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12336
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金融要想从“金融扶贫”阶段更好地融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阶段,关键在于如何适应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不同时期金融供给的有效衔接。
本书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年度综合研究项目,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农村金融的服务创新,在综合分析农村金融面临的形势任务与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其中包括各类代表性金融机构的典型创新做法。它将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序言一 / 李伟
序言二 / 张晓慧
序言三 / 潘光伟
序言四 / 朱进元
前言 / 张承惠
第1章
综述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三、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服务机制 /
形势分析篇:现状与展望
第2章
农村经济新形势与金融需求新变化
一、2019年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
二、2019年中国农村发展状况 /
三、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
四、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 /
第3章
农村金融相关政策及动向
一、2019~2020年国家金融政策总体形势 /
二、2019~2020年农村金融相关政策 /
三、农村金融政策动向 /
第4章
在时代浪潮中再启转型发展新引擎
一、战略转型:以差异化发展培育新动力 /
二、管理转型:以精细化管理构建新机制 /
三、服务转型:以特色化服务开拓新空间 /
四、价值创造:与农村产业新形态共生共赢 /
五、科技赋能:重塑数字时代的发展引擎 /
六、顺势而为:在时代变局中找准发展坐标 /
第5章
2019年中国农村金融新进展
一、2019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览 /
二、2019年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情况 /
三、2019年农村金融机构的情况与分析 /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五、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新格局 /
七、农村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新局面 /
专题研究篇:热点、难点
第6章
新格局下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
二、新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 /
三、相关建议 /
第7章
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创互惠共赢新格局
——湖南农信系统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思考与探索
一、建立共生共荣机制的重要意义 /
二、推进共生共荣工作的主要做法 /
三、实现共生共荣发展的初步体会 /
第8章
对农商行法人治理及管理体制的认识、实践及建议
——以湖北省联社的探索实践为例
一、对农商行现行法人治理及管理体制的认识 /
二、湖北省联社推进农商行法人治理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
三、深化农商行法人治理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
第9章
贵州农信:数字技术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机制探究
一、“三大变化”看贵州农村金融现状 /
二、贵州农信农村金融服务痛点 /
三、贵州农信数字技术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的探索 /
四、贵州农信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布局 /
第10章
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一、“三位一体”提出的背景、内涵及现实意义 /
二、供销合作社开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基本情况 /
三、开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思路和建议 /
第11章
2019~2020年扶贫金融进展与前瞻
一、引言 /
二、中国扶贫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
三、2019~2020年中国扶贫金融主要成就 /
四、金融扶贫面临的主要挑战 /
五、改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
实践探索篇:创新、问题与建议
第12章
政策性金融机构新探索
一、国家开发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创新实践 /
三、政策性保险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
第13章
商业银行的创新服务
一、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扶贫和服务“三农”工作迈出新步伐 /
二、中国建设银行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支农的创新实践 /
第14章
大宗商品交易与农村金融服务
一、2019年我国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运行情况 /
二、郑商所“产业基地”活动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
三、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的实践与创新 /
第15章
农业保险创新与发展
一、2019~2020年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特征 /
二、农业保险创新与发展的绩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
——以农业大灾保险为例
三、促进农业保险创新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6章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之路
一、农商行探路中医药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
二、深耕“责任田”,以专业化服务、特色化经营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乡村振兴 /
——长江村镇银行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纪实
三、加强中后台管理,为村镇银行提供管理与服务 /
——兴福村镇银行纪实
第17章
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创新探索
一、中和农信的小额微贷创新探索 /
二、宜信普惠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探索 /
第18章
福建南平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探索研究
一、引言 /
二、南平市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脉络和体系建设 /
三、南平市绿色金融发展的运行机制 /
四、南平市绿色金融取得的成效 /
五、南平市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
六、南平市绿色金融实践的政策启示 /
序一
(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研究员)
2019~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扶贫资源、政策工具,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其中,城乡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创新以及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感到,这种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型金融机构通过产业扶贫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助学贷款、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业务,有力改善了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在阻断贫困传递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从而带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降低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了农户对信贷等正规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将金融服务与农产品销售等需求主动对接,以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三是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机构以专业化服务为导向,围绕当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把线下熟悉基层情况的优势与完善线上服务结合起来,改善风控效果。这些实践也充分表明,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中小银行服务小客户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并与大银行形成有效分工。四是跨行业合作的优势持续显现。银行、保险、期货在风险管理上各具特色,可以互补合作,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比如,保险公司与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公司合作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降低农户收入波动风险,有效促进银行积极发放农户贷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与脱贫攻坚接续,但是瞄准的是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尤其需要建设更为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资金支持。
首先,现代化转型意味着农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价值链分工、组织形态、配套服务、产业协同的全面升级,对配套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100万个家庭农场、220万个农民合作社、89.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万家农业龙头企业,亟须金融机构围绕农资采购、农业生产、农产品仓储与销售等环节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并促进相关服务整合,形成协同效应。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其次,建设美丽乡村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多元、产业价值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逐步向农村延伸。面向城市消费者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在第三产业就业创业的渠道,亟须金融机构跟进服务,创新产品和服务。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更加关注农民稳定增收的问题。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主动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加大对农产品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服务的推广力度,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稳定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投资、消费行为变化,及时创新服务,比如基于在线支付数据完善客户的信用评估机制,针对农村客户创新投资理财服务。
当前,面对新的要求,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有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供需缺口有待缩小、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银行或农商行)的“垒大户”和脱农化倾向有待扭转。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工作有以下方面:一是聚焦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改进金融服务。围绕粮食生产、农村特色产业等关键环节,创新信贷客户的信用评估和增信机制,与农业产业链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积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加强跨行业协同支农。借鉴“期货 保险”的经验,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农业购销机构、地方政府机构的服务体系和数据资源,推进功能互补、业务流程对接,更有效地化解风险。三是加强支农政策整合协同。促进农业技能培训、农产品购销服务、财政补贴激励、金融风险化解、融资条件改善等政策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降风险、控成本、增收入的助农效果。
作为金融战线的一名老兵,由于曾深度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工作经历,我对农村金融有着别样的情怀。我一直关注农村金融发展情况,期待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成果。“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年度综合研究项目,自2014年以来持续跟踪研究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很有意义。2019~2020年度研究报告围绕脱贫攻坚和农村金融的服务创新,在综合分析形势任务与理论机制基础上,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分析,包括各类代表性机构的典型创新做法,相信可以为有关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1年7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