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93948丛书名: 远方译丛
- 还原一个世纪前宾厄姆的南美探险之旅,追溯印加帝国的兴衰与西班牙人的征服
重走宾厄姆南美探险之路,将文本与现实相对照。通过行走展现的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犹如进行一场纸上探知游学。
- 马丘比丘是未经西班牙征服者侵扰的“失落之城”
马丘比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遗忘了四个世纪才被发现,它保存完好,建造在海拔2350米的山脊上,堪称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 马丘比丘于切格瓦拉、三毛及聂鲁达人生的关键时刻的联系
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中记录了马丘比丘,游览印加遗迹激起了他想要拿起武器为自由和生机而战斗的冲动。三毛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展开南美的旅行,马丘比丘是她童年时书上看过的神秘迷城,梦想过千万遍的神秘高原,旅程中*盼望一探的地方(见《万水千山走遍》)。聂鲁达在游览马丘比丘之后,写下500行长诗《在马丘比丘之巅》,成功实现了创作风格的转变。
- 全世界zui热门的徒步路线之一——印加古道的朝圣之旅
马丘比丘是这条朝圣之路的终点。带着一本书上路,印加古道的深厚历史底蕴尽收囊中,让历史在行走中鲜活起来。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推荐序
作者的话
章 奥兹国来客
第二章 “肚脐”的智慧
第三章 三个海勒姆
第四章 我是如何遇到你母亲的
第五章 巡游学者
第六章 荒野的召唤
第七章 探险家
第八章 失落之城的传说
第九章 当心吸脂者
第十章 秘鲁标准时间
第十一章 在路上
第十二章 出师不利
第十三章 黄金摇篮
第十四章 挨踢和尖叫
第十五章 与魔鬼的交易
第十六章 遇险信号
第十七章 没有小计划
第十八章 非比寻常
第十九章 登高行远
第二十章 寻找线索
第二十一章 六瓶装曼科
第二十二章 世事多变
第二十三章 闹鬼的种植园
第二十四章 白石
第二十五章 通往比尔卡班巴之路
第二十六章 偏远之地
第二十七章 麻烦
第二十八章 下雨之时
第二十九章 鬼魂平原
第三十章 老妇人的秘密
第三十一章 等待
第三十二章 搞砸的徒步
第三十三章 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第三十四章 向上走
第三十五章 全景图
第三十六章 明星的诞生
第三十七章 挖掘真相
第三十八章 耶鲁和秘鲁之争
第三十九章 动作英雄
第四十章 神圣中心
第四十一章 何谓伟大构想?
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
第四十三章 后的出征
第四十四章 与保罗共进晚餐
第四十五章 主要的修订
第四十六章 罗克萨娜的异议
第四十七章 追寻宾厄姆的足迹
第四十八章 朝圣之路
第四十九章 圣山名录
第五十章 太阳神庙
尾声
致谢
术语表
大事记
关于参考资料的一些说明
部分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几年前我有机会去秘鲁,提前半年做准备,遵照熟悉南美的朋友所开书单,先读了普雷斯科特( William H.Prescott)的《秘鲁征服史》(History of the Conquest of Peru),接着读宾厄姆(Hiram Bingham)的《印加的失落之城》(Lost City of the Incas)。前者有商务版的中文译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者是很多年前在波士顿买的消闲书,却一直没打开过。这两本书读完,还有一点时间,在网上搜索有关秘鲁的旅行文学名著,发现几乎所有的里,名列前茅的一定是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2011年才出版的《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Rediscovering the Lost City One Step at a Time,以下称《到马丘比丘右转》)。出于好奇,买来拜读,没想到一开读就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又回过头重读部分篇章。我向来喜读旅行写作,就我涉猎所及,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马克·亚当斯这本书都称得上是流作品。
半个月后,当我置身游客如云、酒吧满街的温泉镇,想到马克·亚当斯在印加古道(Inca Trail)上的颠沛跋涉,不免稍怀羞愧,不愿像其他游客那样坐车上山,于是怂恿同行的几个朋友一起沿着陡峭的人行道攀爬到马丘比丘的大门前。中途一个朋友发生高山反应,不得不到公路上拦车时,我想起马克·亚当斯书中所写的那些高山深谷,那些地方海拔可是比这高出一倍不止呀。在进马丘比丘遗址区之前,我向南去看山峰东侧那条今已不通的悬崖古道,无法想象印加人如何在万丈崖壁上搭建木梯栈道。之后我又到山峰西侧去看那著名的太阳门,想象宾厄姆在1911年7月24日从这里踏人他一生骄傲的发现。那时雨林完全覆盖了古城,其景象只在宾厄姆的照片上可以看到。
不过,马克·亚当斯在2009年追踪宾厄姆的脚步沿这条古道进入太阳门时,遗址景观和今天已完全一样。我坐在太阳门外的一块大石上,看远处一队队走印加古道的户外爱好者缓缓移动,想象着马克·亚当斯就是这样随着他的澳大利亚导游约翰,以及一队说古老的盖丘亚语的骡夫们一起,怀着“再发现”的奇异兴奋,在备尝艰辛的三周行走之后,来到终点站马丘比丘。此前,马克·亚当斯带着孩子到访过马丘比丘,然而, “这一次马丘比丘不一样”,也许因为早晨笼罩山巅的雨云一直在变幻,也许是阳光穿透浓云时不停地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他甚至回想起读研究生时困惑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康德对“美丽”与“壮丽”不同之处的解释,似乎二者不可得兼。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事实却是:马丘比丘是美丽的,可是,马丘比丘也是壮丽的。
在踏上安第斯印加古道之前,马克·亚当斯一点也没有户外运动的经验,尽管他多年担任一家户外探险杂志的编辑。根据我在网上搜索所得的印象,他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传记类的《美国先生》(Mr America),初获成功,决心辞去编辑工作专心写作。第二本书写什么呢?此前的编务使他注意到,随着宾厄姆发现马丘比丘一百周年纪念日的临近,秘鲁政学各界对宾厄姆的批评愈来愈烈,有些当然只算是政治表演,有些则是建立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上。比如,有看起来相当可靠的证据显示,在1911年之前,已经有西方人发现了马丘比丘并且实施了盗掘。如何理解宾厄姆的发现?如何理解马丘比丘这个独一无二的印加遗址?身为秘鲁女婿的马克·亚当斯意识到一个绝好的题材摆在面前,他可以在马丘比丘发现一百周年时出版一本书,重新讲述宾厄姆的发现,探索马丘比丘的研究史,全面展示已成全球徒步路线之一的印加古道,并且透过这一切,让那个遥远模糊的印加帝国重现真容。
马克·亚当斯对宾厄姆的追踪与调查,既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的陈旧档案里,也在安第斯山人迹罕至的印加古道上。前者他轻车熟路,后者他却是一枚新手。对于旅行写作来说,长于档案研究固然是优势,而全无户外经验同样使旅行饱含趣味,使阅读充满张力。在书里,作者的幽默感一半以上体现在自嘲上,而自嘲又多是因缺乏户外经验而造成的种种尴尬。比如,在山村起夜难以找一个适当的地方蹲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方解决了,天亮时发现那竟是沟通村内外的要道。出于没有明写出来的愧疚,他在告别时给主人家女儿多塞了几美元。
宾厄姆这样一个近代探险与发现史上的传奇人物,在马克·亚当斯的笔下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还原:他的动力、野心、才能与局限。他不是印第安纳·琼斯,或者说,世界上并没有印第安纳·琼斯。在书中,宾厄姆作为探险时代后一抹幸运的晚霞,被置于时代转换之际的天幕上。读了马克·亚当斯,再读宾厄姆《印加的失落之城》,常有会心之笑:哪些是宾厄姆多年后的添加,哪些是他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也许是马克·亚当斯先揭示的,原来宾厄姆在发现马丘比丘之初,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发现是如此重要。直到他的文章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后引来巨大反响,他才明白马丘比丘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他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马克·亚当斯还原了1911年7月24日的那个发现时刻,特别指出,宾厄姆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个发现,他在遗址区的停留前前后后合起来也才五个小时。
马克·亚当斯这本精彩的《在马丘比丘右转》……通过三条叙事线索,将整个故事完美地衔接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捧腹。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你没去过马丘比丘及其周边地区,这本书会激励你放下一切,立刻启程。如果你已经去过了,《在马丘比丘右转》会直接带你回到那荡涤心灵的九重云霄。——《国家地理旅行者》
第三十三章 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曼多潘帕
1911 年7 月24 日的早晨,天正下着雨,像所有重度烈酒爱好者一样,酒馆老板梅尔乔·阿尔蒂亚加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宾厄姆提出如果阿尔蒂亚加肯带路去他昨晚吹牛时提到的遗迹,就奖给他一块银元。阿尔蒂亚加答应了,宾厄姆追问那地方到底在哪里。阿尔蒂亚加“直直地指向山顶”。宾厄姆耶鲁探险队的同伴们见此情景,决定留在旅馆。
阿尔蒂亚加、宾厄姆和秘鲁总统给他派来的军方护卫卡拉斯科中士于上午10 点零7 分离开曼多潘帕。大约40 分钟后,三人到达了一座原始桥梁,就跟我和约翰前往鬼魂平原的路上穿过的那座桥一样:“四根树干”用藤条“绑在了一起”,置于河面之上,距离下面“咆哮的湍流仅有几英寸”。宾厄姆后来回忆,秘鲁人会赤脚过桥,“用他们比较善于抓握的脚趾来防止滑倒”,这种描述意在赞美他们的勇敢,但也用一种难称隐晦的方式把他们比作了猴子。宾厄姆是爬过去的。
他们从山的东边攀登,用了大约80 分钟终于登顶。宾厄姆回忆,大部分时间都是手脚并用,“有时要靠手指去抓牢”。宾厄姆现在进入的区域叫“丛林之眉”(ceja de selva),那里有茂密的云雾森林。在一些无法通行的地方,人们在树干上挖出了粗糙的凹槽,可以充当梯子。阿尔蒂亚加警告他的客人们要小心蝰蛇。如同典型的马丘比丘天气,初的云层散去了,天空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又热又潮。正午时分刚过,三个人便到达了山顶。
宾厄姆在马丘比丘见到的个建筑是一间盖丘亚人的小屋。这是理查特(Richarte)家的房子,理查特是阿尔蒂亚加的一个转租户,定居在马丘比丘峰和瓦伊纳比丘峰之间的山脊上。大家尴尬地彼此介绍了一番。农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至少部分是因为这里是个躲避某些爱管闲事的政府官员的好地方。一个身高一米九三、一头黄发的白人来到他们家,还带着一名军方护卫,这无疑让他们感到慌乱。然而,阿尔蒂亚加解释了宾厄姆来此的原因后,理查特夫妇就在一条木制长凳上铺了一件庞乔斗篷,请这个美国人就座了。他们给这些没有自备午餐的客人端来了甘薯,还有“盛满甘甜爽洌清水的葫芦”。
如同首次来马丘比丘的游客一样,宾厄姆拿出一些时间,让自己在这世界上不可思议的自然环境中沉浸了一会儿:
巨大的绿色绝壁直落到下方乌鲁班巴河湍急的白色水流中。就在正前方,在山谷的北侧,是一个高达600 多米的巨大花岗岩峭壁。左边是孤零零的瓦伊纳比丘峰,高耸入云,周围是看似无法攀爬的悬崖。四周都是岩石峭壁。再远处是云雾缭绕的群山,比我们当下所在还要高出数千英尺。
宾厄姆记录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印加梯田,为了耕种,农民们已经将其“清理干净并进行了烧垦”,为种植西红柿、辣椒、玉米和其他作物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几十年后,研究人员会发现印加人不仅在田表铺上了厚厚的土壤,而且还利用石雕工程留下的花岗岩碎片铺设了一个巧妙的多层排水系统。
喝完水后,探险家想去看遗迹。阿尔蒂亚加表示不愿同去,说他“以前去过一次”,现在想留下来和他的租客聊聊天。理查特的小儿子,宾厄姆从未在自己的任何书中提到他的名字,但他可能是带领游客去马丘比丘遗迹的个向导,他被委派带这位奇怪的客人和随行的军方护卫去那里看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