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57561
◆这回终于读懂《论语》!
◆逐字逐句讲透《论语》原意,带你重返孔子讲学现场。
◆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
◆作者华杉对全书进行修订,引文、篇日标题、标点符号等一一更新!
◆本书在着力讲透《论语》原意的同时,对于人们因为2500多年的语言和时代隔阅造成的普遍误读、误解,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详解分析。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华杉先生精研《论语》30多年,综合了朱熹、王阳明、张居正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2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本书在着力讲透《论语》原意的同时,对于人们因为2500多年的语言和时代隔阅造成的普遍误读、误解,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详解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华杉对全书进行修订,引文、篇日标题、标点符号等一一更新!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章 学而 / 001
学《论语》就是要在行动上模仿圣人/001
不被理解也不生气,才是君子/004
孝悌是为仁之本/005
圣人辞不迫切/006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008
待人要有“父母心”/009
行有余力再读书/012
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013
有错就改,就是君子/014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来自祖先的付出/016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017
子欲孝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也/018
礼以和为贵,和亦以礼为贵/019
慎始才能善终,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020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二是读书、三是交友/022
贫富的价值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023
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024
2016年,华杉位列企业家作家榜第九,是榜单上少有的“超出具体的商业领域,而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解读的作者”。
——华西都市报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在写作手法上也更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理解,我认为价值非凡,具有标杆意义,至少能流传一百年。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
章 学而
学《论语》就是要在行动上模仿圣人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华杉详解
这是《论语》的句,句要学好,才能学这本书。或者说,这本书的一半都在这句话里面。句学明白了,终身都会学;句没学明白,这本书也不用读了。
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他的意思是,要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要以为这句话好理解,就轻飘飘放过了。
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而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学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
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从小牙牙学语,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每个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的。你可以注意观察孩子对大人的模仿。我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三岁的时候,模仿他哥哥弹钢琴,也拿一本琴谱架在那里,叮叮咚咚敲两下,然后翻一页,又叮叮咚咚胡乱敲几下,再翻一页,这就是模仿。他也不知道那琴谱是干什么的,但他观察到钢琴是这样弹的。
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而是照着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所以万事只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下面的人自然跟上,这就是领导力。
我如果没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乱。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不听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作用还不够。
儒家是君子之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在上位的领导者。所以,儒学首先是学习学,讲怎么学习,然后是自我修养和领导力。这是我们学《论语》的主要内容。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 Tarde)早对模仿进行了研究。1890年他出版了《模仿律》一书,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一、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二、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三、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行为方式。
这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就去学谁,把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
有人会说,多学点不好吗?就了解一下嘛,增加一点“国学素养”。
不好。我们小时候教室挂的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原话是庄子说的,但并不是这个意思。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所以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说鸟。《说文》:“習,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是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你照着圣人说的做,后证悟到了,果然是这样!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平了!那样的快乐,无与伦比!
我们到不了治国、平天下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论语》的自我修养和领导力之学,你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都在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说乎”!
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的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而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论语》是“行动学习”。
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道理都记住,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都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就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也不过如此,那在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修身精进妙不可言。
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