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17438
◎依据被尘封的核心档案,还原康熙末年的“内卷化”储位之争,曝光夺嫡诸子错综复杂的“朋友圈”。
◎夺嫡之路,步步惊心!且看雍正如何谋取*权力!
◎皇位之争,风云诡谲;成败之机,分秒即逝。抉择稍有不慎,便是通天坦途与万丈深渊之别!
——————————
◎收录精心梳理的人物关系图表,呈现康熙后宫集团等级,以及夺嫡诸王各派系成员关系。
◎本书除了从专业视角加以考量,还加入了对文学、影视剧流行说法的解读,以及对普通读者兴趣点的反馈,希望借此架起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沟通桥梁。
——————————
◎完整叙述康熙末年夺嫡纷争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这场残酷争夺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后续影响。
◎细致分析争权漩涡中诸皇子的出身背景、性情资质、政治班底、人际网络、行事策略等,呈现了“太子党”“八王党”等势力集团的聚合分化与荣辱浮沉,讲述了由储位争夺而引发的一系列大案要案。
◎作者依据对清宫档案材料的条分缕析,严谨辨析康熙去世、胤禛即位前后的重重疑点,对康雍之际权力更替提出独到见解。
◎书中从侧面展现了君主专制如何在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步加强,以及在“帝王心术”统驭的政治生态中,人之生存处境的变幻无常、朝不保夕。
——————————
◎ 一个组织如何确保*权力实现平稳交接?
◎康熙帝晚年二废太子之后,为何迟迟不再公开立储?
◎若论年龄资历、出身背景、人脉资源等方面,胤禛在参与夺嫡的皇子们之中,并不占据优势,甚至一度处境相当边缘化,为何却能“逆袭”成为*终赢家?
◎胤禛有何独特的识人眼光和笼络之术?登上权力*成为雍正帝之后,他是怎样巩固地位的?
◎势力强大的“八王党”阵营中,谁是雍正帝*忌惮的对手?
◎原属于“太子党”铁杆成员、一度备受康熙冷落的允祥,为何后来受到雍正帝格外厚爱和重用?
◎雍正帝登基后设计的“秘密立储”制度,对于清代皇权交接,有着怎样的利与弊?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皇嫡子允礽:两岁即被立为太子,做太子长达30多年,为何两度被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长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华横溢又“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的他竟用巫术诅咒太子,东窗事发,被幽闭高墙内长达26年。
皇三子允祉:能文能武,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太子二次被废后,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为何*终还是落了下风?
皇四子胤禛: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地位相当边缘化的他,怎样不动声色地打造了政治班底,在关键时刻掌握优势?
皇八子允禩:被大臣誉为“目下诸王,八王*贤”,甚至获得了皇长子的保举。人缘如此之好,为何竟被康熙帝詈骂“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父子反目成仇?
皇九子允禟:心思机巧,善于收买人心,被人誉为“有帝王体”,为何终究难成气候?
皇十子允?:生母出身于满洲阀阅之家;优越感强,为何却沦为权力角逐中的二线角色?
皇十三子允祥:文武双全,原本是“太子党”的铁杆成员,为何突然成了胤禛的忠实盟友?
皇十四子允禵:“八王党”后期的代言人,被任命为大将军,战功赫赫,很多人期待其成为皇位继承人,为何他却在康熙去世之前被调离京师?
序言 / 1
皇位继承是个历史难题 / 001
康熙时代的后宫格局 / 012
康熙皇帝的教子误区 / 019
夺嫡者群像 / 025
允礽 (上) / 025
允礽 (下) / 035
允祥 / 047
允禔 / 058
允禩 / 068
允禟与允? / 084
允禵 / 091
允祉 / 103
胤禛 (上) / 115
胤禛 (下) / 125
康熙帝去世的那一天 / 139
上 / 139
下 / 152
一代英主的立储拖延症 / 162
后夺嫡时代 / 178
一 / 178
二 / 190
三 / 209
四 / 219
雍正王朝的压力与动力 / 233
后记 众说纷纭论夺嫡 / 249
附录1 夺嫡大事记 / 255
附录2 康熙序齿皇子情况表 / 270
附录3 阿其那(允禩)大罪四十款 / 278
附录4 塞思黑(允禟)大罪二十八款 / 284
附录5 允禵大罪十四款 / 288
附录6 允祉大罪十款 / 291
参考文献 / 293
序言
近年来,我一直在从事历史普及读物的写作。用史学研究的材料解读方式去写大众感兴趣的人与事,打破人们在观察历史时程序化、脸谱化的思维桎梏,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直接愿望。事实上,历史文化读物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在今天的中国无疑是一种必然形成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白领阶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意识越来越强。读历史就是读当下,读古人就是读自己,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第二,世纪之交以来,“国学热”不断发散,从民间到官方,从影视剧到综艺节目,形式已经非常立体多元,受到影响的群体也已经非常庞大。基于我们无与伦比的人口基数,哪怕只有很小比例的好学读者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基本感性认识后,产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对于出版业而言,其数量也已经非常可观,市场由此得以形成。第三,专业的乃至一流的历史学者应该发挥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精神,更多地参与到知识普惠当中,而非自以为是地保持清高(邓小南,2011),或是受困于既有的学术范式,将历史写作技术化、工具化,甚至将大众史观启蒙的阵地拱手让位于一些不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样的观点已经为很多学院派的专家所接纳。一些著名学者,包括我在北大历史学系读书时的师长们,都开始主动写作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历史作品,并通过丰富的在线、线下活动进行推广,得到读者的接纳与信赖。一流学者的参与提高了历史普及读物的公信力和整体格调,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即便有看起来比较适宜的出版环境,让我拿准主意,敲定本书的选题,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康雍之际皇位争夺故事”这一拥有近百年学术研究史,兼具大众化、开放性的话题进行再创作,就作者而言,很可能是个费力不讨好的选择。首先,缺乏设身处地的感知力,对史料的评估与解读可能出现偏差。宫廷政治是个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人情冷暖、利害得失,固然有跨越时代和阶级的相通之处,但也必定会出现 “皇帝用金锄头耕地”一类的笑话而不自知。其次,已有研究太多,写出新意极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郭润涛教授就对我反复告诫:从来没人研究的题目不能选,那很可能是个“伪问题”;研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的题目也要慎选,因为所需的阅读量太大,而自我发挥的空间太小。再者,对于一个已经大大跨出学界范畴,形成高热度的社会性话题,如何在专业视角与公众认知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对作者的叙事能力和技巧也构成极大挑战。有鉴于此,虽然我对这一话题一直抱有兴趣,自谓有所心得,又蒙我的博士指导老师之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帆教授加意推荐,汉唐阳光尚红科总经理多年督催,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正式落笔。直到我的两位挚友——对满文档案和爱新觉罗家族史、清代宫廷史颇有研究的橘玄雅,以及特别擅长梳理人物关系、在康雍史事方面对我颇有启发的夏天——加盟赞襄,我才感到稍有底气,同意一试。
橘玄雅凭借出色的满文功底和检索“想象力”,在中国历史档案馆找了多件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极重要档案。在大体搜集好材料、理清了思路之后,本书的写作时间被我安排在2020年夏秋之际。2020年的诡谲毋庸置疑,全世界被疫情搅得兵荒马乱,无数人既定的生活轨迹被打破,命运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游离而去。作为一个对任何事都容易“多想”的读书人,我也难免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强制自己完成写作任务,是比较有效的排遣方式,写到得意处,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成本很低的娱乐活动。
言归正传。本书在开篇部分先简要概括康熙后期激烈储位斗争的成因,继而从参与夺嫡的“九王”其人入手,由人论事,以免重复。再用一些篇幅探讨康熙皇帝临终前后诸事,特别是雍正帝为自己辩冤时的叙事逻辑。后介绍夺嫡诸王的命运遭际与“后夺嫡时代”的政治遗产。因为全书涉及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所以特别附上人际关系图和夺嫡大事记,作为更直观的说明。
本书正文及附录,均由本人执笔;橘玄雅在搜集文献,特别是搜集、翻译满文档案方面做出极重要贡献;学术史的梳理、互联网上“九王”粉丝动向的观察,以及全书人物关系图的制作则由夏天负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成于众人之手”的原创作品抱有天然的抵触,但本书的写作、出版之顺利,让我体会到诚恳而高效的合作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感谢两位合作者毫无保留的信任,特别是橘玄雅,那些还没有受到学界关注的核心档案,本可以由他自行留用、撰写文章,现在竟允许我通过自己的意旨加以解读,这样的情谊,比新书出版本身,更令人温暖愉悦。
郑小悠
2021年1月13日于国家图书馆
夺嫡者群像(节选)
康熙四十七年,是康熙皇帝一生由强而衰的转折点,标志即是九月的废太子事件。这一年年初,康熙皇帝不知是心灵感应,还是听星家术士所言,认为当年要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并且把这个担心告诉了太子。这年六月,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江苏太仓反清首领念一和尚被处死,允礽安慰康熙帝,说所谓的大事,大约就应在这件事上,而康熙帝认为这件事恐怕还不算大。从康熙帝将此事对允礽说,以及允礽用“朱三太子”之事应对来看,想必这个预兆,是与储君有关之事。可知在废太子之前,父子二人除了实质上的猜忌、矛盾外,还有些冥冥之中的不祥预感,一些原本可以缓一缓、理性处理的冲突,被掺杂进许多更情绪化、宿命论的因素。
当年七月,康熙帝像往常一样,带着多名皇子巡幸塞外,除了年纪尚小的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几个皇子外,年纪较长、在皇子中较有分量的就是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十三子允祥三人。事实上,从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五年起,皇帝出巡时,这三人都会组合在一起随驾。三人中,允礽、允祥关系密切,而允禔则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用颇有军旅经验的皇长子允禔随身宿卫,自有挟制太子之意,而以精明细致,与太子关系好的允祥随驾,想必又有挟制允禔之意。
这次行围途中,年仅七岁的十八阿哥允祄突然高热不退,爱子心切的康熙皇帝忧心忡忡,不但从京师急召太医前来,还将小皇子搬到寝帐范围内,亲自照顾。不过人间的悲伤喜乐并不相通,即便父子也是如此。康熙皇帝为了小儿子的病寝食不安,太子对这个幼弟却无动于衷。其实,以现代人的想法来看,年龄相差近三十岁,日常接触又很少的异母兄弟,感情淡些,也在情理之中。但康熙皇帝是个对亲人,比如祖母、嫡母、妻妾、兄弟、子女都有情尽情,无情也能尽礼的伦理完人。自己做得好,对别人,特别是对儿子的要求自然也很高。作为一个手足众多的太子,不能与君父共情,甚至漠视弟弟的病痛、生死,这在本就心存芥蒂的康熙皇帝看来,是非常糟糕的表现——我今尚在,你都不愿意对一个毫无威胁的稚子表现出些许的关怀,有朝一日我不在了,你对那些年长的,和你有矛盾有冲突的兄弟,又会是怎样无情呢?于是在十八阿哥生病期间,康熙皇帝对太子提出了很严厉的批评。八月底九月初,十八阿哥的病情加剧,康熙帝的情绪越发糟糕,想必又对太子有所指责,不定还说了一些狠话,或是负气疏远。而太子的压力也积累到了爆发的边缘,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找不到与父亲的正常沟通渠道,又急于了解父亲的真实想法和活动轨迹。于是,著名的“帐殿夜警”事件发生了。
“帐殿夜警”一词出自康熙朝汉人重臣、大学士李光地的《李文贞公年谱》。《年谱》在康熙四十七年十月条内记载:“时口外回銮,于道,帐殿夜警,传闻汹汹。”后来,李光地所说的“帐殿夜警”一词,被用来总结康熙帝一废太子时的情形。
清代皇帝巡幸塞外,途中休息、住宿,不一定都能赶到行宫所在,需要建一些临时的营地。其中短暂休息所建,称为“停跸顿营”,又叫作“尖营”,就是俗话说的“打尖”。而住宿过夜所建的,则称为“驻跸大营”,样式较尖营要复杂得多。乾隆二十年(1755年)定制,大营内方外圆,内城包括皇帝所居黄幔城,御幄居中而建,外加黄网城,并设连帐一百七十五座、门三座,建八旗旗纛、宿卫营帐。外城设连帐二百五十四座、门四座,八旗按方位建纛。外城以东设内阁六部等衙门的办公营帐。康熙年间的御营或许没有乾隆时的繁复,但格局也大体不差。康熙帝在初四日的上谕中怒斥太子,“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布城即指黄幔城。其时已值深秋,塞外夜寒,风疾草劲,兼有虫鸣兽吼,太子夜间越过重重宿卫,将黄幔城扒开一个裂缝,向内窥视皇帝寝室的动静。想象一下场景,确实有些惊悚可怖。
九月初三日晚上,康熙皇帝知道了太子窥视幔城的事,他的反应极为激烈。加上此前索额图意欲谋反的举动,康熙皇帝将太子的行为一下子就想到了坏处,认为他要为索额图报仇,将有谋君弑父之举。康熙帝次日对大臣们说:“伊每晚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朕昨晚知悉,本欲持枪刺伊,终未忍心。”为了找一个借口尽快回京,将太子废黜,康熙帝亲笔写了一封信送回宫中,要宫内假称太后生病,请圣驾速归。 康熙帝对太后,也就是他的嫡母,一向非常尊重,此时竟然要以太后生病为借口而不顾忌讳,可见对事情的预判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他同时又发出谕旨给在京的皇子们,说现在发生了紧要之事,要求三阿哥允祉、七阿哥允祐、十阿哥允?马上起身,赶到行宫来,“不可耽延片刻”,另由八阿哥允禩与四阿哥胤禛在京留守办事。
至于是什么人在九月初三日向康熙帝报告了允礽裂帐窥视一事,当然以皇长子允禔的可能性。另外,按照后来雍正皇帝所说,允禔借此机会,还顺便“陷害”了与太子关系好的允祥,以致康熙帝对允祥的观感一落千丈。具体怎样“陷害”,没有史料记载,也难以说得清楚。
九月初四日,十八阿哥一命呜呼,康熙皇帝的情绪也彻底崩溃了,他放弃了找借口回京的做法,把以简亲王雅尔江阿为首的随驾王公、大臣、侍卫、官员召集到黄幔城前,又把太子允礽捉拿前来,命其跪在地上,自己痛哭流涕,历数太子的罪过。比如骄奢淫逸、凌虐群臣、蒙蔽圣聪、漠视兄弟,乃至生而克母等,几十年的陈芝麻烂谷子倾囊而出,说到痛心处,这位半世英明的皇帝,甚至左右开弓,当众连续抽自己的嘴巴,继而扑倒在地,语不成声。
那么太子到底是否真要夺权篡位,乃至谋害父皇呢?从康熙帝事后一个月就急着为太子开脱遮掩,不到半年就复立的做法看,起码没有明显的证据可证明太子在主观上有弑逆的意图。他或许是患了妄想症之类被古人称为“疯疾”的精神类疾病,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正常人眼中的怪异举动,譬如裂帐窥视之类。几天后,皇长子允禔让喇嘛魇镇太子的事情被揭发出来,允礽的发病之由自然就有了着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