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2344
24所科研机构,120余位专家合著
17个主题研究,制定全行业低碳发展对策
构建中国未来30年的碳中和全景图
★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精选课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作序推荐。24个科研机构,120位专家撰文,深入解读碳中和新目标,探讨多领域低碳对策。涵盖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贸易、政策、投资等领域。
★ 多领域、多视角解读碳中和,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制定双碳目标提供路线指导。中国2020年-2050年低碳发展行动路线图。关于中国未来30年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建议。涉及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趋势,从中看到未来的产业布局。结合中国自身发展情况,比如制造业能耗高煤炭消费高,提出的改革路径。
★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国内外视角,同时期同行业实践。涵盖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120多位专家学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政策、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和需求。紧密围绕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现状的低碳战略。
★ 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该奖项由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联合推荐,由15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由中国科协颁发,代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从“十二五”起,就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社会发展目标,并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加森林碳汇等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与此同时,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制造业能耗高,二是煤炭消费占比高,三是单位GDP能源高。
在“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内,绿色低碳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发展理念。如何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本书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本书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与来自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和学者合作,涵盖能源、经济、环境、建筑、交通、科技等多行业学术背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政策、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了我国到2050年的低碳发展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的建议。
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与路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国际经济环境
中长期宏观经济预测
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人口及社会发展趋势
新时期发展路径
第二章 中国不同区域低碳协同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
五大区域重新划分
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
各区域近零碳建设及协调低碳发展
政策建议
第三章 中国国际贸易、产业转移与低碳发展
背景分析
关于碳排放水平的定性判断
关于碳排放水平的定量计算
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
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的计量检验
政策建议
结语
第四章 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中长期战略与途径
中国能源发展回顾与形势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情景设计
终端能源消费低碳化
电力低碳转型路径分析
供热低碳转型路径分析
一次能源需求及供给变化趋势与特征
政策建议
第五章 中国电源及电网优化构成及技术路线图
未来电力需求预测
情景和边界条件设置
主要研究结果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节能提效:潜力、路径和成本效益分析
中国的节能进展与挑战
中长期节能潜力与目标分析
工业部门节能提效
建筑部门节能提效
交通运输部门节能提效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长期减排技术:成本效益分析及发展路线图
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
碳捕集与封存(CCS)
氢能
核能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工业部门: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战略
重大战略意义
研究框架及方法
参数设定及模型分析结果
工业部门低碳发展四大途径
碳减排效果和贡献度分析
工业部门低碳发展目标与实施路线图
第九章 建筑部门:低碳转型战略及路径研究
背景分析
建筑运行部门的能耗排放
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建造相关的节能减排
运行相关的节能路径
能源转型
政策建议
第十章 交通运输部门:低碳排放战略与途径研究
低碳发展现状与形势
碳排放情景分析
战略思路与目标
战略重点与路径
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中国能源基础设施转型与投资战略研究
能源基础设施的内涵
投资分析方法学
低碳情景分析
投资需求分析
投资思路与建议
第十二章 中国消费方式转型和低碳社会建设
低碳消费的深远意义
居民消费的碳排放空间
居民消费的碳减排量潜力预测
低碳消费的制约因素
重点路径和方向性建议
创新引导手段
设计低碳消费行为指南
第十三章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农林业的减排增汇技术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未来排放情景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与减排潜力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四章 中国未来排放情景:温室气体减排与环境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
清洁空气总体目标设计
减排路径探究
未来污染物排放和空气质量演变
气候政策与清洁空气目标
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
主要结论
第十五章 中国低碳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从国际看国内
中国低碳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现状
机遇和挑战
政策建议
第十六章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
国际环境长期变化趋势和中国定位
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战略和对策: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第十七章 中国中长期低碳排放战略情景
世界主要国家低碳排放政策
全球和主要国家低碳发展现状
中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低排放路径与战略
结论与建议
序言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造成上亿人感染,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对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公众健康、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深刻影响并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格局。
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似,气候变化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的、紧迫的危机,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气候变化是更为长期、深层次的挑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日益频发的气候事件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危害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八大灾难性风险,并提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人类已经站在了事关存亡的十字路口,并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当前和长远,未雨绸缪地应对全球性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转型和创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发展谈发展,就环境谈环境,而要将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就业、稳定、安全等问题作为一个大系统,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确保人类长期健康和安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 2020 年 4 月“世界地球日”提出绿色高质量复苏的倡议,号召世界各国确保气候行动处于经济复苏举措的核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100 多个国家承诺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其中,欧盟 2019 年年底发布《绿色新政》,承诺于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出台了关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食品、生态、环保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线图,坚持绿色复苏。新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德国在提议的新冠肺炎疫情复苏计划中提出大力支持绿色增长,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三大优先事项之一。英国 2020 年实现了两个多月的“无煤发电”运行。美国众议院在2020 年 6 月发布的《气候危机行动计划》报告中也提出要为全球 1.5℃升温控制目标努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 2050 年温室气体排放比 2010 年减少 88%、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标,并从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投资等各个领域详细阐述了未来拟采取的措施,该计划得到了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赞赏和支持。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直将其作为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从“十二五”时期起,以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下降这一系统性、约束性目标为抓手,促进低碳发展,2015 年提出了碳排放 2030 年前后达峰并尽早达峰等自主贡献目标,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加森林碳汇、建立运行碳市场、开展南南合作等各方面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与 2005 年相比,2019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 4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56.2 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 1192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 1130 万吨。同期,GDP 增长超 4 倍,实现 95% 的贫困人口脱贫,第三产业占比从 41.3%增长到 53.9%,煤炭消费比重从 72.4% 下降到 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 7.4% 提高到 15.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 72.9 岁提高到 77.3 岁。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协同增效的综合效益。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仍超过 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 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 GDP 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发达国家的 2~3 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防治污染等工作任务,实现到 2020 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放眼全球,绿色低碳已成为各国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治理体系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应对人类共同危机的根本途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因此,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十四五”“十五五”以及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百分之百落实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要努力做得更好。站在当前的历史方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规划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措施,如何根据《巴黎协定》的原则履行符合我国国情和能力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何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2019 年年初到 2020 年 6 月,针对以上课题,我作为创始院长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等十几家研究机构合作,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绿色发展与气候变化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中国低碳发展转型战略及路径”项目研究。项目团队本着对国家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开展了扎实、全面、深入的研究,基于中国国情,针对实现 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美丽中国目标,以及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策和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了中国到 2050 年的低碳发展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的建议。
本书即是对该项目的梳理和总结,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各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制定和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提供支撑,也为未来书写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中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