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34190
父权社会的人伦悲剧,三个母亲的生育困境。母子亲情被反复剥夺,“父至尊”与“母至亲”的艰难抉择。一本史语所中古女性史的经典著作,揭示父系家族传承的血泪真相。李志生、胡阿祥、仇鹿鸣、徐冲等专家学者倾情推荐,让历史告诉你,女性的未来应通往何处。
本书聚焦魏晋时期的母子关系,从东晋于氏据“礼”抗争、上表争子的例子出发,揭露母职经验对女性自身的特殊意义,以及可能引发的对父系制度的根本挑战,勾勒中古女性在一妻多妾的士人家庭中因身份变化扮演的不同角色。于氏终的失败表明,超逸出父系制度的女性经验,父权社会往往“无心”去理解。母子关系对父系制度的挑战,只是“架构内的修正”。真正的“女性史”立场可以为史学研究开启何种视野?史学研究又能够为现实的生命经验提供何种参照?本书给出了一个充满锐气的答案。
目录
自序
章绪论:从东晋于氏上表谈起
节楔子——于氏的故事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研究回顾与检讨
第四节章节安排
第二章父系观点下的母子人伦:以丧服制度为主的考察
节丧服制度所表现的人伦关系
第二节亲生母子间的服丧规范分析
第三节非亲生母子的服丧规范分析
结论
第三章孝子观点下的为母服丧
节魏晋时期庶子为生母服丧的变革
第二节魏晋时期子为出母服议
第三节汉晋间与嫁母服相关的礼议
结论
第四章荣辱与共的母子关系
节嫡庶之辨
第二节母子一体
第三节父命与贵嫡对母子人伦的影响
结论
第五章儒家文化下的母恩子孝
节生我劬劳
第二节贤母之教
第三节母命难违
第四节母子情长
结论
第六章结论:为母经验挑战父系制度
节双刃之剑——母职的力量
第二节一个母亲的观点:养为己子
第三节父系制度对母职的控制
参考书目
自序
本书从丧服礼制的规范与实践、母子于生活中的互动实态、文化理念对母职典范的形塑等多重面向,考察魏晋时期的母子关系。
魏晋以降,儒教家族理念正逐步与礼律制度结合,规范母子关系与建构父系家族二者息息相关。依据礼制,“父至尊”的原则强力主宰母子人伦,然而“母至亲”的诉求在现实中亦引发热烈回响;母子情感与父系制度之间存在微妙复杂的交互依存与抗衡。
魏晋时期孝子为母服丧的礼制变革,凸显“母以子贵”“母子至亲”对父系原则可能带来冲击;亲生母子在家庭、社会的地位处境,往往一体相连、荣辱与共,异母兄弟倾向各自以母亲为核心凝聚情感认同;在一妻多妾家庭中,经由不同条件而建立的母子关系,在互动经验上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反映生活实态与人心情感无法完全服膺制度的要求。母职犹如一把双刃之剑,既是父系家族延续的保证,同时也改变女性自身处境,甚至回头挑战父系制度对母职的控制。
然而,母职经验对父系制度的挑战,即使在里应外合的情况下,也大多只能达成架构内的局部修正。东晋于氏从育子经验出发,争取依据母职实践来认定母子关系,超逸出父系制度以父亲为中心界定亲子关系的根本原则,奋力挑战仍旧功败垂成。于氏的遭遇反映与父系中心价值严重冲突的女性经验,往往受到漠视与压抑,在体制规范中四处碰壁,无法获得理解与支持。
时代框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存处境,人们又可能如何与制度共谋、协商,挪用、挑战制度来改变现状,是我一直深感兴趣的课题。本书前身是我的硕士论文,选入台大文史丛刊,2001年出版。回首前尘,原本并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抱着“也许这是自己学术成果”的心情投入研究。许多个夜晚,于氏以及众多在体制中遭受压抑扭曲、不被理解的人们,在我脑海盘旋不去;自问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程度地描绘他们身处的时代情境、尽可能还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没有肯定的答案,只能尽力去做。这一页历史,越过千百年的时空距离,于氏及众多女性的生命经验仍在等待倾听与理解。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指导我撰写论文的李贞德老师,在写作过程中,时时提点方向,不厌其烦批阅初稿,带着我逐渐领会学术研究的方法与乐趣。此次简体字版发行,仅修订原书若干文句、错字及标点,其余未做更动。感谢编辑张永堃先生居中联络协调、本书责任编辑李霏女士细心校订文稿。李霏女士近日喜获麟儿、成为母亲,谨致上衷心的祝贺。
郑雅如序于台北南港
2020年12月2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