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5468
★感动300万读者的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每个人的人生开窍手册。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买房?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各界人士好评如潮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俞敏洪;“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 傅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知名个人成长作家 张德芬;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史欣悦等作家诚挚推荐
★十年沉淀,重磅启航
2021年的白金升级版,针对集体的“躺平”“慢就业”等话题,增加了共17000 多字;调整了部分章节结构;删减并更新了一部分的理论、案例、典故、考据124 处;调整了一些文字表达,让它更加适合今天读者的口味,大概有400 多处;封面重做,版式重排,部分插画重画,让视觉整合统一。
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而且越来越大?是因为各自的天赋、环境的不同,还是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是运气不佳还是选择不对?
其实问题出在底层逻辑——你看世界的角度,即心智模式的问题。我们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拆掉思维的墙》把我们成长中的7种心智模式问题一一进行拆解,并给到了“破墙之术”,也就是心智转变之道。
拆掉思维的墙,看清人生真相,做聪明的努力,为自己负全责。你会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1.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不要去想人生的意义 003
价值不分高低,每一个都很珍贵 011
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 016
好好“躺平”,放自己一条生路 021
千万别定太大的计划 025
该羡慕这一代年轻人吗? 028
“神庙逃亡”“跑跑卡丁车”和“我的世界” 032
今天的胜出方式:找到热爱的领域,做极限运动员 037
成为领域的极限运动员 042
死在打字机上的阿西莫夫 046
2.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是生活无聊还是你无趣? 051
有趣是无条件投入 054
无趣之人,是无胆之人 062
爱情会衰退,兴趣也会吗? 065
3. 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买房? 071
安全感如何毁掉职业发展 084
这不是爱情,而是恐惧 087
关于“爱”的三个误会 093
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096
6 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101
困境里自救的两个触底反弹的问题 111
安全感不是索要的,而是给予的 114
4. 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你还相信星座是真的吗? 121
你看到的都只是你想看到的 125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师” 130
“思维里的墙”如何限制你 135
为什么安妮总爱得病? 138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一点也不快乐? 141
心智模式到底是什么? 146
心智模式从何而来? 157
升级心智,拆掉思维里的墙 161
5. 成功学不能学
人人都能成功?怎么可能 169
成功学打假故事会:爱因斯坦、肯德基与盖茨 172
谁说坚持一定会成功? 181
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184
6. 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不要和只要结婚的人谈恋爱 193
怎么找到适合的工作? 202
不投简历也能入职的8 种“野生求职法” 212
千万别做完美的职业规划 220
不要因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的生命 229
放掉人生的沉没成本 234
你是人生的漂泊者还是航行者? 240
7.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是谁让你不开心? 247
受害者与掌控者模式 252
为什么受害会上瘾? 259
拒绝受害,掌控生命 270
如何面对世界的不公平 274
拆掉“受害”这堵墙 289
8.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你活在父母的剧本里吗? 295
“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模式 300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302
人生董事会,你是股东 306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309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313
9. 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因为很贵,所以很好吗? 325
高收入就是好工作吗? 329
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称的 333
你越强调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335
向自己的生命发问 339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344
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350
开始很好,“开始爱好者”除外 353
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357
做自己比成功更重要 365
新东方老师一般的著作都是英语学习读物,能够写出思想性和趣味性并存的著作的人凤毛麟角。古典的这本书,我能够一口气读完,表明了其内容的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性。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生活中很多人常问我什么是成长,我非常喜欢古典老师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成长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人与人、与社会的差距,本质是由心智模式不同造成的,当你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前路才会无限宽敞,才会无限明亮。
——“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
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心有戚戚,古典在书中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发现,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
——猎豹移动CEO 傅盛
这本书将人生大道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外显化,让更多迷茫的人找到人生的方向。我真心希望读者们能从书中找到开启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非常喜欢这本书。难得有一位故事说得好听、用浅显易懂的叙述来交道我们正确心态的本土作家。他举的例子都非常“生活化”而且“有趣”,并且由于他的职业背景,这本书也收纳了很多关于白领可以学习到的人生功课,真是小故事大道理的典范。实在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知名个人成长作家 张德芬
这本书的写法有点像西方的同类著作,有逻辑、有依据,特别有说服力。我感觉好像古典就在面前,对我娓娓道来。他讲的“拆墙”逻辑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重新认识自己,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事情。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自洽》作者 史欣悦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差距和差异会那么大,而且越来越大?
是因为各自的天赋、环境的不同,还是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是运气不佳还选择不对?
自从03年从事教育行业,这个问题就不断地拉着我,穿过种种人生。
人的视野像手电筒,未知世界如茫茫黑夜。走在清凉黑夜里,大师们如闪亮的星星,在头顶若隐若现,我抓紧我的手电,一步步照着前行,偶尔见几个同路人,心生欢喜。
一直的,这个问题像天上的月亮,一直照着我。
我读过很多书、见了很多人,于是有了些想法;把这些想法在自己,创办的公司上去验证。有些对了,有些错的,就有了些认知;带着这些认知去咨询、授课、写作,继续思考。而思考所得,积累下来,便成了书。
这些年来,一共写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和《跃迁》3本书,翻译了3本,编著了一本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加上得到上写了110万字的《超级个体》成长课。整体下来,有了近300多万字的体量。
此刻,距离本书《拆墙》出版,正好11年。
11年是一个人从青涩到而立,一只狗的大半生,一本书的好几个轮回。
从《拆墙》到《可能》到《跃迁》的脚步,也就是这10年来,关于个人发展思路的升级思路,从个体论到系统论。
从个体论到系统论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差距和差异会那么大,而且越来越大?
大家可能会告诉你,因为没有刻意练习,没有SMART的目标,是时间、精力管理没做好,是读书方法不够高效,是你的个性和职业不符,或你没发挥优势。
而《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观点是,问题出在底层——你看世界的角度。是心智模式的问题。
“安全感不是要回来,而是给出来的”
“无趣之人,其实是无胆之人”
“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这本书一个个拆解:
怎么看待成功、躺平?如何有安全感、活得有趣?怎么做自己、怎么做职业选择、如何理解与家人冲突? 这7个话题,并给出了转变心智之道。
神挡杀神,有墙拆墙。《拆墙》的核心思想是自我全责——当你全然为自己负责,你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果你不担起这个责任,任何方法论的缺陷,环境和基因的不公,都会成为你推责的对象——这样的人生只有抱怨,没法进步。我们后来把书评里出现多的一句话变成了副标题——原来我还能这样活!
不过旧墙拆掉,新问题又出现了。
当人们知道了自己能够全责选择人生的时候,他们是更自由了,还是更迷茫了呢?
一阵兴奋过去,他们更迷茫了——以前我们还可以怪社会怪父母怪领导,现在只能怪自己啦。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经过程。尼采曾经大呼“上帝死了”,但这之后,欧洲人并没有更幸福。人从上帝那里拿回了自由——再没有人总给我记着小本本,等末日审判我了!也没有了天命,没有了安排,好爽!。但马上他们意识到,没有了造物主的安排,他们必须自己安排自己,并为结果负起全责。这和高三学生到了大学,学期突然没人管了的懵懂感,是一样的。欧洲之后长达三十年,整体陷入了虚无主义。然后,现代化、科学的思潮就出现了。
认知的打开,必须接着科学的方法论的支撑,否则就仅仅是个颅内高潮。
《可能》就是这么出来的,他是承接《拆墙》的实践手册。《拆墙》是心法,《可能》是技法。我在书里提出了“人生四度”理论:除了追寻名、利、权的主流价值,人生至少还有4种努力方向:高度、深度、温度和宽度。另一个理论是“三叶草”模型:除了沿着职级、工资的框架向上爬,每个人还可以通过培养兴趣、提升竞争力、培养定见,推动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内在成长飞轮,把职业改造成“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
有了这些抓手和方法论,人生会多出很多可能。
这本书的传播程度远没有《拆墙》高,可能因为想做到的人,远远比想知道的人少吧。
对于个人发展的差异之问,在这个阶段,我会说:,看清人生真相,做聪明的努力,为自己负全责。
但等到写《跃迁》时,这个答案有些不同了。
一方面是周期长了,对个人发展的问题观察已经拉长到10年。一年看不明白的事,三年有点眉目,十年清清楚楚。另一方面,我眼界也开阔起来,从熟悉的教培、人资和心理,走到了互联网、电商、职业教育,知识付费等行业;第三个变化是视角的多变,我从咨询师,逐渐成为经营者和投资人。经常早上做咨询、下午开管理会,偶尔还参与个投资决策。多层次的站位,让我深度理解“做自己”这件事,哪些完全是文字上的理想主义,哪些是真实生活里的光,必须坚持下去。
当再回来看这个问题,我发现 “聪明地努力”的答案,逐渐被“选择大于努力”取代。
当年进入了互联网、汽车、电商、汽车这些快速发展行业的人,或选择某个专业领域深耕的人,无论在收入、眼界、思考深度和幸福感,都远远比他们的同学要好(除了发量)。当行业衰落,他们转型的选择空间,也比别人多。虽然过去选的时候,常常是无意识的选择,但这整整一代人的人生实验总结出的规律,却可以指导我们的未来。
小成靠聪明地勤奋,大成靠明智地选择。
从短期来看,心态认知方法论重要,从长周期来看,视野开阔、做好选择,借力系统是自动人生复利。这种规律短期被小得小失,快意情仇掩盖,等到这种复利拉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外人会惊呼,他们在“跃迁”!
这里强调下,我说选择大于努力,当然不是说,要偷懒不努力。恰恰相反,做决策是所有能力里难的,他是你所有的经验、认知和勇气的体现。要做好选择,需要战略层面极大的雄心和定力,还需要很多认知和工具。
《跃迁》,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借力”二字。书里拆解古往今来的真实实战高手的策略——从高手为什么都有自己的“暗箱”,到他们如何定位自己,成为头部;如何借力他人,联机学习;如何系统思考,层层破局,后,他们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眼光和定力。
为什么人和人有这么大差距和差异?
在这个阶段,我会说:,不仅要聪明地努力,更要和大时代,大系统共生,借力、联机,发生跃迁。
近10年,从个人论到系统论,同样的观点转变也发生在企业管理、个人成长领域。公司培训的热门课,从《把信送给加西亚》《请给我结果》的心态突破,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时间管理》的方法论升级,逐渐到了“抓住风口”“点线面体”的整体战略共识。
在心理领域,一个人的困境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因为他/她的认知、情绪,甚至d精神问题,而更多被放到原生家庭,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讨论。
比如说,一个小时候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盯着孩子练钢琴时,总忍不住暴怒的父亲寻求咨询。过去,咨询师的建议往往是觉察,深呼吸,转念,找安全的地方自我疗愈,然后面对孩子给纯粹的爱。问题是这套修炼也太难了吧!当爹的修炼成这样的时候,孩子估计都成年了。
家庭系统咨询的思路,则是把孩子和父亲当成系统,一起面对这个问题。让孩子听见爸爸的烦恼。后孩子意识到,爸爸的很多怒火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爸爸没能控制好自己。孩子先是不再自责和害怕,甚至会尝试理解和原谅爸爸。爸爸也学会在事后及时道歉,并且独自去完成自己的功课。在融洽的两人关系里,这件事情成为他们更亲密的机会。系统认为——重要的不是单个元素,而是元素之间的关系。
不难看出,系统论的思路更快、不强调对错,而直击问题。
从认知、到方法论、到系统看问题,这是人类认识事物,层层展开的认知过程。
不过,这不是说,小明吃到7个包子饱了,小强现在该直接吃第7个包子。你还是需要从思维拆起——没有“自我全责”,就不会有“聪明地勤奋”,缺乏基本的执行力,就别谈什么“高手战略“”了。这三步曲,还是要一步步来。
这就是《拆掉思维里的墙》,《可能》和《跃迁》的脉络,也是把他们编到一起的初心。金庸先生把书名首字编了首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只够凑个对联:思维可拆墙,人生能跃迁。
交代了三本书的脉络。接下来说说新版有什么不同。
记者问吴清源,平日研究谁的棋谱?吴清源说是自己的。一位棋手研究多的棋谱,一定是自己的。一位作家阅读次数多的书,也一定是自己的。修订其实比写还要难,就是要反复看自己的文字到吐,再慢慢加加减减。
以《拆墙》为例,新版里针对集体的“躺平”、“慢就业“”的话题,增加了整整一章共一万七千多字;调整了部分章节结构;更新、增删的理论、案例、典故、考据124处,调整了一些文字表达,让他更加适合今天读者口味的,大概有400多处。封面重做、排版重拍、部分插画重画,让视觉整合统一——《可能》也是以这个思路改下来的。
后说说整体下来的感悟。
在《跃迁》里,我总结过自己的创作闭环:用咨询来思考,用讲课结构化,用写作产品化。还搞出一个IPO闭环,煞有其事。很多知识型工作者表示很喜欢,用来做工作方法论。
但老实说,这套方法不是想清楚再开始的,而是做明白回来归纳的。回到当初,别说写这本书,就说写作,于我都是一个偶然。我本书的编辑泽阳,当时是我的学生,听了课,对我说“现在听你讲课要两千多,有没有可能写本书,以后别人学就只要30多块钱?”这个问题打动了我,开始写作。
在那以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写了《可能》《跃迁》,《超级个体》,翻译了好几本书。一路上,很多前辈提携我,支持我,为我作序、推广;很多同行同事关心我,给我很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家人以我为荣,即使写作牺牲了很多陪他们的时间。与此同时,这十年,中国个人发展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原创作品,越多善思会写的读者,这让我兴奋。到今天我还在写,并且准备写更多,一直写下去。
这就是人生的有趣之处,出发常常是偶然的,到达却是你选择的。手攥着颗小珍珠,就可以出发,迟早你会找到很多珍珠,找到穿珍珠的线,把他们穿成项链。
回到开头那个点着手电找答案的夜里,月亮和群星依旧在头顶,我却不再是个步行探索的人。我在滑雪。
时代的趋势、社会的系统和种种机会,是月光下泛着银色光芒的大小山峰。我顺着山形,保持重心,脚尖轻轻用力,判断自己要拐入一个个路口和坡道。慢慢的,眼前视野越来越宽,耳边是风声和雪的轻丝声,月亮当空,我的心里越来越安定了。
古典
二零二一年九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