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77777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在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享有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该书共二十四卷,含《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嘉庆五年(1800),纪昀的门人盛时彦将以上五种校订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每种笔记前除有纪昀撰写的小序外,同时还附有盛时彦所作的序跋,读者可从中体会到纪昀的著书目的及深刻见解。《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196则故事,内容大都为纪昀亲耳听闻,其中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涵盖了官场百相、世态炎凉、风土人情、边地风光、轶事奇闻、神怪狐鬼、星相占卜等诸多内容。纪昀以其独特的奇思妙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趣盎然的广阔生活画卷。
卷一·滦阳消夏录 5
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73
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141
卷四·滦阳消夏录四 211
卷五·滦阳消夏录五 283
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351
卷七·如是我闻一 421
卷八·如是我闻二 507
卷九·如是我闻三 585
卷十·如是我闻四 667
卷十一·槐西杂志一 755
卷十二·槐西杂志二 871
卷十三·槐西杂志三 979
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1083
卷十五·姑妄听之一 1193
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1291
卷十七·姑妄听之三 1375
卷十八·姑妄听之四 1469
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1571
卷二十·滦阳续录二 1619
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1667
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 1715
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 1761
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 1813
附:纪汝佶六则 1853
平生心力坐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清)纪昀
《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故诲淫导欲之书,以才子佳人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亦华实不同之明验矣。
——(清)盛时彦
词意忠厚,体例谨严,而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欤?虽小说,犹正史也。
——(清)郑开禧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 鲁迅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