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90739
著者以《黄帝内经》为主题,针对其中适用于临床实际但又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以经注经,以历代名家为补充,同时根据自己真实的治病经验来解读说明,再针对其中不足处,以历代名家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结合自己的治学心得进一步疏注,帮助读者整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医学脉络,以便理解及应用。
著者从医近三十年,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为求医术精进,曾问业浙江省中医院宋世华教授、脾胃病专家周亨德前辈,后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陶广正教授和吴中朝教授。本书是著者对“医道求真”“医道存真”“医道传真”三大系列的遗漏补充。著者以《黄帝内经》为主题,针对其中适用于临床实际但又学习有困扰的内容,以经注经,以历代名家为补充,同时结合自己真实的治病经验来解读说明,再针对其中不足处,以历代名家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结合自己的治学心得进一步疏注,帮助读者整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医学脉络,以便理解及应用。著者所述看似随意,实则思路精巧,一气呵成,尽显画龙点睛之妙。全书内容原创,写作质朴,真实可参,实为研习中医治学的上佳读本。
天文
地理
阴阳
三阴三阳
历法
五行
运气
五脏
气化
生命
养生
药食
诊断
病因
病机
治疗
处方
瘟疫
妇科
小儿
虚损
风
经络
穴位
针灸
医论
附录 1 不失人情论
附录 2 医中百误歌
中医的发展在于继承
(代前言)
我从事中医近三十年,曾问业于浙江省中医妇科专家宋世华教授和浙江省脾胃病专家周亨德教授,后又拜中国中医科学院陶广正教授和吴中朝教授为师,成为陶广正教授的关门弟子。
从医历程一路艰辛,但有所得。于是我把自己的中医心得整理出版了“医道求真”“医道存真”“医道传真”三个系列丛书,以及中医通俗读物《百姓中医实用手册》、讲述病因的《杏影》。在学习治病的过程中,自觉对中医有了些许新发现,所以我自 2019 年开始做科普视频《吴南京中医科普 100 讲》,然而仍有未尽之处,于是写了这部《三真补遗》,对本人之前的三个系列丛书进行补充。
中医之根是《黄帝内经》,不在此下功夫,中医是很难理解的。有人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分子、原子、量子学说等新兴理论层出不穷,还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上折腾,有什么意思?中医有自成体系的系统理论,有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治病防病方式。中医以天人合一的宏观理论为总指导思想,进行局部疾病的论治。如果不好好继承《黄帝内经》和历代名家的思想,留下的只会是某药某方机械地治疗某种疾病,这种对号入座的方式,其实是守株待兔。
现在全民都在谈论医药,中医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我发现一个问题,民众谈中医,都是仅仅局限于偏方、秘方,或是一些显得很神秘的内容。大学毕业出来的中医学生则以“证型 药方”的模式机械应付。这些内容也就仅仅作为谈资罢了,治不了病,也指导不了养生。人们都在感叹医院人多为患,治病不易,又有谁会静心反思自己道听途说,自己折腾出一身毛病。
中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研究的内容有人体脏腑功能、中药、针灸,以及天、地、人文的大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等。本人牢记师父的教诲,治学要“务真求实”,之前出版的三个系列丛书都有一个“真”字,就是指真实之意,写的是自己对中医理解、应用的真实内容。图书出版后,很多业内人把我的书作为治病的参考书,遇到治不了的疾病,从我的书中抄一个相似的药方对应治疗,于是从原来的套方治病,又走向了另一个套方治病。《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但内容很混乱,一篇文章的内容有的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自相矛盾,有的还很迷信。加上历代注家的注解,意见不一,有的更是脱离临床实际,望文生义,于是学者只能望书兴叹,无所适从。本人刚开始读《黄帝内经》时也是一片迷糊,后来随着对中医的理解深入,读遍了历代注本,比如《类经》《黄帝内经证注发微》《读素问钞》《黄帝内经集注》等等,由是发现了诸多问题。我曾问自己“中医的基础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因为任何一种学问的理论基础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于是我去看先秦和两汉的书,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发现有大量内容和《黄帝内经》是一致的,于是我又去找《吕氏春秋》的基础理论,得出《黄帝内经》是以先秦和汉代的诸子学说、天文、地理、历法、易学、政治等为基础,再结合人体的生理和疾病而成。现在中医教育的缺陷主要在于几点,一是对疾病的分证型套用药方的机械应付,或采用现在实验室小白鼠的数据为指导堆积拼凑组方治疗,或偏方、协定方套方治疗。用这种方式学习时觉得中医很简单,但不适合临床实际治病。二是针灸和汤药脱离,懂针的不懂药,懂药的不懂针,实际治病时对很多疾病不能根据使用汤药还是针灸取长补短;三是没有一个作为对中医学总指导的核心理论模式,使学中医者缺少整体观念。
几年前,本人曾打算重注《黄帝内经》,如果全注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加上事多,于是就耽搁下来。2020 年因为疫情隔离在家,事情也较少,我看了一年的书,于是决定把《黄帝内经》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所以本书以《黄帝内经》为主体,针对中医学习有困难但适用于临床实际的内容进行摘录,对现代中医药大学教材中已有完善记录的则不再摘录。对于《黄帝内经》中的不足处,取历代名家的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再结合本人的治学心得疏注而成。试图把中医学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方便读者对中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我师父陶广正教授的导师是王玉川教授,我师娘高春媛教授的导师是任应秋教授,王玉川和任应秋前辈,是我的祖师爷,在师父和师娘的指引下,我把王玉川和任应秋的书认真翻阅,后来在王玉川写的《运气探秘》这本书中发现了很多与我观念一致的内容,很多内容他仅仅提出了疑问,并没有实际落实。也有些内容和我的观念是不一致的,比如五行学说,我与王玉川前辈就完全不同。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继承就是无根的浮萍。
本人在中医界是以治疗疑难病和危重病立足的,对于中医急诊亦颇有心得,有人说我的中医自成一家,其实我是取《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为治病和学习的总纲领,一切治病方式都是以“五脏三焦气化”为宏观指导,结合局部病变的微观辨病。长期应用于临床治疗,颇能应手,特别是对于疑难病和危重病的治疗,确实有意义。治病主要在于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把握,如果不以宏观思想来指导微观局部疾病,见病治病的方式就会迷失方向。
2012 年,我拜在陶广正教授门下时,师父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南京,好好学习,你要再沉潜十年。当年我的导师对我的文、史、哲、医都颇为满意,你是我的关门弟子,今后就看你的了。”我认真地听从师父教诲,后来师父又指引我拜吴中朝教授为师学习针灸,又介绍我认识谷世喆教授、严季澜教授等前辈,这些年,我时常与谷世喆教授探讨针灸的内容,有时治疗一些有意义的病例也会与前辈们分享、交流。前些年本人在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身边工作,徐文荣前辈虽说是一名企业家,但他的思想很独特,让我对中医的理解又长进了不少。编写过程中,本人翻阅了大量文献,以经注经,以历代名家为补充,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治病经验来解说,力求通俗实用。当然,书中内容不可能尽善尽美,仅作抛砖引玉,愿与大家分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