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55400
★权威&专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著名心理学家、儿童数学认知研究专家张梅玲教授,重磅打造!
*张梅玲教授专注于孩子的思维研究长达47年!
*张梅玲教授曾担任2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堪称一线教育家。
*84岁的高龄,仍坚持给硕博研究生讲课,并受邀到各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持续20年!
★针对性强!一本给2—6岁孩子打基础的数学思维训练书!
*帮你找到利用家中物品启蒙孩子数学思维的方法;帮你学会判断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
★轻轻松松玩数学!贴近生活的亲子游戏,激发孩子学习数学兴趣。
*张梅玲教授亲授在家就能玩的各种游戏,如乘电梯、玩积木、剪纸、买卖等亲子游戏,启蒙孩子数学思维,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20个家庭游戏,培养孩子计数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分类能力、创新能力6大数学能力和可逆思维、数形转化思维、空间思维、符号思维4大数学思维!
★案例与理论及实践经验相结合,通俗易懂,不枯燥!
*作者将多年在讲座中碰到的典型案例,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帮家长找到启蒙孩子数学思维的正确方法,从而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让孩子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一本从根本上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有数,生活中有形”的人生之书!
★随书附赠不干胶贴纸和书签。
本书由主要从事儿童数学认知方面研究的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原博士生导师张梅玲教授亲自撰写,旨在提升2—6岁孩子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数形转化思维四种思维,以及分类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计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六大能力。
本书可以让家长解锁日常互动玩法,帮助孩子在进行简单好玩的思维游戏的同时,获得思维、能力的双升级。
期待每个家长能从阅读本书开始,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
目录
章 聪明孩子,从家庭中的数学思维启蒙开始
节 圆中国梦,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003
第二节 幼儿教育不抢跑,启蒙才是关键 006
第三节 思维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011
第四节 孩子为什么学不好数学? 013
第五节 对数学有能力学,却没兴趣学? 016
第六节 家庭中怎么做好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 020
第七节 怎样发掘孩子的数学思维潜能? 027
第八节 让孩子持续爱思考的五大妙招 038
第二章 踩坑了,我们以为这些都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节 让孩子表演数数的你,踩坑了吗? 045
第二节 启蒙要趁早= 提前学小学知识,你误入坑了吗? 048
第三节 孩子大了,数学自然就会了,你也这样觉得吗? 050
第四节 心算够快,才是聪明的表现吗? 052
第五节 孩子爱说话,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吗? 054
第六节 数学要用看图说话的方法来学吗? 056
第七节 算得快、算得准,孩子数学就非常厉害了? 058
第八节 孩子做题多了,自然什么都会了,你认可吗? 061
第九节 答案都对了,就已经会了,是这样吗? 063
第十节 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孩子多说就够了吗? 065
第十一节 听故事总是记不住细节,逻辑思维太差了吗? 068
第十二节 太贪玩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能好? 071
第三章 思维是一切思考之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
节 计数能力——三步法,孩子有实践才真正问不倒 077
第二节 计算能力——巧妙变题型,启蒙思维更全面 081
第三节 比较能力——反过来再比一下,孩子才真正会比较 084
第四节 分类能力——让生活井然有序,分类是基础 087
第五节 推理能力——聪明的孩子善于发现线索和规律 091
第六节 解决问题——考100 分并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 095
第七节 创新能力——请常对孩子说“然后呢?还有呢?” 100
第八节 逻辑思维——简单的“因为……所以……”让孩子越来越有条理 104
第九节 空间思维——多搭积木能提升数学成绩? 108
第四章 家庭游戏篇
节 计数能力——电梯里的数字先生 115
第二节 计数、比较能力—— 一爬一拱的毛毛虫 118
第三节 比较能力、可逆思维——水杯、绳子变形记 121
第四节 计数能力——请你准备接积木 124
第五节 推理能力——屁股赛跑你敢吗? 128
第六节 计数、推理能力——数字棋挑战赛 131
第七节 推理能力——你说我猜一起玩 135
第八节 数形转化、空间思维——听指令摆图形 138
第九节 数形转化、推理——剪纸猜一猜图形 141
第十节 计数能力——我们一起来买卖 144
第十一节 推理能力—— 一星期有七天 147
第十二节 比较能力——请来给它称称重 150
第十三节 分类能力——请问谁是不一样的 153
第十四节 空间、创新——图形拼摆四部曲 157
第十五节 分类、推理能力——玩瓶盖中的数学 161
第十六节 空间思维——镜子面前来模仿 165
第十七节 问题解决—— 捉虫子大比拼 168
第十八节 创新能力——添笔画来创造 171
第十九节 空间思维——开启寻宝之旅 174
第二十节 空间思维——我和球类玩具做朋友 176
第五章 要教育孩子,先教育父母,论智慧父母的自我修炼
节 做好家庭教育,你需要读懂四点 181
第二节 智慧父母必修的五堂自我成长课 216
第三节 用好五面镜子,育儿更轻松 259
自 序
很多人看到我,都会羡慕我80 多岁的年纪却始终保持着年轻积极的心态,觉得我特别有活力。是呀,我没有一般老年人的眼花、耳聋、驼背,别看这个年纪了,头发基本上还都是黑色,身体康健。每年仍然坚持100 多场的教育讲座,也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开办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高级研修班当了20 年的授课老师,到今天为止我已教过108 个班。由于当老师要不断修改和增添教学内容,这就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思考。现在每周还至少有一次外地出差讲课的行程安排……
我之所以精神矍铄、心态年轻,我想主要赖于我的思维方式。我研究儿童思维发展将近50 年的时间,我太明白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如何决定他的人生。
不管我的年龄多大,我从不做自我限制。我会用发散性思维,思考我还可以做什么,我怎么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当然我也会从发展运动的视角,时时体察自己的人生,做到既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又能从发散中学会聚合、学会选择让我的生活、工作、学习既有效又多彩的方式。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孩子们更是如此。
既然思维方式如此重要,我们怎么去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让其拥有更好的未来呢?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这个时代,孩子并不是学习完所有的知识就够了,当然知识太多,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孩子要学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是思维!你怎么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呢?
越宠爱孩子,什么都包办代做、直接给孩子现成的家长,越是在抹杀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很少陪伴孩子、一切都交给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的家长,也无法满足孩子独立思考的需要。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家长要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呢?这本书凝结了我多年来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数学思维启蒙的精华内容。我想让更多的父母能够通过这本书学做智慧的爸爸妈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自我成长必不可少,所以在本书后一章尤其强调了父母要自我学习的内容。
想让孩子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父母要给孩子一双坚强的翅膀才行。相信我,思维的培养,会是你送给孩子的好礼物!
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家的宝宝到了3 岁左右,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了。在孩子的身上,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与进步。3~6 岁的孩子,似乎是一群永远不知道累的小家伙,他们总是活力满满。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所谓的“精力旺盛年龄”,他们身体的一切机能都在生机勃勃地快速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理查德的研究发现,在6 岁以前,脑细胞的发育已完成90%,因此6 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尤其在3~6 岁,是孩子教育启蒙的黄金期。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和智力会快速发展,并且大部分能力的启蒙教育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大,可以说,你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任何事他们都喜欢去尝试和探索,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还是三轮车。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以及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但幼儿的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提前给孩子教授知识,对于3~6 岁敏感期,做好简单的教育启蒙就够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条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启蒙阶段,让孩子“做好自己”,并不以教授知识为重。
很多时候,从孩子3 岁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似乎长吁一口气,觉得终于完成了孩子的教育重任,接下来该幼儿园老师接手了。
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对父母来说, 孩子的教育是一生之久的功课。所以做父母是一个非常需要智慧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自我学习的工作。
3~6 岁这个阶段,父母应该为孩子安排怎样的教育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当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的时候
此时孩子的发展特点:强烈的好奇心、高涨的求知欲,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
3 岁以后,父母会发现孩子的表达更流畅了、记忆力更好了,一下子变得好聪明,于是就开始教孩子识字、学数学、背古诗等等。想象得很美好,可孩子不愿意学,也坐不住。这是因为孩子在3~6 岁时,他们的思维是以动作思维为主导逐渐过渡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孩子只对和他们生活接近的具体的人、事、物感兴趣。比如“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要给花儿浇水”“为什么冰箱里是冷的”“为什么有男孩有女孩”……
这时父母该怎么办呢?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来为孩子答疑解惑。围绕孩子感兴趣的问题,父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在体验或实践中寻找答案。
要注意的是,对待孩子问问题的态度很重要。你是不耐烦、不理睬?还是耐心倾听、真诚回应?这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热情,他是否愿意继续探索、继续表达、继续思考,都与你的态度有关。请我们的父母保护并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