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52272
本书基于融合教育发展背景和游语影子老师项目的实践情况,主要从家校合作之家长篇、家校合作之学校篇、家校合作之家校沟通篇、家校合作之家校共育篇这四个方面梳理了融合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施要点和应对策略,不仅有理论作为支撑,还有案例分析、个案评估、视觉支持材料等一线经验总结,是一本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手册。本书适合融合教育工作者(包括班级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特教教师、康复师等)、特需儿童的家长以及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部分 概论
1.融合教育是什么?
2.为什么需要融合教育?
3.融合教育的三级模式是什么?
4.家校合作是什么?
5.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家校合作?
6.为什么需要家校合作?
第二部分 家校合作之家长篇
1.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是什么?
2.需要“等一等”再去融合吗?
3.上学是根据孩子的能力还是根据老师去选择班级?
4.家长是否需要主动向学校坦白孩子的障碍类型?
5.孩子上学为什么需要影子老师?
6.影子老师的派遣有何依据和条件?
7.如何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影子老师?
8.家长是否可以用“影子老师”的身份人班?
9.如何让学校接受影子老师入校的申请?
10.家长是否需要与学校沟通“影子老师”的身份?
11.如何争取班级老师的支持?
12.孩子在学校被投诉后家长如何应对?
13.孩子被欺凌了,家长怎么办?
第三部分 家校合作之学校篇
1.班级老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是什么?
2.当班级老师发现班上有特需学生,要做哪些准备?
3.班级老师如何了解特需学生的特质、需求和优势?
4.学校如何帮助特需学生的家长获取相关支持?
5.老师与家长电话沟通和线上沟通应注意什么?
6.老师与家长面谈应注意什么?
7.为什么有的家长不愿意配合工作?老师对此如何应对?
8.一般学生的家长抵触特需学生就学,学校如何应对?
9.如何快速有效地与特需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
10.班级老师如何与一般学生沟通?
11.如何通过影子教师促进家校合作?
12.班级老师如何进行融合课堂管理?
第四部分 家校合作之家校沟通篇
1.家校沟通的原则是什么?
2.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家校沟通的渠道有哪些?
4.家校沟通中的常用策略有哪些?
5.影子老师在家校沟通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五部分 家校合作之家校共育篇
1.学前教育阶段
2.义务教育阶段
第六部分 理清误区,合作共赢
第七部分 附录
附录1 融合绘本推荐
附录2 关于校园霸凌的社交故事
附录3 拒绝霸凌的“五法”
附录4 运用视觉资料帮助孩子判断霸凌
附录5 影子老师入园/入校申请书
附录6 影子老师隐私保护协议的注意事项
附录7 影子老师安全责任须知
附录8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特需儿童同伴为例)
附录9 个别化服务计划(ISP)
附录10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参考文献
有人问过我欣赏的学派是什么,我仔细想了想,我比较偏向人本主义,但严格来说可能属于“杂派”,不追求理念、技术、结果、成就,喜欢发现人与事物的多样性。
比如,作为在高校工作的“青椒”一枚,我对学生们必讲的一句话是“要成为一个有趣的大人”。因为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特教工作者不是“特”,也不仅只是在“教”,而是像漫山的花草,朝气蓬勃,欢乐成长。
再比如,我是特教人,也是融合教育教师,但我从来不认为特殊教育、普通教育、融合教育这三者是割裂、对立的。普通教育是融合教育的土壤,特殊教育是融合教育的“技术后盾”,而在融合教育的推动下,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因为,融合教育是面向所有儿童的教育。
但实际生活中,融合教育很多时候是特教内部的一厢情愿。我们对于特需孩子的教育、对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自己的学术地位不够自信。我们老是觉得孩子不行,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不行,所以我们跟普通教育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们推动融合教育的时候,是我们要人家接纳我们,我们要努力“融”进去。在我的观点里,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是通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的不同路径。融合教育,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如果做不到,我们在融合教育之路上只能是“乘风破浪”。
庆幸的是,乘风破浪的过程中我们稍微总结出了一点点经验——在与一些家庭、学校、机构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融合教育效果显著的个案有一个共同点——团队协作,家校合力,共促成长。正好上海游语教育有这样一个契机,在《广西3-6岁特殊幼儿早期干预支持系统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2020KY09008)《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复合型”早期干预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课题以及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检测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开始撰写《融合教育实践指南——家校合作实务》。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一方面是可以与家长朋友们、从事融合教育工作的同行们分享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的反思进行梳理小结。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七大部分:概论、家校合作之家长篇、家校合作之学校篇、家校合作之家校沟通篇、家校合作之家校共育篇、理清误区篇、附录。在本书编写完成之际,非常感谢第二作者戴玉蓉老师参与本书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同时也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感谢基层学校提供个案的老师们,特别感谢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持。
限于作者的经验和认知,本书肯定存在不足和遗漏之处,期待读者朋友们的反馈和批评指正,希望可以与各位伙伴温暖前行。
朱霖丽
2021年夏于南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