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23828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支付体系在法律制度、组织建设、和技术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目前已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和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为基础、社会化支付系统为补充的支付体系架构。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理论和技术编写的,旨在更好地传播支付清算专业知识,推广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本书既可用作高等院校金融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教材,也可用作支付清算系统广大员工培训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等相关行业人员学习支付清算专业知识的基础读物。全书共分8章,每章都附有小结和思考题,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前言 / 1 章 导论 / 1 节 支付清算的产生及内涵 / 1 第二节 中国支付发展的历史沿革 / 5 第三节 中国支付清算的组织架构与功能 / 17 第四节 组织主体 / 34 本章小结 / 42 思考题 / 43 第二章 清算业务种类 / 44 节 汇兑 / 44 第二节 消费 / 48 第三节 证券及期货交易 / 52 第四节 外汇交易 / 62 第五节 其他清算业务 / 65 本章小结 / 68 思考题 / 69 第三章 支付工具种类 / 70 节 现金 / 70 第二节 银行卡 / 74 第三节 支票 / 78 第四节 第三方支付工具 / 85 本章小结 / 105 思考题 / 106 第四章 支付清算系统 / 107 节 支付清算系统概述 / 107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 108 第三节 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 122 第四节 票据支付系统 / 126 第五节 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 / 138 第六节 其他重要的支付清算系统 / 143 本章小结 / 165 思考题 / 167 第五章 支付清算费用 / 168 节 计价标准 / 168 第二节 收费方式 / 183 本章小结 / 193 思考题 / 193 第六章 支付风险管理 / 194 节 支付风险概述 / 194 第二节 我国支付风险的特点 / 195 第三节 支付风险的成因 / 196 第四节 支付风险类型 / 197 第五节 支付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 200 第六节 “三道防线”建设 / 205 本章小结 / 207 思考题 / 208 第七章 跨国支付清算 / 209 节 跨国交往与跨国支付清算 / 209 第二节 主要国际性支付系统 / 225 本章小结 / 233 思考题 / 234 第八章 发展趋势及业务创新 / 235 节 支付清算行业的监管趋势 / 235 第二节 支付清算主体的发展趋势 / 236 第三节 支付清算的创新发展 / 237 本章小结 / 259 思考题 / 259 参考文献 / 26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支付体系在法律制度、组织建设和技术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不再经营商业性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专业清算机构的支付清算系统纷纷成立,已成为支付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国家相继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支付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银行卡管理办法》等。的支付清算网络和各个市场主体的支付清算网络相互融合,构成我国现代支付体系的物理架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大型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工程、中国银联银行卡转接和清算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网联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等,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和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为基础、社会化支付系统为补充的支付体系架构。 《支付清算导论》是作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理论和技术编写的,旨在更好地传播支付清算专业知识,推广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本书既可用作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可用作支付清算系统广大员工的培训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学习支付清算专业知识的基础读物。 全书共分8章,章“导论”,第二章“清算业务种类”,第三章“支付工具种类”,第四章“支付清算系统”,第五章“支付清算费用”,第六章“支付风险管理”,第七章“跨国支付清算”,第八章“发展趋势及业务创新”。每章均附有小结和思考题,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写作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广州商学院的大力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江玉编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涛研究员对本书编写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