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36527
以脑机接口、植入芯片、人工器官、神经增强药物、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书尝试从伦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进行哲学理论的反思。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原真,如何看待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如何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如何评判身体功能与技术产品的融合趋势,以及如何理解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等。
作者提出,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越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和技术产品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敞开面对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物种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未来图景。
总序: 智能文明时代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成素梅
序/成素梅
导论:人类增强技术: 促成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 走进现实的人类增强技术
二、 人类增强技术意味着什么?
三、 题旨和思路
章人类增强: 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
节“人类增强”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人类增强技术概览
第三节人类增强技术的社会传播
第四节人类增强与超人类主义
第二章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争议
节“增强”与“治疗”的区分
第二节人类增强技术与自主
第三节人类增强技术与平等
第四节人类增强技术与本真
第五节人类增强技术与人性
第三章人类增强与人类中心论
节后人类主义与超人类主义
第二节人本主义与人类中心论
第三节超人类主义与人类中心论
第四节后人类主义与人类中心论
第五节关于人类增强的解释权之争
结语:理解人类增强的前提是理解技术
附录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回应
福山的生物保守主义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系统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 次转折是从非生命物质演化出生命;第二次转折是从类人猿演化出人类。如果说,这两次转折是自然界漫长演化的结果,属于自然现象,那么,自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人类增强类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系统正在面临着人为制造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即从自然人制造出人机结合乃至融合的新型人类,这次重大转折不仅完全脱离了自然演化的轨道,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呈现出后人类或超人类图景。
在人类文明开启之初,人类主要通过分工与联合的方式来抗击自然灾难和外来侵略。这种分工与联合发展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凭借技术手段,使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演化方式发生了逆转: 即人类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来适应生存环境,而是反过来,通过改变生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人类在义无反顾地踏上越来越远离天然自然的旅程之后,也越来越将征服和改造外部自然界的雄心壮志,扩展到征服和改造人体的内部自然,从而使人的生命从生物演化和文化塑造阶段在未来有可能转向科技设计阶段。这将会带来许多关乎人类本性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大问题。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什么是人”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转变为现实的实践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关于人类未来的生物保护主义和超人类主义之争。生物保护主义者倡导建立《保护人类物种公约》来禁止对人类物种进行人为改变,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哲学家也反对发展涉及人类基因的增强技术,与此相反,以库兹韦尔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则对超人类的诞生充满了期待与想象,他们希望通过后人类来克服人类现有的生物缺陷,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极大地拓展人的能力,乃至追求达到永生等,他们据此为发展人类增强技术的合法性提供辩护。无论如何,近年来,关于超人类主义的议题已经在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成为跨行业和跨学科探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这揭示了人们关于是否应该发展、应该如何发展以及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人类增强技术”存在的根本分歧。虽然《孝经·开宗明义》中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视为是行孝之始,但是,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使人类有能力替换自己的重要器官时,这种农耕时代的道德律令将会失去其约束性。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辨析增强、干预和治疗之间的边界,剖析由此而导致的各种伦理争议,而且更需要前瞻性的构建关于人类未来的伦理学,需要反思如何划定人类与非人类的界线,或者说,如何应对忒修斯悖论和如何维护人的尊严,需要共商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就像气候变化问题一样,也是关乎人类的事情,而不是某个人和某个国家的事情。本书基于哲学视域辨析了“人类增强技术”涉及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人类增强技术是否侵害了个人自主、是否加剧了人的不平等、是否背离了人的“本真”以及是否侵蚀了人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超人类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之间的异同关系,后得出了理解人类增强的前提是理解技术的结论。
作者计海庆是我多年的同事,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复旦大学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出版专著《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2020年出版的《人的信息化与人类未来发展》一书是我们共同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项目的结项成果之一,本项目结项等级被评为优秀。这足以表明,当前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新作是作者长期从事机器人和人机关系研究的又一力作,非常值得有兴趣的读者关注与阅读。
在完成这篇序之际,我发现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今天上午9点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长征2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报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标志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再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这次成功发射也见证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为人类揭示星空奥秘,相比之下,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则必须以澄清人性和反思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为基础。
成素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