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513766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是乱世中“金戈铁马”的骁勇武将,也是红尘里“蓦然回首”的柔情词人。
他意气风发,高举起义大旗,抗击金人;他横刀立马,仅带寥寥数人就深入敌营生擒叛将;他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护,成为戍守一方的贤良清官;他生性刚烈,不与污吏同流,屡遭弹劾,退隐山居;他文如金戈,笔扫千军,被称为“词中之龙”
人生满目尽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的英雄豪迈,他的侠骨柔情,告诉我们在风云诡谲的时代,如何洁身自好,如何十年饮冰,不冷热血。
本书以辛弃疾的生平为经,以其诗词为纬,用冷静而又温暖的文字讲述了他凭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时局的悲壮人生。再现并刻画了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辛弃疾:青年有为、立志复国;中年出仕,两度退隐;老年守志,力主抗金。他以赤子之诚对待理想、功业、友情和家庭,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在朝为官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在野闲居时“位卑未敢忘忧国”。
章离乱之世:但愿山河宽
战乱之殇
虏官志难酬
少年英俊
两赴燕京
第二章揭竿而起:壮岁旌旗拥万夫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横空直把,曹吞刘攫
第三章南归之初:众里寻他千百度
符离兵败
失意江阴
两人百岁恰乘除
浮华建康
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四章迁任江南:莫把离歌频唱
再抒《九议》
兴理滁州
怯流年
却喜重寻岭上梅
铁腕平乱
遍历楚山川
第五章治国安民:无人会,登临意
上陈湘潭疾苦
整顿吏治,建飞虎军
隆兴府大展拳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六章闲居稼轩:使世相忘却自难
带湖买得新风月
归乡避世探风物
借歌抒怀
高山流水
佳人重约还轻别
山中有客帝王师
第七章官场浮沉:别有人间行路难
长恨裁作短歌行
起废为用终是空
玩三山风月
迁居瓢泉
对饮陶渊明
第八章辗转再起:而今识得愁滋味
怅平生,交游零落
老骥伏枥,起帅浙东
放翁叮咛
何处望神州
千古京口
第九章浮生若梦:归来华发苍颜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铅山病叟支离甚
英雄老矣,归去
读辛词见肝胆
附录辛弃疾大事年表
从金戈铁马到灯火阑珊
“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稼轩词甲乙集》)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
“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康熙《御批通鉴纲目》)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之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
(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他文如金戈,笔扫千军,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他意气风发,高举起义大旗,抗击金人;他横刀立马,仅带寥寥数人深入敌营生擒叛将;他生性刚烈,桀骜不驯,不与世俗污吏同流;他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护,成为戍守一方的遗世贤良;他一生以功业自夸,以气节自负,梦想笑驱锋镝,抗金复国;他胸有韬略,上马能擒贼征战,下马能风雅作词。他就是辛弃疾。
当汴京的“靖康之变”陡然刺在北宋的胸口时,时代出现了一个无法填补的缺口,一半人跌落深洞,殒了性命,另一半人站于裂口的崖上,摇摇欲坠。生于那个年代,辛弃疾似乎责无旁贷。然而,由北宋生根的腐朽和无能已经深深地刻在南宋的额头。整个时代的风气都与他格格不入,南宋的半壁江山已然无法支撑中原的天空。他为时局所困,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文学便成为他抒怀的手段,于是,他将毫笔权当刀剑,在宣纸上开疆拓土,肆意驰骋。
他的词作既有家国大爱,又有儿女情长;既有豪情万丈,又有柔肠百转;既有凌云之志,又有生活意趣。自此,人世间少了一位金戈铁马、勋业冲霄的勇士,多了一位傲古烁今、豪情万丈的词人。
清风吹开的史卷中留有他的赫赫大名,却永远欠他一场挥戈跃马的战斗。有人说,辛弃疾的一生,就是一个人与整个时局的对抗,尽管他后败给了命运,却始终未改其志。
很难想象,一个人要有多么炽热的渴望,才会在漫长的一生中,将一腔心血都倾注在一件事上,不厌其烦地只做一个梦。辛弃疾从不隐藏自己的心意,他的梦想早已在人生的征途中蒸腾、弥漫,从他写过的每一个字、每一首词中喷薄而出,朝着人心深处直逼进发,仿佛一团已涌动千万年的火凶猛地蹿入,烧得每个人的心都隐隐作痛。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多么希望他在那个没有结局的梦里,踏马千里,重新走一遍塞北江南,观赏大好河山,而那时的故土早已归来。因为梦里的他,从未老去。
张安国被处决了,耿京的大仇终于得报,然而辛弃疾的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仍旧沉浸在那份豪情中。他将张安国的五万人马收归耿京原来的军队。这支失去主帅的军队虽然不复昔日的气势,但屡经考验后留存下来的士兵也淬炼出更加强大的斗志。辛弃疾率领这支士气高涨的队伍投奔宋朝,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此时此刻,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种种心酸和压抑终于得到释放,他可以告慰晚年盼归的祖父和逝去的耿京——这些只能在各地游击的起义军从此将成为真正的抗金力量之一,成为名正言顺的宋朝军队。
此时金国完颜雍继位,内部明争暗斗不断,无暇顾及外族,倘若南宋趁机反攻,势必能从金人手里夺回被掠走的城池,让饱受煎熬的大宋子民回归祖国。辛弃疾在捉拿张安国前就知晓金国送来了和议,并且南宋也答应了求和,但他认为这不过是朝廷的权宜之策,有朝一日朝廷一定会重整旗鼓,把失去的国土重新夺回来。他一想到这些就激动不已,摩拳擦掌随时听候朝廷指派,准备出征。然而,他并没有盼来能带着他驰骋沙场的战马,只等来一纸任命,他被宋高宗亲封为江阴军签判江阴军的治所在今江苏省江阴市,军是宋代特有的行政区划,大致与州、府同一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与州相比,军的管辖区域稍小,级别更低,其长官为“知军”。签判是知军的幕僚官,是低品级的小官。。
对辛弃疾来说,官职并不重要,让他耿耿于怀的是这道敕令像一堵墙阻断了他为国作战的斗志,他还没有机会展示“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气概,刚刚升腾起来的复国希望转而冷却,但信念仍在他心中日夜翻滚,让他饱受煎熬。接到圣谕后,他不得不卸下战甲,启程前往吴侬软语的江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