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74681丛书名: 无
1.宠物殡葬师行业细节大揭秘。
本书从一名资深宠物殡葬师视角出发,详细剖析这一人性化且充满温度的新兴职业,讲述其工作细节及酸甜苦辣,并为所有爱宠人士提供为宠物送行的详细步骤,包括从宠物安宁照护到丧葬细节等,传递“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学会与爱宠体面告别”的价值理念。
2.重新审视死亡,送给每一位爱宠人士的宠物“生死白皮书”。
如果有一天,陪伴你的爱宠离世,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宠物的生死大事?本书堪称送给每一位爱宠人士的宠物“生死白皮书”,以上种种疑问,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学会面对离开,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3.纪实性行业故事书,真实、可读性强。
作者王馨欣曾主持过上百场宠物葬礼,每年为上千宠物送行,从业经历丰富,对宠物殡葬领域有深入研究,本书所有内容皆取自其真实执业经历,文字通俗,兼具故事性和可读性。
4.图书整体装帧设计精美,令人眼前一亮。
精美双封设计,雅质内文呈现,赏心悦目;文前特别展示有数幅与爱宠相关的高清大图,文后随附数篇主人深情写就的思念文,读之感人肺腑。
5.张越、范班超、何冬云、李晨、Walkin’ Pets宠物轮椅创始人兼执行官Mark C. Robinson一致推荐!
“它基金”理事长张越、宠物生命纪念产业顾问范班超为本书走心作序,同时本书还特别获得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宠物分会会长何冬云、萌兽派创始人李晨、Walkin’ Pets宠物轮椅创始人兼执行官Mark C. Robinson倾情推荐。
当下宠物与人的关系越发亲密,有很多人将宠物视为家人、朋友。而当我们敞开心扉接纳一只宠物时,根本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一事实。本书聚焦国内宠物殡葬服务行业,从一名资深从业者的视角出发,通过记叙的方式阐述了面对宠物的生死大事我们能做些什么,透过宠物们的出生、衰老、承受病痛和死亡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此外,作者还以温暖的笔触,动情记录了自身在从业过程中遇到及感受到的那些“人宠情”故事。
学会面对离开,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虽然生老病死会带给我们恐惧、烦躁与绝望,却能使我们实现更深层次的蜕变。阅读本书,你将明白如何去面对宠物的生死大事,如何坦然面对离别。
章 休戚与共的宠物
宠物是一面镜子
宠物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陪伴它走完后一程
第二章 别担心,我一直都在
病的前兆和病中感悟
预知时至
对宠物的安宁照护
该不该让它安乐死?
第三章 一起为宠物的离开做好准备
如何面对离别
真正离开时的准备
宠物离开后
如何办理宠物丧葬
第四章 伴你走过幽谷之路
悲伤反应
悲伤辅导
第五章 “人宠情”的见证者
二月
红珊瑚项链
一份委托
格格
临终的意愿
我不是救世主
附 1:写给主人的一封信
附 2:主人的思念文
学会理解死亡,才能过好生活
2009 年奥斯卡外语片奖授予了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因失业被迫从事殡葬业的男子,在为逝者进行妆殓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了一个个由他送走的生命曾经历过的——他们与家人的爱恨情仇、不甘不舍……于是他饱含温情地为逝者梳妆,让家属得安慰,让逝者得尊严。这是一部我很爱的电影。
“它基金”曾发起过一个叫“马路天使”的项目,号召志愿者们捡拾横死街头的小动物尸体,或火化或入土,给那些苦命的流浪猫狗一个归处。“它基金”负责提供火化场所和收殓工具。我也报名做了“马路天使”,其实我非常害怕那些血肉模糊的躯体,可又觉得流浪动物孤苦一生,死后遭腐烂乱弃,太过残酷,对人心、对环境都不好。我是相信肉身之外有灵魂存在的,那小灵魂看见人间也有人肯善待它,对它来说是个安慰吧?
王馨欣,一个八零后女孩儿,也是怀着细腻温情的心思走进宠物殡葬这一行的吧?现在她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她写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不是伤痛,而是治愈;不是恐惧,而是面对……她用那么多或优美或悲伤的故事告诉我们:“肉体上的死并不意味着失去所有,生命是可以超越肉体的生死,无限延伸下去的。”
我们是一个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可死亡又无法回避,这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和不安全感。学会理解死亡,才能过好生活,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予我们启示。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反过来同样成立。
张 越
“它基金”理事长
面对不会讲话的宠物,也要去讲、去理解它,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跟随作者的笔触,你会看到在宠物生命的后时光里它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给予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宠物分会会长 何冬云
宠物行业在中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服务尚未标准化的现状让我们相关从业者历经磨难。但正是因为在服务的过程中参与了毛孩子们的生命轮回,在每一个有宠家庭悲欢离合故事背后感受着生命的平等与力量,我们才不断地被使命感所召唤。而殡葬无疑是服务环节中感情浓烈的一环。跟随着作者对这份职业的描述,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悲凉的慈悲、温暖的力量、生命终结前后的那道风景。
——萌兽派创始人 李晨
世界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宠物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希望它们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当它们的生命结束时,依然获得尊严和尊重。这本书谈到了这种变化,通过阅读,你会了解到人类是如何越来越尊重和珍惜所有生命的。
——Walkin’ Pets宠物轮椅创始人兼执行官 Mark C. Robinson
宠物是一面镜子
宠物是主人的另一种形态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宠物与它们主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脾气秉性也有些许相近。有些狗可以模仿主人咳嗽的声音,甚至让亲人无法区分;有些猫和狗可以跟主人保持同样的睡姿、坐姿。此外还包括一些行为习惯上的一致,例如爱吃同样的食物,或是喜欢同样类型的人。
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是因为宠物与主人的相处时间长,观察主人一举一动的时间往往也很长。观察模仿是人在婴儿时期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于猫狗也不例外,主人经常的举动、刺激都会使它们习得新的技能或是养成习惯,因而它们的一些行为表现也复刻出主人的秉性。
但我发现,也不一定是相处的时间长才会相像,相处时间短时也可能有这样的默契。所以,我想可能是人们在选择宠物时会下意识地选择与自己投缘的宠物,例如与自己感觉像、个性像,与自己心里所期待的“角色”相像,等等。宠物有可能在生活中扮演了我们朋友的角色、我们孩子的角色,也可能是我们父母的角色,甚至是我们自己的角色,而在这样的角色中,它们与我们的共鸣、默契和联结,是会越发深厚的。
宠物反映主人的内心
心理学者闫琳老师发表过一篇文章《宠物,是照亮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文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与宠物的关系,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无论你养的是什么,你与它们相处的方式就是你内心潜在的表达。”
她的观点来自她被咨询的一个案例。一位只有 30 岁但是看起来像 50 岁的女士因为自己在情绪失控时不停地踢她的宠物猫而前来咨询。女士对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自责、愧疚和困惑,认为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
于是,闫琳老师从聊猫开始,走进了这位女士的心灵:她很喜欢猫并且先后养过三只猫,她自己很节俭,省下来的钱都给猫买好的粮食、猫砂、玩具。甚至在父母生病需要她贴身照顾的时候,她也不会忘记找时间回家陪猫待一会,她说猫是她的家人,比她的父母对她都好。
在进一步沟通中可了解到,这位女士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在她的家里,总是住满了来来往往的亲属,她的家就像个临时的大宾馆。小小年纪的她只能在一个房间的角落里写作业。因为家里人太多,已经处在青春期的她还要偶尔与表哥睡在一张床上。当她对妈妈说这样很不方便时,妈妈不屑地看了她一眼,仿佛是在说:是不是你有问题,就你那样,值得人喜欢?忙于生计的爷爷奶奶没有空闲接待亲属,她就担当起超级接待员的角色,洗衣做饭。记得有一次,父亲看她还没有将饭做好,大发脾气,一脚将她从厨房踢到客厅,她半天都没有站起来。当她聊到这里时,悲伤、愤怒、羞辱像潮水般流淌出来,哭嚎得让人心碎。
原来,她对待猫的这一脚,就像她小的时候父亲对待她的样子。因为近她与父亲的激烈争吵再次勾起了她被忽略、被虐待的创伤性体验,这让她感到自己非常的弱小,感觉就要被人抓住并掩埋了。可是她却没有办法表达、处理她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她采取了向父亲这样的攻击者进行认同的方式,就是她将自己变成了像她父亲一样的人,来对待猫,这样让她获得了控制感、权威感,用来掩盖让她毁灭的感觉。而她对小猫的照顾,也是源自童年时期的遗憾。她从小得到父母的关爱太少,在她的心里有一个理想妈妈的原型,当她有机会时,她会充当这个理想妈妈,去照料宠物,她照顾宠物就像照顾小时候的自己。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吧。
看到闫琳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时,我感到似曾相识。我认识的宠物朋友中有很多在主人内心里都充当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角色。有不少主人会像案例中的女士一样,他们养一只宠物的初衷,其实是想体会照顾与被照顾的感觉。
“暖暖”就是这样一只在主人心中扮演重要补位角色的猫。暖暖去世那年 12 岁。12 年,在人类的世界里刚过一个生肖轮回,而在猫的世界里,12 岁已算是步入花甲之年了。我对暖暖印象之所以深刻,起初是因为暖暖的主人王女士对我们的服务近乎挑剔,对有些事项迟疑不定、反复沟通确认,沟通中甚至带着一丝任性。后来,在一步步建立信任之后,我得知,王女士和她的母亲长期遭受父亲的家暴。母亲整日唉声叹气,头发的花白程度明显超出同龄人;而她本人每天回到家也是心惊胆战,唯独暖暖可以给她安慰。
每当父亲冲着她们大喊大叫,甚至是动粗之后,暖暖都会主动跑到她的身边,努力地安慰她、保护她。她认为暖暖是全家人中体恤人意、懂得给予她温暖和安慰的。她在暖暖身上得到了需要与被需要、照顾与被照顾的感觉。即使暖暖是一只公猫,她也依旧给暖暖买各种漂亮的粉色衣服,给它打扮。从暖暖这面“镜子”中她看到了自己,她把暖暖当成自己一样去小心呵护,尤其是在压抑紧张的家庭环境之下,她觉得暖暖同她一样。王女士告诉我,她一直很害怕走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骨子里那种自卑是哪怕穿贵的衣服也遮掩不住的”。我想,或许是因为家暴,她缺失父爱,她特别渴望被别人保护,所以她对暖暖的依赖要远胜对家人的。她跟我讲,她感觉自己走不出来,也不想从暖暖离开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
另一只叫小白的猫亦是如此。它的主人十几岁就当了北漂,一个女孩孤身在外打拼不易,多亏了小白在身边给予慰藉。单亲家庭的她,父亲早早离家,母亲虽没再婚,但是母女俩交流甚少。小白是女孩身边可以说心里话的亲人,他们相依为命。可是人会变,慢慢地,女孩喜欢上了网络游戏,畅游在虚拟世界让她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可短暂地逃避现实。没承想她越陷越深,以至于难以自拔,干脆辞掉工作,足不出户地在家玩游戏,对小白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关注了,反而因为情绪的大起大落,经常会拿小白出气,不开心了看到犯错误的小白就会打一顿。自然,女孩也没有关注到小白的身体变化,直至小白虚弱得再也站不起来了,看起来呼吸很困难,她才知道小白生病了。待她抱着小白慌张地赶到医院时,小白已经咽气了,永远地离开了她。她抱着小白的尸体坐在医院门前,放声痛哭,她不能原谅自己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失去了重要的亲人。送走小白,她在床上躺了两周,她卖掉了游戏账号,卸载了游戏,决心重新开始生活。她告诉我,是小白让她体会到了爱与被爱,而失去小白也让她明白了,爱很珍贵,不加珍惜就会稍纵即逝。她还说,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她要活下去,接受时间的审判。
宠物这面镜子,让我们变得更完美
我认为宠物作为一面镜子,不仅仅照见了我们的内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还可能照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这可能使得我们变得更完美。
我有一位朋友,两口子婚后一直不敢要孩子,他们感觉自己担负不起这个责任,没有任何信心。养了一只猫以后,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觉得两个人的改变在于,因照顾猫猫的起居,他们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且,他们会时常在猫面前争宠,希望自己付出的比对方多一些,以期得到猫的喜爱。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计划要孩子了。
确实如此,当家中养了猫狗,它们通常会帮助我们更加规律地生活并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更常规的时间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约束”着我们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养狗还“约束”着我们早晚几点外出遛弯。当然,除了“约束”外,宠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荣耀感和责任感。
此外,宠物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爱,这份爱是向外扩散的 , 因为爱小动物 , 而更加会表达爱,这是情感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宠物的陪伴,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让我们变得勇敢,并敢于承担责任。
宠物也可能是孩子的个生命教育导师。当孩子参与饲养宠物的过程时,他开始亲自体会照顾他物的滋味。而人本身就是动物,当孩子可以与宠物和谐相处时,想必他也掌握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原理——不是孤僻、冷漠,而是更多的关心、尊重与爱。这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观察、归纳才能获得,很难从书本当中学习到的。
表面上看,养育宠物似乎或多或少地牺牲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在饲养宠物并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是孩子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宠物这面镜子,也许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