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318143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作序推荐!
★超强的时代性,向读者介绍了现代社会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的知识成果,时代特征明显;
★突出的权威性,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一流专家等,知识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
★优异的可读性,作者对内容的把握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可靠的翻译质量,译者都是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学教授、研究员,翻译质量具有可靠性。
★精美的装帧设计,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科普读物。
让我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挖掘有趣问题,一起搞懂那些仿佛听过但从未真正明白的问题,来满足我们心中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牛津科普系列”是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科普图书,辑、第二辑都已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系列每本书涉猎的都是现代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科学和技术议题。每本书采用问答式编写方式,分专题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应用、发展历史、研究热点、不同学术观点、发展趋势等每个现代人都应了解的知识,让广大读者系统地了解相关科学领域。
牛津科普系列第二辑·生命篇包含该系列下出版的三本图书:《疫苗》、《大脑》和《阿尔茨海默病》。生命篇涵盖的主题与后疫情时代的现代生活以及即将到来的老年化社会息息相关,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认识都在不断增加。如何做好防护,如何保持健康,如何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生命篇的三本科普图书希望能为大众提供基本但同时也是重要的科学知识。
《疫苗》目录
1 什么是疫菌?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 疫苗简史
3 疫苗研发
4 疫苗筹资和分发
5 疫苗安全性
6 免疫接种程序表
7 疫苗管理法规和标准实践
8 疫苗犹豫
9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大脑》目录
1记忆是什么?
2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
3食物和药物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4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和梦境?
5大脑是如何衰老的?
6大脑是怎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功能的?
结束语
延伸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目录
1痴呆
2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研究
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观感受
4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生活
5心理韧性、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6照料的类型和精神寄托的作用
7结语
参考文献
总序(节选)
欲厦之高,必牢其基础。一个国家,如果全民科学素质不高,不可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我一直倡导培养年轻人的科学人文精神,就是提倡既要注重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的塑造,又要培养年轻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既懂人文、富于人文精神,又懂科技、具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人,从而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牛津科普读本”,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普作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当他们邀请我为这套书作序时,我欣然同意。
人类社会目前正面临许多的困难和危机,例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危机、病毒肆虐、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等,这其中许多问题和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人类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也与公众密切相关。大量的事实表明,如果公众对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了解不深入,甚至有误解,终会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
……
这套“牛津科普读本”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一流专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科学院院士等,译者也都是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这套书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出版社的编辑们对这套“牛津科普读本”进行了尽心组织、精心策划、匠心打造。
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科普图书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是为序。
杨叔子
(序言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疫苗》绪论
过去60年来,疫苗是公共卫生领域伟大的进步之一。疫苗的发展使得天花在全球范围内被根除,脊髓灰质炎、麻疹、破伤风、b型流感啫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和许多其他传染病大量减少。
然而,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并不是遵循着线性轨迹的:对新疫苗的接纳程度仍然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疫苗接种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这些差异可能是由物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或公共卫生支出中疫苗的优先级较低造成的。疫苗接种计划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疫苗接受度(vae cine acceptance) , 这是一个笼统的术语, 指的是公众与公共疫苗接种计划的合作程度。随着人们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感知风险降低,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也随之增加。这导致许多人对疫苗接种计划犹豫不决。现在,卫生保健提供者正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向患者和家庭普及免疫的重要性。
目前,很难找到能够充分回答公众关于不断增加的疫苗的风险和益处问题的信息资源,社交媒体和不科学的研究文章等各种来源的错误信息迅速扩散和传播,使这一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近在世界各地暴发的疫情表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如百日咳和麻疹,可随着对疫苗安全的犹疑增加和免疫接种率的下降而暴发。这突显了卫生保健提供者、患者和社区之间沟通与信任的重要性,以确保免疫规划的成功实施。许多国家在确保疫苗的可靠获取通道方面也一直面临着挑战,这可能进一步削弱公众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的信任。
疫苗是一种公共卫生工具:接种或不接种疫苗的决定同时影响着个人及其同围的人。因此,我们在决定是否接种疫苗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情况,这包括:①疫苗如何发挥作用;②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③为什么疫苗对个人和社会很重要。疫苗及其对社会的作用涉及社会政治系统、文化、经济、个人信仰和健康素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也为相互矛盾的倍息或错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许多途径。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客观的、信息丰富的工具,以传达与疫苗相关的事实和广泛实施免疫接种面临的挑战。
《大脑》序言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尽可能向读者提供关于大脑的准确和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也会不断演变并被新的知识所修正,我会用一种大部分读者都能接受的语言来呈现这些信息。本书回答了一些关于大脑的问题,例如:大脑是如何进化的?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幻觉?你是怎么学习的?你的饮食如何影响你的思维和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很多此类书籍的作者喜欢从讨论神经科学开始,他们往往假设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基础大脑解剖学和化学有充分了解,而我选择将这一章节放在书的末尾。另外,我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并且在每个章节中适时解释术语的含义。我这样安排本书章节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来阅读本书,我鼓励读者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推测思想是独立于大脑存在的。如今,在笛卡尔去世后近4个世纪,我们仍然不能完全理解人的思想是如何从大脑中发生的电过程和化学过程中演变而来的。本书向你介绍了到目前为止人类所知的答案。我真诚地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更多地了解你大脑中的能产生思想的奇妙器官。你会发现我们目前对大脑的理解是不完整的,你还会发现本书尚未对很多有趣和相关的主题展开讨论。我的目标是向读者展示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而不是所有的关于大脑的知识。此外,在本书中,我选择只关注少数常见的神经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
在写作的每个阶段,我都从我妻子简的精彩编写建议中受益匪浅,简加深了我对读者的理解,并就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她巧妙地将我提到的许多术语转换成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主题,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更为全面的讨论大脑的书。我学着去相信她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而不是我的,如果从我的写作中还可以看到一点点智慧,那就是在她的指导下实现的。36年以来,我一直很庆幸能和这位耐心、聪慧的女士一起分享我的生活,她以各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简。
在过去35年间,我为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授课,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本书的核心内容得益于此。起初,我以为我在为学生讲授关于大脑的知识,后我才意识到其实我是在教他们如何了解自己。
《阿尔茨海默病》序(节选)
当我穿梭于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各分会时,分会会长们和职员们经常问我同一个问题,即我是如何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产生兴趣的?这个答案要追溯到数十年以前。在我亲爱的姨妈海伦永远离开我们的那年,我才10岁。这是我人生头一次经历至亲的离世。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母、祖父母、姨妈和我生活在一起,那时候,我每天都能见到姨妈。姨妈在离世前的3年里饱受脑损伤的折磨。开始可能是一次轻度中风导致视力障碍,后来情况不断恶化,她时常感觉到剧痛,不得不用大剂量药物来减缓疼痛。当她44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我深切感受到作家C.S.路易斯的真知灼见:“悲伤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在我姨妈离世后的1958年11月,我就立下志愿,我这辈子要做一些事情去帮助像我姨妈那样的人们。
到了1980年,我获得了神经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且作为教职人员在乔治敦大学心理系给本科生上了6年的课。在这6年,我几乎每周都会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阿尔茨海默病门诊部工作一天,对患有各种类型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人进行神经心理测验。在他们参与的一些药物临床试验中,神经心理测验结果是对药效进行评判的重要依据之一。那是我次以专业身份面对面接触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的人,他们给我留下了鲜活的印象。我从接受我测验的人们和他们的照料伙伴那儿学到了很多,并因此去寻找能从他们那儿学到更多的机会——我的意思是向他们学习,而不仅仅是了解他们。因为毕竟是这些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类型痴呆,他们能深切体会到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变化,而我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为了更深入地探寻阿尔茨海默病对患者的影响,我需要有亲身感受的“老师”,也就是那些无时无刻不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尽管我在门诊部的测验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宝贵知识,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一个人所经受的远远比那些测验所能体现的要丰富得多。第二,到医院门诊部进行神经心理测验跟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通常,人们每天大部分时间的所作所为与测验所涉及的内容无关,当然,医护人员除外。事实上,人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日常生活场景里,所以我如果想深入了解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就必须在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里去了解他们,而不只是在医院门诊部。这些场景包括他们的家,也包括成人日间照料中心。白天,他们可以在成人日间照料中心获得社交兴奋感,下午晚些时候再回家。在这些场景中,我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和他们的照料伙伴那儿学到了很多,也从跟我志同道合的同事那儿学到了很多。这本书就是受这些经历的启发而写成的。请允许我先举几个例子,用以定下这本书的基调。
实例一
有一次,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俄亥俄州迈阿密谷分会组织了一次会议,我在会议上向300多位听众做了一次演讲,这些听众包括已确诊的人、他们的家庭照料伙伴和一些专业人士。在我的演讲结束后的问答阶段,有一个人举手提问:“我可以告诉别人我妻子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吗?”我回答道:“你有没有问过你妻子,你这样做,她有何感受?”他回答道:“没有,但我妻子就坐在我旁边。”我看着他妻子说:“夫人,如果你先生那么做,你会有何感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希望他那么做。我想让大家知道。”所以我又转向她丈夫说:“先生,这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尽管那个答案可能对这位女士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其他已确诊的人来说却不一定了。但这不是关键所在。重要的是,这位先生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有没有征询过他妻子的意见?她是否知道他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征询,那为什么没有呢?如果他问过而且知道她想让他将她的病情告诉别人,为什么他不选择直接相信她的话而要问我的意见?一个好的照料伙伴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并且无须隐藏自己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结果的真实感受。我们很多人被媒体大肆渲染的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负面理解所左右,这种负面理解所产生的效应对已确诊的人和他们的照料伙伴都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有没有跟已确诊的人进行坦诚的交流?我们有没有让他也一起积极参与应对?如果我们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应该怎样学着去改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