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06840丛书名: 教师招聘考试易错易混题集
《中公版·2022教师招聘考试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全新升级)》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紧扣考情 梳理易错考点
本书在分析总结各地历年真题特点及考生易错易混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各章节的易错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
(2)精选真题,夯实基础知识
在每个专题的易错点下,我们都设有“真题精炼”,呈现了历年各地的考试真题,通过精讲精练,帮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3)讲练结合,助您合理备战
通过易错易混点的点拨启发,纠错练习的进一步强化,考点与考题的相互对应,帮助考生深化对每章核心考点的认识,掌握知识要点。
《中公版·2022教师招聘考试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全新升级)》本书结合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对考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教师招聘考试的易错易混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
本书包括易错易混点、考点精析、真题精练和参考答案及解析板块。
易错易混点:提炼易错点,帮助考生理清重要考点,掌握考试内容。
考点精析: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帮助考生掌握易错易混点的知识。
真题精练:精讲精练,帮助考生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专业研发团队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答疑解惑。
部分教育学
章教育与教育学(2)
专题一教育概述(2)
专题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0)
专题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6)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6)
专题一教育与社会发展(26)
专题二教育与人的发展(33)
第三章教育目的(41)
专题一教育目的概述(41)
专题二我国的教育目的(46)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53)
专题一学校概述(53)
专题二教育制度(54)
专题三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8)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64)
专题一学生(64)
专题二教师(67)
专题三师生关系(73)
第六章课程(76)
专题一课程概述(76)
专题二课程组织(83)
第七章教学(90)
专题一教学概述(90)
专题二教学过程(92)
专题三教学原则(98)
专题四教学方法(103)
专题五教学组织形式(108)
专题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3)
专题七教学评价(116)
第八章德育(123)
专题一德育概述(123)
专题二德育过程(125)
专题三德育原则(128)
专题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35)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40)
专题一班主任工作(140)
专题二班级组织(143)
专题三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47)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50)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55)
第二部分心理学
章心理学概述(160)
第二章认知(165)
专题一感觉(165)
专题二知觉(169)
专题三注意(175)
专题四记忆(179)
专题五想象(185)
专题六思维(190)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197)
专题一情绪与情感(197)
专题二意志(203)
第四章个性心理(209)
专题一需要、动机与兴趣(209)
专题二能力(211)
专题三人格(215)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20)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223)
专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223)
专题二学生人格发展(229)
专题三个别差异(235)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40)
专题一学习概述(240)
专题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46)
专题三认知学习理论(255)
专题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61)
专题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64)
第四章学习心理(267)
专题一学习动机(267)
专题二学习策略(273)
专题三学习迁移(277)
专题四知识的学习(283)
专题五技能的形成(291)
专题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296)
专题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01)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12)
专题一心理健康概述(312)
专题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315)
专题三学校心理辅导(316)
第六章教学心理(322)
专题一课堂管理(322)
专题二教师心理(327)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
章新课程改革概述(334)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338)
专题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变革(338)
专题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340)
专题三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342)
专题四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345)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50)
专题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50)
专题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54)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59)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63)
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章教育法律基础(368)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375)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75)
专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80)
专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85)
专题四《教师资格条例》(391)
专题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93)
专题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95)
专题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0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6)
章教育与教育学
专题一教育概述
易错易混点1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早的出处 “教育”一词早的解释
【单选】在我国,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许慎 【单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说文解字》 B.《孟子·尽心上》
C.《论语》 D.《学记》
【答案】C。 【答案】A。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教育”一词的早出处与对“教育”一词早做解释的出处。考生在做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题干的意思是“早连用”“早见于”还是“早解释”。
考点精析
“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早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易错易混点2教育的基本要素
【判断】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组织形式。()
【答案】×。
【错因分析】考生未能准确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各个要素的含义。教育的基本要素的三要素说指出,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来说,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考生应对相关说法和概念有所界定。
考点精析
1.三要素说
教育要素的三要素说指出,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因此,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主体性,即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②目的性,即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③社会性,即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对象
学习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在广义教育中,学习者是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学习的人;在狭义教育中,学习者特指学校中的学生,他们是学习者的主体和代表。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介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2.其他说法
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除了三要素说,还有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等说法,具体见表1-1-1。这些说法都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基本的要素,但在具体的讲解上又各有差异。
一般来说,四要素说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的四个要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学习者是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其中,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习者时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以下三大类。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以及内部的设备装置);②教育媒体(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图片、印刷品、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设备);③教育辅助手段(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如录音机、计算机以及供师生教学使用的工具)。
精神手段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运用的各种非实质性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者的教法、受教育者的学法)和教育途径。
表1-1-1教育要素的不同说法
三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四要素说 (王道俊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
(叶澜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刘海民、“马工程”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六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各种方式)、教育途径(渠道)和教育环境
易错易混点3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单选】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 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 D.业余教育
【答案】A。
【错因分析】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容易被混淆。半工半读学校是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由专职人员承担教育工作,属于正规教育。考生需准确理解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并能在做题时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区分。
考点精析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非正规教育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如农民教育、成人识字计划、社区教学计划等。
易错易混点4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判断】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然后被灼伤,由此获得火的相关知识。这一过程可以称为“教育”。()
【答案】×。
【错因分析】考生未能准确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教育的范畴,认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火的相关知识,而未考虑到教育活动的有目的性,将本题错判为“√”。考生应掌握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
考点精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掌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抓住几个关键词:①“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所有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②“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人的培养;③“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易错易混点5教育的社会属性
【单选】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答案】A。
【错因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一致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在此题中,考生可能会错选B或C。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识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同时要准确理解、识记教育的其他社会属性,如永恒性、历史性等。
考点精析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时代性主要指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同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历史继承性既表现在一部分教育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等,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共同内容;又表现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继承性的教学方法、原则、组织形式等方面,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讲授法”“班级授课制”等仍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沿用。(提示:历史继承性强调“不同时期,教育相同”;历史性强调“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③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的。归根结底,教育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力。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易错易混点6教育的功能
【判断】教育既作用于人,又作用于社会,但归根到底是首先且直接作用于人,所以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
【答案】×。
【错因分析】考生未能准确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