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60251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博尔赫斯说“他是本世纪有个性的作家之一”
辛波斯卡说“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阿加莎·克里斯蒂将《零点》全书献给他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通过个人回忆,阐释历史的真谛
《卫报》“各时代伟大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新闻周刊》“100本好的书”
兰登书屋现代文库“100部非虚构作品”
耶鲁大学人文公开课“欧洲文明”
剑桥大学《现代主义简明读本》
哥伦比亚大学写作专业非虚构课程书目
中文版国内读者期待多年,终于引进
1929年,罗伯特·格雷夫斯前往国外定居,“打定心意永不再认英国为吾乡”。《向一切告别》从他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从战壕的生活、密友的逝去甚至自己身负重伤被误作“阵亡人员”等,到战时英国政府部门的失职和英国等级制度的荒谬。他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孳生的失序和幻灭。书中还记述了他与其他作家和诗人如哈代、萨松等人的难忘交集,其中写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两章,令人印象深刻,刻画出了劳伦斯作为格雷夫斯的忠诚友人那日常生活的一面。
这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回忆录,它对西线战事的描述生动而令人痛心;它也是有史以来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如《观察家报》所评:“首度面世时,这本书就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作者序
二十八年前,遭逢一场复杂的国内危机时,我半是写作,半是口述,完成了这本书,没有时间再做修改。当时,我因准备告别英国而感到痛苦,之前我在那里打破了诸多陈规;与我的大多数友人吵架或绝交;因被警察怀疑杀人未遂而受到盘问;我再也不在乎别人对我怎么看了。
自一九二九年以后,头一回重读《向一切告别》,我不禁纳闷,我的出版商们此前是如何躲过诽谤诉讼的。
国内危机的代价总是高昂,但除了紧随其后的大萧条时期,书在英国和美国卖得很好,这让我得以偿清债务,也让我能在马略卡自由地生活和创作,无须为将来忧惧不定。书名成了一句流行语,是我为《巴氏常见引用语辞典》贡献的条目。
我对文字做了多处修改——删去了许多无谓或愚蠢的片段,恢复了几处之前被查禁的逸闻轶事,用五年后写的一个篇幅更长的章节替代了原先写的关于 T. E. 劳伦斯的那一章,更正了几处与事实有出入的陈述,对我那不够流畅但尚可原谅的行文做了大致的编辑梳理。几处地名得以恢复,因为原先的掩饰如今已非必要。
如果经过了这么些年头,文章里仍有内容令人感到不悦,我希望得到原宥。
一九五七年,于西班牙马略卡德雅
R. G.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本世纪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既是了不起的诗人、诗学专家、敏感博学的人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小说家、故事作家、神话学家。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英国当代名诗人格雷夫斯曾经说过,他用左手写散文,取悦大众,但用右手写诗,取悦自己。对于一位大诗人而言,要写散文,仅用左手就够了。
——余光中(中国诗人)
他(格雷夫斯)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辛波斯卡(波兰诗人)
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艺术品。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关于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
——保罗·福塞尔(美国历史学家、一战史专家)
关于西线战事的经典叙述。
——《泰晤士报》
一部颠覆性的杰作。
——《卫报》
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是,其内容所述说的不幸让读者读来感到真实可信。在他的内心,特立独行和严从军纪总是纠结在一起。这样的矛盾不但没有对作品造成破坏,反而使之更人性化、更真实可信。一种完整的人格因此凸现。
——约翰·凯里(《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席书评人,曾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牛津大学英语教授)
这或许是出自一位战争亲历者之手的一战记述了。书中可怖的战争暴行就像一波泥污浪潮,从战壕里流溢而出。对战友死亡的目击,累累可见的尸体,神经的灼痛,都让人在之后的年月里不住追问:以上帝的名义,到底是什么让各国领导者能容忍这场无谓的屠杀持续四年之久,其间百万年轻人的生命因此消逝?
——英国亚马逊读者El Segundo
杰出的作品。坦率,怀着一种“事实如此”的诚实;没有什么加以忌讳的,因此其对战争暴行的书写,格外给人启示。一开始节奏比较慢,但当主角穿上军队制服,你的注意力就没法移开了。强烈推荐。说它是部经典,毫无疑议。
——美国亚马逊读者Charles Harper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