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227399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董仲舒天之尊君、屈君二重功能及其“仁之美”,《淮南子》自然之天与美学问题导入论述,以王充思想作为从天向人转换的理论环节,通过汉末士风的转变,揭示经历党锢之祸的士人如何疏离王权政治,退回人自身。对于王弼玄学,分析如何从老子的道演进为王弼的无,细致讨论王弼“圣人体无”的理论意义,通过黄宪“无德而称”的人格器量,到《人物志》以“无名”的中庸至德作为理想人格,解释王弼“体无”之理想人格建构的思想脉络、具体涵义以及对于魏晋美学发生的深远影响。从乐与儒学的关系来透视阮籍《乐论》,搜寻其从笃守儒学到以老解儒,终至引庄入玄的转变;从“齐物的逍遥”的角度探析阮籍所蕴含的庄学思想以及道教神仙观念的人格内涵。嵇康“任自然的逍遥”包括精神与现实两个层面,作为音乐“自然之理”的“声无哀乐”让欣赏者自由地表现人生情感。郭象经由自生、适性分开出的逍遥旨在把逍遥转化为人人皆可以实现的自由生活,逍遥具有世俗化的倾向。支遁基于佛教般若学的立场提出至人之心的逍遥。陶渊明“即事多所欣”是把玄学追求的自由理想落实到自我的生活中,开显一种不离世情、不废人事却又超迈高蹈的审美人生境界。
目 录
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