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011092
【全球进入老龄化背景下的一本及时的书】
据《2019年世界人口数据展望报告》,全球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并且这种趋势还将加剧。衰老已经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医疗压力,不仅仅是公共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考虑的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如何避免陷入疾病缠身的老年泥淖,要做到这一点,建立关于衰老的完备的知识体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及时的书。
【颠覆成见,重塑关于衰老的认知】
许多人都认为是身体的衰老带来了病痛,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亦会损害健康。实际上,我们目前的许多认知都过于简单,殊不知,某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一次小小的感冒,一次受伤,也就是任何炎症,都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加速老化。类似地,节食也绝非“少吃”或“不吃”这么简单,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节食对于延长寿命也未必有效,甚至适得其反。诸如此类误解还有很多,书中一一列举,并且举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对于重塑我们关于衰老的认知颇有帮助。
【以宏大的视野展望未来对抗衰老的可能性】
虽然主题关于衰老,但书中并未笼罩上灰暗的色调,而是不断地根据人们的常识引出科学界新的抗衰老研究成果。无论是关于普通人的衰老过程,还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的提早衰老,科学家们都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读者的信心也会加强。
另一方面,本书还花了一定的篇幅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可以去适应并与之达到平衡的,而环境污染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会逐步摧毁人类的免疫平衡,这也是本书再次给人类敲响的一记警钟。
世界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2019年世界人口数据展望报告》,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可能将达到5岁以下儿童数量的两倍多,而且还将继续增长,这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压力已经非常明显。
为什么我们会变老?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追问,但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无数相关理论争相涌现,有人认为我们的身体只是因为生活的颠簸而磨损,就像鞋子会穿旧、汽车会生锈一样;还有人相信衰老和死亡是由基因设定和控制的。
在《借来的时光》一书中,苏·阿姆斯特朗讲述了科学家如何探索并试图理解衰老的机制,如何寻找延缓衰老、预防与衰老相关的严重疾病的方法。她专注于内因来寻找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体中基础的细胞和基因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我们的皮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皱纹,为什么我们的伤口愈合时间比小时候要长得多,为什么我们在谈话的关键时刻会突然说不出话来。这本书探讨了这些问题,记录了对重要老年学专家的访谈,并讲述了一些人特殊的衰老经历。
001 前 言
009 第1章/什么是衰老?
025 第2章/磨损和消耗?
037 第3章/端粒——测量细胞寿命
051 第4章/细胞衰老——功能失调,但并非一无是处
067 第5章/未老先衰
081 第6章/软体动物“明”及其他模型生物
097 第7章/刻入基因
117 第8章/节食更长寿?
133 第9章/免疫系统——先头反击力量
143 第10章/免疫系统——专家接管任务
151 第11章/病毒反击
159 第12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雪上加霜
171 第13章/表观遗传学和实足年龄——时间的两面
181 第14章/干细胞——回到起点
193 第15章/血液中的某些秘密?
205 第16章/破碎的大脑
217 第17章/阿尔茨海默病——一个做出贡献的家庭
229 第18章/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的挑战
243 第19章/这是环境在作怪,笨蛋
259 第20章/要治疗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271 第21章/对衰老的研究——从实验到生活
287 参考文献
306 致谢
想想看:格陵兰鲨鱼能活400多年,并且在生命终结之前,它们一直都活得健健康康。或者再看看另一个例子:有一种生活在地中海和日本周围海洋中的水母,它们能无数次地返老还童并重新长大成年。也就是说,它从生物学的角度已经达到了永生状态。水螅也是如此,我们许多人在堂生物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滴时就已经熟悉了这种生物:它的身体完全由永远不会死亡的干细胞组成,所以从母体切下任意一小块,都可以再生出一个全新的水螅个体。后两种生物似乎天生就可以拥有永恒的青春和活力——我们任何人都可以确信,它们的生命从来不会因为衰老而宣告终结。
几个世纪以来,生物体,尤其是我们人类,究竟是如何以及为何而走向衰老的?这个问题一直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并且至今也莫衷一是。其间涌现出无数针锋相对的理论,既有人相信“一次性躯体”(disposable soma)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一旦我们过了生育年龄,大自然就觉得我们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没有赋予我们足够优秀的维护和保养系统来让我们长生不老),认为衰老是所有生物的固有现象;也有人认为衰老就像汽车生锈或帆布帐篷变旧褪色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磨损和消耗;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衡量细胞分裂寿命的端粒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缩短;此外也有人坚持衰老和死亡是由基因编码来加以控制的。但是越来越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倾向于认为:衰老是一种疾病,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其中有些人甚至认为衰老可以“治愈”,这样我们也就有可能长生不老。
我发现后这种想法使得人类对“长生不老”一直孜孜以求,甚至于有时会走火入魔,所以我打算在本书行文伊始就对其展开讨论。当初,尽管人类头上还笼罩着一团巨大的疑云,但既然我已经订了机票要去加利福尼亚(还有别的地方可供选择吗?)与一群科学家会面,那我就决定自己非但不能半途而废,还要高高兴兴地前去赴约,并在和一些从事衰老研究(或所谓的老年学)的领军人物交谈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我想起自己次对一个科学家进行采访时的情况。当时,我问他对某些同人认为人类马上有可能突破寿命限制,长能活到150岁、500岁甚至1000岁有什么看法,他的回答是:“这些人肯定脑子进水了。”采访结束后,他还要去参加另一场会议。但在走之前,他向我打趣道:“当你步入那彼岸的福地乐土时,别忘了给我寄一张明信片!”
我对此只能报以大笑,从而帮助自己恢复对研究项目的信心,并让我能够抖擞精神,斗志昂扬地继续研究下去。在研究过程当中,我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物,和他们进行了颇有意义的交流辩论,这也使我认识到自身还存在一些偏见,因为我怀疑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当然地认为衰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物过程,人类即使不欢迎它的存在,也只能接受和容忍。但事实上,步入老年是造成许多不良症状的单一风险因素,这些症状包括从关节僵硬、骨骼变薄、精力衰退到心力衰竭、癌症、中风、痴呆,以及听力和视力的持续丧失。
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得探究我们身体退化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干预这一过程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因为世界人口老龄化已经像气候变化一样,成为21世纪面临的挑战之一。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从如何管理我们的经济、如何提供商品和服务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到我们的工作生活、政治形势、代际关系以及家庭琐事在内,概莫能外。
过去几代人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来自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但随着我们在与这两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赢得胜利,全球人口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已经从1955年的48岁上升到今天的71岁以上。当然,各国人口之间以及每个国家内部人口之间的寿命差异还是很大。但是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构成的变化。现在,全世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在人类历史上次超过了5岁以下的人口数量,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非常年轻的人口数量的两倍。事实上,世界人口中增长快的部分就是老年人,其中不小于85岁的人口比例预计在2005 —2030年将增加150%以上。相比之下,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幅度为104%,而此年龄阶段以下的人口上升比例仅为25%。到21世纪中叶,100岁以上的人口预计将达到2010年的10倍左右。
目前的问题是:当我们达到这样的高龄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无论一个人的人生观是多么积极和富有哲理,但我们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对我们太多人而言,老年生活意味着一段令人不快的、不够体面的、漫长的经历。如今,英国一个5岁的女孩可以活到80多岁。但有证据表明,她在生命中的后19年或20年中可能会受到健康欠佳的困扰。相比之下,对于同一时期出生的男孩来说,虽然他的预期寿命不到80岁,但其“健康寿命”可以达到63岁。
在2014年撰写的一篇具有争议的文章当中,美国肿瘤学家伊齐基尔·伊曼纽尔(Ezekiel Emanuel)解释了他希望自己在75岁就去世的原因。他回顾了这方面的研究证据,并同意南加州大学老年学专家艾琳·克里明斯(Eileen Crimmins)的观点:“在过去的50年里,医疗保健并没有像减缓死亡过程那样减缓衰老过程。”
? ? ?
现在我早已年过花甲,每天仍然在主流生活中忙碌不停,然而当我早上起床或连续开车几个小时之后下地行走时,身上的关节嘎吱作响,不断地提醒着我,衰老正不可抗拒地向我袭来。当我来回走动伸展僵硬的四肢时,我心里想:哦,我这样做就像给自行车喷点油一样,可以让齿轮保持平稳运转!即使我以后不会暴病身亡,但我也从母亲身上看到了自己将来的生活状况。我的母亲在90岁之前,一直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然而在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我看着她失去了视力、听觉、心爱的生活伴侣和大部分朋友,直至后神志不清。在她生命的后几年,我和我的两个妹妹偶尔会陪她坐在一起,但我无法接受母亲那曾经充满活力的灵魂,如今就像囚鸟一样被困在她身体所形成的破败牢笼里,虽然偶尔也会痛苦地拍打着翅膀企图飞走,但总是撞在摇摇欲坠的墙壁上面,失去了逃脱的机会。“我受够了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非得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母亲在清醒一些的时候,会悲伤地发出疑问。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亟待解决,我们越来越不能对自己将来必须面临的漫长衰老经历视而不见。
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些老年疾病背后隐藏着一些共同机制,那情况又会如何呢?我们是否可以对这些致病机制采取措施修修补补,以防止或推迟出现这样的悲惨情况,从而让我们直到步入生命的终点,都可以保持一种健康、活跃和独立的生活状态?这才是研究老年学的真正希望所在。然而,这一希望却淹没在“永生主义者”(immortalists)和“超人类主义者”(transhumanists)大肆宣扬的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说法当中。他们一心追求尽可能长寿,甚至希望逃过死神的魔爪。虽然我们也得承认,他们里面也的确出现了一些真正厉害的科学家。媒体被这些光怪陆离的前景描述所迷惑,以至于公众对于“老年学”(gerontology )——其的术语是“老年科学”(geroscience)——所展开的讨论往往在这里被卡住。尽管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危机何在,但科学家在研究和修补与衰老相关疾病的根源方面所取得的真正进展却被人忽视了: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陷入崩溃,关于谁应该支付老年人的护理费用以及如何支付这笔费用的争论让人们变得怒气冲冲。
2017年6月,在纽约举行的老龄化会议上,布莱顿大学生物老年学教授理查德·法拉格(Richard Faragher)突然在他身后的屏幕上打开了一张幻灯片。“这不是视力测试。”他打趣道,因为幻灯片上显示的是5个柱状图,它们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递减。其中,的柱状图下面标有文字说明:“7150亿英镑:英国财政预算。”下一个柱状图下方是“1060亿英镑: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接下来的柱状图下方是“420亿英镑:用于65岁及以上的人群”。再后面一个柱状图下方是“100亿英镑:科学预算”。没人能看清后一个柱状图,因为它和一个句号差不多大小。于是理查德告诉大家 :“这笔拨付经费,是用于对导致衰老的基本生理原因展开研究。”“只有2亿英镑。真是见鬼,3次预算拨款都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这些耗费了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中近一半预算的衰老疾病的共同原因,几乎没有拨出经费来做专门研究。
但本书不会专注于讨论关于人口衰老的政治问题,甚至不会专注于讨论老年科学中更荒谬的其他方面。市面上已经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专门讨论“我们能活到150岁、500岁、1000岁或者更久吗”以及“我们是否愿意活得这么久”之类的问题。在本书中,我将关注人体内部,因为我在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的“人体世界” (Body Worlds)展览所摆出的陈列柜中,通过显微镜看到了一个萎缩的、松弛的老年人大脑。我看到那些处于高倍放大状态的衰老的免疫细胞,它们失去了卫星导航系统(GPS),正醉醺醺地向一个受伤的地方走去;此外还有一些破旧老化的血管,形如腐烂的内裤松紧带。这些都是隐藏于我们身体深处的衰老图像,它们正在向全身各处蔓延。但是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在这本书中,我从冯·哈根斯的展览中获得启发,将剥下皮肤(比喻性的说法),分离出筋腱、肌肉、骨骼和器官,研究我们的皮肤为何以及如何起皱,头发为何以及如何变白,伤口愈合时间为何以及如何比我们小时候长得多……回答为什么我们在骑自行车和徒步旅行中越来越落后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以及为什么在交谈的关键时刻我们会出现话到嘴边又忘记的现象。
科学家总是被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去解释周围环境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这么做如果没有别的目标,就是为了增加人类知识的总和。但是对许多研究衰老的科学家来说,还有一种更迫切的任务。汤姆·柯克伍德(Tom Kirkwood)自20世纪70年代初就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他说,衰老“是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过程,支撑着地球上规模的一种社会变革”。他和自己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其他同事一致坚信,他们的研究是拯救社会免于高昂医疗费用的关键所在,也是拯救人类个体免于在晚年经历可怕而又漫长的屈辱折磨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抢救溺水的人们,”一名在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体系一线工作的医生如此哀叹道 ,“我尽可能拯救更多的病人,但他们总是不断地涌进来。这实在太累了。终弄得你只想走出工作场所,然后逆流而上,去阻止那个不断把他们推过来的混账家伙。”这其实既是衰老科学的奋斗目标,也是本书的写作内容。但本书推出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其中每一章本身展开后都能写成一整本著作,因此我在此多只能挂一漏万地介绍一些有趣、重要的话题,让更多人对将来如何真实地过上一种更健康的晚年生活产生兴趣。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生物组织的衰老过程已经得以延缓,许多生物的寿命已经得到延长,并且往往是大幅度的延长。生物学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延缓和改善必然发生的衰老过程,我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
科学作家苏·阿姆斯特朗在这部关于衰老生物学研究的综述中连接抛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在“全球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当下,这是一项丰富而及时的研究。
——《自然》
Nature
本书内容复杂、细致、严谨,它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一场革命的边缘。
——《星期日泰晤士报》
The Sunday Times
对于“我们为什么会变老”这个问题,苏·阿姆斯特朗女士并没有假装只有一个答案,她所展示的科学是各种不同理论的交叉融合。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