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050992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第二册:
1935年初冬至1937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第三册:
1937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册:
庄学本年表 漂泊的历程 34
缘起 十年西行记 46
初涉羌地 51
探访嘉绒 79
阿坝草地 113
环游果洛 131
岷江峡谷 159
第二册:
青海土人 7
塔尔大寺 39
青海蒙族 57
拉卜楞寺 77
撒拉十二工 109
夜宿海南道上 125
班禅圆寂 141
第三册:
康北道上 7
凉山彝人 61
木里与摩梭 107
康南之行 135
尾声 172
编后记 174
凝视与对望
马晓峰
全面呈现近代摄影大师庄学本先生摄影艺术和他传奇一生的画册——《西行影纪》就要付梓了,欣喜之余回忆起编辑该书的一些往事。次听闻庄学本的名字是在2001年的夏天,时任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的罗勇先生告诉我,有位叫庄文骏的老先生手里有他父亲庄学本的很多关于藏区的老照片,让我去了解一下。当时我还是出版社的一名小编辑,对编辑出版老照片题材的图书很感兴趣,听闻这样的消息立刻就联系了这位庄老师。记得是在成都武侯祠见到了儒雅谦和的庄文骏先生,他听我讲述来意后,歉意地告诉我,他父亲的书稿已经准备与另外一家出版社签约了。他感谢了我的拜访,介绍说他此行是与另一位摄影大师(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建三一块儿办场摄影展,并与我聊起了他父亲庄学本先生的一生。一番交谈下来,我已被庄学本先生的传奇人生和摄影作品所折服,庄先生拍摄行历经过了我家乡—甘孜的山山水水,珍贵的照片和它背后的故事让我为之神往,不能编辑出版他的书让我莫大遗憾。我不太死心,跟庄文骏老先生约好先不忙签约,等我一周,若我有更好的编辑方案,再决定和谁签约。话别后,我立刻投入对庄学本摄影艺术的研究,几日后就赶到了北京庄文骏老先生居住的百万庄大街,找了家小旅馆住下来。当我敲开庄文骏老先生家门时,庄先生诧异之余,感动于我的执念,让我充分接触了庄学本先生大量日记手稿。我在小旅馆待了一周,沉浸在庄学本先生的摄影世界中,为他的执着旅程着迷,为他的奇妙缘分称奇,日记手稿里的只言片语深藏着庄学本先生一腔赤诚报国之心。当我再见到庄文骏老先生时,一部对未来书稿的成熟策划已悄然而成,一丝喜悦之情弥漫在他的眼底,我知道,我打动他了。
后来,庄文骏老先生认同了我的编辑方案,整部书稿不再只是展现庄学本先生的摄影作品,而是以他旅程的时间和路线为线索,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了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书稿在庄学本先生曾经的同事马鼐辉、王昭武几位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顺利推进,其间,我特邀民族影像文化学者朱靖江先生为书稿撰写的序言——《漂泊的瞬间》,完美地诠释了庄学本先生的漂泊人生。定稿前,我构思了“尘封的历史瞬间”的书名,策划了一句推广词——“打开尘封的记忆,串起散落的时光”。这本图书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庄学本先生的著作次出版,在摄影界和出版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一股学界研究庄学本先生的热潮。
算起来,从本书推出至今已有16年了,其间我还策划出版了有关庄学本先生的《羌绒考察记》和《羌族影像志》两本图书。我与庄文骏老先生结缘至今,一直还有个心愿,就是为庄学本先生出一本艺术性高、资料性强的画册,无奈杂务缠身,迟迟不能推动。终于,在前年的某一天,我和庄文骏老先生再次聚首,邀请朱靖江先生共同策划了这本《西行影纪》,填补了这个空白,为世人了解这位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了好的读本。
正如朱靖江先生所言,摄影大师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他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百姓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族、摩梭人雄鹰般矫捷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今天,让我们透过历史尘埃与这些凝视的目光对视,他们挺拔的生命也因这些图片的传世而青春不朽,让我们在时空中去重构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 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 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 李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