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7740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格律诗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兼得“清新”“老成”“绮艳”三种风格。杨慎《升庵诗话》称庾信的诗,不仅是梁朝诗歌的典范,更是开启了盛唐之诗歌黄金时代的先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赋文“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化用而来。
庾信的作品精炼纯熟,纵横恣肆,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梁朝一代的兴亡和南北朝生活的画面。“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他把北朝文学的刚健清新与南朝文学的华美绮艳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书以《湖北先正遗书·庾子山集注》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庾子山集》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开府集》,选收他的诗歌一百首,赋、文各十篇。其中有前期风格丽逸,与徐陵齐名、号称“徐庾体”的一些诗赋,也有其后期风云不感,羁旅无归,常怀“乡关之思”,因而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的许多名篇,可以看作他那一时代的一个投影。
入选的诗、赋、文的排列,基本上以写作时间为顺序,注释详赡,以疏通文字、弄清史实典故为主。卷末“附录”录有《庾信传》《著录考略》《庾信诗文评辑要》《庾信年谱》。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庾信的作品,把北朝文学的刚健清新与南朝文学的华美绮艳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书选收了他的诗歌一百首,赋、文各十篇,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适足为他那时代的一个投影。唐代杜甫一再评价道:“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清代刘熙载《艺概》曰:“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前 言
诗 选
奉和泛江
奉和山池
和咏舞
咏羽扇
望月
杏花
狭客行
结客少年场行
乌夜啼
燕歌行
将命至邺酬祖正员
《昭君辞》应诏
岁晚出横门
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
至老子庙应诏
入道士馆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
望渭水
对酒歌
徐报使来止得一见
寄徐陵
寄王琳
正旦上司宪府
预麟趾阁校书和刘仪同
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
和庾四
集周公处连句
别周尚书弘正
重别周尚书二首
从驾观讲武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
侍从徐国公殿下军行
对宴齐使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
同卢记室从军
伏闻游猎
园庭
归田
幽居值春
望野
蒙赐酒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
伤王司徒褒
慨然成咏
奉答赐酒鹅
奉和赵王
正旦蒙赵王赉酒
和赵王送峡中军
奉和赵王春日
和侃法师三绝
奉报寄洛州
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
奉和平邺应诏
同州还
同颜大夫初晴
和李司录喜雨
和裴仪同秋日
和张侍中述怀
拟咏怀二十七首
怨歌行
赋 选
七夕赋
鸳鸯赋
小园赋
枯树赋
竹杖赋
邛竹杖赋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
象戏赋
伤心赋
哀江南赋并序
文 选
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
温汤碑
思旧铭并序
汉武帝聚书赞
《赵国公集》序
移齐河阳执事文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
谢赵王赉米启
拟连珠四十四首
谢滕王集序启
附 录
庾信传
《庾信集》著录考略
庾信诗文评辑要
庾信年谱
庾信是中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格律诗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以清新、老成、纵横恣肆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他和王褒、颜之推都是前期在南朝生活、后期在北朝定居的文人,他们对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民族的融合,都起过积极的作用,其中以庾信的作用为。
一
庾信生于公元513年,卒于公元581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景象,也目睹了西魏为北周所取代、北周又为隋所代的全过程。动荡的生活、亡国的悲痛和背井离乡的愁绪,使他有可能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描绘梁朝的兴亡和南北生活的画面。诗、赋、文都是他得心应手的工具。
庾信出生于一个官居显要、世代书香的家庭。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公元4世纪初,庾信高祖的曾祖庾滔随晋元帝南渡,官至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封遂昌侯,始迁居于南郡江陵(今湖北江陵)。高祖庾玫,巴郡太守。曾祖庾道骥,安西参军。祖父庾易不愿做官,以文章自娱,在宋、齐两代都很有名气。大伯庾於陵富于才思,除鸿胪卿,领荆州大中正,有《庾於陵文集》十卷。二伯庾黔娄,亦有文名。父庾肩吾初为梁朝晋安王(萧纲)常侍;公元531年,萧纲立为皇太子,肩吾兼东宫通事舍人,累迁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公元550年,简文帝萧纲即位,肩吾任度支尚书;卒赠散骑常侍、中书令,有《庾肩吾文集》十卷。自庾信以上五代,都有文集。庾信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家庭里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训练。
庾信的一生,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三十六岁以前为庾信一生的前期,也是他创作活动的准备和萌发时期。这时梁武帝在位,梁国境内平静无战事;北魏正处于分裂的过程中,已无力南侵。梁武帝父子儒雅能文,很欣赏缀文之士。庾信少而聪敏,强记博闻,“妙善文词,尤工诗赋”。十五岁,侍梁昭明太子(萧统)东宫讲读,与刘勰、刘孝绰皆为昭明太子所推重。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晋安王萧纲立为皇太子,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徐陵父子同为东宫抄撰学士,写了一些华美绮艳的宫体诗文,被称为“徐庾体”。“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徐庾体”注重音调,讲究辞藻,铺陈典故,而思想贫乏,在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但比较起来,庾信的作品比其他数人还是要高出一筹,其中尚不乏自出机杼、清新可喜之处。庾信三十三岁时,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与徐君房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今河北临漳县)下所称”;东魏负责接待他们的,多一时之秀。东魏尉瑾、魏肇师来聘于梁时,于席间谈论诗文,有所驳诘,庾信很自负地说:“我江南才士,今日亦无举世所推。”这一时期,庾信走的是一条得天独厚、顺风扬帆的路。他在这期间的作品,共有十四卷之多,因遭遇侯景之乱,保存下来的很少。
自三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庾信人生的中期,也是他创作活动由玉宇琼楼走向小园枯树的一个转折。侯景之乱时,庾信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奉命率宫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航(浮桥名),吃了败仗。显然这不是他所擅长的,虽然六年前他与湘东王(萧绎)论中流水战,曾为武帝所赏识。宫城陷后,庾信西奔江陵,途经郢州,去看望早年小友、当时的长沙王、郢州刺史萧韶。萧韶设宴款待他时,态度骄矜,自居正位,让庾信坐于别榻。庾信受不了这份冷遇,当场把肴馔践踏了,直视韶面,说:“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萧韶是梁朝宗室,庾信敢于向他发脾气,这表现了庾信性格中恃才傲物、放达不驯的一面。庾信一路上看到战乱中“雷池栅浦,鹊陵焚戍,旅舍无烟,巢禽无树”的荒凉景象,把中兴的希望都寄托在梁元帝(萧绎)身上。抵江陵后,在梁元帝那里,庾信被任为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父死,袭爵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因梁元帝刚愎自用,多疑善猜,臣下多不被信任,中兴的局面到底未能打开。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结束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个时期。十分可惜的是,他这一时期在动乱中写就的仅有的三卷作品,由于江陵陷落,玉轴扬灰,梁元帝将皇家藏书十四万卷付之一炬,遂已一字无存,现在自然更无法见到了。
自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至病卒为庾信人生的后期,也是他创作活动大放异彩、达到现实主义高峰的时期。……
二
庾信的诗现存三百二十首。前期所写的仅占其中的极小部分。
齐、梁时代的诗坛,主要是由形式主义统治着。那时的诗歌几乎成了歌功颂德、酬酢奉承和描绘奢靡生活的工具。梁武帝父子都“雅好题诗”,简文帝萧纲从小就喜作艳诗,以雕琢轻靡的形式寓腐朽淫逸的内容,当时号为“宫体”。朝野后生,纷纷仿效。
作为梁朝宫廷的文学侍从之臣,庾信在前期也写过一些“宫体诗”。这些诗作同庾信后期的诗作相比,境界是比较低的,艺术上显得平板,题材也比较狭窄;但同萧纲等人的绮靡放荡之诗相比,仍有高下之别。《奉和山池》是和梁简文帝的《山池》诗的,结尾几句“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颇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
三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萌芽于战国,形成并盛行于汉代,至南北朝后期而渐趋没落,演变为唐代律赋而濒于灭绝。庾信的赋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不能不是一个异军突起的高峰。
庾信赋今存十五篇,其中的《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和《荡子赋》,都是前期的作品,即所谓“宫体之文”(南北朝时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也叫“宫体赋”。一般说来,这些赋的思想是贫乏的,风格多柔弱绮靡。现在只选了两篇:《七夕赋》写富贵之家的佳人丽妾在七夕时盛装至庭中月下乞巧之事,于此可见古代风俗的一些细节;《鸳鸯赋》写虞姬嫁给魏平原王(曹叡)为妃后遭到遗弃的哀怨之情和寂寞之感,有一定揭露意义。
真正成为高峰的是庾信后期的八篇赋。
……
四
现在能够看到的庾信的文章,几乎全部是骈文。庾信的骈文,同比他大六岁的徐陵齐名,号为“徐庾体”,旧时被视为骈文的正宗。梁亡后,徐陵转而在陈朝做官,所作诗文终不脱轻靡绮艳之风;庾信则羁留北地,饱经沧桑,见闻益广,所作皆纵横恣肆,老成刚劲,“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其成就已远在徐陵之上。
庾信在北朝声望极高。西魏大臣宇文泰对他礼遇有加;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爱好文学,对他尤为优待;滕王宇文逌、赵王宇文招皆博学能文,复与他“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其时王侯贵族的神道碑、墓志铭,大多出于庾信、王褒之手,北方的文章体制为之大变。
骈文自东汉以来,其体制屡有变迁,总的趋向是要求从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庾信的骈文被认为是骈文的峰。清朝的纪昀说他“集六朝之大成”“导四杰之先路”“自古及今,屹然为四六宗臣”。这一评价是很确切的。
庾信现存骈文凡一百一十篇。其中神道碑、墓志铭占三十四篇,文艺性较强的铭、赞有三十八篇,其他表、启、书、碑、教、文、序、传等应用文共三十七篇。另有《拟连珠》一组(四十四首),大多骈偶而有韵,视为“组赋”,亦未尝不可,但一般都把它看成是抒情散文。此外,与赋连在一起的《哀江南赋·序》,其实是一篇骈文,且属历来公认的六朝骈文中的名篇。
……
诗 选
奉和泛江①
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②。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③。湿花随水泛,空巢逐树流。建平船杮下,荆门战舰浮④。岸社多乔木,山城足回楼⑤。日落江风静,龙吟迥上游⑥。
[注释]
①奉和(hè):奉命作诗唱和。本篇是为和梁简文帝萧纲《泛舟横大江》诗而作的,于写景讴颂之中,略寓讽谏之意。简文帝诗见《乐府诗集》卷三八。
②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东汉公孙述自号“白帝”,筑城于此,故名。画舸(gě):用于游宴的大船,装饰华丽,也称画舫。黄牛:峡名。在湖北宜昌西。南岸重岩叠起,处有石,如人负刀牵牛状,人黑牛黄。因江流纡曲,经数宿都能望见。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③锦缆:用丝锦制的缆绳。沙碛(qì):沙滩。兰桡(ráo):用木兰制的船桨。
④建平:郡名。三国吴置。在今重庆巫山县一带。船杮(fèi):造船时削下的小木片。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与宜昌交界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上合下开,作门形。这两句说,晋武帝司马炎谋伐吴,令盖州刺史王濬兴修舟舰。濬造船于蜀,木杮顺江流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杮报告吴主孙皓:“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孙皓不听。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濬自成都发战舰东征,遂灭吴。见《晋书·王濬传》。
⑤岸社:高处的村落。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回楼:《初学记》作“迥楼”,近是。
⑥龙吟:琴曲名。迥:远。一本作“回”,近是。
奉和山池①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②。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③。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④。
[注释]
①梁简文帝萧纲有《山池》诗。见《艺文类聚》卷九。本篇为其奉和。
②乐宫:秦有兴乐宫,汉改名长乐宫。暇豫:悠闲逸乐。望苑:汉有博望苑,为卫太子交接宾客之所。
③陵:高出于。浪:《文苑英华》作“限”。飞盖:驱车。通渠:犹“通衢”,四通八达之路。
④山气:山间云气。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雨余:此谓零星雨滴。
和咏舞①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②。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③。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④。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⑤。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⑥?
[注释]
①这首诗是和梁简文帝的。简文帝有《咏舞二首》,见《玉台新咏》卷七。
②洞房:深邃的内室。花烛:饰有花纹的蜡烛。燕余:舞名。汉张衡《七辩》:“淮南清歌,燕余材舞,列乎前堂,递奏代叙。”梁简文帝《咏舞二首》其一:“戚里多妖丽,重聘蔑燕余。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双舞轻:双双起舞,体态轻盈。
③顿履:顿足。汉杨《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疏节:缓慢的节拍。低鬟:犹低头。上(shǎng)声:四声之一。这两句写舞者一低首、一顿足,无不合于音律。
④行(háng):行列。成:终了。梁简文帝《咏舞二首》其二:“腕动苕华玉,袖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
⑤鸾回镜欲满:像鸾鸟那样回身返顾,在镜中显得更为丰满。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罽(jì)宾国王买得一鸾,欲其鸣,不可致。饰金繁,飨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鸾睹影,悲鸣冲霄,一奋而绝。”又:“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鹤顾市应倾:像仙鹤那样顾盼而舞,全城的人都会为之倾倒。《韩非子·十过》:“(师旷)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越绝书》卷二:“阖庐子女冢,在阊门外道北。……出庙路以南,通姑胥门。并周六里。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⑥讵:岂。世中:世间,人间。
咏羽扇①
摇风碎朝翮,拂汗落毛衣②。定似回谿路,将军垂翅归③。
[注释]
①羽扇:羽毛做的扇子。本篇以巧妙的构思,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同情和祝愿;语句精练,为唐五绝的雏形。
②朝翮(hé):刚长成的羽梗。拂汗:吹汗。毛衣:鸟的羽毛。这两句说,为了给人们扇风吹汗,鸟儿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③回谿:古代山沟名。在今河南洛宁东北。又名回谿阪。将军垂翅归: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西大将军冯异与赤眉军战于洛宁,异败走回谿阪,与部下数人归营;后始用计将赤眉击败。光武帝以玺书慰劳冯异说:“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见《后汉书·冯异传》。
望月①
夜光流未曙,金波影尚赊②。照人非七子,含风异九华③。蓂新半壁上,桂满独轮斜④。乘舟聊可望,无假逐仙槎⑤。
[注释]
①全篇写舟中望月情状,有但爱月轮不羡仙之意。
②夜光:月光。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金波:形容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赊:长。
③七子:七子镜,装有七面镜子的镜台。南朝梁简文帝《望月》诗:“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九华:九华扇,汉宫扇名。三国魏曹植《九华扇赋》:“因形致好,不常厥仪,方不应矩,圆不中规。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之寒微。”
④蓂(míng)新:蓂荚未落之时,以月半为盛。传说唐尧时,有瑞草夹阶而生,每月初,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自十六日起,日落一荚,若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名曰蓂荚。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半壁:疑当作“半璧”。桂满:即月满。传说月中有桂花树,吴刚持斧斫伐,随伐随长。
⑤无假:疑当作“无暇”。逐:追随。仙槎(chá):传说指可以上天纵观日月星辰的木筏。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
……
赋 选
七夕赋①
兔月先上,羊灯次安②。睹牛星之曜景,视织女之阑干③。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④。嫌朝妆之半故,怜晚饰之全新⑤。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⑥。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⑦。
[注释]
①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于此夕相会于天河。古代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习俗。本赋反映了这一习俗的若干细节。
②兔月:月亮。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故云。羊灯:古代照明器具,用金属制成。上有盘,盛油;中有柱,下有底。像羊形的为羊灯,另有雁灯、朱雀灯等。
③牛星:牛郎星。曜景:光耀。织女:织女星。阑干:横斜貌。
……
鸳鸯赋①
虞姬小来事魏王,自有歌声足绕梁②。何曾织锦,未肯挑桑,终归薄命,著罢空床③。见鸳鸯之相学,还欹眼而泪落④。南阳渍粉不复看,京兆新眉遂懒约⑤。况复双心并翼,驯狎池笼,浮波弄影,刷羽乘风⑥。共飞詹瓦,全开魏宫⑦;俱栖梓树,堪是韩冯⑧。若乃韩寿欲婚,温峤愿妇,玉台不送,胡香未有⑨。必见此之双飞,觉空床之难守。
[注释]
①鸳鸯:雌雄常相偶不离,古称“匹鸟”,多用来比喻夫妇。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皆有《鸳鸯赋》。疑庾信此赋亦当作于梁时。赋中写虞姬的被弃,有一定揭露意义。
②虞姬:三国魏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人,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后嫁与魏平原王曹叡(曹丕之子)为妃。魏王:三国魏平原王曹叡。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即帝位,是为魏明帝。即位后以毛氏为贵嫔,次年立为皇后;虞姬遂被黜。见《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自有歌声足绕梁:形容其歌声优美动人,历久难忘。《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三日不绝。”
③挑桑:以肩担桑。著:命令之辞。这几句说,虞氏初尚见宠,而终被废黜。
……
文 选
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①
昔仙人导引,尚刻三秋②;神女将梳,犹期九日③。未有龙飞剑匣,鹤别琴台④;莫不衔怨而心悲,闻猿而下泪⑤。人非新市,何处寻家?别异邯郸,那应知路⑥?想镜中看影,当不含啼⑦;栏外将花,居然俱笑⑧。分杯帐里,却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时能忆⑨!当学海神,逐潮风而来往;勿如织女,待填河而相见。
[注释]
①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代人写给其妻的信。梁上黄侯世子,南朝梁上黄侯萧晔之子萧悫,字仁祖。北齐天保中(公元554年顷)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顷)为太子洗马。其妻当仍在建康或江陵,一时暂离,竟成永诀。庾信为此代书,自亦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思。书当作于信在北周期间。
②导引:道家养生之术。《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刻:限定。三秋:三个季度。也指三年。这两句本于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谓有杜兰香者,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春,往见张硕,作诗云:“阿母处灵岳,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外。飘轮送我来,岂复耻尘秽?从我与福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复来,作诗曰:“逍遥云汉间,呼吸发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薯蓣子三枚,大如鸡蛋,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又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岁东方卯,当还求君。”按,自建兴四年春至其年八月旦,凡三个季度;建兴四年,太岁在子,至卯年“当还求君”,中隔三年。
③梳:疑当作“疏”。这两句本于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谓三国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于嘉平中(公元251年顷)独宿,梦有神女来从。自称天上玉女,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遂为夫妇。经七八年,父母为超娶妇,乃分日而燕,分夕而寝,夜来晨去,倏忽若飞,唯超见之,他人不见。虽居暗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去后五年,超奉郡使至洛,复于途遇见知琼,披帷相见,悲喜交切,同乘至洛,修复旧好。至晋太康中(公元284年顷)犹在。但不日日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始至,经宿即去。
……
小园赋①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②。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③。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④?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⑤。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⑥。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⑦;陆机则兄弟同居,韩康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⑧?
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桐间露落,柳下风来⑨。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拨蒙密兮见窗,行欹斜兮得路,蝉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藏貍并窟,乳鹊重巢,连珠细茵,长柄寒匏。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区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坐帐无鹤,支床有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枣酸梨酢,桃榹李薁,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有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问葛洪之药性,访京房之卜林。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
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百灵兮倏忽,光华兮已晚。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注释]
①南北朝时,庾信原在南朝梁做官,于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出使西魏,被留不返。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梁为陈所代。庾信身居北地,欲隐居不仕,却无合适之所,因作此赋,以寄其哀怨之思。
②一枝:丛林中的一个枝丫。《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巢父:上古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上:“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一壶:一个盛药的葫芦。壶公:传说中仙人。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一老翁卖药,为人治病,市罢归屋,即跳入所悬壶中,知其为非常人,因向其学道。见《后汉书·费长房传》。这两句说,一枝一壶既可安身,今羁旅在外,夫复何求?
③管宁(公元158—241年):汉末魏初人。辞官归家后,常跪坐于木榻上,历时五十五年,未尝箕踞而坐,榻上当膝处皆穿。见晋皇甫谧《高士传》下。嵇康(公元224—263年):三国魏文学家。性喜打铁,门前有大柳树,即就地开渠引水,打铁、休憩于树下。见《晋书·嵇康传》。
④连闼:门楼上的建筑群。洞房:深邃的内室。樊重:东汉湖阳(今河南唐河)人。善经商,多财利,所居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见《后汉书·樊宏传》。绿:疑当作“赤”。墀:台阶。天子宫殿台阶涂丹漆,名丹墀,又名赤墀。青琐:宫门上的青色连锁花纹。王根:汉成帝的舅父。封曲阳侯。骄奢无度,所居赤墀青琐,园中土山渐台,有类白虎殿。见《汉书·元后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