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4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57933
《民俗掌故日历4.0版(2022)》是一本凝聚中国人生活智慧和生活美学,颇具中国味的日历书!一册在手,让您虎年亨通、如虎添翼。
(1)《民俗掌故日历》由当代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担任主编。民俗掌故内容脱胎于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民国时期旧著,并广泛吸收各类民俗学成果。称得上是杨荫深、仲富兰两代民俗学家,跨越时空七十余载倾力打造而成。
(2)漫画家潘方尔先生连续四年为《民俗掌故日历》原创水墨漫画。一天一段掌故一幅画,可谓互为表里,相互生发。民俗掌故有理有据,丝丝入扣。
(3)4.0版《民俗掌故日历》以饮食民俗为主,旁及衣、住、行及诗酒花茶等方方面面,贴近日常、富有生气。
(4)中英对照365个民俗掌故经典名词,365幅水墨漫画,24篇节气小知识,四季更替,月相变幻,使读者更直观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
(5)布面精装,工艺考究。书封采用烫金、丝网白、无色过油等工艺,层次繁复;PUR胶装,180度舒展平铺,阅读畅快。设计古朴典雅,自用赠送皆宜!
《民俗掌故日历4.0版(2022)》的内容主体日历部分采用“民俗 漫画”形式。民俗掌故脱胎于民国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旧著,同时广泛吸收各类民俗学成果,当代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担任日历主编。漫画家潘方尔先生原创水墨漫画,画面寓庄于谐、雅俗共赏,而又融入画家数十年人生感悟。
《民俗掌故日历4.0版(2022)》继承前三版优良传统,在每周末呈现一条与当年生肖有关的成语、俗语或歇后语(如,“老虎追羊——志在必得”等)。二十四节气搭配清新淡雅的水墨绘画,春夏秋冬四季以跨页隔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氛围中感受岁月流转。书后附有篇目音序索引,方便检索。特制年历卡,既是实用书签,更是满满的儿时回忆……贴近日常、赏心悦目!
《民俗掌故日历》一版又一版,内容不断更新,4.0版词条以饮食民俗为主,旁及衣、住、行等方方面面。所有词条名称皆为中英双语对照,古风雅趣中又透出国际时尚范,茹古涵今,中华文化需要“走出去”!同时新增重要节日、纪念日(如,“全国低碳日”“全球老虎日”等),与时俱进,更加实用!附录杨荫深先生《气候集解》《十二生肖考》二文,跟随民俗大家平和通俗的笔触,捕捉传统民俗精髓。
序/人间烟火:舌尖上的民俗
日历
附录
一、气候集解
二、十二生肖考
篇目音序索引
代跋/关于“掌故”与“民俗”的对话
人间烟火:舌尖上的民俗
仲富兰(主编)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相同的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不同的是草木荣枯四时更替。时光在循环往复又变幻无穷的生活中流淌,民俗则在代代相承又推陈出新的岁月中酝酿。
《民俗掌故日历4.0版(2022)》仍是民俗掌故配以潘方尔的民俗漫画,颇具生活气息、文化底蕴与艺术品味。涉及的内容一如既往的丰富,以时光为轴,通过岁时令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词目,更形象地展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这些年漫画家潘方尔先生的画,如同杜工部当年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也是越来越有味道了,闲情雅趣,都在笔墨之间,画出了世俗生活、人间烟火中的趣味雅意,保留了人们心里的小确幸、小美好;诙谐幽默,尽在信手画来,妙趣横生而又富有哲理,那些日常生活习俗里的人和事隔着山河,温暖了岁月。
这一版日历的特色,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条目涉及饮食,理由很简单,民以食为天嘛。中国人的餐饮之道,历来充满了奇思妙想。只要看一下近世以来的文章大家,那些市井乡间的掌故逸闻、名人趣事,乃至菜肴烹制过程中的刀工技艺、色香火候,海阔天空,纵横八荒。他们不仅是文章高手,本身也是老资格的“饕餮”。有的文章看似跑题,然而趣味就在这些东拉西扯的闲谈之中,各种文思与妙想浸淫其中,如“四鳃鲈鱼”的故事,在外做官的张翰因为思家乡鲈鱼莼羹而辞官,于是中国文学中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实际上美食只是引子,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个离家的游子对于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
江南吴地的地方菜,终年迭替不断,烹制技巧精湛,尤其是时令与菜肴,逢熟吃熟的风俗,进一步提升了民俗掌故日历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如书里提到的各地饮食习俗,类似“三烧五腊九时鲜”“岳飞茶”“擂茶”“澄城面花”“撑腰糕”等,听名称就能感觉到菜名背后的文化积淀。譬如“三烧五腊九时鲜”是旧时汉族民间立夏节令物的总称,流行于杭州等地区。“三烧”是指烧饼、烧鹅、烧酒;“五腊”是指黄鱼、腊肉、咸蛋、螺蛳、清明狗(一种糯米糕团);“九时鲜”是指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芽、玫瑰花、乌饭糕、蒿苣;还有苏州、无锡等地流行的“水八仙”等。食用这些时令食物,不仅是为了迎接夏天的到来,更体现了人们渴求五谷丰登的愿望。
中国的饮食起源于农耕文化,以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心。随着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人们饮食的种类与结构更丰富。明清海域的开拓,又将番薯、马铃薯、玉米、番茄、辣椒等外来作物引进国门,不但解决了中国自古以来缺粮的问题,还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同,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新时代风格与文化风尚的饮食形态。
美食是深植人心的家乡味道,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一年365天,每日三餐;365个掌故置于案头,每日一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本日历书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世相百态和生机勃勃的市井烟火气息。
是为序。
2021年7月21日于沪上凝风轩
《新民晚报》:水墨漫画也区别于连环画,需要带点幽默感,甚至是讽刺或联想,这也应了出版《民俗掌故日历》的初衷,让读者体会世相纷呈。民俗文化虽流行于民间,却是以小见大。
《青年报》:在《民俗掌故日历》这些民俗掌故中,蕴涵着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普及民俗的原因。而潘方尔的配图则体现了这种新老元素的碰撞,极具观赏性。
《新华日报》:从春节到元宵,从清明到端午,从重阳到中秋,一年365天,中国人恪守着祖辈传下来的习惯与传统,在寻常日子里演绎着平淡与悠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民俗掌故日历》勾勒的,正是这幅由春夏秋冬的篇章所组成的民俗风情长卷。
《南京日报》:365天,《民俗掌故日历》相映成趣的画面与文字中,一种平淡而悠远的民俗生活在缓缓打开,现代人与古人的关系从而变得亲近起来:古人过端午节,我们也过;古人在冬至祭祀,我们在冬至也追思亡者;古人讴歌的牡丹、芍药,如今依然被赏玩。
代跋
关于“掌故”与“民俗”的对话
潘(漫画家、篆刻家):潘方尔
朱(《民俗掌故日历》策划人):朱志凌
朱:和您初次相识,大约是在2011年初,我来南京请您为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的新版《事物掌故丛谈》篆刻书名、丛书名等。记得那天我们在新街口一间茶楼,相谈甚欢,一个下午便谈妥了。
潘:是的。记得那年为《事物掌故丛谈》治印50余方,转眼已过去十年了。那时候你就和我讲过,想从这部书中,再衍生出一本“掌故日历”来。其实啊,那时候感觉这只是你的“梦想”而已。
朱:当然。初的时候,只停留在对这本日历的种种设想上。到了2016年、2017年,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驱动,我又专门来了一趟南京,和您聊,冥冥之中,我或许是把您当作一个合作伙伴。从《事物掌故丛谈》中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日常饮食、奇闻逸事等来源与出处,按辞典条目的格式写成简明扼要的词条,并绘制成水墨漫画,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方便更多读者,置于案头,一日一赏。2018年,我正式定名《民俗掌故日历》,申报选题获批。
潘:你当时提出将距今70多年、初版于民国时期的《事物掌故丛谈》改编成日历,我的确将信将疑。但仔细研读了这套书之后,有点感觉了。难怪这么多年来《事物掌故丛谈》一版再版,万众捧卷,广受欢迎。我开始创作漫画并配打油诗,一天天、一月月地创作出数百幅作品,这也应了你们出版《民俗掌故日历》的初衷:民俗文化虽流行于民间,却以小见大。让读者体会沧桑多变,世相纷呈。
朱:从2019年到2022年,四年四部《民俗掌故日历》,我给出的定位是“关于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的民俗小百科”。一天一段掌故一幅画,可谓互为表里,相互生发。民俗掌故有理有据,丝丝入扣;每日一画,极富生活体验,糅进了您对民俗的理解与感悟;打油诗提升了画外之意,与所谓“功夫在诗外”异曲同工。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几年来绘画作诗的心得体会。
潘:日历书是近十年来一种全国性的出版现象。《民俗掌故日历》持续出版已四年了,其声名远播,足见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匠心、恒心与信心,得到了读者的青睐与认可。在我看来,日历的民俗条目是点,绘画是线。我的初衷是想通过点与线,加上打油诗,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面,给人以启发,使读者了解传统民俗文化。
朱:2018年10月问世的《民俗掌故日历(2019)》,可以说是日历书市场的“迟到者”,但一经推出就引起不俗反响。从《民俗掌故日历2.0版(2020)》开始,我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仲富兰先生担任日历主编,仲教授的另一身份是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当我向仲教授提出这一动议时,他非常高兴,说他走上民俗研究道路,当初看的入门之书,就是杨荫深先生的《事物掌故丛谈》。因此,这本日历,也可看作两代民俗学家的隔空对话之作。
从2.0版开始,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创意,就是每周末会呈现一条与当年生肖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3.0版又做了一些改进:内容上进行拓展与创新,增加了新的节日。此次4.0版继承前三版的优势,把民俗文化名词翻译成英文,这样方便更多的外国朋友通过咱们这本日历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让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走出去”。同时增加了《气候集解》《十二生肖考》两个附录。
潘:确实,我的不少朋友也注意到每一版日历的变化。你送给我的样书有限,我每年会购买一些送人。我历来崇尚两种价值:一个是独具慧眼的新颖观点;一个是可以实用的资料功用。前者振聋发聩,后者则可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功用。我想日历书的研发也应当崇尚这两种价值,咱们这本日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
朱:据我所知,生活中您爱猫撸猫,是一位尽职的“铲屎官”。因此您笔下的猫咪千姿百态,魅惑撩人,连带着许多动物都被您画得精灵古怪,妙趣横生。看看您笔下的眼镜长衫、妖媚女子、猫脸人身、性感老鼠等,读读您画上的打油诗,咂咂滋味,让人心领神会。
潘:我认为,以悲悯平等之心看世间百相,是我漫画中一个温暖的地方。别人评价我的漫画朴素大方,有前辈大家丰子恺的流风遗韵。其实书画与艺术都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表达思想。所谓中国山水画之初兴起,无非是旧式文人舞文弄墨追忆故乡罢了。
朱:您说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我们还是能悟出您的绘画语言来。您智慧地设计了一段段、一截截充满着乐趣的人生,从四季物候到人间百态,从社会万象到生活哲理,展现了您坦然的生活态度,“不装”反而脱俗。
潘:有人说我画的是漫画。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没分清,以画记事,配以打油诗,珍惜每一个时刻,表达一种感悟。倘若有一天化为尘土,世上还留有一两本我的涂鸦之书,这将是我的荣幸。人生在世有喜、有怒、有哀、有愁……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朱:在杨荫深文字基础上,您为民俗日历插图添华,增色无穷。您的水墨漫画拙朴自然,篆刻更独具“匠心”;打油诗则诙谐幽默,透露出您特有的思索和智慧。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尽显文人气息。
潘:过奖了,我和朋友每次见面,无论聊什么天马行空的话题,终一定会回到这部日历书中。你每天变着法地催稿。我感觉快被掏空了,脑子中总有打退堂鼓的念头闪现。说归说,做归做,每天还得要创出新作,难乎哉,难煞者也!不过我非常享受这种创作状态。
朱:这本日历出来后,有人把它和《故宫日历》相提并论,誉之为“北有故宫,南有民俗”,您觉得与《故宫日历》等其他日历书相比,咱们这本日历有哪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潘:现在像《故宫日历》这样高品质的日历书越出越多。但坦率地讲,原创程度高的日历书,除了我们的这部《民俗掌故日历》似乎还比较少见。我认为日历的开发不应该是简单模仿,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本《民俗掌故日历》图文相映,一日一赏,可以告诉读者,在衣食住行、器物杂用、谷蔬瓜果、花草竹木、游戏娱乐、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千百年来所经历的嬗变和传承,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生活方式、传统信仰、人生价值追求诸多方面的思考。
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民俗,伴随着中国人从远古走来。有了民俗日历,使一个个庸常的日子变得富有生气与活力。这不仅仅是一本日历,更是中华文化绚丽多姿与文明进步的见证。除了咱们合作的这本《民俗掌故日历》,去年我又策划了《古迹寻踪日历》,脱胎于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非常推崇的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编著的《中国文化史迹》,把百年前的文物形态呈现出来,业界反响不错。但随着这两年市场的萎靡,也带动着日历书销售的下行。但不管怎么讲,我想通过《民俗掌故日历》这本日历书,积累了民俗的选题资源,同样也积累了我与潘老这么多年的友谊和信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