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214193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力量,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何激发国企发展活力,提升国企效率和竞争力,使国企在国际化浪潮中做大做强,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本书中聚焦历史,立足当今,展望未来,从国企改革的历史之路入手,分析国企改革的现状及新时代国企改革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趋势,借鉴国内外国企改革的经验、启示,进而提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目录
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节国有企业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国有企业的功能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第四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第五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意义与现状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节自身优势
第二节自身劣势
第三节发展机遇
第四节外部挑战
第五节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策略——基于SWOT分析法
第三章 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新潮流与新动向
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第二节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
第三节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第四节实施股权激励,提升经营效率
第五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四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节国外先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
第二节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我国先进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
第五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节国有企业体制与机制改革
第二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节深化内部改革
第四节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
结论
推荐序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
但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完全到位,一些深层次固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改革至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节奏尚需进一步加快。虽经多次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仍不够集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散问题仍然突出。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亟须进一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国有企业功能目标不明确,分类改革监管不到位,仍存在经营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意识,大而不强,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市场主导优势。国有企业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部分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例如政企不分、产权制度改革滞后、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部分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分配制度仍存在平均主义现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员工等人才流失严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仍待进一步完善。历史上国有企业从规模扩张、高速发展一路走来,体制机制、发展方式比较适应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还不太适应新阶段、新任务,公司层级过多,国资监管没有真正转到管资本上来,国有企业转变观念和思路的任务依然迫切。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呈现新的特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强,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积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基础好、实力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在能源、交通、通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领域、要素保障领域比重较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对产业链上下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无论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还是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或者一般竞争性领域,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经营效率为核心标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在新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个五年,我国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涌现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国有企业必须要扛起来的重要历史使命。国有企业改革面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供给侧。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高端高质的新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更高水平的服务,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会更加复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格局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在增加,下行压力在增大。世界格局出现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态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摆脱技术依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突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形成质量、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企业长期依赖的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会更强烈,必须要下决心推动企业发展进行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这都对“十四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廖家财同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丰厚的学术成果。2019年他申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资产监督机制研究”并获得支持,本论著系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论著从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和现实出发,通过考察借鉴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探索了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路径,这对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是为序!
朱谐汉
2021年6月6日于中央党校南校区
前言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力量,在很多生产与生活领域都发挥顶梁柱作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集中于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包括能源、通信、交通等。近年来,虽然随着“国退民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0%左右,但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却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企业依靠出色的经营,迅速有效地稳定了国内市场经济环境,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对于巩固民生与新生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国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帮助中国迅速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极大地满足国内群众的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国计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在民生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时期,国有企业除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外,还成为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力量,不仅带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且促进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拉开,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发展中还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如何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效率和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化浪潮中继续做大做强,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2019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部署,制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行动方案,主要从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出发,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书聚焦历史,立足当今,展望未来,从国有企业改革历史之路入手,探索新时代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价值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希望本研究有助于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大格局。
后记
本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资产监督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NDJC33Z)的终研究成果。进入绍兴市委党校工作后,因为承担了非公企业、国资企业主题培训班的内容设计工作,以及与国资系统领导、职工进行了广泛交流,我逐渐对国资企业改革产生了学术兴趣,并在《经济问题探索》《企业经济》《当代经济》等期刊发表了若干篇文章。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申请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资产监督机制研究”,该课题有幸成为重点课题。申请课题是基于我的学术兴趣与平时的自由思考,但课题立项后,我才发现完成课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完成课题的过程甚至成了对我的“折磨”。因自身学术功底不强、对国资企业改革相关理论积淀不足,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身体精力已经大不如前,故而本课题的完成对我来说显得格外艰难。在键盘上敲完本书后一个字,我有点如释重负,也有点忐忑不安——如释重负是因为总算完成了,忐忑不安是因为书里面的很多观点与思考还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但无论怎样,将我的研究成果公开出版,供大家批评指正,也算是一个交代,是对大家也是对自己的交代。
在课题申请、研究以及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绍兴市委党校领导、同事的大力支持,他们对于本课题以及本书的完成都做出了贡献。感谢浙江省国资委、绍兴市国资委有关领导、有关处室负责人的关心,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领导、编辑的辛勤付出,也感谢对本课题的研究、本书的写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仁、专家及朋友,是他们的默默关心,使得本课题申请与本书的完成拥有了坚实的后盾保障。感谢本课题组其他成员,我们一起调研,一起讨论论文的撰写,他们为课题的完成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感谢中央党校的朱谐汉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做本书的个读者,并欣然同意为本书作序,为本书增色!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陶礼军教授,她的支持与理解是我完成本书的有力保障。
国有企业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经营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化,而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效益的化。因此,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具有很多特点,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浪费公共资源。相对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则是为追求经济效益,满足企业经营者个人的经济需要,当然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社会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经营目的上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民营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在主观与客观方面都是以社会效益化为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准营利性组织。
作为准营利性组织的国有企业应该切实强化对运营效率、运行质量的追求,扩大收入,提升企业经营利润。但是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政府扶持,引起不公平的竞争;也不能借助公共资源来获得盈利;更不能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借助挤压民营企业来盈利……这些盈利途径都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符合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初设立国有企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求,来弥补自由市场存在的缺陷,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可见,国有企业设立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在研究中,明确国有企业设立的目的,有利于更好地回答和解决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与改革目标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国有企业的设立在于弥补市场失灵问题,其体现的是国家、政府的意志。具体到我国,设立国有企业除了达到以上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设立国有企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国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两个历史性的阶段,但直到目前为止,社会对国有企业的概念、意义尚未达成统一共识。自由市场中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但却无法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根据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所说“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会进入灾难之门”,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引导者和“守夜人”,承担的无非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受教育权、健康权等各项基本权利的责任。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国有企业参与竞争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出现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问题,进而导致市场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面对这一情况,政府所设立的国有企业就可作为重要补充,因此,欧美现代发达国家即借助政府财政资金设立国有企业,来有效弥补自由市场的缺陷,设立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教育、医疗、国防、基础科研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在这些领域,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全覆盖,却提供了坚实的力量。西方政府所设立的国有企业,除了国家出资这一特点外,其他属性与一般企业类似,属于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下的普通企业。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只是企业的雇员,不是公职人员,不具有任何的行政职能和级别。政府只是以出资者、股东的身份来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层、董事会的决策,进而实现对国有企业发展的管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其经营目的不在于追求经济效益,但也需要以企业效率化为目标进行经营,监督管理者依据效益化原则进行考核。综合而言,市场经济中政府出资设立国有企业,其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按照“谁出资则企业产权归属谁”的原则,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属政府。
国有企业虽然是国家出资,但这也只能说明国家出资建立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要,因为这些社会需要无法由民营企业满足,或者民营企业认为这些服务、产品无利可图,所以只能由政府提供。“国家所有”是按照谁出资谁所有的产权制度而产生的法律结果,但这并不是国家出资设立国有企业的根本性目的。因为这些资本即使不被政府用来设立国有企业,也归属政府所有,而国家即使不出资设立国有企业,这些资本也不会有所损失。如果政府没有出资,那么就没有“国有企业”这一概念,所以过度强调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是无意义的。国有企业核心的特点不在于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而在于为什么出资。“谁出资谁所有”是产权法律制度下的应有之义,但是国家出于公共目的出资设立国有企业体现了其特殊性。有鉴于此,国有企业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国家出资成立的企业,我们称之为“国资企业”要比称之为“国有企业”更能够体现其主要特征。我国政府200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对国资企业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但因为人们更习惯“国有企业”这一称呼,故而本书沿用“国有企业”的说法。相对于民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具有很多特点。
一、国有企业并不一定由国家经营
首先,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企业,但并非一定由国家经营。为什么国有企业没有被交由下属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与经营?因为各级政府是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各级政府的作用是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是市场的监督者与管理者。如果政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市场竞争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其他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缺乏公权强制力,如果政府直接通过自身经营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政府作为经营主体很容易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获取垄断收益。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国有企业管理者,还是政府职员,都可能会凭借公权力和特殊身份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所以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虽然归属各级政府所有,但其经营权必须进行分离,归属独立的出资人代表。
就我国而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并未参与国有企业经营,只是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者,它所监督管理的国有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国资委作为政府代表和出资人代表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国资委的身份、角色问题,即既有政府角色,也有企业角色。近年来,在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探索中,为有效解决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借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
二、国有企业可能存在行政等级之分
国有企业是国家通过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与资本设立,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的准营利性组织,所以国有企业并不是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府机关,并未被要求设立行政等级。不仅欧美等国家的国有企业具有这一特点,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国家的国有企业亦是如此。
然而具体到我国,国有企业既包括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正部级大型企业,包括五大银行、招商局等副部级企业,也包括五矿集团等正厅级企业。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类省级、市级的国有企业。因此,我国国有企业有级别划分,如省级的厅级企业、市级的处级企业以及其他级别的科级企业。即相对于国外的国有企业,我国政府所设立的国有企业具有不同的行政等级。许多企业的总经理、党委书记也具有职务级别,这种具有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往往具有许多优势,国有企业管理者也可能借助行政特权来参与市场经济。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级别的国有企业也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在经营中面临来自政府政策的干预,这导致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难以真正独立,影响企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这也是许多国有企业“大锅饭”思想严重、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