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72072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孝经》正文包括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四个部分。《孝经》(今文经)原文,以清嘉庆二十年(1815)阮元《重刊宋本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为底本。本解读以通俗普及为宗旨,又要尽可能揭示其真蒂,故而必要时进行了一些学术考辨。注释以郑玄注、唐玄宗注、邢昺《正义》为主,兼采敦煌卷子、西夏文本以及汉唐至明清诸家注说,尽可能追踪原始,排除错误,择善而从。个别歧见较大者,则加以考辨,以略申解读者己见。
导 读
一、孝道和《孝经》( 1 )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6 )
三、《孝经》今古文及郑注、孔传之争( 15 )
四、历代《孝经》注疏与研究( 24 )
五、《孝经》的影响与时代价值( 53 )
孝 经
开宗明义章( 73 )
天子章第二( 81 )
诸侯章第三( 85 )
卿大夫章第四( 89 )
士章第五( 93 )
庶人章第六( 97 )
三才章第七(101)
孝治章第八 (107)
圣治章第九 (113)
纪孝行章第十 (124)
五刑章第十一 (129)
广要道章第十二 (133)
广至德章第十三 (138)
广扬名章第十四 (142)
谏诤章第十五 (146)
感应章第十六 (153)
事君章第十七 (159)
丧亲章第十八 (164)
附 录
一、古文孝经 (173)
二、历代序跋要录 (185)
主要参考文献 (240)
导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民影响的无疑是孝这一家庭伦理行为规范。托始于孔子的《孝经》,以简要通俗的文字,阐述儒家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并提出以孝治国的命题,古代学者将其称作儒家六经的总汇。作为孝道思想基础和行为指导的《孝经》,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先后有魏文侯、晋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唐玄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等帝王君主和数百位学者为该书作注解释义和研究,影响深远。
一、孝道和《孝经》
简单说,《孝经》就是孝道的经典。但要认真抠起来,其中的问题很多。例如,什么是孝?什么是经?该书何以称为《孝经》,而不称为《孝论》《孝说》《孝学》等等,都是需要辨明的。
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家庭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一般人以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其实这是片面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给孝赋予了崇敬父母的内容,以便与一般动物的赡养父母相区别。孔子的后学,更对孝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在《礼记·祭义》中,曾参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样,所谓孝有三等:上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和传宗接代;其次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不使父母名声受侮辱和为亲复仇;后是养亲,即养口体,侍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
作为道德观念的孝,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发展。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从而造成了华夏先民很早就有了生殖崇拜,以祈求人类自身繁衍能力的加强。另外,从事农业劳动,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这就造成了先民对家族中年长者的尊敬,因为年长者有很丰富的劳动经验和高明的技术。而在老人死后仍继续这种崇敬,就成为祖先崇拜。《尚书·尧典》中记载四岳推荐虞舜担任帝尧的继承人,说他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yì,治理,安定),不格奸”。意思是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安定和睦,不至于出乱子。据说,帝尧任命虞舜协调人伦关系,引导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当然,《尧典》产生的时间较晚,但其反映了“公天下”时选人重视其人伦道德,却是可以肯定的。
孝的概念可能产生于启建夏朝时。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孝经音义》引郑玄对“先王有至德要道”中“先王”的解释“禹三王先者”,陆氏按语:“五帝官天下,三王禹始传于子,于殷配天,故为孝教之始,王谓文王也。”我们知道,从启开始,“公天下”的传位制度,被父传子、子传孙的“家天下”代替,这种制度要求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稳定,而孝就是这种巩固家庭、稳定秩序的道德观念,于是孝的概念就产生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