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513698
1.以诗为证,管窥李白家族历史。李白先祖与西汉“飞将军”李广有何关系?李白家族与李唐皇室是否沾亲带故?李白是否混血?……作者为你一一解惑。
2.以诗贯穿,纵览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移民蜀地,山中访道,寻江漫游,结交豪朋,干谒名贵,御前待诏,赐金放还,遍访名山……作者为你解读李白六十余年的人生经历。
3.以诗通情,感受“诗仙”豪广浪漫的情怀。李白一生与父母、妻子、儿女、友人、崇拜者之间都有难以割舍的情结,读者将在诗中领略李白的深情。
4.以诗叹才,品味李白诗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越魅力。他有奇伟绝妙的想象力,驾驭潇洒脱俗的语言,表现狂傲飘逸的快意人生。在汪洋恣肆的艺术氛围中,被“诗仙”的天真打动。
5.以诗论世,重现李白笔下包容开放的大唐盛景。李白诗歌视野开阔、思想自由、力量向上、气概昂扬,这种精神状奏出了盛唐诗歌的强音。
他以狂放不羁的方式挣脱桎梏、争取自由,或纵酒狂歌,或寻仙学道。然而,酒,无法消愁,神,更是缥缈,他便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他笔下的名山,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长江、黄河,荡涤万物,席卷一切,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愿望外化。
本书以李白一生为纵轴,紧密结合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展示了那一时、那一刻,他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创作出怎样的奇文妙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不只是“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诗仙”,也不只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浪漫诗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的奋斗者。
章天谪诗仙
天上谪仙人
身世之谜
回归故土
青莲神童
青莲与粉竹
第二章书生意气
临风望月一咏诗
少年无心作书吏
十五仙游未曾歇
蜀国多仙山
第三章侠仙气
已将书剑许明时
下江南东涉溟海
人生贵相知
不可以弹长剑乎
第四章酒色才气
行路难,归去来
美酒聊共挥
自爱名山入剡中
笑尽一杯酒
第五章朝堂傲气
我辈岂是蓬蒿人
文章献纳麒麟殿
气岸遥凌豪士前
赐金还山
第六章东游西顾
杯中酒尽各自远
遥劝仙人一杯酒
归卧空山钓碧流
第七章北探南走
心随长风去
相看两不厌
归心落何处
终与安社稷
第八章夜郎长流
虚言误公子
愿得风吹到夜郎
何日金鸡放赦回
第九章当涂羽仙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生好入名山游
挥手谢公卿
余风激兮万世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之所以被后世誉为“诗仙”,是因为诗酒是他的思想和灵魂,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纵观李白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读书学习阶段。李白是个自由快乐的富家子弟,少小时兴趣广泛,尤爱仙道,又慕侠士。在步入社会之初,他就为自己设计了与世人迥异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做个“安社稷,济苍生”的侠士,待功成名就后再隐世修仙。他践行理想的途径也异于常人,希望通过拜谒权贵,遇到慧眼识才的“伯乐”。他对自己的文才武艺信心满满。早期的诗歌,一山一水、一花一木皆可入画,清风明月见证了少年李白的浪漫情怀。然而,现实生活给了他迎头一棒。他拜谒同宗李邕,结果遭到冷遇。从李白的《上李邕》一诗中,可以看出他被人小瞧后受挫,从而发出“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壮语。他一直坚信自己是翱翔天际的大鹏,可展翅万里。于是,他决定出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谋求功业而不得阶段。远游不只是为了长见识,更是希望能遇到真仙,或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他“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然而现实却是“十谒朱门九不开”。他在金陵、广陵散尽数千金,仍一无所获,反倒是道家司马承祯对他投以青眼。李白一直在修道成仙与入仕报国之间徘徊。他认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南下无果后,又北上洛阳、长安,但同样是失败的结局。受挫后的李白,想“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继续东奔西走,四处仙游。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还是吊古语今言志,都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伤感及对前途的担忧。不得志之时,只有一首《将进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不屑、桀骜、旷达与豪迈之气。
三、“大道匡君,示物周博”的官场实习阶段。经十年蹉跎岁月,李白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拐点,时运逆转,获得了入长安为官的机会,一句“我辈岂是蓬蒿人”将其得意之色展露无遗。进入官场后的李白,毫不掩饰自己蔑视权贵、不屑于富贵的狂傲,声言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辅弼天子”、施展宏图大举。然而,入得朝堂便有许多身不由己,他也创作了一些粉饰太平、愉悦君意、消遣娱乐的诗作,如《侍从游宿温泉宫作》《霓裳羽衣曲》《清平调词三首》《宫中行乐词十首》《春日行》《阳春歌》等。后来他恍然醒悟,自己之所以能身披荣宠,实际上是因为满足了皇帝享乐的需要。他在诗中开始微妙道出自己荣宠的实质,将其中的滑稽可悲与不能言说的愁苦孤独寄于字词间。直到政治理想的希望破灭,他才终发出《行路难》的哀叹。
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赐金还乡阶段。繁华散尽,回归现实,李白想通了“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理,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狂放天性。与杜甫、高适等人的相会,再次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高峰。这一阶段,李白徜徉在山水间,笔下的山川河流变得更加壮丽神奇,让人强烈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雄劲伟力。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与无助,李白即便是狂歌酣饮,击剑傲啸,登高望远,怀古慨今,一切的一切依然无法摆脱大自然的神力支配。有感于此,他东奔西走,苦觅仙踪,遍访高人。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晓望》《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诗作奔放而又空灵飘逸,《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独坐敬亭山》等则多了几分愁绪与孤寂。
五、“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后一搏阶段。李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天下苍生。战事一起,他的仗剑报国之心再次被唤醒。尽管未能亲身前往战场拼杀,但他用笔触留下了许多描写战事的诗篇。《出自蓟北门行》《幽州胡马客歌》《远别离》《北风行》等,皆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李白希望战事早日结束,寻个幽静处安身。没想到他重返敬亭山不久,国内便爆发了“安史之乱”,没有搞清状况的他因投入李璘幕府而被流放夜郎,虽然中途获赦,但他“终与安社稷”的壮心已死,只想置身于山水间,任自漂流。
少年李白的理想是潜心学习,修养仙气,让自己的才华超越司马相如。正因如此,李白在当地的文气名声越来越大。有人赏识其才华,推荐他到彰明县县衙做笔吏,此时李白十六岁。在县衙的工作是写公文、看书,偶尔出公差,权当出游,倒也轻松自在。写公文、传送文件或完成县令安排的其他事情,对李白来说是小菜一碟,他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时间一久,县令对他越来越放心,凡事都愿意交代他去办,似乎越来越看重他。可是,李白却对县令越发看不惯,尤其对他的某些作为十分反感。他逐渐发现,这位县令平日除了爱听奉承,判案总是漏洞百出。李白有时看不过去,拟公文时便询问县令是否要改正,县令却因此动怒,不允许他多问。久而久之,李白对县令的指示越发怠慢。
有一天,李白给县令送文件,不经意听到县令和县尉在密谈,得知县令胡乱判案是收了人家的贿赂。这让李白异常恼火,他原本以为县令只是敷衍塞责、昏庸不作为,没想到他竟玩忽职守、贪赃枉法。年轻气盛的李白暗暗发誓,一定要找机会当众揭露县令的丑恶嘴脸。
没过几天,一位老农报案说自家的牛被偷了,并已查出窃者何人。谁知县令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判老农撒谎,将他收进监狱。李白料定被告势必与县令有不可告人的勾当,于是暗自查访,果然是县令受贿了。了解真相后,李白前去质问县令:“大人,自古断案都讲究真凭实据。您判老农撒谎,敢问是否有确凿证据证明呢?如果您没有证据,还望您重新判决,还他清白!”县令没想到自己的属下竟会当众让自己难堪,恼羞成怒,愤然呵斥道:“李白,你好大的胆子!既然你小子爱管闲事,干脆就去放牛吧。”
自此,李白除了要完成县衙里的工作,还要兼职做县令家的放牛娃。他不仅不伤心,反而动起了心思。有一天,李白牵牛进入县令家的内院,经过正堂前,被县令夫人看到。她心想:这李白越发狂妄没规矩了,怎么能把耕牛牵到内院呢?他这么做简直是存心羞辱县令老爷!想到此,她大发雷霆。李白看她火冒三丈的模样,赶紧鞠躬道歉,随后又吟诗一首:“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此诗名为《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他寓讽于赞中,县令夫人只听出表面的褒扬,于是心情大悦,不再责难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