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76012
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够带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大部分涉及新兴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相比,我国与国外汽车工业大国差距较小,也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实现传统汽车产业突围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近年来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的专利分析课题成果汇编而成,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宏观视角出发,结合行业、市场及专利技术信息开展综合情报分析,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度解析,对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创新主体开展研发及专利布局具有指导意义。本书介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主流技术路线的发展现状,并对纯电动汽车部分核心技术的专利竞争态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其中存在的专利风险提出预警,并从法律和技术层面给出可行的创新方向和布局建议。本书可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研发人员、知识产权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1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1.3 新能源汽车分类
1.4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1.5 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1.6 数据检索及处理
1.7 术语约定
第2章 新能源汽车上游动力电池创新态势分析
2.1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2.2 锂离子电池专利态势分析
2.3 重要申请人专利分析
2.4 动力电池发展建议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上游驱动电机创新态势分析
3.1 驱动电机技术发展现状
3.2 永磁同步电机行业专利态势分析
3.3 重要申请人发展模式分析
3.4 驱动电机发展建议
第4章 新能源汽车上游电机电控创新态势分析
4.1 电机电控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4.2 电机电控技术专利态势分析
4.3 技术热点分析
4.4 重要申请人态势分析
4.5 重要申请人专利布局分析
4.6 电机电控系统发展建议
第5章 新能源汽车上游电控IGBT创新态势分析
5.1 IGBT技术发展现状
5.2 IGBT技术专利态势分析
5.3 重要申请人分析
5.4 技术热点分析
5.5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6 全球主要原创国技术流向
5.7 重要申请人发展模式分析—英飞凌
5.8 主要结论
第6章 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创新态势分析
6.1 整车控制专利态势分析
6.2 小结
第7章 新能源汽车下游充电基础设施创新态势分析
7.1 有线充电基础设施专利态势分析
7.2 无线充电基础设施专利态势分析
7.3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建议
第8章 新能源汽车下游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态势分析
8.1 电池回收技术发展现状
8.2 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态势分析
8.3 国内专利申请区域分析
8.4 国外重要申请人分析
8.5 中国重要申请人分析
8.6 国内电池回收技术区域发展分析
8.7 技术热点分析
8.8 动力电池回收发展建议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产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2018年年底,当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分析课题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进展到尾声的时候,产业竞争已经全面拉开序幕,在各国多年的产业政策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培育,市场正处于逐渐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消费驱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该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专利布局与产业增长趋势趋同、与市场格局高度吻合,且专利布局展现了产业竞争格局,同时产业发展热点明显、痛点突出。与此相对应,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传统车企加大了布局力度,另一方面新的造车势力跑步入场。
然而,当今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仅仅两年之后,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新能源汽车继续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造车新势力的产品逐步开始占据一席之地,有实力的整车厂商也逐渐开始呈现向全产业链渗透的趋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也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现在,我们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分析这一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付诸本书,一方面是对该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力求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该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引导技术创新和促进专利信息运用方面贡献课题组一份微薄的力量。
本书编者中由赵喜元负责总体策划,由许志庆,陈蓬主要承担统筹及修订工作;各章节编写的分工如下:许志庆负责前言、第1章第1.1~1.4节、第3章第3.1节、第4章第4.1节;陈蓬负责第1章第1.5~1.7节、第7章第7.2~7.3节、第8~9章;陈晨负责第2章第2.1~2.2节;马瑞峰负责第2章第2.3~2.4节;周清霞负责第3章第3.2~3.3节;方赟负责第3章第3.4节、第5章第5.5~5.6节;余雯雯负责第4章第4.2~4.5节;梁健负责第5章第5.1~5.4节、第6章第6.2节;焦文负责第4章第4.6节、第5章第5.7~5.8节;徐锋负责第6章第6.1节、第7章第7.1节。
在前期课题研究过程中,下列同事亦做出贡献:方晖、戴宝松、陈纯、吕金金;在后期本书编辑过程中,罗畅、朱艺伟、李舟懿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较为仓促,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很快,所以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