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85653
本书在明清以来国家西南开发的历史视野之下,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保存于地方上的各类文献进行细致解读,去呈现一个由外来客商“制造”出来的洪江商镇数百年的兴衰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群赋予“洪江”这个地域符号以不同意义,这一过程中,“洪江人”这一身份不断内化成为地域社会认同,地域社会也被建构了出来。
导言/001
章国家“苗疆”经营与沅水上游区域商业化/028
节“苗疆”前哨:沅水上游区域社会环境/029
第二节贵州苗疆开发与沅水流域的客商活动/044
第三节沅水上游“苗木”集散与洪江的商业版图/059
讨论整体性视角:因“远方”而存在的区域中心商镇/075
第二章制造商镇:清代洪江的空间流转与商业社会构建/079
节“七冲八巷九条街”:洪江街市空间格局与人群组织/080
第二节空间流转中的“土”与“客”/100
第三节“洪江十馆”:客商治理社会的实践与逻辑/116
讨论公共性:空间、身份与策略化的地域符号/132
第三章政商交互:商镇社会的近代化与国家形塑/136
节洪江镇商会的商户管理/137
第二节洪油、油号与“油案”:嵌入商业的地方与世界/151
第三节边陲商镇的战时教育实践/170
第四节流动的智慧:战争之下的商镇与商人/187
讨论离散、流动与国家:战争之下的地域社会整合/200
第四章传统商业社会解体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社区重构/205
节社会资源重组与行业境遇变迁/205
第二节商人及其家庭的改造与转换/220
第三节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空间再造与社区身份认同/238
讨论基层社会细胞化与地域身份塑造/251
第五章新老洪江:繁华落幕后的地方文化重建与商业“历史”再造/254
节两个“洪江”的恩怨/254
第二节工业与商业:地方文化重建中的“历史”抉择/266
第三节被展演的“历史”:旅游开发与商业情境再造/277
讨论身份焦虑、地方命运反思与“历史”的意义/289
结语/294
附录育婴堂、恻隐堂、旷庐置产情况/314
参考文献/318
后记/333
图表目录
图1-1清代沅水上游沿河市镇分布/046
图2-1清末洪江街市全境图/081
图2-2清代洪江商业会馆及地缘人群结构示意/085
图2-3洪江商业社会空间结构示意/086
图2-4育婴堂、保赤堂、恻隐堂堂宇/090
图2-5洪江十大会馆及育婴堂、保赤堂、恻隐堂公所位置/093
图2-6清末族谱可见的贺氏宗族土地占有情况/098
图2-7犁头咀/101
图3-1清末洪江社会人群组织结构/140
图3-2民国时期洪江商人组织结构/140
图3-3洪江镇商会内部分歧与张力示意/145
图3-41878~1947年4月中国桐油出口额/154
图3-51912~1915年桐油输入数量欧美各国比较/156
图5-1洪江市行政地图上的洪江市与洪江管理区/255
表1-1沅水流域天后宫或福建会馆分布情况一览/053
表2-1洪江十大会馆及其附列会馆或地域人群公共空间占有情况一览/092
表2-2洪江各会馆公所及附属空间资产/094
表2-3清代洪江商业会馆创立情况一览/106
表2-4清代洪江街市空间流动情况/107
表2-5光绪六年至光绪十二年洪江育婴堂接收捐资情况一览/119
表2-6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四年洪江户口清查数据/126
表3-11949年12月洪江各大油号生意网点一览/164
表3-21934年与1940年洪江洪、桐、秀油销量比较/167
表3-3民国时期洪江小学校开办一览/171
表3-41938~1947年私立洪达中学校产累积过程概览/179
表3-5抗战期间洪江工厂发展情况一览/190
表3-61934年与1940年洪江木材运销量比较/191
表3-71942~1944年洪江商号变动情况/191
表4-11950~1957年洪江工商界支援国家建设活动资金投入情况一览/207
表4-2“五反”运动前后洪江工商业资金对比一览/208
表4-31950年代洪江各类资本数值及比重变化/209
表4-41950年代洪江主要行业集资转业情况概览/211
表4-51949年洪江洪桐油业榨炼工人月薪情况/218
表4-61949年洪江各油号职员月薪一览/218
表4-71949年对洪江商人的定性评价/222
表4-81949~1988年洪江行政归属及区划变迁情况一览/239
表4-91960~1990年代洪江城市工业区概况/241
表4-101980~1990年代洪江市各行政区及其街办或乡镇企业情况一览/24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