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102845
北宋变法,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局,
熙丰新法成为规模、影响力广的一次,
但是,它失败了……请看宋朝往事,让北宋时期由王安石和宋神宗主持的著名的大变法尽收眼底。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北宋王朝由于立国制度和规模的限制,导致先天不足,积贫积弱。如何改变这种困局,成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熙丰新法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推动的变法,王安石、宋神宗是这场变法的核心人物。熙丰新法是宋代重要的历史事件,贯穿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影响深远。关于熙丰新法以往多侧重于学术研究,通俗性读物相对较少。本书以熙丰新法为中心,采取通俗易懂,历史叙述的手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演义,不脱离历史,以真实的笔法走进历史现场,再现熙丰年间宋神宗君臣、帝后势力与变法派之间围绕新法的互动和斗争;以事件为中心,增强故事的吸引性、可读性;以人物为中心,串联历史故事,增强耐读性,普适性。并把熙丰新法置于整个宋代历史,透析熙丰新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
总 序 / 001
引 子 / 001
一、先南后北 / 002
二、积贫积弱 / 007
三、庆历新政 / 011
四、危机依旧 / 016
章
君臣相知 / 019
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020
二、英宗遗憾辞世 / 022
三、神宗继起,渴望变法 / 024
四、“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 026
五、神宗与王安石千古一遇 / 028
第二章
变法出台 / 035
一、艰难的选择 / 036
二、富国之法 / 039
三、强兵之术 / 050
四、取士之法 / 056
五、元丰新法 / 058
六、元丰改制 / 060
第三章
变法目的 / 065
一、富国富民 / 066
二、尽复汉唐故地 / 072
三、未尽的使命 / 099
第四章
变法争论 / 102
一、该不该重用王安石 / 102
二、韩琦的反对 / 105
三、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交锋 / 107
四、王安石与苏轼之争 / 116
五、王安石与文彦博的斗争 / 121
六、欧阳修的态度 / 127
七、苏辙对新法的反对 / 129
八、“乌台诗案” / 131
九、章惇与司马光之辩 / 136
十、郑侠《流民图》 / 139
十一、众多非议 / 142
十二、对争论的认识 / 152
第五章
变法失败 / 155
一、“是要变乱天下” / 156
二、用人不当 / 160
三、旧党阻扰 / 172
四、实施问题 / 174
五、性格命运 / 178
六、君臣离心 / 181
七、两次罢相 / 186
八、退居金陵 / 192
第六章
新法落幕 / 197
一、神宗英年早逝 / 197
二、王安石之死 / 203
三、废除新法 / 208
四、落日余晖 / 214
尾 声 / 216
后 记 / 225
后周显德七年,岁在庚申,公元纪年则曰960年。这一年的“春节”,就在公历1月31日。经过了数十年的各方势力混战,天下还在大乱,百姓生活仍在苦难之中(当然,传统王朝盛世,百姓也在苦难之中,乱世倍增而已)。不过,古今一例,百姓们大过年的,假装也要假装一下,麻醉也要麻醉一下,大户小家都欢天喜地,撤旧符,换新桃,祭祖悬影,张灯结彩,宴饮欢唱。无论内忧外患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可是,就在中原大地一片祥和气氛之中,突然——可以说非常非常突然,大年初一,北境传报紧急军情!北汉勾搭辽军,攻打过来!开封城内,惊慌失措的百姓,惊慌失措的大臣,还有惊慌失措的小皇帝,焦急一迭声:怎么办?怎么办?
“大周”,说起来总是中原正朔,且蓬勃之际,岂能坐以待毙!必须抵抗,必须派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大将率军抵抗!不过,谁是具有这样能力的大将呢?当然,朝廷知道,百姓知道,只有赵匡胤一人而已。赵匡胤成竹在胸,也不推辞,安排妥当,于初三日带兵北征。走了一天,来到陈桥驿,夜色降临,驻扎下来。接下来的故事,三尺孩童以上,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成为古今耳熟能详的“往事”。显德七年,飞速变成了建隆元年,开启了一个全新朝代:宋朝。由此,也就进入了我们这套丛书的主题:“宋朝往事”。
在中国历史上,“宋”之魅力,独树一帜,让人不停地想起它。提起宋朝往事,很多人都感觉历历如在目。那么,以后见者之明,再观察宋代,到底该如何认识宋呢?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就已经为它定性定向,成为我们认知宋朝的一个基底性叙述了。不过晚清民国以来,学者与世人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看待宋朝总是觉得它“积贫积弱”,几乎只有陈先生独具慧眼,但是随着世界的变化,研究逐步深入,观念多轮更新,世人越发理解陈先生的先见之明,发现宋朝既不贫也不弱,乃至更多强调“宋朝”有趣又有生机的那一面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有意思、有故事的风雅时代。
宋朝文化,偏于“雅致”一路的气象,已经有无数学者指出过了。虽然“西园雅集”其事本身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雅集”精神却是宋代真实的“文化心理”。他们吟诗词而唱和,他们抚琴听音,他们绘山水而问禅风,“宋型”的文人风貌就显现于其中。从“西园雅集”的千年反复阐释与模仿当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而“雅集”所体现出来的“极简”美学,是宋代高雅文化的全部核心所在。扬之水先生说:“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当然,这种风雅文化,也深深影响到市井文化,推动了市井文化与风雅文化同步大放异彩。甚至或者可以说,在宋人那里,市井文化就是风雅文化的变身。
宋朝经济,由以工商流转增值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初步迈向了现代经济的门槛。又因为总掌控区域大幅度缩小,外部军事压力过大,财政供给压力倍增,不得不开拓在传统农业经济之外的财政来源,竟有意外收获,也就是发现了一条新经济之路:由工商业繁荣,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对比前朝,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宋朝常年铜钱铸造数量,比唐代鼎盛高峰还多出数倍,更不用提出现“交子”这样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纯信用货币。当然,受限于诸多因素,并未能或者说完全没可能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惊险一跃。
宋朝政治,在传统时代的政治大势中,堪称特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因政治斗争因素随意诛杀大臣,都是宋朝的独有特殊之处,因而建立了一种相对开明的政治局面。虽然我们完全了解,宋代的政治也有诸多问题,党同伐异,文字狱,争执与整肃似乎也都没少过,但是在整体上观察帝制时代的政治,完全可以确认,宋朝相对偏于宽松。从整个王朝政治史上观察,两宋还都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而科举取士,更是奠定了读书人在政治上的进取之心,社会流动开了一个虽不宽松但也绵绵不绝的上下交通渠道。有志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自认对天下有责任,亦有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宋朝都是奠定中华文化终形成的重要一环,无宋则不足以言中华文化。不过,普通读者对宋朝的印象,在经历了长期的看低之后,则有近似180度的大转弯。近数年,欣赏宋朝,研读宋朝,描绘宋朝的生活则成为影视、阅读、游戏等各类市场上的新宠。各类时新或传统媒体,时不时地就出整本的宋代专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音频课、视频课,坊间也在学术著作大批出版的同时,出现了无数种关于宋朝的通俗著述。在关于宋朝的叙述大繁荣之时,在这无数种关于宋代的讲述中,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增加新的一种呢?这大概就是因为,宋的魅力势不可当。虽然名家大作,珠玉在前,但是我们还是想试图提供更多的维度给读者进行参考和对读。
如何提供这更多的维度?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能代表我们的心情和缘起之思。就是想通过人和事的两方面,与读者诸君讨论宋朝的独特之处。宋之风雅、政事、富庶,都体现在人和事之中了。没有那些独特的人,风雅不可见;没有那些风雅之士的行动,政事不可知;没有那些百姓的努力创造,富庶无可求。想要全方位地观察宋、了解宋,欣赏大宋之美,就请和我们一起来回首宋朝往事吧。
当然,宋代人物纷繁,我们首先选择了赵匡胤、范仲淹、寇准、沈括、岳飞这五位代表性人物。相信以读者诸君的敏锐,已经明了了我们选择的用意。赵匡胤,开国之君,没有他的布局和冒险一搏,不会有大宋的建立;没有他所奠定的基础,宋朝也许就是那个“第六代”了。范仲淹,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言名句,几乎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会反复学习那千古名篇,没有他,宋朝就缺失了一点什么。寇准,评书演义当中的人物,一句“寇老西”牵动了多少我辈凡夫俗子的心!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有棱角有缺点的演员。沈括,我们了解他的大书《梦溪笔谈》,更了解他记述下来的活字印刷术。他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典范,虽然后人未必赞同他的为官为人之道,但是都欣赏他作为文人士大夫而能关注于下里巴人技术进步的开放心态。岳飞,更是无数传奇小说当中的榜样,千百年来,不知道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宋朝有没有比他们这五位更出色的“人物”?当然有,一定是无穷无尽。司马光、苏轼、王安石……这个名单可以列出来一长串,也都是一代名臣名家,甚至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力。不过他们得到的关注更多,已撰成的论述也更多。所以,我们设想,关于其他“人”的进一步阐发,就留待本丛书的第二辑乃至更多辑。
因人而成事,宋代历史上,几乎每天都有大事发生。这些大事如何走向,以后见之明来看,在历史上就更有关键节点的作用了。我们同样选择了五件大事,作为代表,算是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东封西祀、熙丰新法、靖康之难、三朝内禅、开禧北伐是我们选定的批“大事”。读者诸君,聪明如你,当然也更明了这五件事情在宋代历史上的关键性作用。宋真宗不甘平淡,又缺雄才大略,导演了一场天书降临的闹剧,东封西祀,营造太平盛世,将宋朝引到了一条歧路上,带坏了政治风气,无谓地消耗财富积累,导致社会出现重大的方向调整。宋神宗继位之后,梦想成为一个大有为君主,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想法。与王安石一遇即合,君臣相得,开启了一条“改革之路”。不过这改革既艰难,又复杂,在宋人眼里更如乱来。千载之下,评说仍未有完结之期。靖康之难,更是一个朝代的伤心之史。在繁华富足当中,突然崩溃,亦是千年少见之事。再建南宋,久居钱江之畔,临安临安,已再无临意。不过相对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之下,皇位继承这个中国传统政治的大难题,在南宋前半期又成为难上加难的超级难题。南宋前四帝,总共见过了四次内禅(高宗为皇子时,见徽钦之禅)。王朝体系下,就没有真正的家事与国事的分别,这一国事家事大难题,搅得政局翻覆,影响极大。再到开禧北伐,只好说它是虚假的反攻。韩侂胄的大冒险,终把屠刀留给了自己。而由此导致的政局动荡,让后人感觉平添了几分萧瑟。更不幸的是,蒙古崛起,应对失当,为终没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以此五事,可见宋朝历史脉络的大关节之处。除此之外,大事当然更多,不过丛书容量有限,只能留待今后继续讲述。
以上五人五事,共同构成了我们设想中的“宋朝往事”。知人论世,读人读事,把“人”和“事”立体组合起来,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新尝试,成功与否,还需要留待时间来验证。但是希望读者诸君,能看到我们11个人的共同努力,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起走进宋朝,欣赏大宋往事,感慨世事变迁,回到大宋场景中,感受历史长河的孤独前行。
本人供职于坐落在千年古都的河南大学,日常所居之处,每日教学相长之所,就在开封的东北角,宋代遗存“铁塔”之下。这个位置,大概也是王诜的“西园”附近。无论雅集是不是真的存在,作为宋文化的象征,早已经名垂千古。在西园与宝绘堂旁,走在千年铁塔之下,不由得就会生发出思宋之情,悬想宋人生活之景之情,与二三同志研读宋史,更体悟得“雅集”之趣。也就是在这个宋文化与文明萌生的一处所在,在辽宁人民出版社蔡伟先生的盛情邀请下,本人虽不敏,但勇于任事,担下了组织撰写“宋朝往事”的工作,希望我们11个人的努力,以“轻学术”的方式,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厚重,又去掉严格脚注带来的束缚与阅读限制,能带给大家一点不一样的阅读体会。感谢陈俊达(吉林大学)、黄敏捷(广州南方学院)、蒋金玲(吉林大学)、刘广丰(湖北大学)、刘云军(河北大学)、刘芝庆(湖北经济学院)、王淳航(凤凰出版社)、王浩禹(云南师范大学)、张吉寅(山西大学)、赵龙(上海师范大学)等一众优秀青年学者(以上按姓名拼音排序)的鼎力支持,加盟此系列的撰述。
我们也知道,坊间已经有很多种宋史普及读物,我们新增这一丛小草,希望它也有同样的生命力。我们贡献全力,虽然通俗,但不媚俗,文字尽量有趣,但是绝不流于戏说,希望能为您的读书生活增添一点真正的趣味。当然,高人雅士,亦望教导指出书中不当之处。您开卷展读之时,希望我们11人没有辜负您,也没有浪费您的宝贵时间,更愿读者诸君与我们一起走进宋朝,知宋,谈宋,理解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