段,与前阶段不同,不是定居,曾几度外出。开元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曾出游相州魏郡,天宝四载(745)至六载又曾旅居东平。值得特别提起的是,高适在天宝三载至五载间,曾两度与李白、杜甫相聚,同游梁宋、齐鲁。这是诗歌史上难得的一次兴会,他们一起抒志言怀,赋诗论文,不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创作上也得到观摩切磋的机会。确如杜甫《遣怀》所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宝八载(749)夏,高适经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自此开始了仕宦生涯。次年冬,以封丘尉职北使清夷军(在妫州城内,属范阳节度使)送兵,转年春天归。又过了一年,约于天宝十一载夏秋之间辞去官职。高适在任封丘县尉期间,心中始终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官卑职微,使他手脚局促,感到难以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他深深慨叹:“州县徒劳那可度”(《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这种心情在北使送兵时也有所表露:“登顿驱征骑,栖遑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而污浊、残酷的“吏道”,更使他不堪忍受,他说:“揣摩惭黠吏”(《封丘作》),又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因此终辞官是很自然的。
高适辞封丘尉后,于天宝十一载秋去到长安,曾与杜甫等故交重会同游。不久,得到田梁丘推荐,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遂赴河西就任。高适这次出塞,虽然是“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但毕竟是比较得意的,他自以为遇上知己,说:“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登陇》)。从此在仕途上开始腾达。
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哥舒翰病废在家,被征用平乱。高适也授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高适又被命为淮南节度使讨永王李璘的叛乱,接着又参加平安史之乱。乾元元年(758)遭李辅国谗,降官太子詹事。次年授为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转任蜀州刺史。代宗宝应元年(762)任成都尹,次年又迁任剑南节度使。直到广德二年(764),才离开西蜀,被召回长安,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转过年,永泰元年(765)就死去了。高适的晚境,诚如《旧唐书》本传所说:“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任职蜀中时虽无显著政绩,但“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高适的创作,以诗为主,大致以入哥舒翰幕府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就,集中于前期。
在入哥舒翰幕府之前,高适在政治上一直是失意的。虽然一度出仕,但官位低下。这使他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矛盾。而长期的浪游生活,又使他广泛深入社会,特别是接触了下层人民。所以高适前期的创作比较饱满,生活基础比较雄厚,思想境界也比较高。
高适是以边塞诗著称的,他的具有丰富社会内容与较高思想价值的边塞诗主要产生在前期。这些诗是有关东北边境的。当时那里的战争是由契丹统治者起衅的。由于战争的这种情况和作者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些诗具有下述特点:首先,表现了作者坚决抵御侵犯的愿望和希冀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其次,常常议论边策,慨叹由于边防失策和边将无能,致使战事连年不息。他反对消极抵抗,苟且偷安,力主选用良将,优遇士卒,以求彻底根除边患。复次,较注意反映戍卒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或歌颂他们英勇杀敌的气概,或表现久戍思归的哀怨,更重要的是高适还以极大的同情写出他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作者往往在同时创作的一组诗中(如《蓟门五首》),乃至一首诗中(如《燕歌行》),表现出战士复杂甚至是矛盾的思想感情。这正是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映:敌人的侵犯,激发起战士的爱国情感,因而奋起抗击。但由于边策失当,战事久久不能结束,兵困民敝(“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再加上军中存在阶级压迫,苦乐悬殊(“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能不使战士们感到悲愤寒心。高适反映了这些矛盾,对战士寄予深切的同情,着意为他们鸣不平。
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高适是盛唐诗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这类诗也都是在前期创作的,与高适接触社会下层的生活经历和同情人民的济世志向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这类诗作的深刻性。这类诗固然常与天灾连在一起写,但是他并没有把人民的苦难仅仅归结为自然灾害的原因,常常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露在封建制度下农民受剥削压迫的实质,但触及到一些现象,批评到时政、吏治以及具体制度的得失。他反对土地兼并,反对过重的压榨,反对“鞭挞黎庶”,主张抑兼并,归逃亡,“观黎庶心”而“抚之”,不夺农时,让人民“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过卢明府有赠》)。高适的这些诗,在盛唐时创作出来,有它特殊的意义,表明即使所谓封建“盛世”,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在客观上起着揭露作用。
在高适前期的诗里,感慨怀才不遇的主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虽多表现为朋友间的赠答形式,却不是一般世俗的客套、应酬,而是真挚情怀的流露,并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如《别韦参军》、《效古赠崔二》、《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诗,都揭露了腐朽的贵族特权统治,反映了上层社会世态的浇薄,代表了下层正直士人的思想情绪。当然也应指出,高适的这类诗中,思想较为复杂,济世之志往往与汲汲追求个人功名联系在一起,失意的感慨又往往杂有消极出世的念头,其与权贵和世俗的对立,也不如李白那样强烈。
高适入哥舒翰幕府,是他仕途升迁的起点,却是他创作上走下坡的开端,从此进入创作后期。
高适在哥舒翰幕府期间,又写了一些边塞诗,但思想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要对他的这些诗作出恰切的评价,不能不先弄清当时西境战争的性质和边将哥舒翰的功过。当时唐和吐蕃军事冲突的性质是十分复杂的,有积极防御、安定西边的一面,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从总的倾向看,前一方面是主要的。至于哥舒翰,自天宝六载任陇右节度使以后,抵御吐蕃的内侵,颇见成效,边地人民因而称颂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歌》)但他不像前任王忠嗣那样采取比较稳妥的防御政策,每常迎合统治者穷兵黩武、轻妄用兵的口味,以邀功求爵。如天宝八载以很大的伤亡代价攻取石堡城一战,就带有这种性质,正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西屠石堡取紫袍”。因此,无论对当时的战争,或对哥舒翰本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分析,弄清是非功过。如杜甫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前出塞九首》,对当时战争的看法就很明确,在态度上褒扬与批评兼而有之,反映了战争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况。杜甫对哥舒翰也不是一片赞扬声,对其轻率用兵是有疑虑和微词的,如《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中嘱咐高适说:“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指哥舒翰),焉用穷荒为?”而高适此期的边塞诗中,则绝无这种全面的观点,听不到一点批评的声音。
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任职时比较得意,生活地位和思想感情与前期在东北边塞时迥异,这使他听不到战士的呼声,也看不到军中的腐朽面,更谈不上在作品中加以反映了。他的着眼点在上层方面,多写一些大小将领。作品偏重于表现满怀希望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进取精神: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塞下曲》这首诗可以作为高适后期边塞诗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当时创作的主调。像这样一类诗,含有为国立功的思想,表达了开朗激昂的情绪,是高适后期边塞诗的主要成就所在。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得到边将赏识,个人功名心遂有较大发展;由于地位上升,广大人民和士兵对战争的态度,他也不大容易觉察了。这使他常常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因而在一些诗中出现了不分是非善恶、盲目歌功颂德的情况。如《九曲词》,在歌颂战功时,也夹杂着对追求爵禄的庸俗捧场;又如《李云南征蛮诗》,竟歌颂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是高适后期边塞诗中的消极面。
此后高适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时期,他的诗中虽不乏忧国忧民之情,某些诗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等,也还能对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一些反映,但总的看来,无论数量或质量,高适这一时期的创作是与时代不相称的。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忙于政务等等,而主要的,恐怕是他身居高官,浮在上层,未能把自己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之中。正是思想和生活的局限,使高适的创作出现了这样一个不景气的尾声。
二
岑参(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感旧赋》序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都做过宰相。羲相睿宗,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得罪伏诛,亲族被放逐略尽,从此家道中衰。他父亲岑植,做过仙、晋二州刺史。岑参幼年丧父,从兄受业。家庭境遇的变化对他的思想有不少影响,使他幼年便自砥砺,立志获取功名,重整沦落的“世业”。他“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感旧赋》序),此后十年,曾出入京、洛,往游河朔,为出仕而奔波,结果一无所获。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和个人求官不遂的遭遇,使他感到“世路崎岖”,人生翻复,于是一度隐居终南。但其时追求功名的思想仍较强烈。天宝三载(744)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授官后因官卑职微、不被重用,感到苦闷。天宝八载(749)出塞,这以前他的创作可划为“早期”。
岑参早期的诗歌,有不少是以慨叹仕途失志为主题的。就是他这一时期作的写景、赠答和表现隐居生活的诗,也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内容。总的说来,岑参早期诗歌的社会内容比较贫乏,但在艺术上,他的写景之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岑参的写景诗善于刻划一种奇特变幻的境界。例如:诸峰皆晴翠,秦岭独不开。……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贻友人》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田假归白阁西草堂》又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无不显露出语求奇警的特色。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选的是天宝十二载以前诸家的作品,那时岑参的边塞诗尚未大量创作和流传,此集中也一首未录,所以这一评语主要当是针对岑参早期的作品而发的(当然也兼指天宝十一、二载居长安时的作品,但此一期间的作品和早期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并无差异)。这样评定早期岑诗的特点是恰当的。
自天宝八载到至德元载(756),是岑参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他前后两度出塞,中间二、三年居长安。次出塞是天宝八载冬至十载夏在安西,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僚属。关于岑参出塞的目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诗人有安定边疆、为国立功的壮志,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出塞也不可能不夹杂有求取个人功名富贵的目的,如《银山碛西馆》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这次出塞,由于诗人不习惯边地的荒凉景象和艰苦生活,加上感到自己在塞外也和在长安一样不得意(《安西馆中思长安》说:“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所以情绪比较低沉,这对他这个期间的创作必然产生影响。
这个期间的诗歌有的表现为国从军的豪迈精神,有的反映诗人的苦闷,而表现得多的则是边地的风光和诗人自己的思乡情绪。有的诗着意描写火山、雪海、沙漠、白草等祖国边疆的奇异风光,这不仅为过去的诗歌所未曾描写过,也为“古今传记所不载”(宋许《彦周诗话》)。有的诗则更多地表现边地的荒凉景象,如“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等。在思乡诗中,个别篇章思想开朗,感情纯真,完全没有同类作品中惯有的愁绪(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等);有的虽然和泪而吟,感情却很深挚动人(如《逢入京使》、《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等);还有的把乡愁和个人的失志、绝域的荒凉结合在一起,情调较为凄凉(如《碛中作》、《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等)。这些思乡诗的特色是情真意切、朴素自然。总的说来,岑参这一期间的诗歌,情调不十分高昂。
天宝十载秋岑参自边地归京,仍任微官,颇不得意,曾僻居终南,过了二、三年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阶段的创作和早期大致相同,值得提出的仍为写景之作。如《终南双峰草堂作》: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它写出了幽美的终南月色。着一“破”字,使我们感受到在明亮的月光下,石门谷劈开苍茫的云雾而挺立的高大形象;着一“碎”字,又使我们想象到月下的水潭犹如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微风涟漪,镜面破碎。
第二次出塞是天宝十三载(754)夏秋间至至德元载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这次出塞,情况和次有些不一样,首先,他已经历过边塞征战生活的磨炼,其次,这时的主帅封常清原是岑参在安西幕府任职时的同僚,诗人自觉受到了他的赏识和知遇,因此情绪比较开朗和昂扬,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他的那些著名的七言歌行,全都是在这个期间创作的。
这个时期的诗歌,有的充满激昂情绪,歌颂了边防将士英雄豪迈的战斗生活。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边塞壮丽风光的描绘,有力地衬托了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渲染了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然而这样的困境丝毫阻挡不住战士们前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等句,以写严寒来反衬将士们不畏严寒的顽强战斗意志。有这样的将士,怎能不使敌人丧胆:“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终篇豪气洋溢,令人振奋。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烈地歌颂了出征时军容的壮盛和士气的高涨。这类诗歌,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能够激发人们奋勇昂扬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这个时期的诗歌和次出塞时一样,也描绘了祖国边疆的奇异风光,不同的是,较少表现边地的荒凉,而更多地在写景中寄寓豪情壮志,倾注了作者热爱边疆的深厚感情。试看茫茫的沙漠、无边的积雪,在作者的笔下是何等壮丽奇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由于诗人对边疆充满感情,把边疆视为自己实现壮志的场所,所以在他的笔下,那里的风光往往显得那样引人入胜。
这期间的诗歌还广泛地反映了边地的生活和习俗。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表现从军士人失志的怨望之情;《玉门关盖将军歌》反映边将生活的奢华;《赵将军歌》、《胡歌》等描写“蕃王”和汉将共同娱乐,关系融洽;《首秋轮台》等表现了边地的风习;《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等描写了边疆优美的音乐和舞蹈,等等。此外,也应当指出,岑参这个期间还曾写过少数庸俗地颂扬主帅功名的诗歌。
……
高适行路难二首〔1〕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2〕。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3〕;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4〕。安知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5〕!
〔1〕这两首诗当为高适二十岁(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游长安时所作。诗中慨叹富家权贵勾结操权,清寒士人不事干谒,纵有才智,也不免沦落。《行路难》,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2〕长安少年,指京都的豪侠少年。这两句写长安富家子弟尚武任侠。
〔3〕五侯,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封外戚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五人同日受封,当世称为五侯。事见《汉书·元后传》。东汉受封为五侯者尚有几起,后世因以泛指权贵。这两句说富家子弟与权贵相逢,争与留连声色。
〔4〕上句表面写其轻财,着一“敢”字,又有不得不轻财之意;下句表面写其重然诺,着一“莫”字,又含规诫之意。这两句似褒实贬,颇值得玩味。
〔5〕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暮宿灵台,《后汉书·第五伦传》李贤注引《三辅决录》,谓第五伦少子颉“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这里用此故事,以言本分士人的漂泊沦落。
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1〕?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2〕,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3〕,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4〕。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5〕!
〔1〕比数,算作同类。此两句意谓富家翁以前穷困至极,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2〕成行,敦煌集本、《乐府诗集》均作“成长”,《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均作“生长”。作“成行”,疑后人所改。
〔3〕自矜,自负。一身,《河岳英灵集》、《乐府诗集》等均作“一朝”。
〔4〕东邻,底本作“东陵”,今从敦煌集本等。席门穷巷,谓居处僻陋。史载西汉陈平家在“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见《史记·陈丞相世家》。出无车,据《战国策·齐策》,冯谖为孟尝君宾客时,初不为所重,不满自己的待遇,有“出无车”之叹。这两句写贫寒少年的穷苦境况。
〔5〕干谒,拜谒有权势的人以求取名禄。这两句说如果有才学而不肯结交权贵,就是年年读书也是白费。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不平所发的愤激之语。
别韦参军〔1〕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2〕。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3〕。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4〕。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5〕。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6〕。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7〕。世人向我同众人,唯君于我相亲〔8〕。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9〕;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10〕。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11〕。
〔1〕本诗为早年西游长安,失意而归,客居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时所作。这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赠别诗。首先回顾了游长安,遭冷遇,入仕的理想受挫,次写隐居山野的困苦生活及友人韦氏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后表达了临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诗中揭露了豪贵的专权,世态的淡薄,含义深刻。参军,州(郡)官。唐制于州刺史(郡太守)下设参军数人,协理政务。
〔2〕解,懂得,指学成。书剑,《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书”指文事,“剑”指武艺。这两句写自己二十岁时学就文武,求仕长安。
〔3〕君门,指朝廷。屈指,扳着指头计算,喻有把握。公卿,三公九卿。这里泛指朝廷要位。这两句说仰望朝廷自计可以取得公卿之位。
〔4〕国风,国家社会的风气面貌。冲融,和洽。迈,超过。三五,三皇五帝。传说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社会安乐和洽,是历史上所称的太平盛世。礼乐,指教化。寰宇,赅举大地之辞,犹言天下。这两句说天下承平,朝廷教化普及四方。礼乐,底本作“欢乐”,今从明抄本、清影宋抄本。
〔5〕璧,一种表示祥瑞的环形玉器,古时多与黄金并用,作为馈赠的贵重礼物。近臣,亲近之臣。布衣,平民。干,干谒,指献策请求任用。这两句说皇帝只宠幸近臣,没有广揽贤才的打算。
〔6〕负郭,指负郭之田,即城之近郊的田地。战国时,洛阳人苏秦,主谋合纵抗秦,事成,身兼六国相位。他曾感慨地说:“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事见《史记·苏秦列传》。梁宋,指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宋城春秋时为宋国国都,西汉时为梁孝王都城,故称梁宋。非吾土,不是自己的故乡。汉末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两句慨叹家乡无产业,无以为生,不得不客居他乡。
〔7〕兔苑,即兔园,又称梁园。《西京杂记》载,汉朝“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筑兔园,园中又有雁池。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故址在唐宋州宋城县东南十里。岁不登,收成不好。
〔8〕向,犹言对待。众人,指一般人,普通人。这两句说在世上遍受冷落,除韦氏外没有看重自己的人。
〔9〕百年,指一生,这里犹言始终一贯。交态,交情。辞,推辞,此犹嫌弃。这两句是说交情深厚,始终如一,贫贱不移。
〔10〕弹棋,古代二人对局的一种博戏,今已失传。《后汉书·梁冀传》李贤注引《艺经》谓:“弹棋,两人对局,白黑棋各六枚。……其局以石为之。”至盛唐仍如此,如李颀《弹棋歌》:“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到中唐时,已有变化。据柳宗元《序棋》云,棋子有二十四枚,分贵贱,数目各半,以红黑两色别之,贱者二乃敌一。局为方形,木制,中心高。其法已不可详考。筑,古代乐器,状似瑟而大头,有弦,用竹尺击之以发声。白日晚,是说彼此常常尽情欢乐,不觉日晚。上句举一日,下句举一季,赅言他们相聚欢乐的时日。棋,《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均作“琴”。
〔11〕儿女,指儿女之情。歧,原谓分岔路口,这里指离别分手之处。初唐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这两句即由王诗化出。
过卢明府有赠〔1〕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2〕。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3〕。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4〕。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5〕。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6〕。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7〕。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8〕。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9〕。回车自郭南,老幼满马前,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10〕。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11〕!向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12〕。谁能奏明主,一试武城弦〔13〕?
〔1〕这是一首酬赠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年(732)北游燕赵以前客居梁宋时期。诗中称赞卢明府的吏治,难免有所夸张,但却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以及他主张抑兼并,行均田,薄赋徭的政治理想。过,过从,访问。明府,县令的称呼。过,底本作“遇”,诸本多同,今从敦煌集本、《唐诗所》、《全唐诗》。
〔2〕古人,指古贤吏。这两句是说卢能传古贤吏之风。
〔3〕本诸己,以身作则,修己以治人之意。《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两句是说卢能正己治人,行不扰民之政。
〔4〕挹(yì),通作揖,崇拜的意思。高风,指高节美行。这两句赞卢的品德,说他年纪轻但修养高。
〔5〕史汉,指《史记》、《汉书》。上句说卢对己清夜谈心,倾吐胸怀,下句说谈吐间广征《史》《汉》,学问渊博。
〔6〕行春,游春。逶迤(wēi yí),道路弯曲而长。郊坛,古时皇帝祭天的场所,设在京城南郊。此处泛指南郊。这两句意谓沿着长路出郊游春。日,底本作“白”,误,从诸本改。
〔7〕百里,约指一县之地。郁芊芊(qiān)即郁郁芊芊,茂盛的样子。
〔8〕俯鹊巢,写风调雨顺、万物蕃息的景象。《淮南子·氾论训》谓远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岁熟,年景丰收。
〔9〕奸猾,指兼并土地、侵夺农民的地方豪强。逃亡,指离乡逃亡的农户。
〔10〕蚕农至,指蚕事农事到来之时。牵,牵连。贺,敦煌集本作“荷”。至,《全唐诗》注:“一作事”。以上十句写出郊所见时平年丰,民安其业的景象,以歌颂卢抑兼并,薄赋徭,不扰农时的政绩。
〔11〕黎庶,老百姓。抚,安抚。万全,周到。君,敦煌集本作“吾”。
〔12〕逢大道,指逢上清明的世道。愿言,愿意。“言”为语助辞,无意义。鲜,鱼。烹小鲜,语出《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治大国如同烹小鱼,必须谨慎小心,任其自然,不加翻搅,否则就会糜烂。
〔13〕试,用。武城弦,指以礼乐教化人民。孔子弟子子游做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能行礼乐教化,把那里治理得很好。《论语·阳货》:“子之(到)武城,闻弦歌之声。”这里以子游比卢明府,称赞他的吏治。以上六句赞扬卢能行安民不扰之政,并希望有人奏请皇帝,来普遍推行这样的善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