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292944
★作为高管复盘教练、基于社群学习的实战复盘专家的虚舟,有十二年以上教育培训管理经验,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培训战略顾问,原世界五百强企业领导力教练,百万级学习产品设计师。
★曾为众多大中型企业如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中国平安、华润等设计并推行卓有成效的关键人才发展项目,致力于以结果为导向、以工作场景与绩效场景转化为核心的学习实践模式的研究。
★《反本能》作者卫蓝敲黑板推荐!并受到同行业多家企业高管、公众号、作者、社团极力推崇!
★高手持续成事的底层逻辑:快速有效解决问题。一个人*宝贵的财富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复盘更多是对注意力的训练,这是*一个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维能力。
★随书附赠大开本复盘思维导图,用系统的复盘构图、直观案例实践,直击你的问题所在!
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学习力?
为什么毕业后十年,同学间的差距可以那么大?
为什么工作多年的人很难避开能力陷阱?
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突破、指数级成长?
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状态失常。复盘能帮你找回原本的自己,发挥120%的能量。
一个人*宝贵的财富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复盘更多是对注意力的训练,这是*一个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维能力。这本书将会告诉你如何把复盘作为思维进化、个人成长的“*工具”。
照镜子:识别隐藏的行为模式,发现未知的思维盲区
练内功:自我赋能,提升效能,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
洗洗澡:校正思维假设,打磨自我意识,让大脑自动升级
催化剂:输出原则,生产真知,构建个体知识与价值观体系
指南针:自我调适,学会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情
转换器:深度学习,把经验转化成能力
能量场:减缓焦虑,调整和重塑个人状态
*的进步是不退步,*的效率是不返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复盘,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一点。
前 言 你不是缺思考,而是缺复盘
章 与这个世界上的高手们一同进化
节 人生的两条曲线:成长的本质是思维通道的改变
第二节 人生的性原理
第三节 人生的路径
第二章 复盘这件小事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
节 照镜子:成大事者向自己学习
第二节 生产者:经验只是经验的一半
第三节 观察者: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
第四节 约•哈里窗:从自我表露到获取有效反馈
第三章 到底什么是复盘?
节 复盘的基础认知及常见误区
第二节 复盘的层次、特征与类型
第四章 复盘究竟应该如何做?
节 复盘七步与复盘三角
第二节 好的复盘究竟“长啥样”?
第三节 好复盘的三个标准
第五章 复盘六字诀
节 慢—以慢为快
第二节 写—以笔当剑
第三节 真—本色表演
第四节 问—自问自答
第五节 离—抽身事外
第六节 行—行动导向
第六章 如何构建日周月年复盘体系
节 每日复盘—有一种成长,叫作“与日俱增”
第二节 每周复盘—有一种进步,叫作“周而复始”
第三节 月度复盘—每年 12 次的加速升级
第四节 年度复盘—回到原点,清零再出发
第七章 时间管理复盘: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你
节 过好了今天,就过好了一辈子
第二节 “一日一生”的活法
第八章 学习复盘—不能成为知识生产者,你就只能低水平地勤奋着
节 从书本到现实:如何构建学习转化通道
第二节 学习复盘的框架:三个一、看学做
第三节 重新定义学习
第九章 情绪复盘—人人焦虑的时代,如何“健康地痛苦着”?
节 情绪是复盘中的一条主线
第二节 痛苦 反思 = 进步
第三节 把情绪当作朋友,你需要这些锦囊
第十章 深度反省,让生命焕然一新
节 人,为什么要反省?
第二节 人,如何进行反省?
第三节 真正的反省,始于立志
第十一章 团队复盘可以怎么玩?
节 U 形反思会:解决真问题,提升正能量
第二节 第二节 管理沟通:让团队复盘如虎添翼
第三节 管理日志:将复盘融入团队日常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227
前 言
你不是缺思考,而是缺复盘
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以下问题:
成长缓慢:毕业 3 年,同龄人已经爬到很高的位置,而你还在原地徘徊。要命的是,你竟然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职业倦怠:许多人到35 岁以后,不管承认与否,不管有没有意识到,
职业倦怠都会悄然而至,甚至很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2 至3 年就会出现职业倦怠。“我不想上班”的想法挥之不去,那么该如何自我调整呢?
能力陷阱:擅长的工作做久了,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依赖,成为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35 岁现象”“中年危机”不请自来。你曾经的优势,不再帮助自己披荆斩棘,那么你面对不确定性,如何才能体面地走完全场?
人生瓶颈:大多数人会遇到瓶颈,许多人用了各种方法试图突破瓶颈, 但是瓶颈到底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何谈突破?
焦虑不安: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好像什么都有了,又好像总是缺点儿什么。夜深人静时,内心总是无法安宁,有些问题总是无法找到答案,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该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答案?到底有没有终的解决办法?
科幻美剧《相对宇宙》中有两个平行世界。A 世界的霍华德和 B 世界的霍华德均由老戏骨 J.K. 西蒙斯饰演。
A 世界的霍华德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将近 30 年,天天都是同样的工作流程:他进入这栋大楼需要通过层层关卡,进去之后放下手机、手表等随身物品,然后换上工作服、拿上指定的公文包,后进入一个有摄像头的小黑屋,和对面来自 B 世界的人各自朗读手头文件,若文件上的内容意思相近就在上面打钩。在某种程度上,双方就像在做试卷上的判断题。
A 世界的霍华德遇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看到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来自 B 世界的霍华德。
和 A 世界默默无闻的霍华德相比,B 世界的霍华德算得上是公司的高层,他知道公司的一些核心机密,并且相当毒舌,一直调侃A 世界的霍华德碌碌无为,多年干着底层的工作。
A 世界的霍华德和 B 世界的霍华德有着相同的长相、相似的童年经历,因为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选择而走向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这仅仅是虚构的故事,还是一种真实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多种可能性,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通往理想世界的密码。
做这种努力时,心中就会出现另一个自己,它会责问原来的自己:“你到底想怎样?”在这种交锋中,我就能稍稍提升自己。通过这样的反省,一点一点地提高心性。我认为这才是所谓的人生。
——《活法》稻盛和夫
*重要的事情是总结出你自己的原则,*好将其写下来,尤其是在你与其他人共事的情况下。
——《原则》达里欧
人生*的悲剧是,事前看不见问题,事中措手不及,事后又懊悔不已。而这些悲剧80%以上可以通过《复盘》来规避。
——《反本能》 卫蓝
章 与这个世界上的高手们一同进化
在宏观方面,复盘思维关注的是整个人生,包括人生的战略与哲学,以及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千变万化之中,人生不变的是什么?高手们的成长路径有没有一种规律可循?人生如何从曲线走到第二曲线?
节人生的两条曲线:成长的本质是思维通道的改变
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黑格尔正好有一句话,可以应证老子的观点,他说,博学绝不是真理。
他们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学习成长的本质从来不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思维通道的改变。
在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看来,这个思维通道的改变,可以用一个图形来代表,这个图形就是“第二曲线”,见图1-1。
图1-1 第二曲线
查尔斯•汉迪说,“任何一条增长的S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极限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此时,资源和动力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对于个体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自我突破,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就能够保持持续的成长和进化。而要找到这条第二曲线,就必须和已有的惯性做斗争,重新审视原来让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基因,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雷军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做小米,罗振宇在罗辑思维渐入佳境之时做得到,吴晓波、秦朔、樊登等人从传统媒体人转向自媒体,都是一种第二曲线式的行为,需要一种杀死存量的勇气。
乔布斯的曲线,是一个孤傲偏执、暴躁易怒、独断专权的独行者,直到被董事会赶出苹果,开始了12年的放逐。乔布斯的第二曲线,是他回归苹果之后,持续推出“i”系列产品,让苹果跃居全球市值的公司,演绎一部现实版“王者归来”的神话。
曲线是天然形成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自动化的,第二曲线是有意为之的、自觉的、修正的、清醒的。只有完成了对曲线的校正,只有从不自觉走向自觉,才有机会迎来第二曲线,否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有任何转机。
乔布斯之所以能够王者归来,得益于他在12年放逐岁月中的自我反省,他开始学会审视自己。而这种审视源自于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被董事会赶出苹果,更来自于在NeXT的再次失败……
他不得不开始反省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因而学会了一定程度的耐心、合作与让步,这是对他之前曲线的校正,如果没有这种校正,乔布斯还是那个乔布斯,他依然还会延续过去的循环。
我们看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破局,走到第二曲线,源于对曲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
这种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就是一种复盘思维。
复盘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自身操作系统的bug、真正认清现实,对自身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整,不再受到固有程序的控制,获得一个弹性的自由的空间,让你能够以新的思维、新的行为、新的剧本重构一切,从此刻开始,人便拥有了对人生的掌控权。
从曲线到第二曲线,不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变化,而是一个思维空间的变化,是一个思维通道的改变。而改变思维通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人的自我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思维通道的改变,是在人的意识得到进化的前提下发生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是:自我意识。
就像大哲学家尼采所说的:看看那些吃着草走过的牧群,他们并不知道昨天或今天的意义,他们没有记忆,只是非历史地活着。
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存在的意义,有反思的能力,而动物没有。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记忆,有了反思,才有了《人类简史》里面提到的“虚构的故事”的能力,后来创造了语言和文字,形成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让人成为这个地球上的高等物种。
因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使命就是继续促进自我意识的进化。
人的进化,说穿了就是自我意识的进化。
那么,如何进一步促进自我意识的进化呢?
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审视。
自我观察,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摒弃主观偏好,对自己的情绪、想法、感觉、记忆等进行剖析和审视,从而获得一种准确自我认知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讲求的正是这种自我观察与自我审视,传统士大夫们总是高度关注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就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观察自己,自己研究自己。
流行于美国硅谷的正念练习当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以一种有距离的方式去审视内心,形成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培养的也是自我观察的能力。
西方学者布劳沃指出,自我审视的功能是为顿悟建立基础,没有自我审视,就不会有成长。
因此,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带来了一种觉知的空间,在这种空间当中,顿悟得以发生,认知和思维通道得以改变,这种改变,就是成长。
复盘和反思,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自我审视和自我观察。
复盘的功能,正是在于通过自我审视、自我观察这种“人类的工具”,不断促进自我意识的进化,从而实现人的思维通道的改变,带来真正的进化和成长,终协助我们开启“第二曲线”式的世界,见图1-2。
图1-2 跨越鸿沟
猎豹CEO傅盛说,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我想说,所谓成长,就是从曲线进入到第二曲线。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只需要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行业前辈,请教是什么让他能够真正走出来,有没有哪一件事、行为或关键行动成为影响他命运的转折点,让他像滚雪球一样势不可挡?
这位前辈说,如果有一个关键点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是他开始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总结,这一行为使他获得了反思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哪些路径做得对、哪些路径做得不对的能力,慢慢地从开始纠正一个坏的行为,到慢慢的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到慢慢地能够让自己看清楚不同的路,也就是模式识别,他觉得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总结的习惯让他不断的获得了累进的能力。
他还提到,其实也不是说做了哪一件事情或者行为,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他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和平常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但是他能够系统深入的总结每一个细节,让自己进行改善,这个行为才让自己慢慢的赢得了一点一点的优势并放大到今天。
这让我想起了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几句话,他说,人与人之间相差真的不多,90%的人重复了99%的错,只是你会不会反省。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不断地努力付出,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能力,我们也要能够及时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抽离出来,从自己当下的情境、环境中跳出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我做的事情对不对?到底有没有效果?我是不是在做重要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某个特殊的能力,而是有没有一种自我审视的习惯。
曲线:人生的困顿与瓶颈
图1-3极限点(瓶颈)
任何曲线都会有一个顶点,也就是所谓的极限点(见图1-3),理查德•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中指出,如果你处于极限点,无论多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进步。 极限点是任何S曲线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个极限点,对于个体来说,其实就是瓶颈。
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不管你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还是百亿、千亿企业的董事长。那这些瓶颈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知道瓶颈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些瓶颈在哪里,你就很难化解它们。
很多人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会到处去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进入到一些新的圈子,采用各种各样的新工具、新方法,试图去寻找一些灵丹妙药,这种试图改善现状、打破困境的初心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本人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在源头,也就是自己身上下功夫,他们不期望改变自己,转而寻找更好的工具、方法、流程,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改变现状,未免舍本逐末。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很少有人真的希望改变自己。
他们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希望以一个不变的“我”,去实现无穷无尽的目标和愿望,这是不太可能的。
人没有改变,船还是那条船,怎么可能到达新的彼岸呢?
因此,改变,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动刀,这才是难的。
那人怎么才能改变呢?什么才叫“洗心革面”呢?
实际上,改变不是给自己增加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
正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知识,可能需要博学,越多越好,但是个人改变,需要“损之又损”,损得越多越好。损来损去,损之又损,就像加工大米过程中的筛选颠簸,把米糠去掉,把洁白的大米留下,这个过程就是“为道日损”。
那又要损什么呢?到底是什么东西阻碍了自己,从而需要把它们去掉呢?
这需要去掉的就是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或者说是小我。
就像一位老师所讲的,小我即瓶颈。
真正的阻碍,是我们身上的那些所谓的贪嗔痴慢疑,是这些让自己越走越被动,越走越陷入险境。只有去掉小我,人才有改变的希望和可能。
那什么是小我呢?小我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比如说傲,就是一个小我。
明朝一哥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示弟立志说》当中,提到了八颗心:怠心、忽心、燥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这八颗心代表的就是小我,就是我们要想办法“损之又损”的东西。
稻盛和夫说,要每天反省。反省什么呢?基础的内容,就是反省这八颗心。
我们每天在做复盘的时候,其实也要好好问自己:我今天有怠惰之心吗?今天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很随意,是不是没有给到足够的关注?今天我为什么这么浮躁?今天我有没有妒忌他人?现在的我,在学习上是不是太贪心了,在工作上是不是太贪图享受了?为什么我会这么看不上他做的事,我的内心里是不是有一个傲心?
只有这样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去掉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拦路虎,才会打破固有的惯性,脱离瓶颈,保持持续的进步。
局与破局
小我的存在,会导致人或早或晚、或大或小遭遇瓶颈和困境,这个困境就好似一个局,让你怎么蹦跶都蹦跶不出去。正如一条曲线到达极限点以后,无论你投入再多的资源,其发展趋势依然会直线下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极限点呢?其底层逻辑源于“熵增定律”。对于人来说,这个熵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来自于小我,无数的小我,让人逐渐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当中无法自拔,除非你不断做功,达到熵减的目标。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是因为时间不够、知识不够、能力不够,所以他们会努力去管理时间,不断给自己增加知识量,一年看100本书、1000本书,学营销、学文案、学品牌、学战略、学写作…
其结果依然可能是“老鼠跑滚筒”,虽然一直在折腾,但是无数次的努力之后,发现生活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工作换来换去,外部世界依然如旧;学来学去,生活照旧;人际相处依然还是固有的模式,卡点依然存在,问题依然无解,动力依然不足……
这非常像电影《土拨鼠之日》中的菲尔,菲尔是一个在镜头前风趣幽默但事实上对自己的工作已经感到厌烦的气象播报员。
有一年的2月2日,他按照惯例在一个边境小镇报道当地的土拨鼠日庆典,没想到那一天竟成了他人生中“难忘的一天”。
他被困在了2月2日,让菲尔绝望的是,时间就这样永远停在了2月2日,每天醒来都是土拨鼠日。
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日子就是不断重复的,有人说,一年不是365天,而是相同的一天被重复了365次而已。何况是一年,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如此。
于是有人慨叹命运,有人抱怨父母,有人选择沉沦……
如何才能破局呢?人生如何才能反转呢?
把自己所有的“求”都放下。
就像菲尔一样,他改变了自己,他改变了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他修复了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他不再自负,他开始友善待人,他开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无家可归的人,他开始帮助整个小镇。他后成了一个“被需要”的人,成了一个受欢迎的人。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人或者企业,都是“被需要”的,都是前途无量的。
是什么挡住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呢?依然是小我。
对于菲尔来说,自视甚高是小我,厌倦工作是小我,目中无人是小我,待人冷漠是小我……
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痛苦甚至欲死不能之后,他改变了自己,他的心开始变得柔软,他不再自负,他变得友善,他开始拥有一颗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心,他的大我出来了。
放下了小我,大我自然就会呈现,大我呈现出来,爱就会自然流露,奉献就会水到渠成,自此,你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就会变得不同。
第二曲线:一切皆有可能
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人生的使命。
这句话鼓舞了很多人,对于雷军来说也非常贴切,他在18岁的时候,就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在37岁的时候推动金山上市,在年富力强的40岁创办了小米,8年后小米上市。
从一个程序员,到职业经理人,再到投资人,后创办小米,开启手机及生态链,雷军一路走来,一直在跨越一条又一条人生曲线(见图1-4)。
图1-4 雷军的分形迭代
高手们的分形迭代
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根据分形理论,提出了“分形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创新并非简单遵照多元化发展的结果,而是企业在自有的曲线上的无数个次级创新不断演化的结果。
分形是企业组织发展自己第二曲线的独特方法,也是个人寻找自己第二曲线的的核心抓手。分形创新的本质是迭代和进化,因此,这种用分形的方法来建立并发展个人第二曲线的方法,我更愿意称之为“分形迭代”。
图1-5 分形迭代
台湾作家李欣频的人生之旅,就是一个分形迭代的极致典范。
她大学读的是广告系,大学毕业以后应聘台湾诚品书店,因为一篇文案,成为诚品特约文案,一做就是20多年。后来,在广告文案的基础上,她开始大量的写专栏、写书、写影评、讲课、旅行,成就了自己的多元身份(见图1-6)。
图1-6 李欣频的分形迭代(1)
但不管怎么说,广告文案都是她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曲线,正如李欣频自己所说:写文案就是我的一条生存脐带,让我安心躲在创作的子宫里,透过这条商业的脐带与外界接触、对话、谋生存。
她还说,全心全意地做好你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做到,做到能见度,资源自然会流向你,不需要先担忧经济的问题。
图1-7 李欣频的分形迭代(2)
我们可以看到,在曲线广告文案之外,生长出了无数条第二曲线,而且都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的(见图1-7)。当年,当她不断写专栏、写书、写影评、旅行、讲课,她就是在自己的曲线上不断进行各种类型的次级创新,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次级创新全部开花结果。这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就像草木生长出枝叶、花朵一样,是一个一个长出来的。
人生的路径该如何展开,大家在李欣频身上应该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像罗振宇、樊登、王凯等人,原来都是央视的主持人,主持、制片是他们的曲线,或者说媒体人身份是他们的曲线,在这条曲线的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媒体人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思维丰富的特点,慢慢长出了自己的第二曲线(见图1-8)。
图1-8 媒体人的分形迭代
2007年之后,斜杠青年(Slasher)逐渐成为一种风潮。很多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发展了多种身份,并获得了多元收入,这种现象正在越来越多的发生。
斜杠青年并非简单的从事多个兼职,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追求更充分的自我挖掘和自我发展,他们实际上就是分形迭代好的证明。
斜杠青年提醒我们,一个上班族并非一定要跳槽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手上的这份工作,涉足不同的职能,然后在多个领域夯实自己。
以企业内部培训师为例,这个岗位其实涉及了大量的职能模块,比如需求调研、课程设计、讲课、教学管理、项目管理等。而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可能同时还需要兼顾多种角色需要,比如教练、顾问、心灵导师、作者、产品经理、HR政委等。从培训所涉及的基础内容来看,包括领导力、管理、基础技能、教育、学习等多个领域。因此,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职业发展的金矿。
只要一个人足够的用心和精进,完全有可能在一个看似传统的岗位上,跳出固有思维的局限,玩出完全不一样的工作状态,开发出他的多条第二曲线。
因此,曲线、第二曲线的概念,看似是业务上的不同、身份上的不同,实际是思维上的不同。相比于第二职业、第二身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第二曲线思维。这种思维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