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54946
★喜欢梵高、莫奈,怎能不好好了解印象主义?梵高、莫奈都是大家熟知的印象派画家,而他们置身其中的这场艺术运动比我们所知的更为丰富和精彩。本书完整讲述了印象主义的发展历程、影响,介绍了其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并于书末附有大事年表,是一本精炼、好读的艺术通识读物。
★揭秘印象主义从非主流到流行的全过程 印象主义绘画可是说是所有绘画风格中容易理解也受欢迎的一种,然而在其诞生之初却是一种对正统反叛的“非主流”,本书为我们揭秘了印象主义从一开始被抨击、被厌弃被到后来广受赞誉的全过程,讲述了这段独特又有趣的历史。
★深挖不为人知的逸事 全面了解印象主义 参加过全部8次印象主义画展的画家是谁?画出《呐喊》的蒙克也曾尝试过印象主义风格?看起来有点相似的印象派和点彩派却“互相嫌弃”?本书为我们挖掘出了这场艺术运动中的点滴逸事,为我们全面了解印象主义提供了多角度的史料。
★Thames&Hudson明星套系出品 “口袋美术馆”是国际老牌知名艺术出版社Thames&Hudson的明星书系,2018年推出至今全球印量已超过650000册,在全球各大美术馆、独立书店持续热销。本书是该书系的出品,向我们讲述了广受喜爱的印象派不为人知的历史。
如今为大众所熟知的印象主义是法国知名的绘画风格,而或许很多人已经忘记,在其诞生之初,印象主义是对艺术传统的大胆挑衅,大众、同行和评论家都抗拒这一风格,甚至将其视为堕落的艺术。
这种“拙劣”“业余”的绘画风格是从何时起被大众接受的呢?
除了梵高、莫奈等知名艺术家,印象主义运动中还有哪些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本书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的发端讲起,回溯了其完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看到印象主义从法国扩展至美国和澳大利亚,从一开始的惊世骇俗到广受好评,成为如今依然备受喜爱的绘画风格。
6 前言
9 印象主义的兴起
45 印象主义的发展
81 对后辈艺术家的影响
109 美国和澳大利亚印象主义
139 印象主义在法国长盛不衰
166 大事年表
171 术语表
175 延伸阅读
176 索引
187 图片版权
前言
19 世纪中叶,印象主义绘画风格在法国兴起。它是一群年轻艺术家对那些被巴黎教学画室推崇、受国家认可的传统构图及绘画技法的激进对抗。印象主义画家弃绝典故和历史题材,转而专注于描绘当时法国的日常生活。他们旨在用迅疾的笔触,捕捉自然风景、城市街道、咖啡馆、剧院、花园里瞬息万变的光线特质。
在1874 年至1886 年间,印象主义团体举办过八次备受争议的展览。公众、职业画家和评论家对他们的画作都持否定态度。比起当红法国画家那些主题晦涩、在时髦画廊展出的作品,印象主义画家的题材显得相当平庸、琐碎。印象主义在技法上彻底打破了“正确”绘画的既定规范,并因此被视为堕落的艺术。笔触不再藏而不露,各种鲜明色彩被并置使用,以创造出光线的错觉。风景画不在工作室里画了,而是到了室外,在“露天”,来再现那种已成为印象主义风格代名词的氛围效果。关键的一点是,印象主义画家摒弃了艺术上的先入之见,根据个人感知(即自己的独特“印象”)来作画。
一些来自法国内外的后辈艺术家在巴黎生活和学习时,开始尝试印象主义风格。其中著名的当数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文森特住在巴黎的时候(1886—1888 年)结交了许多印象主义画家,并认为他们的新技法很有启发性。此外,他的弟弟提奥也是一位经销印象主义画作的巴黎艺术商,颇具影响力。在其著名的书信集中,文森特对这种崭新的绘画艺术风格发表过诸多独具慧眼的评论,其中一些可见于后文各章节。
印象主义绘画起初被人们以画技拙劣、水平业余为由横加贬斥,到20 世纪初时却得到赏识且被广泛收藏。而今,这些画作几乎被所有人敬仰。
这是一套极为出色的书,在艺术史中有很多重要的理念、人物以及作品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套书对此作出了堪称一流的阐释。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现代艺术150年》作者,BBC艺术频道主编
这本关于印象主义的著作内容广泛而丰富,插图精美,具有国际视角。
——芭芭拉·埃里希·怀特(Barbara Ehrlich White), Renoir: An Intimate Biography作者
印象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克劳德·莫奈(1840—1926 年)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都坚守着这样的原则:画家应画其所见。事实上,1860 年前后在法国落地生根的这场新兴绘画艺术运动,整个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真正的绘画只能是艺术家本人对场所、人物、季节和光线的视觉感受的产物。在这些对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印象”——亦即风俗意象——的基础上,将诞生许多情感丰富、见解深刻的作品,且摆脱了学院派艺术那些阻碍创新的先入之见。法国的私人和政府开办的教学画室所推崇的规则都支持的观点是,绘画应该包含古典文学、神话或《圣经》里的学识典故。因此,当时的画作描绘的传说故事都发生在假想的乡村野景中,而非画家亲身体验过的真实场所里。
莫奈及其印象主义画家同侪将采取一种全新的方法描绘乡村及城市景观,侧重表现当时的法国社会风貌,如莫奈的《蛙塘》(见对页)所示。艺术家对街道中、花园里及河流上的光线的感受,将变得至关重要,且笔下的人物都穿着现代服装,而非古代装束。当然,这种对风俗画题材的表现手法在17 世纪荷兰画家那里已臻于完善,而印象主义画家在卢浮宫里瞻仰过他们的作品。但19 世纪的法国艺术界仍偏爱基于新古典主义原则的深奥作品,追求理想而非现实。因此人们认为风俗画是缺乏智识性内涵的绘画。
法国美术学院
19 世纪中期,印象主义初露头角之时,位于巴黎的法国美术学院是全法门槛、影响力的艺术学院。学生只有通过严苛的年度入学考试才能被录取,且招生名额十分有限。课程的基础是大量的初级训练:学生要依照版画、古代雕塑的石膏模型和裸体模特练习绘画。学生们还会进一步学习透视画法和解剖学,为创作大型人物画做准备。虚构的风景间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院内官僚作风盛行,学生只能运用规定的技巧,创作规定的题材——博大精深的主题。归根结底,学习目的是深入研究15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成就。因此,学院强制要求学生们的绘画造型要清晰如雕塑般立体,画面效果则要完美无瑕,看不出笔触痕迹。
每位学生的终极目标都是赢得梦寐以求的“ 罗马奖”——若获此殊荣,就能前往意大利首都罗马学习数年。尽管所有著名印象主义画家都在成功画家开办的小型私人教学画室学过画,但上过颇具威望的法国美术学院的人少之又少——要么未能通过入学考试,要么另选了一个没这么束手束脚的地方学习。再者,一些教学画室会免费提供创作空间,这对经济拮据的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皮埃尔- 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 年)倒是于1862 年在法国美术学院短暂地学习过。乔治·修拉(1859—1891 年)于1886 年和印象主义画家共同参展,并以用小色点描画的点彩画闻名于世,他也曾在这所门槛很高的学院学习,于1877 年入校接受培训。
法国的绘画艺术运动中家喻户晓、众口称赞的印象主义并非发源于政府控制下的艺术学院体系,而是与之对抗的产物,且弃绝其推崇的价值观,可谓讽刺之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