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20428
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主持人李静、家庭教育品牌“有养”创始人兼CEO周洲联袂权威推荐
“典赞·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亿万父母心中值得信赖的张思莱奶奶秉承陈鹤琴、蒙台梭利教育精华,跻身育儿、早教领域国际级专家、行业人
从怀孕、分娩、到养儿、育儿,权威儿科专家张思莱手把手帮你解决一切难题
紧跟国内外育儿新趋势,打造适合中国家庭的孕产育儿圣典
本书为《张思莱育儿手记》(下)的修订版,作者通过对自己小外孙从1岁到4岁的成长过程的记录,将养育及早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孩子多大开始刷牙合适”“2岁多的孩子必须学会认数吗”“有必要上早教班吗”“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入园”“如何让孩子学会赞美和欣赏别人”“如何在游戏中提升孩子的智力”……这一系列的问题令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束手无策。本书有理论根源,有经验总结,有难题解答,是一本真正适合中国家庭、实用、专业的育儿指南。
CHAPTER 13~15个月发育
和养育重点
1岁5天
需要更改每天的饮食安排了
铭铭1岁以后运动量明显加大。只要醒着,他就会不停地走动,尤其喜欢推着助步车到处走,常常是“马不停蹄”,走得小脸红扑扑、汗津津的。现在,铭铭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对各种营养素以及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加大,现在铭铭每天改吃1粒粉色的伊可新胶囊了。它是适合1岁以上的孩子吃的维生素AD制剂(内含维生素D700IU,维生素A2000IU)。铭铭不能再沿用原来的饮食安排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营养来源不能再只依赖配方奶,要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以及不停的运动对能量的需求,更何况夜间胃肠道也需要休息。因此,我将晚上睡前10点左右的配方奶取消,加强每天三顿主餐的营养搭配。另外,在进餐时间的安排上尽量做到与全家人用餐时间同步,为日后接受普通三餐做好准备。
这样配餐的目的如下。
13~15个月饮食安排建议
每天进餐6次,其中主餐3次,加餐3次。
6:00 配方奶200毫升
8:00 鸡蛋羹1份(用150毫升纯牛奶与1个鸡蛋做的鸡蛋羹。)
10:30 配方奶120毫升 水果
12:30 饭菜
15:30 配方奶120毫升 水果
19:00 饭菜
保证每天400~600毫升的奶量
孩子需要终生吃奶。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配方奶是优质蛋白质、天然钙质、矿物盐和维生素的好来源,也是幼儿从糊状食物、软固体食物到普通膳食的好过渡食品,能够满足幼儿在饮食过渡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1岁了,可以用鲜牛奶代替母乳或者配方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1~3岁的孩子不宜直接喂食普通液态奶,建议适当的幼儿配方奶粉。这是因为鲜牛奶中的蛋白质和矿物盐含量过高,对于幼儿发育还不完善的肾功能和胃肠功能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相应阶段的配方奶去除了鲜牛奶中一些不利于孩子身体状况的成分,强化了此阶段孩子一些特殊需求的营养物质,因此配方奶更适合这个阶段孩子食用,纯牛奶可以少量添加,可以把它放在鸡蛋羹里。母乳喂养的孩子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断奶。
保证每天食物种类的多样化
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于健康的物质,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供给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食物的多样性是保证营养均衡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还要保证食物是安全的和易消化的。
另外,针对1岁以上的孩子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偏食和挑食的情况,我们应多选择富含铁、锌、碘的食品。保证做到每天饮食包含几种食物,每周饮食包含25种以上的食物,尽量做到食品多样化,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均衡的营养。
适合13~15个月儿童的食物种类
总之,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孩子每天的饮食中谷类、动物性食品、蔬菜、水果和配方奶一样也不少。保证做到每天饮食包含12种食物,每周饮食包含25种以上的食物,尽量做到食品多样化,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均衡的营养。
铭铭1岁前的饭菜我都是单独给他制作,一般采用蒸、煮、煨和炖的烹调方式。我从不在孩子的饭菜中使用味精和鸡精等调味品。现在可以给孩子的食品加上盐了,不过每天也不要超过1克,为此我还买了一个小磅秤。另外,每顿饭菜我还很注重食品颜色的搭配和食物的形状,主要是为了刺激铭铭的食欲,激发他对饭菜的兴趣,因为随着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很可能因为贪玩分散注意力而不正经吃饭。铭铭1岁以后,就要开始逐渐让他尝试家庭的饭菜了,不过给他吃的饭菜需要更软,形状更小,口味更清淡一些。因此,每次在没有添加调味品前,先将他的饭菜单独盛出来,再切小一些或者加工软一些给他吃。
一切设想都很好,但是停掉晚上10点左右的奶会不会引起铭铭的抗拒呢?我心里没有底。孩子1岁以后,我将孩子的晚饭向后推到7~8点(我们吃饭比较晚,因为女儿女婿下班晚)。铭铭晚饭吃完后玩1个多小时,洗漱后就上床睡觉了。到了夜间10~11点的时候,铭铭闭着眼睛不停地翻身哼哼,看没有人理他,接着就大哭起来。女儿女婿和保姆小王都心疼孩子,一直与我商量是不是少喂一些奶。我坚决不同意:“喂一点儿奶与喂足了奶没有区别,只能更进一步强化他睡前吃奶的习惯。哄哄他,他慢慢就会睡着了。”屋里黑着灯,我轻轻地坐在一旁不停地拍着铭铭,直到他入睡。次他一直睡到早晨5点多才醒。睡醒后,铭铭坐盆尿尿后清洗了小屁屁,换上了纸尿裤,又刷了牙、洗了脸。这之后,小王给他冲了200毫升的配方奶,铭铭吃完就在床上高高兴兴地玩玩具,一边玩还一边“咿咿呀呀”地说话,一副美滋滋的样子。三四天后,铭铭就能够不吃夜奶一觉睡到天亮了。没想到铭铭这样轻易地断掉了夜间10点多的奶。新的饮食安排就这样顺利地开始了。
每天上午快8点的时候,我会给他做鸡蛋羹。
(1)在一个碗里打进一个鸡蛋,用打蛋器将蛋清和蛋黄打成均匀的液体;
(2)将150毫升鲜牛奶慢慢倒入鸡蛋液的碗里,并且一边倒一边搅动蛋液,直到蛋液上面显出一层小泡泡;
(3)将蛋液碗放入微波炉里,加热1分40秒,时间到后,一碗滑嫩嫩的鸡蛋羹就做成了。
鲜牛奶做出的鸡蛋羹不但滑嫩可口,不会像用水蒸的蛋那么容易“老”,营养相对比水蒸的鸡蛋羹更加丰富。有的时候,我还会将绿色的叶菜切碎,趁着微波炉刚停,立刻放进鸡蛋羹碗里,再在微波炉里闷上2分钟,拿出来放上极少的盐和芝麻油,一碗香喷喷、营养丰富的鸡蛋羹便出炉了。铭铭可爱吃这种鸡蛋羹了,每次都吃得碗底朝天。有时候我也会让他吃150毫升配方奶,配上面包片或馒头片或买一些谷物,如原味大米花放进配方奶里。鸡蛋就放在正餐中吃了,保证他每天吃1个鸡蛋。
铭铭上、下午的加餐就是配方奶和水果。正确选择零食(其实应该叫加餐食品)对于1岁以上的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孩子的胃内容积只有300毫升左右,每次正餐吃不了太多的东西,必须通过加餐才能满足孩子对于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这些加餐的食品(一般人认为的零食)是膳食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零食的选择非常重要。不能从口味和爱好上给孩子选择零食,同时也不要给孩子买油炸的、含糖多的、过咸的、过黏的、膨化的零食,像饼干、蛋糕、糖果、薯片都不在我的选择之中。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也不允许女儿和女婿吃这些食品。
保证幼儿每天的饮水量也十分重要,因为补充水分不但能满足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还能将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多尿的方式排出去。每天,铭铭喝白开水3~4次,每次大约150~200毫升。家里有时给铭铭榨一些鲜果汁,并兑3~4倍的水。市面上销售的甜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等在我们家是坚决杜绝的,我想孩子没有喝过这些饮料,不知道这些饮料的味道,即使见到别的孩子喝也不会要求家长买。其实,孩子对某些食品的偏好主要是家长给惯出来的。
当然,铭铭现在喝水还是要继续练习自己拿着杯子喝。我给他使用的是两边带把手的鸭嘴杯,每次倒的水不多,喝完了再给他倒,而且每次他喝完后都要夸奖他喝得好。于是,铭铭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就喝完了,没有挑剔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遗洒的也不多。
后来我又将早晨6点的配方奶取消了,将上午8点的早餐提前到7点,然后将上、下午加餐奶增加到200毫升。
7:00 配方奶、谷物或鸡蛋
10:00 配方奶200毫升 水果
12:00 饭菜
15:30 配方奶200毫升 水果
19:00 饭菜
20: 00 上床睡觉
为什么让孩子三顿正餐与大人的三餐时间同步呢?因为随着孩子日益长大,1岁后应该安排他逐渐适应正常生活作息。更何况铭铭喜欢与家人一起吃饭。家人一起进餐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孩子更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更有利于孩子与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他会以家长为榜样,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研究发现,婴幼儿与家庭成员一起吃饭,还能够帮助发育中的孩子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孩子语言发育。
铭铭已经出了10颗牙,保护牙齿刻不容缓。虽然在他睡前吃完奶后,我们会给他再喝上几口清水进行口腔冲洗,然后使用纱布或指刷给孩子进行口腔清洁护理,但是很难将口腔内的奶液清洗干净,剩余的奶液酸化腐败后会形成易导致早期龋齿的口腔环境。因此,使用儿童牙刷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岁7天
去医院接种水痘疫苗和麻风腮疫苗
1月5日,按照医院的通知,铭铭应该去接种水痘疫苗和麻风腮疫苗。临去医院前,我们先给铭铭洗了澡,因为接种部位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好不要洗澡。铭铭这时还不明白去医院是干什么,所以坐在汽车的儿童座椅上看着马路上疾驶的各种车辆激动得手脚舞动,还兴奋地喊个不停。
汽车驶进医院后,女儿抱着铭铭进入门诊大门。护士先给孩子测了体温、身长和体重。铭铭身长已经达到85厘米,体重14公斤。护士又询问了铭铭是否当得到我们否定的回答后,护士说:“凡是”说罢,护士就出去叫医生了。护士一走,铭铭立刻起身坐在诊断床上开始“忙活”起来,一会儿摸摸固定在墙上的输氧管,一会儿又去动动墙上挂着的广角检耳镜,丝毫没有胆怯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李医生拿着病历卡走进屋来,看见铭铭便说:“哇!铭铭长这么大了!”随后,她一边翻看测量数据,一边拿着听诊器逗铭铭玩。可是,铭铭用警觉的眼神不停地打量着李医生,手脚顿时老实了很多,也不出声了。李医生开始给铭铭做全面的体检。这时,铭铭好奇地躺在诊断床上不哭也不闹,十分配合。一直到两个护士端着治疗盘进来,铭铭还在集中精力注视着李医生手中的听诊器,饶有兴趣地试探着伸出手来摸摸听诊器头,全然没有注意到护士治疗盘中的两个注射器。其实对于铭铭来说,即使看到注射器,他也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因为他还没有将注射器与肌肤疼痛联系在一起。对于以前接种疫苗的情景他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以瞬时记忆、无意注意为主。
护士当着我的面核对了装有水痘疫苗冻干粉和麻风腮三价疫苗无菌冻干粉的药瓶后,再拿给我确认。经过我进一步核对并且确认药瓶无裂纹破损后,其中一个护士用0.5毫升的灭菌注射用水将水痘疫苗冻干粉溶解,而另一个护士用稀释液将麻风腮疫苗冻干粉溶解。经过摇动,两瓶冻干粉完全溶解,没有凝块。之后,两个护士各自用一个注射器抽取药液后,放进治疗盘。这时,我遵护士吩咐将铭铭的裤子褪下来露出双下肢。护士在左、右大腿外侧各消毒一小片,待消毒液挥发之后,两个人口中小声说“一、二”,同时将手中注射器针头扎进铭铭左、右大腿外侧消毒好的皮肤下,并迅速推进药水,拔出针头,粘贴上消毒好的棉纱垫。动作快得让铭铭脸上的笑容还没有来得及消失就大哭起来。因为铭铭感到疼痛的时候护士已经操作完毕,所以稍加哄逗铭铭就立刻停止了哭泣,又拿起李医生的听诊器玩了起来。随后,护士将水痘疫苗和麻风腮疫苗的说明书和接种后注意事项的宣传单送给我,接种疫苗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的、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是的宿主。水痘多侵犯1岁以上的儿童,5~9岁儿童对本病敏感。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冬春季,且传染性非常强,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过呼吸道传染,也有的是因为接触被水痘患者痘内胞浆污染的物件或者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潜伏期为10~21天,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下降。水痘首先出现在头部,然后发展到躯干,后到达四肢。水痘多集中在躯干,呈向心性分布。水痘处剧烈瘙痒以及合并感染等,病程一般2~3周。水痘是自限性疾病,但有可能发生并发症。水痘痊愈后,病毒可能并未清除,而是潜伏在体内,当抵抗力下降时,可被重新激活引起复发性疾病——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此病疼痛剧烈,可引发坐骨神经痛、肺炎、脑炎甚至失明。
麻疹、腮腺炎、风疹
麻疹、腮腺炎、风疹都是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这三种疾病都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很强,婴幼儿及儿童都容易被传染。
麻疹是一种有特征性的出疹程序和皮疹形态的疾病,伴有发热、咳嗽、结膜充血、畏光、流涕。此病可以并发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可以损害多器官,除了并发脑膜炎和脑炎外,还可以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严重者可损害生育能力。
风疹表现为全身皮疹,颈后淋巴结肿大触痛,少数孩子并发心肌炎、脑炎。此病主要危害怀孕妇女,引起胎儿各种先天性畸形,甚至死胎和流产。
麻风腮三价疫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麻风腮减毒活疫苗。该疫苗是一种冻干制品,主要成分由减毒的麻疹病毒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株和风疹病毒株组成。此疫苗是用于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联合疫苗。接受注射后,易感人群有98%能产生麻疹抗体;96.1%产生腮腺炎抗体;99.3%产生风疹抗体,抗体水平可以维持11年以上。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1)美国CDC网站刊登的文章显示,接种麻风腮三价疫苗后的42天内可能有15%的接种者发热,体温≥102℉(38.88℃),万分之四的孩子在5~12天内可能发病。
(2)水痘减毒活疫苗与麻风腮三价疫苗可以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多选择双上肢三角肌外侧皮下或双下肢大腿外侧皮下),但是不能使用同一个注射器。
(3)在接种其他减毒活疫苗的1个月内,不应再接种水痘疫苗。
(4)接种水痘疫苗后6~18天内,注射部位会出现轻微和暂时性的反应,如疼痛或不适、红肿,偶有发热,个别儿童接种后3周内出现少量水疱丘疹,属正常现象。
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早期病征和非典型性肺炎非常相似,不容易鉴别,容易造成误诊,被当成非典型性肺炎的疑似病例。因此,建议孩子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后,12~18月龄再接种一剂麻风腮三价疫苗。这样既保证了对单价麻疹疫苗免疫的接种,又预防了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如果1岁以上才接种针,那么可在4~16岁加强接种第二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将麻风腮三价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
1岁12天
推助步车碰到障碍物——有趣的意志行动
自从铭铭学会了使用助步车后,每天除了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会推着助步车不停地走动玩耍。虽然铭铭已经能够脱离助步车独自行走了,可是推着助步车在屋里或者院子里四处游玩还是他的爱。今天吃完早饭后,我将铭铭从餐桌椅上放下来,只见他立刻回转身来,摇摇晃晃向阳台走去。
“咦,铭铭又要干什么去?”我不禁问女儿。
“肯定是拿他的助步车!”女儿回答。
只见铭铭走到距离阳台不远的地方突然摔了一跤,我和女儿对视了一下,谁也没有出声,我们要看看铭铭摔跤后有什么表现。于是,我们故意转过头去吃早饭,假装没有看到他摔跤。铭铭趴在地上回头看看我们,并冲我们哼唧了几声,见我们没有“注意”他,于是自己一边爬起来,嘴里一边还嘟囔着“不——不——”来表达他摔倒了不哭。在1岁前,铭铭就已经会说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铭铭站稳后,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手有模有样地拍打了裤子几下,接着走到阳台上去推他的助步车。当他推着助步车要进到屋里来时,没有想到阳台和屋子中间隔扇门的轨道挡住了助步车的前轮。铭铭使劲儿地向前推助步车,可是车子的前轮就是不能滚上轨道。就这样,铭铭反反复复地推了好几次,还是不能将助步车推上轨道,累得他小脸通红,站在那儿不断地喘着粗气。这时,铭铭朝我们这儿看了看,看得出来他是希望我们帮助他。
我对铭铭说:“铭铭,自己想想怎么把车推进来呀!”然后,我小声对女儿说:“不要帮他,看看他怎么办!”
“没准儿他就不推了!”女儿说。
铭铭看了看我们,又看了看助步车,于是松开助步车把手,自己一个人进了屋。
“妈,你看,是不是不推了!”女儿有些失望地对我说。
“别着急,再等等看!”我饶有兴致地注视着铭铭。
铭铭进屋后,走到助步车的车头一面,用手拉着助步车的把手,使劲儿往里一拉,助步车的前轮就轻松地滚上了轨道。之后,铭铭企图拉着助步车走,可还没有走两步,因为还不会倒着行走,结果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只见他一翻身爬了起来,踉踉跄跄走到车尾,双手扶着车把手,又改为原来的推车动作,继续推着车向前走。
女儿看着铭铭这一系列的表现,跑上去激动地抱着铭铭亲了起来:“我的铭铭真棒!”
看着他们母子两个兴高采烈地拥抱在一起,我也不由得跟着笑了。
这时我回想起前几天的一个早晨,铭铭喝过晨奶后,又推着助步车在屋里玩。地上一只“顽皮小猴”玩具挡住了助步车的路。只见他使劲儿一推,助步车轧着“顽皮小猴”的胳膊就推过去了。车子被“顽皮小猴”的胳膊硌得颠了一下,车筐里的彩球立刻开始上下弹跳起来,车把上的灯也开始不停地闪烁。这时,铭铭只顾低头看着彩球和灯光,推着助步车就直奔餐桌撞去,只听见嘭的一声,助步车撞到餐桌腿上,铭铭也随之打了一个趔趄。站稳后,铭铭抬起头来使劲儿地朝前推车(还想采用轧小猴子玩具的办法),但是车被桌子腿挡住纹丝不动。于是,他往后拉了一下助步车,再用力往前推,没想到助步车还真的擦着桌子腿被他推了过去。就这样,铭铭又解决了一个“难题”。推着助步车的他伴着欢声笑语在屋子里继续“横冲直撞”起来。家中的一些家具和他的玩具被折腾得伤痕累累,甚至“肢体不全”。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事先我们会将一些可能发生危险的或者比较脆弱的摆件收起来。
“有趣的意志行动!看来铭铭这次行动时,坚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前些日子又提高了不少。”我对女儿说。
意志行动的萌芽
幼儿时期是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力和坚持性是孩子将来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可使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对于儿童来说,意志主要就是指意志行动,具体体现在直接外露的行动上。
从孩子出生时无意识的、不随意运动到有意识的、随意运动去够取和指向某个物体,孩子的动作开始受大脑的支配,动作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渐加强。随着生长发育,孩子的有意动作开始转向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指向一个目标,并且努力排除障碍,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的训练
1岁以后小儿的意志行动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由于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需要有行动的目的和自觉意识,在行动的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困难,不过小儿因为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限制,其意志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或盲目性,一般多是从兴趣出发,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所以当遇到困难或者外界的引诱时其很容易改变原来的行动和目的,不能坚持到底,更谈不上行动的自觉性了。因此,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是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孩子到1岁半~2岁便会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1岁以后的孩子随着大脑皮层有关部分的逐渐成熟,当孩子语言能力逐渐发展并真正形成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行动结果的合理性和道德要求,帮助孩子制订适宜任务:(1)用具体的示范和语言提示,指导孩子自觉地按照设定的目的去行动;(2)在行动过程中家长需要采取不断提醒和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任务(不能越俎代庖);(3)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当孩子遇到困难想退缩或准备放弃时,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协助;(5)不要满足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行动目的,并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
总之,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情感安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训练,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一次次行动中反复、不断地强化他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让孩子逐渐养成必需的意志品质。
1岁15天
邻居装修的噪声严重影响了铭铭的情绪
我们搬进新家已经2个多月了,为了避免自己装修的麻烦和污染,女儿女婿选择了带精装修的房子。由于新房的装修早已完成,经过2个多月的开窗换气,确认没有污染的气味后,我们才搬进来住。谁知道,楼内的不少邻居却不喜欢开发商的装修,要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装修。于是,每天从早到晚电锯声、电钻声和敲击声不绝于耳。由于大多数业主还没有入住,这些噪声在空旷的楼房中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其声音之大、音频之高,让人实在无法承受,有的时候连我也会抓狂。
铭铭刚1岁多,白天还需要睡一次午觉。孩子吃完午饭正躺在床上准备入睡时,突然响起的电锯声和电钻声将铭铭吓得大哭,喊着“怕——”。我急忙抱起孩子不停地安慰,好不容易等这些噪声停了,才又将铭铭哄睡着了放到床上。我松了一口气,准备起身离开床,这时突响的电钻声就像在我家屋顶爆开一样,刚刚入睡的铭铭立刻被惊吓得号啕大哭,四肢不停地颤抖着。我急忙抱起孩子,孩子紧紧搂住我,声嘶力竭的哭声甚至导致了呼吸暂停。看着孩子憋得青紫的脸,满脸恐惧的表情,我只好让阿姨给铭铭穿上厚衣服抱到楼外院子里,躲开这个噪声环境。
我愤怒地打电话要求物业的人上来,让他们也听听这样的声音。不一会儿,物业的人就到了,他站在我的屋内听着屋顶上不停顿的电锯、电钻、敲凿交织在一起的刺耳噪声,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是够吵人的,可没有办法,因为上海市规定的装修时间为早晨8点开始到下午6点结束。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我们不能制止。”
恐惧是孩子天生就有的一种情绪反应,在1岁之内,孩子对突然大声、身体位置突然改变或者从高处突然降落都会产生恐惧。1岁以后,孩子还会对突然的响声、陌生的事物和妈妈或抚养人离去而感到恐惧。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会引起孩子极度紧张,使孩子的肌肉紧张或僵化,造成孩子逃避与退缩,是有压抑作用的一种情绪,对孩子极具伤害性。
“中午也要给住户2小时的休息时间呀!北京市政府就规定早晨8点开始到中午12点结束,然后下午2点到6点结束,中间给住户2小时的休息时间!”我愤怒地说。
“可这儿不是北京,上海没有这样的规定!我们也无能为力!”物业人员摊开双臂,脸上显出一副与己无关的冷漠表情。
“你们还自我标榜是国际五大物业公司之一呢!就你这样的答复,我十分不满意,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我找你们经理去!请出去!”说完我将这个物业工作人员赶出了家门,来到物业办公室找到他们的经理。
经理是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当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他叙述了一遍后,他马上彬彬有礼、态度十分和蔼地对我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因为那些业主要求装修队赶工期。对于装修时间,上海市有明确规定:晚间18时至次日上午8时和节假日,不得从事敲、凿、锯、钻等产生严重噪声的施工。装修队没有违反上述规定,我们没有理由制止。另外,即使我们考虑到你家的孩子中午需要睡觉,可你们是业主,装修的也是业主,我们要为你们每一个业主服务。如果我们制止他们家装修,你家满意了,进行装修的业主就不满意了,你说该让我们怎么办?”得!碰了一个软钉子!
“可是电锯声是110分贝以上、电钻的声音是100分贝以上,而且几乎是不停顿地使用,早已超过了上海市政府的规定:住宅区白天噪声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你为什么不管?”因为我已经查过有关的数据,所以我责问得理直气壮。
“我们实在无能为力,要知道,我们可不是为你一家服务。要不然你自己去找那家业主商量吧,我给你电话。”说着这位经理将电话簿拿出来,可上面记录的电话不是外地的,就是外国的,看来物业也是不管了。这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也还没有成立,业主的利益受损只能忍受。
阿姨抱着裹好被子的铭铭在院子里将他哄睡着了。我去院子找铭铭,只见睡着的铭铭还在不停地抽动着。当孩子睡醒后把他抱回家时,铭铭就是哭着不进屋。没有办法,我只好上楼冲好奶,拿着水果回到一楼大堂里,坐在沙发上让铭铭吃。晚上6点以后,我们才抱着铭铭回到家里,可铭铭边哭边用一只手把着门框坚决不进屋。我只好安慰铭铭,一再告诉他已经没有那些声音了。好不容易哄着铭铭进了屋,但是他坚决不下地,紧紧地搂抱着我,就这样我一直抱着铭铭到他晚上睡觉。夜间熟睡中的铭铭突然发出一声惊叫,紧接着就是大哭,搅得我也没有睡好。第二天,铭铭表现得无精打采,眼睑也有些浮肿,脸色也不好看。我对女儿和女婿说:“怎么办呀?不能让铭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对孩子的危害很大,会影响他发育的!”女婿说:“妈,要不然每天早晨我开车将你们送到原来的家,晚上再把你们接回来。这两天我再给这几家业主打电话协商一下,看能不能让装修队中午停2小时。”于是按照女婿的建议,我们白天回到原来住的家,但由于生活用品大部分已经搬到了新家,所以生活很不方便。不过,只要孩子不受噪声的骚扰,我们还是愿意过这种“背井离乡”的生活。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什么是噪声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换句话说,凡是听起来感到刺耳,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适感的声音都叫噪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有些专家认为:“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
在声学上,用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用分贝(dB)来做度量响度的单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声污染超过30分贝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影响。
声音分贝表
室内的装修声音就是一种噪声,这种噪声污染着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指出,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并且该法第六章第四十七条还强调,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如果未按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采取措施,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噪声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噪声污染不但会影响人的听力,而且能够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其他精神综合征。
噪声对于婴幼儿的影响更大:(1)婴幼儿的各组织系统发育不成熟,各个器官还十分娇嫩和脆弱,长期受噪声刺激会使脑细胞受到损害,造成大脑发育不良,使孩子的智能、语言、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受到伤害;(2)噪声还会影响婴幼儿的视觉器官,造成孩子色觉和视力发生异常;(3)严重的噪声影响婴幼儿的睡眠质量,使其不能进入深睡眠阶段,造成生长激素和其他有助于生长的激素的分泌减少,影响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4)噪声会引起孩子久久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不实、多梦,白天精神萎靡,急躁易怒;(5)噪声还会使孩子食欲下降,消化功能降低,久之会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对于婴幼儿来说,尽量不要长时间处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中,如车水马龙的马路、卡拉OK厅;洗衣机、吹风机、家庭影院、各种音响等家电也要远离;劣质光盘和磁带、劣质的带响玩具等不要购买和使用。否则,这些噪声污染源都有可能成为杀手,对婴幼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1岁20天
接种水痘疫苗后铭铭反而出水痘了
几天前,我就感觉铭铭与往常不一样,有些懒洋洋的,玩什么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食欲也不好,而且稍不如意就哭哭啼啼的。是不是铭铭要生病了?测量几次,腋下体温都在37.1℃~37.3℃,也是正常的,检查他咽部有些发红,脸颊和身上出现了几颗如小米粒大小的淡红色皮疹。
“莫不是接种水痘疫苗的副作用?”我对女儿说,“接种水痘疫苗已经11天了,有可能是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因为水痘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接种后相当于经历一次轻度感染。没关系,这只是轻微的反应,很正常,对孩子影响不大。”女儿依旧紧张兮兮的,我倒认为没有什么问题,让孩子多喝水、吃一些清淡的饭菜即可。
没有想到,昨天铭铭头上、躯干以及四肢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皮疹,仔细观察有些皮疹上还顶着针尖大小的透明小泡。今天皮疹就更多了,铭铭的小脸和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红色皮疹,很多皮疹顶上都有一个针尖大小的透明小泡。
我心里暗暗地想:“这肯定是水痘!比真正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出的水痘还严重,只不过不是那种典型的内含有浆液的透明疱疹。”这时,孩子的腋下体温也上升到38℃,精神萎靡不振,躺在床上不爱动,直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挠痒痒。我只好伸开手掌轻轻地来回揉搓着以减轻他的难受感。如果直接挠痒痒就会抓破皮疹,很容易引起感染,造成永久的疤痕。
看到铭铭这身水痘,我想是不是这批疫苗有问题?是不是还有其他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批疫苗引起孩子出水痘的例数太多,应该按照申报程序进行申报,请求上级单位对这批疫苗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必要时应该停用这批疫苗。一种医生的责任心促使我想起应该给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打电话进行申报,因为免疫规划科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出厂后的疫苗进行运输、储存、分配,并对其质量进行监测”和“加强疾病的报告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资料”。
接种水痘疫苗的不良反应
一般有大约19%儿童在接种水痘疫苗后有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疼痛、红斑和肿胀。这些反应是轻微的,并呈自限性,多在2周内出现,通常是斑丘疹而非疱疹。4%~6%水痘接种者会发生全身性水痘样皮疹,平均身体上有5处皮损;这些全身性皮疹多发生在接种水痘疫苗3周内,并且大部分是斑丘疹。因为水痘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可导致潜伏感染。接种水痘疫苗病毒后发生传播是罕见的事件。
于是,我通过114查号台找到我家所在区域卢湾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防疫科(免疫规划科)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我先告诉她我家住在卢湾地区,并准备将铭铭接种水痘疫苗后的一些不良反应详细地讲给她。当她听到我们是在×××医院接种的疫苗后,她就打断了我的话,说:“你的孩子不是在我们地段接种的疫苗,你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反映吧!我们不负责你这种情况。”说完就挂上了电话。
责任心促使我又通过网络查到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电话,然后我将电话打到免疫规划科。这回是一位男士接电话,他耐心地听完我的反映,然后说:“你孩子的情况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但是你孩子是在长宁区接种的疫苗,你应该向长宁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防疫科反映情况。”紧接着他又告诉了我长宁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防疫科电话,然后客客气气地放下电话。
我一看情况还真复杂麻烦,于是我想到给接诊的李医生打电话。接通电话后,为了防止李医生产生误会,在我向她叙述铭铭接种疫苗后的具体情况之前,我先说:“我这次打电话请你不要误会,我不是追究医疗问题,也不是追究赔偿问题,更不是追究疫苗生产单位的问题。我主要是想请你们追问一些接种这批水痘疫苗的孩子是不是有类似铭铭这样的反应,如果确实有几例的话,就应该向生产疫苗的厂家反映一下,是不是再复查这批疫苗的质量,以免更多的孩子受累……”就这样,我又一次像祥林嫂一样唠唠叨叨地叙述了一遍。李医生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我说:“我自己就是儿科医生,我不希望孩子再去医院当传染源去扩散这种传染病,我自己在家里进行隔离治疗完全可以。请你不要误会,我不是谎报情况,我也没有必要进行谎报,因为我没有提出追究谁的责任问题,只不过医生的良心促使我这样做。”“那好吧!我向药房主任反映一下,让他给你打电话。”就这样李医生也放下了电话。
我这个人认准了一个理就爱较真,于是我刚放下李医生的电话,就又拿着市疾病防控中心给的电话打给长宁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防疫科。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她听完我的叙述后,说:“×××医院是从我们这里进的疫苗,我们的疫苗是上海市疾病防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统一进货分配的,是×××生产的,不会有问题!有问题去市疾病防控中心反映吧!”啪,挂上了电话。
“得!问题转了一圈又踢回去了。”我自言自语地唠叨着。说实在的,我也没有精力再打电话去反映了。我开始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微薄,还是好好照顾铭铭吧!
我上网查看了×××生产的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产品说明书,其中关于“不良反应”是这样说的:
水痘减毒活疫苗在所有年龄组有很低的反应原性。
健康个体:水痘减毒活疫苗注射部位的反应通常是轻微和一过性的。
在一项包括1500多个婴儿和儿童的临床研究中,据报道仅有少于4%的受试者出现丘疹水疱样皮疹。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免疫后的头3周,并且皮损数量在10个以下。
可是铭铭全身出水痘,甚至比患水痘传染病的孩子出得还多,而且我们在接种疫苗前2~3周并没有接触过患水痘的病人,所以我肯定孩子出的水痘就是与接种疫苗有关系。于是,我按照水痘患儿的治疗和护理照顾铭铭的生活。
水痘的病征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3~17天,短为10天,长为24天。前驱期24~48小时,表现为发热、不适、食欲减退、头痛、偶尔有轻度腹痛。前驱期过后即出疹期,伴有轻度和中度发热。皮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面部和躯干,初为强烈瘙痒性的红色斑疹,然后发展为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疹,24~48小时内疱疹内液体变得混浊,且皮疹出现脐凹现象。当初疱疹结痂后,躯干和肢体又会出现新的皮疹。同时存在不同期的皮疹是水痘的特征。铭铭出水痘的情况基本上符合了出水痘的临床表现。而出水痘严重者还会累及口咽部、阴道、眼睑、结膜。
一般出疹期持续2~4天。如果没有皮损的话不会有疤痕出现,但是可能遗留色素斑(色素减轻或者增强)。如果护理不当,如抓破皮疹可以引起继发细菌感染,皮肤表面容易遗留疤痕。其感染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族链球菌,表现为脓疱、蜂窝组织炎、脓肿、肋膜炎、猩红热或脓毒症、脑炎。对于免疫受损者(如接受化疗、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者)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肝炎、肺炎和脑炎。对于以往健康的孩子根据病史、流行病学史以及典型的皮疹,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就可以作出诊断。
水痘患儿的护理
我将铭铭接触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都分别进行了消毒处理。本来铭铭的餐具就是专人专用,从不与家人混用,而且每次用完我都会放进消毒碗柜中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还要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
为了减轻出水痘的不适,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护理:(1)不断给孩子喝水,保证每天的进水量;(2)铭铭只是中度发热,我多采用物理降温,主要是冷敷,没有给孩子吃退热药(对于体温高于38.5℃的患儿可以口服退热药,如泰诺林,不主张用布洛芬);(3)为了防止皮肤痒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碘伏和抗生素药膏;(4)为了防止孩子用手抓破疱疹,我将孩子的指甲修剪干净,并坚持每天给他洗澡一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5)西医无特效药物,中医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我采用口服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也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2/3支。
就这样经过7天,铭铭全身水痘均已结痂,没有再出新的皮疹。其实水痘全部结痂后铭铭就可以解除隔离了,但是本着对他人负责,我还是嘱咐家人等到铭铭全身的结痂脱落后才允许铭铭外出与其他的孩子接触。
在铭铭患病期间,由于孩子食欲减退,每天除了保持600毫升配方奶外,上、下午只吃少量清淡的菜粥或烂面片,里面只添加青菜和少许猪肉末;零食是苹果、香蕉还有梨。尽管是冬天,我还是保证每天3次开窗通风,每次通风半小时。
(后记:铭铭的皮肤未留下任何色素痕迹。)
1岁24天
王阿姨回来了——谈谈记忆力
小王因为家中有事离开我家已经3个多月了,在这3个月中,我找过2个育儿师,但是都不理想。每天只有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确实感到十分吃力,尤其是铭铭出水痘后更加娇气和黏人,他一点儿都不能离开我。女儿女婿上班太忙顾不了家,铭铭的爷爷奶奶虽然经常过来帮我一起照看铭铭,可是他们还要照顾铭铭的太爷爷和太奶奶,这样下去绝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际,我只好试着给小王打电话,希望她能够来上海再帮我一程。
小王听到我叙述的困难以及铭铭在近1个月里生病的情况,动了恻隐之心,匆匆忙忙将自家的事情安排妥当就坐火车赶到上海来了。清晨,当风尘仆仆的小王推开家门站在铭铭面前时,铭铭表现出一副陌生、茫然的样子,继而躲在我身后大哭起来。小王忙蹲下来望着铭铭笑着说:“铭铭,不认识阿姨了?阿姨好难过呀!”说着又转过身来对我说:“3个月不见铭铭,他又长高了许多。能够再见到孩子我真是太高兴了,可是铭铭却不认识我了!”小王有些伤感地叹了一口气。“说实在的,回到家里我真是特别想铭铭,毕竟这孩子从出生一直是我带着他,要不是家里有事,说什么我也不回去。没想到我走了以后会给你添那么多的麻烦,孩子又发生了这么多情况。接到你的电话,我心里别提多心疼孩子了,为了孩子我也得回来帮你一下!”
“你可别这样说!为了我们铭铭你放下家里的事出来帮我,我感激还感激不过来呢!”
“您看,铭铭已经不认识我了!”小王落寞地说。说着她拉过铭铭想抱起他来,可是铭铭不但不让小王抱,还倔强地扭过头去不看小王。
我对小王说:“小王,别着急,你先洗个澡去,一路上很辛苦,洗完后吃点儿早餐。对铭铭不要急着与他接触,可能铭铭已经忘记你了或者对你的印象不深了,需要慢慢熟悉。”
于是小王进了房,打开行李箱,安置带来的物品,并准备拿出换洗的衣服去洗澡。这时,铭铭趴在门框上怯生生地向屋里好奇地张望,一声不响地看着小王收拾箱子。只要小王抬头看他,他就害羞地低下头。不一会儿,只见他开始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慢慢走进屋里,来到箱子旁,蹲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王的活动。他一会儿看看小王手中拿着的衣服,一会儿又紧张地盯着小王的脸看,双手此刻却不老实地伸开企图去拉行李箱的把手,小王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这时,铭铭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面部表情也由紧张焦虑转为松弛安静,随后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指着小王的衣服说:“衣——衣——”小王激动地喊道:“张大夫,铭铭好像记起来我了!”又转过头来对铭铭说:“铭铭,叫阿——姨——”铭铭这时顺从地叫了一句:“阿——姨——”激动的小王满眼含着泪水抱起了铭铭不停地亲吻起来,铭铭也咧开嘴笑了。
小王洗完澡后穿上了以往照看铭铭时穿的花罩衫,可能这一切都勾起了铭铭的记忆,孩子完全没有了小王初来时茫然、拒绝、紧张、焦虑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热和依恋的情感。铭铭紧贴着小王,拉着小王的手不停地叫着“阿——姨——”“阿——姨——”。
“铭铭确实想起你了!”我笑着对小王说。
记忆的本质
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决定智力因素很重要的一方面,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常常与他的记忆力是分不开的,因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在起作用。换句话说,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的想象和思维都要依靠记忆;孩子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通过记忆曾经历过的某些事情引发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情感更加丰富;人的意志也离不开记忆,因为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动的目标,才能够为这个目标去坚持奋斗。
记忆需要经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和再现)的过程。产生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人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留下印象,如小王的音容笑貌、小王的衣服等经过不断强化而在铭铭的头脑中得到巩固。当小王回来后,铭铭再看到小王的音容笑貌和衣物,留在铭铭大脑中的印象痕迹被激活,有关小王的信息被提取,出现再认情景,所以铭铭认出了小王。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家长让孩子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信息,多长见识,经过不断强化、反复感知,孩子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会再认和再现出来。
记忆的种类
记忆能力的训练
0~3岁是孩子记忆发展的个高峰时期和关键时期,主要发展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婴幼儿机械记忆能力比成人要强,而且具有很大的记忆容量和发展潜能。这是因为他们大脑皮层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的缘故,所以我们给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要利用这一点。
婴幼儿时期大脑皮层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多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从记忆的时间来看主要是短时记忆,记忆的准确性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遗忘。另外,愉快时进行记忆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0~3岁的孩子对鲜明、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事物,生动形象的词汇,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多种感官参与的事物容易记忆,也容易保存下来。尤其是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孩子的记忆力逐渐增强,长时记忆开始发育。1岁多的孩子能够记住自己的玩具和衣物等物品,并且产生主动提取眼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2岁的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发生的事件,能记住一些简单的儿歌。这时,孩子的记忆时间明显延长,能保持几个月。2~3岁的孩子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回忆能力。
根据这些特点,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背诵儿歌、记住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家庭电话号码等有意义的内容,记住玩具和所用物品的具体名称,与孩子玩“藏宝”“寻宝”的游戏。家长可以通过一些与孩子生活有密切关系,且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以讲故事、看图记物学说话等方式来加强孩子的记忆。给孩子玩一些可以拆卸组装的玩具,或让孩子传达命令,给家庭成员传递信息来进行记忆训练。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督促他记住每天都要完成的事情,如每天吃饭前让孩子摆筷子,睡觉前将鞋子摆好等。
孩子的记忆力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如果后天训练和培养得当,孩子摄取的营养均衡合理,那么智慧的基础就会打得更牢,智慧的“仓库”就会装得更多。
记忆力好的孩子应该是:记忆的速度快、记忆的范围广、记忆的内容正确、记忆的时间持久和提取记忆的内容中所需信息的速度快。
1岁2个月
建构游戏是铭铭和爸爸的爱
铭铭很喜欢玩积木、套碗等游戏,尤其喜欢和爸爸一起玩。为了训练孩子的手眼结合能力以及精细动作的准确性,在铭铭刚会坐的时候,女婿就开始利用套碗与他玩建构游戏。
女婿和铭铭玩套碗,就像变魔术一样,花样百出,变化无穷,让铭铭感到无比的兴奋和乐趣十足。
每次玩时,女婿和铭铭都面对面席地而坐。当女婿像变戏法一样从背后拿出套碗在铭铭面前一晃时,铭铭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啊——啊——”大叫,因为他知道爸爸又开始和他玩套碗了。只见女婿在一个大碗里按大小顺序依次装上6个碗,然后迅速地倒扣在地面上,让铭铭去猜那几个小碗藏在什么地方。当铭铭掀开大碗露出里面的小碗时,女婿及时地亲亲铭铭,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这个游戏训练了7~8个月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也让孩子了解物质永存的概念,即小碗在眼前突然消失了,但它实际上还是存在的,并没有真正消失。当铭铭再大一点儿时,女婿同时还将另一个同样的大碗也倒扣在地上,然后让铭铭猜猜哪个大碗底下扣着小碗,进一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让铭铭感兴趣的是女婿将每对小碗对接拼插起来组成一个个小“腰鼓”,然后从大到小叠搭起来。铭铭看着用套碗叠搭成的“高塔”会高兴得直拍双手,然后用力去推倒它。当铭铭看到被自己破坏而倒塌的高塔时,他会兴奋得“啊——啊——”大叫。这个过程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了自己的力量,有助于建立自信心。
当铭铭10个多月时,女婿还让铭铭模仿他叠搭套碗。铭铭先是将小碗倒扣在地上,然后将比较大的碗搭在小碗上,其结果不是叠搭而是小碗扣在大碗里面了,自然搭不成“高塔”了。于是,女婿告诉铭铭要想搭建成高塔,下面的碗必须大于上面的碗。铭铭模仿去做,成功地叠搭了2层碗。1岁时,铭铭就可以叠搭5层碗了。
在这之后,女婿又教给铭铭将套碗对接拼插成小“腰鼓”,然后将“腰鼓”由大到小再一层层叠高起来。这时的难度就大多了,因为小“腰鼓”的两端平面比较小,而且有凹槽,如果双手的控制能力差,对不准凹槽,肯定不能搭建成功。就这样,女婿不断训练铭铭,从搭建2层、3层、4层,到1岁2个月时铭铭就可以搭建5层的高塔了。铭铭精细运动能发展得这样好,女婿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后来,我们又给铭铭买了木制的积木,供他玩建构游戏。通过搭积木,孩子明白了整体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并逐渐懂得一些概念,如平衡、形状、对称等。铭铭还尝试利用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根据自己空间认识和判断能力进行建构游戏,这不但可以激发铭铭的想象力,有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空间感和视觉的发展。在这方面,女婿自然是铭铭义不容辞的老师和玩伴了。
1岁3个月
不能抱小弟弟
这一天雨过天晴,金色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芳香,好一派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我和小王带着铭铭来到小区儿童游乐场玩。游乐场有很多的孩子在玩耍嬉戏,其中既有比铭铭年龄大的孩子,也有比铭铭小的孩子。铭铭很喜欢看大孩子玩跷跷板,于是小王就和正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商量,可不可以让铭铭坐一会儿。那个小哥哥痛快地让了座,于是铭铭美滋滋地坐了上去。小王必须帮助他向下使劲儿,这样才能与坐在另一端的小女孩一上一下玩起来。
正在这时,楼上邻居家的阿姨推着亮太郎和他的姐姐来玩了。这对日本姐弟俩长得比较瘦小,亮太郎姐姐比铭铭大1岁,可是身高只到铭铭的肩膀。我印象中亮太郎爸爸妈妈的个子都不算矮,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却长得这样瘦小。我抱起亮太郎,问他的阿姨:“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轻?个子也不高?”亮太郎家的阿姨一周在他们家做4天,其余时间是爸爸妈妈自己照顾孩子。阿姨说:“他们家3个孩子,每个孩子就相差1岁。他妈妈刚生了一个小弟弟,哪有工夫细心照料孩子。这两个孩子什么都吃,别看亮太郎还不到1岁,抱着大街上买的肉包子就啃着吃,一点儿都不浪费。”正在这时,坐着玩跷跷板的铭铭突然大哭大闹地要下来,小王赶紧把他抱下来。只见铭铭哭闹着跑过来,不停地喊“抱,抱”,并且用手使劲儿地往下拽亮太郎。我赶紧把亮太郎送到小王手里,弯下腰正准备抱起铭铭,谁知道他看到亮太郎被小王抱着时,转身又跑到小王面前哭喊着“抱,抱”,并使劲儿抓挠亮太郎的腿,吓得亮太郎嗷嗷大叫。小王赶紧把亮太郎递给了他的阿姨,把铭铭抱了起来。这时铭铭立刻破涕为笑,双手搂着小王的头不停地亲吻着小王的脸颊,说:“铭铭,铭铭!”因为他还不会使用更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清楚他的意思是“这是铭铭的阿姨”。
这是嫉妒啊,我心里想,于是马上对铭铭说:“铭铭,刚才的表现可不像大哥哥!亮太郎是小弟弟,铭铭是大哥哥了,大哥哥应该照顾小弟弟。姥姥和阿姨喜欢铭铭,也喜欢亮太郎,抱抱他怎么不可以呀?你也可以抱抱他呀!”说着我就把亮太郎抱到他面前,让他抱抱。铭铭高兴地伸开了双臂,还没有等铭铭搂住亮太郎,亮太郎就大哭起来。“铭铭,看,亮太郎生你的气了!因为你刚才的表现,他不喜欢你抱他!”铭铭只好沮丧地低下了头。
嫉妒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情感表现。这是一个人与别人进行攀比时,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因此是一种负面的情感。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种包括有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情感具有破坏性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使之自卑、孤独、痛苦,难以自拔。因此,嫉妒会成为一个人进步的绊脚石,使人停滞不前,对生活、社交、工作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另外,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偏见与嫉妒相伴而行,嫉妒越深,偏见就越大。偏见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如果固执于偏见就会衍生为病态人格。
嫉妒的产生
嫉妒情感人皆有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每个人的嫉妒程度有浅有深,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的产生。
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产生嫉妒情感,2~3岁时会发展得更为显著。这是因为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认识外界(别人)而产生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对自己作出评价,所以孩子既要认识自己,还必须同时区别于他人。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与小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自我评价系统尚未形成,孩子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所以其往往会依赖于成人对他或别人的评价。幼儿对自己的评价通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容易过高评价自己。当他与别人进行“比较”后,幼儿常常得出大人对别人好的评价。对孩子来讲,这是一件失去“公平”的严重事情,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种种不安、烦恼、痛苦的嫉妒心理。一旦嫉妒心膨胀起来,孩子就会出现愤怒、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甚至会产生对抗、攻击等行为。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嫉妒心理,引导孩子将嫉妒的情感转化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幼儿嫉妒的心理特征
幼儿产生嫉妒的原因
嫉妒的表现与疏导
每个孩子嫉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4方面。
(1)不能容忍自己亲近的人对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出喜爱。1岁以后的孩子初表现出嫉妒就是不能容忍自己亲近的人去喜爱别的孩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其情绪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哭闹,甚至攻击别的孩子。
(2)出现行为倒退现象。例如,为了获得家长的关注和喜爱,本来已经能很好地控制大小便的孩子,会故意尿湿裤子,要求使用尿裤、恢复奶瓶吃奶等。
(3)别人受到表扬,自己却没有,因此对获得表扬的孩子采取诋毁的态度。例如,孩子对受表扬的孩子表现出不高兴、不服气,并且常常以告状或者其他方式揭对方的短。
(4)因别人拥有的物品自己却没有,或别人具有的能力自己不具备,而产生嫉妒心。这是一种由羡慕、渴望进而转为嫉妒的情绪。尤其是能力比较强、听惯了表扬的孩子,当遇到能力比自己强的小朋友时,往往从不服气进而产生嫉妒心理,因此不愿意跟这个小朋友玩,甚至鼓动其他小朋友不与这个孩子玩,以达到孤立他人的目的。
家长如何疏导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呢?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的环境气氛,杜绝背后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不良习气。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2)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平时不要滥用表扬、一味夸奖,要褒贬适当;也不要经常用其他小朋友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千万要不得。
(3)正确对待竞争,鼓励互相学习。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竞争,同时告诉孩子在竞争过程中输赢都很正常。引导孩子输时找出与别人的差距,迎头赶上;赢时要多学输者的长处,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CHAPTER 16~18个月发育
和养育重点
1岁4个月
爬隧道游戏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一个好方法
女儿当初在生铭铭时因为宫缩乏力,虽然经过两天静脉给予催产素进行引产,但仍然不能诱发她自己的宫缩。加上人工破膜已经超过12小时,胎心当时也不太好,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我坚决要求夜间值班医生给女儿进行紧急剖宫产术。作为从业近40年的儿科医生,我知道剖宫产对产妇和孩子的产后或将来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为保证母子二人生命安全,我迫不得已做出了这个决定。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铭铭出生时体重已经大大超过了产检和待产室医生的估计。原来医生估计胎儿体重7斤左右,自然产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铭铭出生时体重为4130克,有8斤多。更要命的是,脐带还缠绕着孩子的前臂并绕颈,被孩子抓在手中。试想,这种情况如果坚持自然产是很危险的。
但是,我非常清楚剖宫产儿在感觉学习和感觉统合训练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近年来,一些剖宫产儿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比别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但动作不协调,做任何事情没有长性,爱哭闹、情绪不稳定,爱招惹人、不合群,食纳差,饮食起居也没有规律。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健康问题,因此家长认为孩子是天性调皮、任性而没有在意。直到孩子上学后出现学习困难,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才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经过专业医生检查认为,孩子发生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虽然进行了治疗,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失去了早期及时对他们进行恢复治疗的机会,并已发展到出现严重异常的行为问题,所以孩子、家庭和社会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据了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尔斯博士首先在3~13岁的儿童中发现的。他发现有10%~30%的儿童出现这些症候群:有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调皮、多动、任性;有的做作业拖拉;有的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容易紧张、胆小、不合群。其中剖宫产儿占很大的一部分,因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剖宫产。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加工、整合后,做出正确的应答,以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若人的大脑不能将各种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使得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就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包括触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本体觉统合失调等。孩子出生后,家长应该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日常的生活中。0~3岁是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时期。剖宫产儿更要提早进行预防训练,越早训练效果越好。只要家长采取科学方法育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探索和放手操作的机会,就可以避免孩子发生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所以,铭铭出生后,我们就一直注意有关方面的训练,并且贯穿到生活中的每一天。在上册书中,我已经详细叙述了0~1岁阶段对铭铭进行的有关训练。
为什么剖宫产儿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
在阴道分娩的过程中,胎儿的肌肤、胸腹、关节、头部均受到宫缩有节奏的、逐渐加强的挤压刺激和产道适度的物理张力的刺激。胎儿必须主动通过狭窄而屈曲的产道,同时将这些刺激信息通过外周感觉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后发出指令,令胎儿整个身体以的姿势、小的径线和小的阻力,即形成一个“圆柱体”,来适应产道各个平面的不同形态,顺应产轴曲线而下,终娩出。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受了人类早的也是重要的、强有力的、大约持续2小时的触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对胎儿头颅的挤压,还可以激活胎儿大脑的神经细胞。这也是胎儿次主动参与的感觉统合训练,即触觉和运动觉的统合。
剖宫产属于一种干预性分娩,没有胎儿主动参与,完全是被动地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娩出。剖宫产儿没有分娩过程中被挤压的经历,没有感受这些必要的感觉刺激,大脑与胎儿的机体所发生的各种动作也没有机会进行整合和反馈,由此失去了人生中早的感觉学习和次感觉统合训练的机会,皮肤的触觉没有被唤醒。因此,剖宫产儿生下来在感觉学习和感觉统合训练方面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缺乏科学的养育是剖宫产儿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铭铭1岁以后,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他开始玩爸爸妈妈买的人造彩色隧道玩具,进行“爬行通过隧道”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大小做出较正确的判断,了解身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孩子空间认识和判断能力。孩子进入隧道时,需要头、手、脚与躯干动作的协调,促进本体觉的发展。另外,隧道爬行对孩子的前庭感觉的调节也很有帮助,可以感知隧道的深度,是一种不错的知觉训练;进出隧道时,光线与声音的改变可增加孩子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因此,隧道游戏对本体感不佳、触觉敏感或不足的孩子特别适用。
记得这个隧道玩具是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去那个所谓国际品牌早教中心上体验课时,在那儿的老师动员之下买回来的。这个玩具价钱不菲,其实如果不买也可以,用废弃的大纸箱子做成隧道,一样可以训练孩子。那时,铭铭才8个多月,看到摆在客厅里的这个“大家伙”很害怕。从隧道口向里张望时,孩子可能感觉深不可测,因此说什么也不往里爬。只要大人将铭铭放到隧道口,推着他希望他能沿着隧道继续向前爬,铭铭就大哭小叫,有一次竟然哭着哭着下面发了“大水”。原来铭铭紧张得尿湿了裤子(因为是夏天,铭铭没有穿尿裤),这正验证了中医说的“恐则气下”的道理。爸爸妈妈只好悻悻地抱出了孩子,于是这个玩具就束之高阁了。
1岁时,铭铭开始蹒跚学步,我们就拿出隧道让铭铭当罐笼推着玩。我想这样玩也不错,铭铭通过自己的推动,促使五颜六色的罐笼翻滚前进,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明白这种因果关系,从而更加自信了。直到近,我们才正式教他爬隧道。
刚开始拿出这个玩具时,铭铭蹲在隧道口向另一边张望,当看到另一边的妈妈时,高兴得哈哈大笑,但并不往里爬。无论你怎么推他,他就是不爬,而且还站起来看着妈妈大叫“妈妈”,然后又蹲下向里张望,后又站起来指着妈妈大笑。原来他利用这个玩具和妈妈玩起了躲猫猫。
“沙莎,你将他喜欢的汽车放到里面,我在这里推着他向里爬。”我对女儿说。
于是,女儿拿来铭铭喜欢的小汽车放进了隧道里,在隧道口旁召唤铭铭:“铭铭,看这里面有什么玩具?”
我在另一边让铭铭趴下,并向里推着他的双腿说:“铭铭,看里面有你的小汽车,爬过去拿!”我用力向前推着铭铭,铭铭看到里面的小汽车就高兴地爬了过去。他拿到小汽车后,就势坐在里面玩了起来,不往外爬了。因为他的个子那时还不大,坐下后头顶着隧道顶,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他圆圆的头形和后背的身形。于是,我轻轻敲着他的头说:“铭铭,看妈妈又拿什么玩具了?”铭铭看到妈妈手里又拿着他喜欢推着玩的“小蜜蜂敲鼓”的玩具,这才快速地爬出来。不过,铭铭的坏主意也来了,他推着小蜜蜂玩具来到隧道口,将小蜜蜂推进了隧道里。他想推着小蜜蜂走进隧道,但是因为隧道直径小,他站着肯定是进不了隧道的。我看到铭铭立刻趴下身体,一只手推着小蜜蜂玩具,一只手趴在地上沿着彩色隧道匍匐前进。还别说,小蜜蜂玩具还真让他推出来了。虽然他累得满头大汗,可是他兴致勃勃再次进了隧道。就这样,铭铭开始喜欢这个隧道玩具了,每天总要玩上一段时间,高兴起来就会坐在里面玩一会儿,兴趣很大,从不厌烦。在玩的过程中,铭铭也完成了感觉统合训练。
1岁4个月
铭铭懂得害羞了
这天,某育儿杂志的主编要找我就有关的育儿问题进行访谈。因为我和这个杂志的主编很熟,所以就请她到家中进行访谈。当时除了主编之外,摄影师等多人也一起来到我家。
当访谈就要结束时,铭铭与小王从外面回来了。我赶紧拉住铭铭,指着客人们对他说:“叫叔叔、阿姨!”谁知道,平时一贯喜欢叫人的铭铭却急忙躲在小王的身后,双手紧紧地抓住小王的裤子不肯张嘴,小脸埋在小王的双腿间。我催促了多次,铭铭就是不张口。我看到他不时地从小王身后探出头来偷看客人,红红的小脸露出一股窘态。主编笑着说:“铭铭懂得害羞了,是不是?看到这么多陌生人有点儿不好意思,躲起来了,对吧?”也许是因为女主编和颜悦色的话语,也许是因为屋里的气氛很轻松,所以铭铭露出脸来点点头就又缩回去了。我赶紧解释道:“原来铭铭特别爱叫人,小嘴还特别甜,我们这儿的邻居和保安都特别喜欢他。近1个多月以来,铭铭见到外人开始表现得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了,而且也不爱叫人了,显得很没有礼貌。”主编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这种害羞的表现,不能说是不礼貌,对不对呀,铭铭?”主编说着就又将头转向了铭铭,铭铭赶紧点点头笑了。小王拉着铭铭的小手对铭铭说:“跟叔叔、阿姨说再见!”铭铭向客人们摆摆手说完再见,就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这之后,我们就孩子害羞的问题又聊了起来。也许是我们没有注意他,也许是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又回到了客人面前,铭铭开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客人的摄影器材,不时抬起头来用询问的眼光看看客人的表情。当摄影师叔叔微笑着告诉他可以轻轻摸一摸时,他高兴地对摄影师说:“都都(叔叔)!”而且铭铭还非常乐意摄影师叔叔为他照相,时不时摆出很酷的姿势,完全没有了当初的羞涩。
害羞大部分在孩子1岁~1岁半时发生。害羞是指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表情、态度极为不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当孩子暴露在自己不能控制的情景下时,害羞会促使孩子产生一种把自己藏起来的愿望。心理学家孟昭兰在《情绪心理学》中谈道:“当在熟悉的环境中碰到陌生人,或者陌生人出现在社交场合时,婴幼儿有时出现微笑,随后头和眼睛低垂,扭转身躯,把脸藏在母亲的裙子里,或躲在母亲身后,或以不乐意的眼光偷看陌生人,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害羞是伴随着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害羞的发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也是一个必经阶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害羞的时候。
人类害羞行为的发生有其积极的意义,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当人面临陌生环境或对陌生人没有充分了解时,人会感到不安全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备的反应。孩子在家里与亲人相处时,感到安全,因而不会害羞;而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所以孩子会通过害羞的表现来保护自己。
虽然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害羞行为,但三四岁以后的幼儿如果过于害羞或者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就会被确定为有羞怯气质与性格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害羞是一种退缩性情绪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意识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使得孩子变得忸怩、窘迫,导致思维、知觉和活动受到抑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如果孩子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即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使害羞转变成孤僻,导致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问题,不但自己会感到孤独与痛苦,甚至还会患上社交恐惧症。孩子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将来势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阻碍他进步,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正视孩子过分害羞的问题。
羞怯气质与性格的养成,除了少数生理性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与生活环境、社交机遇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生理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过于害羞,往往孩子也会过于害羞。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害羞心理学》中提出:“一般来讲,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是害羞的,那么孩子也是害羞的;如果父母都不害羞,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不会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话,就加大了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
(2)先天气质问题。具有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的孩子性格多内向,会因不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感到害羞。
(3)身体有缺陷或者疾病缠身。这样的孩子往往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因而敏感和自卑,因此为了避免他人注意、嘲笑或被人看不起而采取害羞躲避的态度。
环境因素
(1)主流文化差异。每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同,因此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我国长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常常把害羞认为是一种美德,以“沉默是金”“含而不露”“贵人语话迟”“枪打出头鸟”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喜欢用“害羞的小姑娘”或“有些羞怯的小男孩”来形容温顺的好孩子。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害羞心理学》中提道:“在人类所有族群中,害羞在亚裔美国人中为普遍。这一现象也从跨国文化调查中得到证实。我们研究了很多国家的人,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害羞的。我们也曾探究原因,在亚洲文化中,害羞往往被当成一种美德,如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谦逊和低调的举止,人们更愿意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因此,每个家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习得性习惯不同,对个人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影响。
(2)受到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大人的安慰和理解,迫使孩子寻求自我保护,而采取害羞等消极行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
(1)过度保护。家长对孩子的照顾过度细致周到,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出头处理,由此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接触社会,错失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当孩子习惯于一切都由家长来安排时,一旦他进入复杂的社会交往,顿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产生恐惧和羞怯的情绪。
(2)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替代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会表现出失望、沮丧甚至怒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孩子会自觉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而羞于接触外界也不敢接触外界,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因此变得束手束脚,无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3)家长严厉专制。由于家长严厉专制,使得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经常受到批评和惩罚,孩子总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逐渐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处于害羞退缩的地位。
因此,当孩子发生害羞的情绪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关爱孩子,与孩子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杜绝包办代替。
利用玩具和游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和合作。
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往来。教给孩子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让他学会赞美和宽容别人。
鼓励孩子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先学会与家人进行沟通,然后逐步打通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同时,允许孩子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对此,家长应该表示同理心,然后帮助孩子进行分析以正确对待。
对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孩子及时获得自信。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给予指正和批评,严重的需要进行严厉惩罚,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及时向孩子表示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不良行为。
对于有生理缺陷或疾病缠身的孩子,家长多以平常心态对待,像照顾正常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树立自信心。
1岁4个月
接种完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回家时,铭铭突然会说“爸爸再见”了
今天该去医院给铭铭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了,于是我和小王、女婿带着铭铭按照预约好的时间来到医院。根据这个医院的工作程序,铭铭先做了体检:铭铭的体重是14.6千克,身长90.5厘米,头围49.5厘米。
“铭铭这么高了?”我有些不相信。这时,一位护士端着治疗盘来到诊室,准备给铭铭接种疫苗。我顾不上追问,赶紧给铭铭脱下裤子。两个护士各拿着甲肝灭活疫苗的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安瓿让我们确认无误后,然后开启安瓿将药液吸入针管,接着在铭铭两条大腿消好毒的地方快速进针、推药、拔出针管,后贴上类似创可贴的消毒胶布,并嘱咐我们晚上将小胶布揭下,24小时内不要洗澡。操作过程中,铭铭只是轻轻哭了几声就停止了。医生交给我们一份有关接种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的说明书和注意事项的告知书,让我们回家仔细看看。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在夏秋季流行的、由嗜神经病毒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传染的媒介是蚊子。为了预防此种疾病的发生,需要接种乙脑疫苗,疫苗保护率可以达到60%~90%。
乙脑疫苗有两种剂型: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卫生部在2007年颁发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规定,乙脑减毒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于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一般在当年的4月或5月接种。上一年9月,铭铭8月龄时没有接种,所以今年4月开始接种针,2周岁后再接种一针,完成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全程接种。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是一种通过粪口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甲肝的流行高峰一般在春秋两季,有2~6周的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强和流行面广的特点。甲肝患者会出现高热、无力、厌油、腹泻和黄疸等症状,好发于1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形成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学校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形成暴发流行。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染源,威胁着周围与之接触的人,造成甲肝的传播。
有效制止甲型肝炎的方法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甲肝疫苗就是预防甲肝的一种有效手段。《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规定,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于儿童18月龄时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于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即初次免疫后第二针间隔6个月后再接种。铭铭因为接种的是甲肝灭活疫苗,所以6个月后还需要加强接种一次。
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产生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疫苗免疫效果高达98%~100%,一般可持续10~20年。凡1岁以上未患过甲型肝炎的儿童就可以接种甲肝疫苗。发热、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系统缺陷的人、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甲肝疫苗。
我在汽车上看着医院发的告知书,小王在一旁照看着铭铭。铭铭坐在汽车座椅上兴高采烈地看街上跑着的汽车,嘴里一直高声喊着“车、车——”,完全忘记了打针的疼痛。女婿把我们送到家后还要赶着去上班,于是我对铭铭说:“跟爸爸说再见!”铭铭伸出小手向爸爸摆了摆,之后冒出一句:“爸爸再见!”
“铭铭会说句子了!”我兴奋地说。小王高兴得将那双不大的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形。女婿更是兴奋得不得了,抱起铭铭亲个不停。作为铭铭亲的人,我们怎么能不为铭铭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呢?我赶紧督促女婿快去上班,不要耽误了开会的时间。女婿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铭铭,开车走了。
真有意思!孩子首先学会有意识地叫人(即语音能和某些特定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真正有意义的词语),一般都是先从叫妈妈开始,可我家铭铭却先从叫爸爸开始,这让女儿妒忌得不得了。这次,铭铭学会说的个完整句子又是从“爸爸再见”开始,我心想让女儿知道了又会“醋意十足”地含笑嗔怪儿子呢!
语言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也是人类特有的神经、心理活动。它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语言是后天习得的,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对婴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中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婴幼儿时期是语言能力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一般来说,1岁以后语言发育的规律如下。
儿童1岁以后语言发育的规律
对于铭铭在1岁4个月能够说出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短句来,我既兴奋也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因为从铭铭出生以后直到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为他能早日学会说话做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为铭铭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孩子出生后,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只要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就不断地和孩子说话、念儿歌、读绘本等,时时刻刻让孩子处在一个宽松、自由、愉快、充满爱的语言环境中。
其次,在学习母语时,好选择标准语言。虽然铭铭的爷爷一家是上海人,但是他们与铭铭说话时都用普通话。孩子普通话掌握后才可以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否则很容易引起孩子接受和理解上的混乱。另外,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孩子发音准确率明显低于一般的孩子,音调也与正常孩子的音调有较大的差异,反而造成孩子说话晚。有的孩子因为不能理解,也不知道是谁对谁错,所以索性就不爱说话了。
后,当孩子已经能够理解语言并说出一两个单字来时,我们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过早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婴幼儿的语言有很多模仿和受到强化的机会。
我对女儿女婿和小王说,今后继续鼓励铭铭使用语言提出他的需求,杜绝使用肢体语言;还要通过给铭铭讲故事、共同阅读各种婴幼儿读物、说儿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语言;平时尽可能使用缓慢、清晰的语调和简单的词汇、句子与孩子进行交流,教他辨认和指出熟识的人、物品和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帮助他不使用错误的词汇说话;教会孩子说几个单独的句子,鼓励孩子用学会的单词和准确的发音来回答问题;对于孩子尝试说话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嘲笑和讽刺,给孩子充裕的时间,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
在这里,我还需要提请家长注意几件事。
儿语
很多家长尤其是女性在孩子开始学习说话时,往往喜欢和习惯使用儿语。因为儿语具有较高水平的音韵,且具有多样化和夸大的音调、语速缓慢、较多地使用重复话语、把一些词汇重叠和相近音并列、语意简单等特性,所以容易引起孩子兴趣,激发孩子的热情并诱导孩子注意,有利于孩子对语言的加工和语义的理解,便于成人与孩子进行持续的相互交往。因此,儿语在某些方面对婴幼儿语言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研究者提出,如果孩子长时期处于仅仅接触儿语的环境,对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是不利的,因为儿语过于简单化的结构会影响孩子接受必须学习的语言主体结构,不利于孩子语言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孩子习惯儿语后,将来很难摆脱儿语,那么与同龄孩子一起交流时,他会显得非常幼稚,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因此,不建议家长使用儿语与孩子说话。
在铭铭语言发育的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与他使用过儿语,而是把他当作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使用的都是语法规范的句子。我们还经常使用成语和书面语言,这样孩子的语言水平就会大大提高,用词也会准确恰当。事实也说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铭铭在以后的语言发展中表现出词汇量丰富、用词准确等特征,而且成语和书面语言在他言谈中也时时出现。
口吃
口吃是语言节律障碍,说话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其中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孩子6岁前出现口吃,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心理原因主要是说话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其发生的原因一种为储存的信息多,急于表达,但语言的速度相对慢;另一种是孩子找不到适合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过度激动和紧张出现口吃。
口吃的成因还有一种就是模仿。孩子觉得别人这么说话好玩,于是跟着学,久而久之就形成口吃的习惯。
消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因此家长对于孩子口吃不要训斥或者给予纠正,这样反而造成孩子情绪紧张,出现恶性循环,或者导致孩子不再说话,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自卑感和孤僻的性格。因此,家长平常注意让孩子慢慢叙述事情,耐心等待,而且要假装不去注意他的口吃,也不提醒他,就是让他慢慢表述。只要说出头几个字,孩子就会顺利说下去了。平时可以让孩子多说一些儿歌或者绕口令,有助于解决口吃问题。
电视等媒体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敏感期,一旦错过,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美国医学杂志《儿科与青春期医学文献》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婴幼儿接触电视会影响其语言发育。研究人员通过对329个2个月~4岁的婴幼儿进行追踪观察后发现,只要电视机开着,无论有没有看,婴幼儿自言自语以及和成人的交流都会大幅度减少。据测算,电视每开1小时,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就会减少770个。对此,主要负责这项研究的西雅图儿童研究院儿童健康、行为和发育中心主任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教授表示,婴幼儿大脑在2岁前发育得非常快,与此同时,它也需要外部刺激并做出反应。在所有外部刺激中,与他人讲话为重要,但电视却会分散大人和孩子的注意力,使外部语言刺激大大减少,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因此,要减少孩子看电视等媒体的时间,且每天不要超过20分钟。
相关器官的保健
保护好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健康是保证语言发生和发展的前提。要对双耳、肺、支气管、气管、喉头、声带,以及口腔、鼻腔和咽腔等器官进行健康护理,尽量减少这些器官的生病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1岁4个月
白天撤掉纸尿裤进行如厕训练
什么时候开始给婴幼儿进行大小便和如厕训练的问题,目前专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为此争论不休。
以本杰明·斯波克(著有《斯波克育儿经》)为代表的延迟训练观点认为,孩子独立大小便是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知道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间的关系。该观点表示,应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因此,早期训练不宜实行,建议父母等孩子在身体、精神、感情上都准备就绪时,再开始训练其大小便。
美国约克怀勒大学心理咨询教授、教育学硕士、医学博士琳达·索娜在《婴幼儿早期大小便训练》一书中,针对上述观点批评道:“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次性尿布行业已拥有几十亿美元的资产,其婴幼儿顾问极力主张晚一些进行大小便训练会更好。此后不久,很多儿科医生和婴幼儿专家响应这一建议,都说等孩子2岁以后才开始训练。专家告诉父母,早期练习会造成心理伤害,并会惹来长期的麻烦。对此,家长们深信不疑,认为早期训练的确有害。”同时,她认为:“在把孩子当作朋友的养育观念的新时代里,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开心那么他们就会身心健康……这种教养方法无疑使大小便训练更加困难。”
美国亲子家教类畅销书作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2岁》中也明确谈道:“孩子的大小便是由生理需求和意志控制的。1岁半以前主要是由生理需求来控制的。学习和如厕训练正是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应该学会的自我服务本领,也可以说应该像学会爬、学会坐、学会走一样的技能。”他也列举了一些西方专家在如厕训练方面错误的观点:
孩子2岁之前开始如厕训练需要使用强制手段,这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更容易学会如厕。
给孩子提供如厕所需要的设备,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孩子就能自己掌握如厕方法。
在孩子表现出明确的学习意愿之前,父母不应该试图对其进行训练。
一旦启动了如厕训练,若中途出了问题,父母应该退回纸尿裤阶段,过一段时间再进行训练。
针对这些观点,约翰·罗斯蒙德一一进行了批驳,后他指出如厕训练应该在1岁半至2岁开始训练为适宜。如果过晚训练,孩子对排尿和排便就失去了敏感性,排尿和排便的条件反射很难建立,以后再训练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困难很多。
另外,我国一些权威儿科专家在《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明确提出:“小婴儿的膀胱黏膜柔嫩,肌肉层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埋于膀胱黏膜下的输尿管短而直,抗尿液反流能力差,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段输尿管增长,肌肉发育成熟,抗反流机制逐渐增强。5~6个月后,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在正常的教养下,1~1岁半可以养成主动控制排尿的能力。”所以,我还是认为应该尽早给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以便形成条件反射,让孩子享受到皮肤干爽、清洁带来的舒适和满足,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完成如厕训练。
1岁半~2岁是孩子养成如厕习惯的关键期。琳达·索娜教授在《婴幼儿早期大小便训练》一书中也阐明了这种观点,批驳了《斯波克育儿经》所宣扬的自由的、以孩子为中心的观点,并列举了延迟进行大小便训练所造成的种种危害。琳达·索娜教授认为:“延迟训练曾给商家和父母都带来利益,但同时它也将一个本是很自然的学习过程变成无数家庭紧张、无助、代价沉重的噩梦……在1961年,美国有90%的儿童都是在2岁半完成大小便训练的。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2%。根据《儿科救护学》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到2001年,孩子们只有到35个月(女孩)和39个月(男孩)时才能完成大小便训练。”所以,我们在美国看到3~4岁的孩子还穿着纸尿裤,就丝毫不用感到惊奇了。
作为儿科专家以及拥有多年儿科临床经验的我一直认为,及早建立排便和排尿的条件反射,进行大小便和如厕训练是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一个人的正常排尿过程是这样的:在肾脏生成的尿液经过输尿管运送到膀胱储存,当膀胱储存到一定的容量时,引起反射性排尿。具体来讲,当尿液的压力刺激位于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后,牵张感受器会发出排尿信号,并经周围神经系统传导至大脑皮层排尿反射高级中枢,产生尿意。之后,排尿指令到达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尿道括约肌松弛,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尿时,腹肌和膈肌的强烈收缩,能产生较高的腹内压,协助克服排尿的阻力,直到尿液排泄为止。
琳达·索娜教授在《婴幼儿早期大小便训练》中谈道:“专家认为,婴儿具有延迟排便的能力,在2~3个月时就可以根据提示使用便盆……孩子在婴儿末期,可以感受到膀胱充盈,并能调节肌肉以推迟小便。”但是,如果延迟训练的话,孩子习惯了边走路边在尿布上大小便,那么孩子在以后学着坐便时就不会用力。另外,由于随时、多次小便,孩子膀胱储存尿的功能和排空的功能也得不到锻炼。而且使用一次性的尿裤或尿布,如果不及时换的话,污染的尿裤和尿布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发生尿布疹。一旦孩子习惯了脏兮兮的尿布气味和它潮湿的感觉,对排尿和排便就会失去敏感性,排尿和排便的条件反射便很难建立。如果错过了大小便训练和如厕训练的敏感期,以后再训练孩子,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也会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孩子过了1岁,自我意识情绪逐渐发展,害羞的情绪开始产生,随之而来的是羞愧感产生。如果到了3岁孩子还在使用纸尿裤和尿布的话,孩子会为此感到羞耻,就会产生自卑感、孤独、焦虑、胆怯等心理。临床发现,3岁以后的孩子发生原发性遗尿症(夜尿症)和遗粪症往往都是由从小缺乏大小便训练而导致的,所以儿科医生尤其是行为儿科学的医生认为,在婴儿期应该进行大小便训练,幼儿期进行如厕训练,争取2岁~2岁半完成如厕训练。
我家铭铭在出生后26天就开始训练把便了,并且次的尝试很成功。以后,我们坚持在每天早晨铭铭吃完奶后,对他进行把便训练,所以铭铭很早就建立了排便的条件反射。由于每天清晨规律性排便,所以铭铭从生下来几乎就没有发生过便秘。
当孩子学会坐以后,在9个月时铭铭就开始进行坐盆排便训练。没有想到次的坐盆训练也进展得非常顺利。有了次成功的尝试,以后就顺理成章地一次次坚持下来,而且通过几天的训练,铭铭已经体会到坐盆大便比大人把便更舒服。另外,对铭铭来讲,坐盆还是一次很有趣的玩玩具的过程,因为我买的是一个天蓝色卡通造型可拆卸的塑料坐盆,坐盆前方竖立着憨憨的小熊头,十分可爱。小熊头上的两只耳朵是双手可以扶着的把手,这使得坐盆就好像骑在小熊身上一样,因此便盆成了铭铭喜爱的玩具之一,甚至大便完后还舍不得离开。所以,去盥洗室坐盆大便也成了铭铭喜欢做的事情。由于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熟悉的盥洗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铭铭已经养成了清晨吃完奶后大约10分钟去盥洗室坐盆大便的好习惯。
当铭铭学会独立行走后,由于他经常进入盥洗室好奇地看着大人大小便,因此他知道马桶是大人进行大小便的地方。有的时候,铭铭还拉着小王的手,要求抱着他,模仿大人坐在马桶圈上。于是,小王只好双手扶着他让他坐在马桶圈上,怕他掉进马桶里。在他1岁3个月时,我们买了一个小的儿童马桶圈,放在盥洗室的大马桶圈上,开始了对铭铭坐马桶大便的训练。铭铭很喜欢坐在马桶上的感觉,大概他觉得自己与大人一样在马桶上大便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是,我们一时还不敢放弃纸尿裤,因为大多数的时候铭铭还不会很好地控制尿或者及时通知大人需要尿尿,尤其是玩得高兴或者喝汤和吃稀饭多的时候,铭铭还会尿湿裤子。接近1岁4个多月时,铭铭控制尿的能力增强,两次尿之间可以间隔2~3小时,而且每次尿之前都会告诉我们“尿——”,好让我们带他来到盥洗室里,揭开纸尿裤,他才能顺利将小便尿到他专用的尿盆里。当然,我们还要不断表扬和鼓励他能够像大孩子一样及时通知大人要小便,铭铭获得表扬后再有小便时就更乐意去重复这些行为了。
近由于我们观察密切,并且及时提醒铭铭该去尿尿了,所以几天下来铭铭所用的纸尿裤基本没有湿过,我认为该是白天撤掉纸尿裤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小王商量了一下,她也同意我的想法。经过4天的尝试,铭铭都没有尿湿过裤子。无论谁带着铭铭外出,事先都带铭铭去盥洗室小便。外出时,我们还带着一个空饮料瓶(300毫升),以备铭铭要尿尿又找不到卫生间时使用。我们坚决不允许孩子随地大小便或当着外人面露出“小鸡鸡”。每次尿完后,大人一定要用柔软的、干净的纸巾帮他擦拭干净“小鸡鸡”(2岁以后就是他自己擦拭了)。在家里的话,铭铭便后就要洗手,这样就逐渐培养起铭铭大小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
夜间,我还是不敢马上撤掉纸尿裤,但是开始为夜间撤掉纸尿裤做准备工作。
(1)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为此我调整了铭铭上幼儿园前一天的作息安排。
6:00~6:30 醒后小便、大便;清洗屁股,穿好衣裤;洗漱。
7:00~7:30 配方奶、谷物或鸡蛋。
10:00~10:30 水果。
12:00~12:30 饭菜。
13:00~15:00 小便后午睡。
15:30~16:00 睡醒后小便,配方奶200毫升+水果。
18:30~19:00 洗澡。
19:00~19:30 饭菜。
21:00~21:15 刷牙、小便。
21:15 睡觉。
上幼儿园后,铭铭的作息还是这样安排的。铭铭不在幼儿园吃早餐,在16:00从幼儿园下学回来时,他都坐在车上吃我带的冲调好的配方奶200毫升和水果。我不允许孩子在马路上一边走一边吃食品,铭铭的加餐就是配方奶和水果。
(2)晚饭尽量少安排含有汤水的食品。
(3)晚餐后不允许再进食,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
(4)白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1次户外活动,避免孩子过度兴奋或者受到过度刺激。
(5)白天当孩子要尿尿时,略微推迟排尿时间,然后再带他去盥洗室小便。这样做可以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提高膀胱的容量并感受尿意,为夜间撤掉纸尿裤做准备。
1岁4个月
为蹲在地上的阿姨拿来小板凳——谈移情
铭铭每天上午都要与阿姨一起外出游玩2小时,主要去离家不远处的延安绿地、淮海公园和湖滨公园。那些地方树木很多,绿荫葱葱,很是凉快。下午睡醒后,铭铭就在小区的院子里玩,因为院子里有很多从幼儿园里接回来的孩子,再加上同龄的孩子睡醒后也喜欢到院子里玩,所以小区傍晚十分热闹。近铭铭特别喜欢和小朋友凑到一起玩,虽然他们这些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也只是各玩各的,不过他们还是喜欢凑在一块儿。这与这个阶段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还比较弱有关。
虽说只是5月末,可是上海就已经比较热了,而且因为快要进入梅雨季节,所以天气也让人感到有些发闷,有的时候还真让人受不了。今天一进门,我就看见铭铭和小王都面红耳赤的,铭铭的小背心也被汗洇湿了。进屋后,小王赶紧给铭铭擦汗,一边擦一边对我说:“铭铭看见一个跟他大小差不多的小朋友,由他爷爷带着。铭铭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围着大树跑个不停。看,全身都是汗!要不是那家的爷爷要回家带走了那孩子,铭铭还不愿意回来呢!”说完,小王就又给铭铭倒白开水喝。她让铭铭坐在小圆凳子上,小王就势蹲在地上端着水杯让他喝。
“你把水杯给他,让他自己喝,都这么大了。你蹲着喂他多累呀!”我对小王说。还没等小王回答,铭铭便站起来,用手推开水杯,自己走进厨房里,双手拿着一个圆凳出来了。他将圆凳摆在小王的旁边,拉着小王的手示意让她坐上去,嘴里还不停地说“阿姨,坐坐”“阿姨,累”。
“哇!咱们铭铭会心疼人了,知道阿姨累,给阿姨拿来凳子坐!真懂事!”我高兴得直夸铭铭。小王也感动得不得了,抱着铭铭不停地亲吻,说:“阿姨没有白疼你,真懂得关心阿姨了。我们铭铭又长大了,懂事了!”
铭铭能够体会到阿姨蹲着累,并且给阿姨拿来凳子坐,帮助阿姨解决困难,这是一种移情行为。移情是一种既能识别他人的情感,又能够分享他人情感,还能够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并体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行为。移情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等都是典型的移情表现。
移情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取向。移情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有了它,人们可以通过头脑中特定的道德标准,对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或人感到不满或愤怒。移情也可以使人同情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为自己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而感到内疚。正因为有了移情的体验,一个人才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移情本身是一种亲社会动机,具有引发热心助人行为、富有同情心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并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所以移情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我们有必要多了解婴幼儿移情的发展过程。
婴幼儿移情发展过程
(1)1岁左右是移情的原始阶段。大多数孩子出生后或多或少都有着移情能力,但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比较笼统的,绝大多数是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由于婴儿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所以这时的移情还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婴儿常常会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来处理。例如,孩子去医院,看到别的孩子打针时哭闹,虽然自己没有打针,但是也会跟着哭闹。
(2)1~2岁是自我中心式移情阶段。这时,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初步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能够意识到他人并非自己,在体验一种情绪时能产生移情呼唤。由于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这时期的幼儿识别、判断、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刺激或别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移情大多还保留在模仿阶段,会把别人的混淆为自己的。例如,在安慰别人时,他们犹如安慰自己一般,所采取的帮助方式可能并不恰当。
(3)2~3岁是对他人情感的移情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开始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此时的幼儿能够对他人的感受进行推断,做出更多的反应。例如,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责罚,他们会感到很难过,有些甚至还会以模仿他人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安慰。3岁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能够从语言中辨别出意义来,即使他人不在,通过听到对有关他人感受的描述也可以产生移情,而不只是单纯从他人的表情中辨别。此时,幼儿由移情采用的行动方式能够更熟练地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
(4)3岁以后是对他人总体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走出自我中心,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各有经历和个性,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更强,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各种情绪。这时,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孩子可以感受到群体的痛苦,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人,获得满足。移情的发展达到了超越直接情境的阶段。
移性产生的三要素
研究表明,条件反射、直接联想、模仿、象征性联想、角色扮演等都可以产生移情,但是移情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要素。
首先,需要感知他人的情绪,即通过他人情绪的外显表情来感知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
其次,能够理解他人所处的情境,即个体能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情绪状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意义。
后,具有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即个体若有过类似情境中的情绪体验,那么当其看到受害者的情绪表达和所处的情境时,就会唤起自己生活经验中类似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移情体验。
移情能力的培养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移情能力的提高,反之可能会压制移情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在家庭中接受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移情的发展特点,对幼儿先天的移情倾向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情绪状态,增强他的移情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引导幼儿感知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感越丰富,就越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其移情能力就越强。而且只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和沟通的目的,使社会交往得到发展。
(2)父母要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既是孩子亲近的人,也是孩子先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主动打开自己的情感大门,向孩子阐明自己产生喜、怒、哀、乐、恐等情绪的原因,并将各种情绪的外显行为即各种情绪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等向孩子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孩子逐步理解了各种情绪以及它们的外显行为后,通过了解自己父母的情绪、情感,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学会从别人的语言、声音、表情等准确地辨别各种情绪,提高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如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等掩盖或抑制自己真正情绪、情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细致的保护和孩子社会交往机会的匮乏,也使他们缺乏对各种情绪体验的机会以及识别各种情绪的外显行为的能力。
(3)多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是孩子的课堂,在家庭中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去爱其他人。一个只爱自己,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因此,在自己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学会移情,孩子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产生移情。
(4)家长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外人进行交往,尤其是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在接触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幼儿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察言观色、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例如,引导孩子为小朋友的好事感到高兴,对小朋友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并给予安慰和帮助,学会宽容等。当孩子做出移情的举动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灌输给孩子,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移情发展水平,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5)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讲故事、阅读、看卡通片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了解不同身份的人遇到各种情境会怎样想、怎样做,启发孩子产生移情,是一种不错的移情训练方法。
1岁5个月
开始正式使用牙刷和含氟牙膏
铭铭快1岁半了,女儿又带他去医院做常规口腔保健检查。医生给铭铭仔细检查了牙齿,并进行抛光和涂氟处理。记得铭铭11个月时,我带他去朋友开的口腔诊所做了次口腔保健,其目的是做牙齿氟状况的评估、牙科检查、进行牙科的健康咨询以及让孩子熟悉牙科的就诊环境,避免和减少孩子将来对牙科就诊与治疗产生的恐惧。当时,朋友检查了铭铭的牙齿后,一直夸铭铭牙齿保护得好,说他的牙齿是珍珠小白牙。这次铭铭检查时又哭又闹的,因为此时正是他认生行为发展到峰的时期。建议家长好每间隔3~4个月给孩子做一次牙科保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做不到,也要保证每年一次牙齿保健检查。
其实,对于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我也曾遇到来自他人的一些旧习惯的干扰和不解。
自从铭铭添加辅食后,他就对大人的饭菜十分感兴趣,只要大人吃饭他都要吃,但是我坚决不让他吃大人的饭菜,因为大人的饭菜含有盐,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是不适合的。这个月龄段的孩子,肾脏发育得还不成熟,吃含有食盐的饭菜会增加肾脏负荷,而且配方奶中含有的钠足够孩子的需要。再说,从小喜欢吃咸会为以后血压健康埋下隐患。到了1岁以后,尤其是近铭铭已经能够说出简单的语言表达要吃大人的饭菜了,有时女婿就禁不住拿自己的筷子、饭碗或杯子让孩子尝一点儿,但都被女儿和我坚决禁止,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大人口腔里的细菌很容易传到孩子的口腔中,这是儿童口腔科医生一再告诫的。
婴幼儿发生龋齿主要的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婴幼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母亲及其看护人。婴幼儿出现早期龋齿不但会破坏乳牙的结构,影响孩子的咀嚼和进食,进而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乃至影响孩子全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颌骨的发育。龋齿严重时也会影响乳牙下面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恒牙排列不齐。另外,变形链球菌可以进入血液中,影响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因此,龋齿以及龋齿所造成的后果,不但有损孩子的容貌,影响孩子语言的发育,而且在孩子懂事以后,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为此,我给铭铭准备了专碗专筷(筷子颜色与我们用的不一样),而且孩子的饭菜都是单做。虽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饭菜也会向成人饮食过渡,但1岁以后孩子的零食就是配方奶和水果。我除了保证孩子每天400~600毫升的配方奶外,就是三顿饭菜和零食,让孩子充分摄取谷物、水果、蔬菜和动物性食品中的营养。像糖、饼干、膨化食品、蛋糕、面包、绵软过细的糯米团、冷饮这类的零食坚决不能吃。这些食品含糖量高、食品添加剂多,又有反式脂肪酸,不但会影响正餐并对健康无益,而且很容易损害孩子的牙齿。铭铭偶尔吃一次糖也是很小块的硬糖,吃过糖后一定会漱口。对此,亲家一家开始不理解。太奶奶特别喜欢重孙子,依照过去的习惯总给孩子带一些糖和饼干。当面拒绝不合适,也不能扫了老人的兴,于是我就对孩子说:“姥姥先给收起来,以后慢慢吃。”过后,我在和孩子的爷爷奶奶聊天的过程中,以不经意的口吻谈到我对孩子饮食习惯、食品安全以及如何保护孩子牙齿的做法和科学道理,他们自然就明白了我的用意,从此就不再让孩子吃这些食品,而是给孩子准备水果了。
铭铭的口腔清洁护理用品也从消毒好的纱布过渡到指刷,1岁以后使用像狼牙棒一样的软胶牙刷,1岁半就开始使用这个年龄段的专用牙刷。近来,一些口腔科医生建议孩子只要出牙就可以使用相应年龄段的牙刷了。《美国牙科协会》研究显示,除高氟地区,3岁内的孩子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但只是在牙刷上涂上薄薄的一层,并且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和监管牙膏用量,尽量避免孩子吞噬牙膏。3~6岁可以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因此,美国儿童牙医建议,当孩子出颗牙齿时就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且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
每次铭铭都是与小王同时刷牙,主要是为了让他模仿,但是刷到后大人必须提供帮助。一般都是我或者小王给刷,保证将牙齿的三面都刷到。对此,孩子还比较配合。我们经常使用牙线为铭铭清洁牙间隙,因为按现在儿童口腔医生的观点,应该天天使用牙线,所以在外孙子清洁口腔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天天给他使用牙线。用完的牙刷和口杯都送到消毒碗柜进行消毒(臭氧消毒),因为潮湿的牙刷容易滋长细菌。另外,牙刷一般2~3个月就要换一把。
我牢牢记住朋友告诉我的话:“不要嫌麻烦,帮助孩子刷牙好能持续到上学,否则孩子自己没刷掉的食物残渣会导致龋齿形成。”所以,我一直都在帮助孩子刷牙,而且每次饭后都让孩子喝几口清水清洗口腔中的残渣,晚饭后坚决不再给孩子吃任何食品。可能有的人说,你怎么这样烦琐麻烦,是不是在意得太过分了?其实不然,如果孩子从小牙齿保护得不好就会影响恒牙,也为他的成年和老年健康埋下隐患。
1岁5个月
接种五联疫苗和七价肺炎结合疫苗,使用生长发育曲线图
根据铭铭做保健的医院安排,今天我和女儿、小王带着铭铭去接种五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及脊髓灰质炎的联合疫苗)以及七价肺炎球菌疫苗的加强针。这两种疫苗是完成基础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因为前几日铭铭曾来这个医院接种过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所以铭铭对这个医院似乎还有记忆。不过,由于接种时的疼痛很轻而且很短暂,他这次来倒是没有表现出害怕或者哭闹,反而对候诊室的玩具和墙上挂的输氧胶管、广角检耳镜似乎更感兴趣。按照以往的就诊程序,铭铭顺利地完成接种。
李医生告诉我,铭铭11月份还要接种甲肝疫苗加强针,2岁时需要接种流脑疫苗。在回家的路上小王问我,为什么已经接种过的疫苗还要接种加强针?她家一个亲戚的孩子接种疫苗后医院要求检查抗体,结果这个孩子却没有产生抗体,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不是意味着孩子没有获得抵抗力?
我国扩大免疫程序规定,流脑疫苗共接种4剂,剂和第二剂用A群流脑疫苗,儿童6~18月龄接种第1剂。剂和第二剂为基础免疫,两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第三剂和第四剂次为加强免疫,用A C群流脑疫苗,儿童3岁时接种第三剂,与第二剂间隔时间不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四剂,与第三剂接种间隔不少于3年。进口的流脑疫苗是A C W Y群混合型疫苗,用于预防A、C、W、Y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针以后每3年接种一次。因为这个疫苗是进口的,所以医院需要提前预订。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6月龄、9月龄各接种一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再各接种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一剂。目前也有A群C群流脑结合疫苗(自费),预防A群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为6月龄、9月龄各接种一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企业生产的A群C群流脑结合疫苗接种对象和程序略有不同,以说明书为准。多糖疫苗一般用于2岁以上婴幼儿及成人,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效果不佳;而结合疫苗的保护期更加持久,对2岁以下的宝宝效果更好。流脑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持久性要优于流脑多糖疫苗。上海市疾控中心也明确提出:流脑AC结合疫苗效果优于A群流脑多糖疫苗。流脑四价多糖疫苗覆盖面优于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建议替代A群流脑多糖疫苗和A群C群多糖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18个月接种一剂,如果选用甲肝灭活疫苗需要18个月、2岁各接种一剂。
我告诉她,接种疫苗就是医学上说的进行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就是接种者接种某种菌苗或疫苗(即抗原)之后,通过抗原的刺激作用,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同时在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出现。菌苗或疫苗在接种后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抗体产生后其浓度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一般是1~5年),这时接种者的免疫力明显,抵抗相应疾病的能力强。随后,抗体浓度逐渐下降,免疫力也逐渐降低,这个时候需要再次接种此种菌苗或疫苗,使抗体的浓度再度升高,以提高免疫力,达到菌苗、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所以,在完成一些菌苗或者疫苗的基础免疫后,人们还需要适时加强免疫,以巩固免疫的疗效。像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卡介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腮三联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水痘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轮状病毒疫苗都属于这类菌苗或疫苗。
孩子接种菌苗或疫苗后,只有体内产生足够的抗体,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100%的接种者都可以产生抗体,也有极少数人(1%~5%)即使接种了适当的菌苗或疫苗后仍不能产生抗体。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疫苗接种后不能产生抗体的原因
以上环节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会接种失败,致使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
疫苗按接种程序完成后进行抗体测定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经过检查,机体产生了足够的保护抗体,就说明人工自动免疫是成功的。不过,即便产生了足够的抗体,抗体水平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所以要定期进行抗体测定,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强接种。如果没有产生抗体,就需要再次按程序进行接种;如果产生的抗体较少,就需要加强接种。
这次护士测量的数据显示,铭铭体重15公斤,身长87.5厘米。超重了?身长怎么缩短了?我想可能与测量不太规范有关。测量体重时铭铭没有脱掉全身的衣服,也没有先去卫生间排尿。正确测量孩子体重应该选择在合适的室温下,一般在进食后1小时,排完大小便,尽量脱去全身衣帽后进行。注意每次测量应在同一时间段、同一条件下进行。1岁以下的婴儿可以卧在秤盘中;1~3岁的孩子可以赤足站在画好脚印的踏板上,双手自然垂直,不能摇动和接触其他物体,以免影响准确性。测量体重时好连续测量两次,两次间的误差不应超过10克。测量2岁以下孩子身长时应取卧位,脱去鞋袜,仅穿单裤(或不穿),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然后,一个成人固定孩子的头使其接触头板。孩子面朝上,两耳在同一水平上,两侧耳珠上缘和眼眶下缘的连接线构成与底板垂直的想象平面。测量者位于孩子右侧,左手握住其两膝,使双下肢互相接触并紧贴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双侧有刻度的量床应注意两侧读数要一致。好连续测量2次,两侧相差不能超过0.4厘米。2岁以上的孩子测量时应脱去衣帽和鞋,仅穿背心和短裤,取立正姿势,两眼正视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脚跟、臀部和两肩胛角间几个点同时靠在立柱上。待校正符合要求后,读取立柱上所示数字。如果孩子不配合、乱动,躺不直或站不正,那么身长测量结果也会受到影响。我又要求重新测量了身长,结果是91厘米,估计刚才铭铭测量时没有站直导致测量出现误差了。
要了解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掌握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要利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新“儿童生长标准”了。该标准确认,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出生并给予生命开端的儿童都有潜力发育至相同的身高和体重幅度内。儿童之间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在区域和全球大规模人群之间,平均生长显著相似。例如,印度、挪威和巴西的儿童,在生命早期向他们提供健康的生长条件时,均显示相似的生长模式。新的标准证明,儿童生长至5岁时,各方面的差别更多地受到营养、喂养方法、环境以及卫生保健而不是遗传或种族特性的影响。时任世卫总干事的李钟郁在颁布该标准时强调,这一标准为保证儿童的营养护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将限度地减少婴幼儿死亡和疾病的发生。
以往推行了40年的旧“儿童生长标准”是以美国特定地区和时间选定的儿童为样本制定的。这些婴儿主要都吃配方奶,他们的体重比吃母乳的婴儿重很多。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原来的标准存在若干技术和生物缺陷,不应作为全球普遍的儿童健康标准。而我国的标准虽然是综合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喂养方式的数据统计出来的,但这样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它更正确,反而会因混合或人工喂养宝宝的因素使数据偏高。
1997~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6个国家的8440名母乳喂养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孩子来自巴西、加纳、印度、挪威、阿曼和美国,都具有的成长环境——采取专家建议的喂养方法、有良好的卫生保健环境、母亲不吸烟等,其中重要的是都以母乳喂养,且母亲的身体都很健康,对孩子的照顾也非常周到。通过检测这些婴幼儿的正常发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中的专家描绘出儿童生长曲线图。
同时,生长发育指标中还包含了身体质量指数(BMI),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中引入此项指标。BMI为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提供了工具,对于监控孩子的肥胖症非常有效,是评估儿童健康的一项重大革新。
我国很多医院的儿科和儿保科医生目前也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新生长曲线图,并对照我国卫生部对外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综合考虑、判断儿童生长的情况。这套标准参考了2005年中国9个较发达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结果,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医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新生长曲线图来了解宝宝生长情况。用生长曲线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的发育,比起简单用一个数字断定孩子是高是胖要更科学。整个曲线图由若干条连续曲线组成,下面的一条曲线为-3,如果婴幼儿低于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迟缓;上面的一条曲线为 3,如果婴幼儿高于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长过速。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引起重视。中间的一条曲线为0,代表平均值。
将孩子身高、体重的测量结果标在生长曲线图上,连成一条曲线。有些孩子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生长曲线呈斜线,但只要一直在正常值范围内就不用担心。
每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体重、头围以及身体质量指数后,对照年龄轴,按照测量的数字画上一点。连续测量几次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后生成的曲线就是生长曲线图。这时,家长可以进行动态观察: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一直在正常值范围内( 3号线到-3号线之间)匀速顺时增长就是正常的;如果孩子的曲线落在 3号线或者-3号线以外,就说明孩子有一些问题了;如果曲线突然升高或降低,都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注意。同样,定时计算出孩子的BMI值,并描绘在BMI曲线上,如果曲线匀速顺时增长为正常。BMI指数也是肥胖指数标准,不能被忽视。它的增长速度比身高、体重要慢,曲线图比较平缓。一旦孩子的BMI指数超出正常值( 3号线或-3号线之外)或递增(减)速度过快,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通过生长曲线图,家长就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孩子生长的情况。通过连续追踪观察,家长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生长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的情况,以便及早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岁5个月
铭铭成功地钓上了一条“大鱼”
现在,铭铭只要手中拿着笔就特别喜欢涂鸦,至今我们新家的白墙上还留着他的不少“杰作”。每当“挥毫泼墨”之后,铭铭都会十分自豪地欣赏着墙上的“大作”,顿时兴趣大增,更加激发他创作的热情,并且乐此不疲地反复“作画”。他的“作品”不但出现在我们家墙上、地上、床单上,甚至新买的沙发也被他用圆珠笔画得乱七八糟,害得他爸爸直咧嘴,自己跪在地上,用沙发布清洁剂一点儿一点儿地擦洗干净。因此,我们家中任何一个人只要看到铭铭手中拿着笔准备涂鸦时,马上就会拿出平时为他涂鸦而准备的废报纸、废稿纸、废包装纸作为他涂鸦的画板,否则我们家的墙早已变得惨不忍睹、不堪重负了。后来在铭铭的弟弟1岁时,我们吸取了铭铭时期的教训,他妈妈给孩子买来了类似黑板的墙纸,贴在适合小外孙子涂鸦的高度,让小外孙子涂鸦。这种墙纸还可以用湿布擦拭干净粉笔道,所以可以反复涂画。如果这张墙纸已经破旧,撕下即可,对墙皮没有任何损伤。
孩子在1岁以后开始喜欢拿着笔在纸上或者某个地方胡乱涂抹,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涂鸦。处于涂鸦阶段的孩子,并不是想画出什么东西,而是特别喜欢这种乱涂乱画的动作过程。看着经过自己的手而创造出的“杰作”,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信感和成功感。涂鸦有助于孩子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和女儿女婿不但不会阻止铭铭“创作”,而且还极力为他创造条件,培养他的动手能力以及训练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如陪他一起玩棒插小孔、翻书、对接磁人等。
什么是手眼脑协调能力?大家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会用手使用工具,创造和改造世界以适应人类的生活。手是生活中运用多的身体部位,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被称为精细动作能力。手的精细动作一般需要视觉、感觉、知觉系统的参与。大约90%的外界信息是经过眼睛,通过视觉通路输入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来说,人的眼睛看到某个物品后,物品影像会通过视觉系统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中枢,然后进行加工编码,并将加工编码的信息作为经验储存下来。同时,此信息会被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运动神经中枢再对大脑中各部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激活该皮层区的神经细胞,发出精细、准确的指令给双手。后,双手的小肌肉群互相配合,准确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手眼脑协调能力。
动手能力是婴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好体现,培养婴幼儿动手能力对其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典专家研究了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在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有利于思维的敏捷。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和镜子。”手指的动作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手指功能区,引起该功能区兴奋和活跃,促进大脑皮层的分化和成熟。
小儿手眼脑动作的协调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是在不同时期成熟的,而且大脑皮层各个区域也不是以同一速度发展成熟的,所以针对不同时期的小儿进行相应的手部动作训练是必需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1~2岁的孩子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不完全,大脑分析判断的能力比较欠缺,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体积等估计不准确。通过训练,促使手指锻炼得愈来愈灵巧时,大脑皮层也得到了有效刺激,头脑的思维就会更敏捷,并提高了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促使反应更加灵敏、迅速和准确。因此,必须及时训练孩子的手眼脑动作协调能力。
手的精细动作主要包括握、捏、捻、拉、拽、抓取、对敲、对拍、折叠、捆绑、换手等大约27种动作,其中还包括双手的感觉和知觉,手腕、手指运动灵活程度,动手操作的灵敏度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手眼协调性和动作范围(空间判断能力)。
在铭铭洗澡或者玩水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钓鱼玩具来训练他手眼脑动作协调能力。这是一套物美价廉的玩具,含有红、绿、蓝色三条塑料鱼和一根黄色的大约20厘米长的钓竿。钓竿一端拴着30厘米左右的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是一个塑料鱼钩。只有当塑料小鱼进入水里时,鱼嘴才会张开。鱼嘴两侧用一根细线连着,只要鱼钩钩住这条细线,鱼就钓上来了。
铭铭洗澡的时候,特别喜欢玩钓鱼游戏。于是,我们将小鱼放到水里,小鱼顿时张开了嘴,铭铭手里拿着钓竿玩钓鱼。但是,由于小鱼在水面上来回漂动,而且鱼嘴张得并不大,所以铭铭需要把握住钓竿,集中注意力,双眼紧紧地注视着小鱼游动的方向,然后快速、准确地下鱼钩到鱼嘴中,钩住鱼嘴中的细线,这样才能钓起鱼来。正因为小鱼不是固定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而是在水中不停地游动,因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的时候,由于铭铭手的动作稍微慢了一步,已经游到眼前的小鱼又游走了;有的时候,由于鱼钩的方向不对而钓不上来鱼;有的时候,由于铭铭判断失误,甩下鱼钩,小鱼却没有游过来。
初次玩这个玩具时,铭铭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却仍然一条鱼也钓不上来。于是,铭铭“恼羞成怒”,扔掉了钓竿,双手直接抓住小鱼,掰开鱼嘴,将鱼钩直接挂在鱼嘴里的细线上。铭铭有时甚至会用双手拍击水面,但水花四溅泛起的涟漪将小鱼推得更远了。看到铭铭屡遭失败,就要失去信心时,我们用手拍打着水花,将小鱼赶到他的鱼钩下,让他钓起一条鱼来。当他提起钓竿看着自己的战利品时,我们鼓掌给予鼓励,训练他继续钓其他两条鱼。这次我们不再将小鱼轰到他的鱼钩下,而是教给他如何掌握手中的鱼竿,判断小鱼的位置。经过一次次的练习,铭铭终于自己独自钓上鱼来。
在以后玩这个玩具时,我们又让铭铭去钓我们给他指定的小鱼。“铭铭给姥姥钓红色小鱼!”“铭铭给妈妈钓远的小鱼!”这样又增加了钓鱼的难度,因为往常铭铭钓鱼是钓漂到自己面前的鱼。如果要钓我们指定的鱼,就需要铭铭手臂和腕部控制鱼竿以及下鱼钩的准确性,其空间判断能力和方位感要强,这一切都需要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同时,在钓鱼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思维和判断,排除有碍钓鱼的各种情况,寻找出能够快钓到小鱼的方法。这使铭铭的思维更加敏捷、动作更加灵巧准确了。
后来,我发现当铭铭按照我的指令去钓远处小鱼的时候,聪明的铭铭通过反复的实践悟出了一个解决伸直胳膊钓鱼困难的方法。他会用手使劲儿向自己方向划动或拍打身边的水,让小鱼通过水的流动,漂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再轻松地钓起鱼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看来铭铭钓鱼时的思维模式十分符合这个阶段孩子思维模式的特点,即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岁5个月
这样很危险
当孩子1岁学会行走以后,他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到处走动玩耍。凡是他去到的地方,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摸到的、身体触及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都能引起他的兴趣。不管他是有意学习,还是无意模仿,各种信息都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迹,而兴趣和好奇就会促使他反复去体验以进一步加深这种印迹。大脑的不同神经细胞就会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道。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营养和水分,尽情地将他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通通接受。无论好的或者坏的行为,应该学习或者不应该学习的事物,他都一律照收无误,印刻在大脑里。一旦他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重复看到、听到、摸到和身体触及的各种行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迅速增长见识,有利于提高他的认知水平。
对于婴幼儿来说,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通过模仿,孩子可以学到一些熟悉的社会行为,如帮助家长扫地、玩过家家的游戏模仿家庭生活,也可以学习一些新的行为并加以创造。但是,孩子的知识有限,有些模仿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孩子也不可能预测某些行为的危险性和后果,因此常常发生意外。例如,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把雨伞当降落伞,从家中窗户往外跳,结果导致摔伤或者死亡。有的孩子模仿“卖火柴的小女孩”去擦亮火柴,点燃了家里的物品,引起火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职业生涯中就遇到过不少,因此这些促使我对铭铭的照顾格外上心,严格要求家人和阿姨仔细呵护孩子,注意孩子的安全。当然,家长也不要因为防止孩子出现意外,就不允许孩子去探索、去尝试,束缚住孩子的手脚。
我常对科里医生和护士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国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意外死亡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不,今天铭铭就在家里开始模仿电视中体操运动员的动作,让我着实吓了一大跳。事情的起因是,前些日子,一个儿童节目里有几个孩子在老师的保护下连续做了几个前滚翻的动作。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动作会对铭铭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这些动作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再正常不过了。昨天,我们在家里看电视,荧屏上一位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了一个前滚翻的动作,很是吸引铭铭的注意。没有想到,铭铭今天就在我家的客厅里上演了这么一幕。我为了写书买了一个数码相机,今天正准备给铭铭照几张相片,熟悉一下相机的各种技能,正巧抓拍下这样一张:淘气的铭铭站在地上,向前弓下腰,然后伸直双上肢,双手支撑在地面上,头在两腿之间向后望着我,还大声叫道:“姥姥,看!”我双手拿着照相机,对着铭铭说:“注意,别栽跟头!”刚说完这句话,正要用手按下快门,只见铭铭头已经顶着地面,正准备着向前翻滚。我看到后一个箭步跑过去,一只手拉住他,同时另一只手因为紧张不自觉地按下了快门,就抢拍到前面这张相片。这么大的孩子不可能掌握前滚翻动作的要领,很容易造成脊椎损伤,尤其是颈椎,这种脊椎损伤后果严重的往往会造成截瘫。直到现在我想起来都后怕。
联想起前几天,女儿买回家一种挂相片的金属链子。那是个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儿:一根金属细链子,链子可以挂在墙上,然后将相片按照自己喜欢的摆放方式,用一块如豌豆大小的磁铁吸附在金属链子上,一张相片使用一个小磁铁。这个玩意儿挺新颖的,挂在墙上颇具艺术性。因为女儿当时挂好照片后将金属链子挂起来了,我也就没有多想。前几天,我去一个网站做访谈,回来后负责照看铭铭的亲家母告诉我,铭铭将挂在墙上的相片给拽下来了(不知道女儿什么时候挂上去的)。相片和小磁铁撒了一地,亲家公和亲家母发现后将相片和磁铁找到并收起来了。可是,我发现相片和小磁铁的数目不一致,小磁铁少了一个,心中十分着急,怕铭铭在玩的过程中吃进去一个。于是,我又满地仔细寻找,亲家公见此也与我一起寻找。我追问铭铭是不是吃了,孩子说没有吃,但是我不敢相信铭铭说的话。就这样,我几乎翻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可还是没有找到。我对亲家说,我做儿科医生这么多年,儿童的所有意外几乎都遇到过,造成的各种后果我也都见识过,所以必须找到这块小磁铁,否则我不敢保证孩子没有吃进去。但是,终我也没有找到。
女儿回来后,我积在心里的担忧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大发雷霆,狠狠地斥责了她。我告诉她,家里有了孩子,所有容易发生危险的物品一定不能放在孩子可以够到的地方。孩子小,好奇心强,又不知道深浅,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要去动,就有可能发生意外。
女儿女婿可能觉得我是小题大做、过于紧张了,所以表现得还有些漫不经心。我气得语气更加激烈地说:“万一磁铁随着肠腔蠕动卡在什么地方排不出来怎么办?”女儿女婿看我真的动了火,也害怕了,急忙对我说:“妈,怎么能够检查出来铭铭是不是吃了磁铁?”
我生气地说:“只有照透视!”
“要不我们去医院?”女婿问我。
考虑到铭铭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我又不愿意让孩子接受一次射线,而且磁铁边缘比较圆润,即使吃下去卡住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我对女婿说:“先观察看看吧!要不然孩子还要吃‘线’。”
之后每天孩子大便时,我都仔细扒拉着孩子的大便,查看有无磁铁拉出来。直到第三天,做家务的阿姨在擦屋里摆放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时,才找到了这块磁铁。我揪了三天的心这才放了下来。原来铭铭来回拽金属绳时,小磁铁恰巧蹦到花枝上了,怪不得我翻遍了屋里犄角旮旯都没有找到。
这件事也再一次说明,现在给孩子讲什么危害或者后果他都听不懂,因为孩子还小,他不能理解,所以家长必须强行制止。另外,家长应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生活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随时注意保护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绝不能掉以轻心,谨防意外发生。
1岁6个月
铭铭,好好想一想
今天我带着铭铭去了离家不远的一个超市,这是铭铭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进了超市,我将铭铭抱起来,让他坐在购物车的架子上,省得他到处乱跑。
这样做也正合铭铭的意。坐在高高的购物车上,可比走在地上惬意多了,不但可以不用费力地抬头向上看,而且视野也广阔多了。看着琳琅满目的货物,还可以随手拿来,铭铭太兴奋了。他不停地将货架上的物品拿下来,转身放到购物车里,也不管是否有用,因为他还不懂得这些物品不是自己家的东西,而是需要用钱买的。于是,他前脚拿下来,我后脚赶紧再给放上去,码放整齐。我们祖孙两个就这样忙活了一会儿。
后来,我发现铭铭拿货物不是以“要”为目的,而是喜欢自己可以独立取货和我们祖孙两个拿下又放回的忙活过程,对他来说这一切似乎证明了他的力量和他的独立。但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像他这样大的孩子空间判断能力还很差,没轻没重的动作很容易弄坏物品,而且这样还容易养成随便乱动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于是,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对铭铭进行有关购物规矩和物权的教育,告诉他进了超市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动货架上的物品的。不过,家长也要适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提升他的自信心,因此我明确告诉铭铭哪些东西可以动,哪些东西是不可以动的,并且再三强调,只有姥姥允许他拿的物品,他才可以去拿。这么大的孩子还分不清什么是自家的东西,什么是外人的东西,。另外,
处于反抗期的铭铭很执拗,不满足他的愿望就会大哭大闹,用道理说服他等于对牛弹琴,所以必须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我将购物车推到两排货架之间,让铭铭的小手两边都够不着。这时,铭铭急得直叫,我就将挑选的彩色小毛巾放到他的手上,然后通过一些问话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道德观,所以一些强制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强制的规定经过反复的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保留下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这为以后培养铭铭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养成正确的道德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超市是让孩子增长见识的好地方之一,也是家长有意识地训练他归类、配对等思维方法的好场所,所以我的问话都是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的。
我先推着铭铭到百货区去选购货物,然后再去选购蔬菜、水果和各种冷冻肉类食品。每拿到一件物品,我都要问问铭铭,“这件东西你见过吗”“是穿的还是用的”“这些蔬菜和水果你都认识吗”“这是可以直接吃的,还是用来做菜的”“这是蔬菜还是水果”“这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吗”等,告诉他这些食物非常有营养,而且还很好吃,只要铭铭好好吃饭,就可以长高高的个子,像院子里的大哥哥一样。在这里,我除了让孩子认识一些物品以外,还在教孩子的归类(分类)和配对。
例如,我拿着梨开始问铭铭:“铭铭,这是什么呀?”
待铭铭回答“梨”后,我又问:
“对!是梨,它是水果还是蔬菜呀?”
“水果——菜——”铭铭不说蔬菜,而是说菜。
“为什么呀?”我又追问了一句。
“做沙拉。”听到铭铭这样的回答我高兴极了,不住地夸奖铭铭回答得好。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孩子会认为梨是水果,只有极少数会想到梨也可以作为蔬菜在餐点中使用。因此,如果有的孩子这样回答,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回答错了。
“铭铭,梨可以切成小块直接吃,也可以做成水果沙拉吃,还可以怎么吃呢?”我又接着问,可铭铭吭哧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
“不要着急,铭铭,好好想一想!”
“药——喝水!”铭铭想了一会儿回答道。
“答得很好。”我高兴地亲了亲孩子。
铭铭回答得确实非常好,因为他咳嗽时,我会用川贝、冰糖与梨一起蒸后给他吃。由于放了川贝,会感觉有些苦,所以他知道这是当药吃的。有时,我也用梨给铭铭榨汁或者煮梨水喝,所以铭铭想到了梨水。虽然铭铭还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是我已经明白了他要说的意思。不过,要想孩子回答得流畅,前提是孩子的见识广,所以家长需要多带孩子外出,让孩子多长见识,这样他的大脑就会储存更多的信息。
逛超市也是给孩子演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与外人打交道的一个好场所。我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听我是如何询问营业员的:“先生,请问餐巾纸放在哪里?”当营业员告诉我后,我马上说:“知道了!谢谢您!”交款时,我对收银员说:“请结算一下。”交完款后,我马上对收银员说:“谢谢!再见!”不管孩子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他都会把大人的言行印刻在大脑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
回到家里,我便把买来的东西让铭铭根据吃的和用的分成两大组。然后,他又把吃的食品按照蔬菜和水果分成两小组。当孩子分对以后,我又让铭铭把用的物品按照厨房用的、卫生间用的进行分类,再告诉铭铭哪些东西是需要放进冰箱进行储存的,其中哪些食品需要冷藏,哪些食品需要冰冻,让孩子多积累一些生活常识。
闲暇无事时,我就拿出给铭铭买的训练归类和配对的画册,根据今天上超市的所见所闻开始训练铭铭的发散思维:“铭铭告诉姥姥,你今天在超市看到哪些水果?你还知道哪些水果在这个超市里是没有的?菠萝、香蕉、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请铭铭帮姥姥把这4只拖鞋一双一双摆好可以吗?”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孩子的思维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它是在以后的感觉、知觉、记忆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当思维形成并发展时,孩子对外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正因为思维的形成发展,才使孩子的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2岁以前是思维形成的准备阶段,这时的孩子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也离不开孩子自己的动作。孩子只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依靠动作思考,思维既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也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见动作的后果。一旦动作停止,其思维也就结束了。
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不但需要家长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促进孩子思维萌芽的产生,还需要让孩子多长见识,以获得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样,当孩子思考问题时,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在大脑中,成为思维的素材。但是,要想孩子做到这一切,还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训练,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使孩子的智力进一步地升华。
1岁6个月
姥姥,铭铭怕
这天晚上,因为女儿女婿外出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小王去理发,所以我一个人带着铭铭在家里玩。天气很热,而且上海已经进入梅雨季节,蚊子很多,我怕屋里亮灯招蚊子,就将各个房间的灯关上,然后打开阳台的窗户通通风。铭铭这时紧紧地拉住我的手,一步不落地跟着我,以至于有几次他都踩在了我的脚面上。
“铭铭,别踩姥姥行不行?你差点儿绊姥姥一个跟头!”我说着说着,就感觉到拖鞋后跟又被他踩住了。我一抬脚,由于他紧贴着我还没有收回脚来,使我重心不稳,差点儿摔倒。要不是我及时扶着墙,他也随着我一起跌倒了。
“哎呀!铭铭,你怎么啦?怎么越说你不要踩我,你越踩我!跟这么紧干什么?姥姥也不走,这不是拉着你的手吗!”我一边说,一边摸黑准备进我的房间。
“姥姥,怕!”铭铭哆哆嗦嗦地回答。
我的房间面对淮海中路大街,可以饱览夜上海的美景。远处的高楼大厦都被五光十色的屋顶灯和霓虹灯装饰得漂亮非凡。璀璨灯火,浪漫奇幻,在黑夜中若隐若现,犹如置身仙境一般。对面公寓楼顶露天游泳池上装饰的各色灯光,透过窗户将我的屋照得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刚变成蓝色,霎时间又成了绿色,光彩夺目。
“怕?怕什么?我的房间多漂亮呀!照得五彩缤纷,真好看!”我笑呵呵地回答。
“姥姥,开灯!快开灯!拉上!”铭铭的祈求声中带着哭腔,我看见他用手指着窗帘。
“姥姥,铭铭怕——,铭铭害怕——”外面射进屋里照在墙上忽明忽暗、光怪陆离的灯光,以及我们两个映在墙上的黑黑的、长长的身影,对于1岁半的铭铭来讲,会加重他的恐惧。借着外面的光,我看见铭铭脸上表现出紧张的表情。我急忙关上门,打开灯,拉上窗帘。只见铭铭睁大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嘴微微地张着,全身汗渍渍的。我打开了空调,然后蹲下来,拉着他的双手,看着他说:“铭铭,你怕什么?有什么好害怕的!这不是有姥姥在身边吗!”说完,我把他抱在胸前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安慰他:“铭铭,不要害怕,那是灯光照的,什么都没有!你看,姥姥打开灯、拉上窗帘不就什么也没有了!再说,有姥姥在旁边,铭铭就更不要害怕了。”渐渐地,铭铭在我的怀里平静下来。于是,我和铭铭开始玩配对游戏,铭铭显得特别高兴,似乎已经忘了刚才害怕的事情。我又给铭铭讲鼹鼠的故事,有意识地将小鼹鼠如何坐着火箭到了一个荒岛,在荒岛上的海蟹的帮助下,它又如何修好了火箭重新飞上天空的故事讲给他听。
“铭铭,你说鼹鼠坐火箭是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呀?火箭是不是很漂亮呀?要是在夜里,火箭发出耀眼的光芒,小鼹鼠一定更喜欢火箭啦。铭铭是不是也喜欢看这样的火箭呀?”因为铭铭看过《鼹鼠的故事》的光盘,所以他很熟悉这个故事和画面,而且特别喜欢故事中热心帮助别人也不时制造一点儿小麻烦的小鼹鼠。
铭铭高兴地点点头。于是,我抱着铭铭站在窗前,轻轻拉开窗帘一角,指着远处的一座装饰着霓虹灯的高楼对铭铭说:“你看,那座高楼亮着的彩色灯是不是像火箭一样?说不定这就是鼹鼠喜欢坐的那种火箭呢!你看楼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多像飞起来的火箭呀!你喜欢吗?”
铭铭说:“喜欢!”
“这个火箭不可怕吧?所以铭铭不用害怕,说不定小鼹鼠会坐着高楼上的火箭到我们家来呢!如果关上窗帘,小鼹鼠就找不到我们家了,对不对?”
我看见铭铭点点头,于是又加了一句:“那我们就拉开窗帘看着那个火箭会不会过来,好不好?”
“好的!”铭铭又点了点头。
我和铭铭坐在床上看着窗外,不一会儿铭铭就开始打哈欠,眼皮也耷拉下来。“铭铭,你困了,我们睡觉去吧!明天再看。”我让铭铭脱了衣服躺在床上。铭铭迷迷糊糊地说:“姥姥,那不是火箭,是灯。”说完就睡着了。
恐惧
恐惧是一种消极情绪,是孩子出生后就具有的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情绪。虽然恐惧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情绪,而且恐惧可以作为警戒信号使婴幼儿逃离危险,使父母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去除危害性事物,给予他适当的安抚和鼓励。但是,恐惧也是一种强效应的情绪,有很大的反应效能,对人的知觉、思维和行动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全部基本情绪中具有强的压抑作用。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情绪的体验中,孩子的精神就会极度紧张和压抑,使得思维受到抑制,动作笨拙,活动受限,严重地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如果长期或多次生活在一个恐惧的环境中,又或者缺乏父母或亲人的关怀和爱抚,孩子就容易形成胆小、怯懦、退缩、逃避的个性。
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这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一种本能的、反射性的情绪反应。当新生儿的姿势突然改变或者他听到大的声音时,会立即外展双臂,手指分开,上肢屈曲、内收做出拥抱状,并伴有啼哭。这就是因为新生儿体位突然改变而引发的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恐惧情绪。
(2)与感知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种恐惧约在出生后4个月时出现。例如,孩子去医院接种疫苗,经历了被注射器扎的不愉快的体验,造成孩子只要一看见注射器就产生恐惧而大哭,进而发展到一看见穿白大衣的人或者医院就产生恐惧的情绪。这时,婴儿借助经验,视觉逐渐在恐惧中产生了主要作用。
(3)怕生。随着孩子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长时记忆的发展,孩子在6~8个月已经能够区分熟悉或陌生的环境或人,开始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恐惧,也就是俗话说的“认生”“怕生”。尤其是8个月~1岁,认生情绪会发展到峰。孩子除了对没有见过的物体产生恐惧,也开始产生对深度的恐惧。
(4)预测性恐惧。1岁半~2岁的孩子,随着他想象、预测和推理的发展,或者所受到的文化和认知的影响,开始对黑暗、动物、鬼怪和想象中的怪物等产生恐惧。3岁以后,对陌生的恐惧逐渐下降,而想象与认知引起的害怕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婴幼儿来说,母亲或家人的离去,安全感消失也会引起恐惧。
恐惧的原因
恐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以上各个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恐惧情绪。但是,面对同一种陌生、新异的事物,有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有的孩子却会冷静地对待。其原因除了与先天气质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后天的习得性有关。
(1)天然线索。凡是强大的、新异的、变化大的事件都可能引起恐惧,如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变化、突然接近、疼痛、孤独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天然线索。像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等的恐惧都是天然线索派生出来的。
(2)文化—认知的影响。随着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灵、死亡等,从而引起恐惧。看到书籍或影视中恐怖的画面、大人讲的恐怖故事或者由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对神灵的敬畏等,也会使孩子产生恐惧。
(3)家长的原因。
过度保护。当7~8个月的孩子遇到陌生而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亲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和动作的信息,然后决定他们的行动。如果家长表现出微笑、肯定和鼓励的面部表情,他们就会勇敢面对。如果亲人为了限制孩子的活动而表现出紧张、恐惧、威吓的面部表情和举止时,孩子就会紧张焦虑、畏缩不前。过度受保护的孩子会失去体验害怕和抵抗恐惧的机会,限制了认知的发展,容易形成胆小怯懦的个性。
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加重孩子对恐惧的情境的想象和认知加工,导致孩子自身增加更多的恐惧体验,并将恐惧不断放大和强化。当孩子出现胆小的迹象时,家长利用恐惧、威吓的手段促使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这不但对孩子克服胆小的行为没有帮助,而且当孩子的情绪结构中含有过多的恐惧成分时,孩子就会形成回避新异事物的习得性行为。这种孩子多安于现实环境,墨守成规,性格保守内向、胆小怯懦。
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胆怯表现出来,因此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变得害怕、胆怯和畏缩。因为与这样的父母在一起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
(1)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因天然诱因出现的恐惧是正常的,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给予孩子的关爱,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有助于孩子减轻和克服恐惧情绪。当孩子面对引发恐惧的诱因时,家长需要刻意地保护孩子,尽量减轻孩子恐惧的程度,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港湾。同时,家长也要保持理智,该放手时就放手,创造机会鼓励和引导孩子去战胜恐惧,以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这样孩子才能获得自信,敢于进取,逐渐塑造成坚强、勇敢的性格。
(2)当孩子出现胆小的倾向时,家长不能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如恐吓孩子、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等。幼儿时期的孩子存在泛灵心理,他们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往往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或情节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加上他们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认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妖魔鬼怪,甚至还会产生幻觉,从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3)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待新异事物或者新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
不同气质孩子的不同表现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要想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心理,家长自己首先在遇到危险或不安定的因素时要做到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这样才可以给孩子树立战胜恐惧的榜样。
每个年龄段引发恐惧的诱因
1岁6个月
铭铭的次“谎言”
因为铭铭已经1岁半,可以自己玩了,而且他一个人玩起来也挺高兴的,所以我经常让铭铭坐在客厅里地毯上玩他喜欢的玩具,让小王坐在他旁边关照着。这样,我好在自己的屋里忙里偷闲地工作一会儿。
这天,我告诉小王:“让铭铭在客厅里玩积木,你在旁边照看着他,我好抓紧时间赶一篇稿子。”不一会儿,我听见小王回屋一趟,但很快就出来了。小王对铭铭说:“阿姨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书一边看着你玩。”客厅里传来了铭铭玩玩具时发出的嘟嘟囔囔的声音。
“阿姨,你看——”铭铭突然叫着小王。
“哦!我看到了,搭得不错。”我听到小王一边翻书一边敷衍地回答。
不一会儿,我又听到铭铭大喊:“阿姨,你看看——”
“哦!我看到了,搭得不错。”听得出,小王还是心不在焉。
又待了一会儿,铭铭大叫起来:“尿尿——”只听见小王立马说:“铭铭,千万不要尿到地毯上,阿姨带着你去卫生间。”这时,铭铭还需要大人帮他脱下裤子(有裤扣),才能上厕所。而且铭铭有的时候因为贪玩,常常憋着尿舍不得上卫生间,所以一旦说要尿的时候,往往已经控制不住,尿就顺着裤腿流下来了。我赶紧出来,看见小王拉着铭铭朝卫生间跑去,但进了卫生间半天也听不见铭铭尿的声音,只听见小王说:“铭铭,你怎么不尿呀?”
铭铭说:“不尿!”
“不尿,你干吗说要尿尿?骗阿姨!”小王嗔怪道。
我对小王说;“他刚尿完,怎么还能尿,他这是逗你呢!”
“这么点儿的小人儿就学会说谎话了!”小王感叹道。
“肯定是因为你刚才没有关注他,只顾着自己看书,敷衍他,所以他才说谎希望引起你的关注。”我对小王说。
“嗨!我想他一个人玩得挺好,我就在一边看你昨天让我看的那本杂志了。张大夫,铭铭是不是现在开始学说谎了?”
“现在,孩子说谎的目的是让你关注他,或者希望你与他一起玩,所以他才这样说的。严格上说,这不应该算是谎言,更不是他有意识地撒谎。他可不懂什么是谎言、假话。”
1岁半的孩子思考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进入了反抗期,出现骄傲和自豪的情绪。这时期的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成绩,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孩子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来满足自己在物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需要,进一步融入这个社会中去。他需要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同时孩子也在揣摩用哪种方式能够获得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就出现了吃饭时要求大便、睡觉前要求小便的行为。通过几次实践,他发现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围着自己转,自己才被关注,因此他很乐意重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并不懂得他说的这些话是假话、是骗人的,而且也不会准确地把握自己需求的表达方式,因此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就不足为奇了。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和思维来理解孩子,就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分析孩子这样说的目的是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那么我们就要更主动地去关注孩子,并及时与他沟通和交流。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说他撒谎或反复强调他是在欺骗人,否则只能进一步强化他去说谎,并发展到有意识地撒谎。如果我们假装毫不理会他的这类谎言,进一步淡化这类谎言的行为,孩子就会逐渐削弱或消退这种行为。以后,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这种所谓的谎言就会消失。
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尽管有时是一些善意的谎言,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能分辨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恶意,也不具备道德意识,他们对事物的好恶判断标准,就是自己亲近的人对事物评价的标准,所以对家长的任何做法,包括谎言都会照收不误。虽然有的时候孩子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是潜移默化中家长的行为已经印刻在他的潜意识中,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谎言就会很自然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开始撒谎了,既感到很着急,又感到很苦恼,总想找出孩子学会撒谎的根源。其实,根源往往可能就在家长身上。
CHAPTER 19~21个月发育
和养育重点
1岁7个月
我和铭铭狼狈地离开了某国际品牌的早教中心
8月初,正是上海炎热的时候,每天的气温都在37℃~38℃。因为女儿出国,阿姨又休息,这天下午,我带着铭铭去参加某国际早教中心的艺术课程。
这是我第二次来这个地方。女儿也像现在大多数妈妈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这个口号是不对的),一直想让铭铭上一个亲子园,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当初女儿要带着孩子参加这个据说是国际知名的早教中心时,我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对于这个早教中心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内容以及性价比,我都有一定看法。
因此,每次女儿或者阿姨带着铭铭参加完早教中心的课后,我都要问问学习的内容、老师教学的方法以及孩子的反应。近3周来,小王都说艺术课学的是“认识图形”,并且把学习的内容给我讲了讲。我想,这里的老师是如何指导家长以及让18个月~2岁半的孩子掌握和理解图形并且识别图形的?因为图形知识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知识,只有直观动作思维的孩子能够掌握吗?我倒是想见识一下。
直观动作思维是高级动物和人类共有的、水平的思维,具体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行动没有事先的计划和预定的目的,也不会预见行动的后果,动作一旦停止,思维活动也就结束了。
我大汗淋漓地推着小车里的孩子到了这个早教中心的前台,询问前台工作人员艺术课的活动室在哪里。他们给我指了指方向,随后将铭铭的活动卡放在电脑里扫了一下,告诉我要交10元钱,可是没有开收据或发票。据说这10元钱是艺术课的材料费。当时我很奇怪,怎么一堂近200元的课竟然还不包括材料费?后来一想,人家是国际品牌的早教中心,一切都是与发达国家看齐,非常注意清洁卫生,大概是每个孩子一份材料,预防交叉感染吧!因此,交10元钱也是说得过去的。
来到活动室,老师还没有上课,我选择了离老师近的位置带着孩子坐下了,因为我怕听不到老师说话。今天有13个孩子参加活动,这些孩子年龄都在18个月~2岁之间,再加上家长和一些阿姨,整个活动室闹嚷嚷的,其声音之大好似要掀开房顶一样。
女老师是一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当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宣布上课时,孩子们还在跑来跑去,不停地喊叫。紧接着,老师用英语告诉孩子去她那里拿橡皮泥,让孩子用手做出各种形状来。虽然老师满口的英语十分流利,但是语速偏快,我在旁边听起来都有点儿吃力,而孩子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这就意味着老师与家长、孩子交流的语言信息量几乎为零,完全是依靠肢体语言和实物示意进行沟通,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铭铭取来的橡皮泥一看就是反复使用过的。我仔细察看这块橡皮泥并且用手掰开,竟然发现里面有一根短头发。我心里很窝火,也感到很恶心。也许因为自己是医生的缘故,我很看重卫生问题。本来,我想找老师去理论,但是课程只有45分钟,不能因为我耽误了大家听课。于是,我只好仔细再检查一遍,才将橡皮泥递给了铭铭。在我的指引下,铭铭用小手对搓橡皮泥,做成橡皮泥条(圆柱体)。铭铭当然不会捏其他的形状,我环视了周围的孩子,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捏出其他的形状。不一会儿,老师又用双语在说什么事情,因为活动室很乱,我根本就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
“老师!我坐在你的旁边都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我想其他人就更听不清楚你说什么了,那你说了半天不就等于没说吗?”
老师没有说话,拿出一些塑料工具,有刀子、滚动的切割刀等,然后点了一个孩子的名字。那个孩子在妈妈的指引下走上前领走了一个工具。之后,大家陆续领走了所有的工具。铭铭拿来一把刀子,在那儿乱比画着,我急忙给孩子做出示范,让孩子学着切橡皮泥。
这时老师又说话了,我还是没有听清楚,不过我猜想可能是让孩子交换工具。于是,我让铭铭将手中的刀子放回去,然后我和他领回了一把滚动的切割刀。我示范着让孩子去模仿切割,孩子看到切出的花纹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反复切着橡皮泥玩,我则在旁边看着。
不一会儿,老师让孩子交回橡皮泥和塑料工具,然后发给每个孩子一支画笔和一张白纸。孩子们的思维还沉浸在玩橡皮泥的活动中,有的不知道将东西放在什么地方,需要家长大声地告之;有的还拿着橡皮泥玩,不愿意送回去,妈妈在一边命令也没用;有的干脆自顾自地玩着,还一边玩一边唱。孩子们的表现各种各样,这也很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
因为铭铭才1岁半,拿着笔(也是已经用过的)也只能画竖道和横道。他不但在纸上画,还在我的裤子上画,一条白裤子让他画上深棕色的笔道,十分显眼。老师告诉我,这是可以洗下去的。我侧头看向旁边,看见几乎都是家长在画,孩子在一边看着。然后,每个孩子又开始领胶水。老师让孩子去大桌子里拿图片,并且让孩子告诉老师和家长拿的是什么图形,然后粘在刚才画过的纸上。铭铭也拿了一个剪成三角形的纸片回来。我问他:“铭铭,告诉姥姥,这是什么图形?”其实,我知道问了也白问,因为这么大的孩子还不会分辨图形,更别说识别和命名了。铭铭不说话,正拿着胶水在纸上乱抹呢!胶水弄在纸上黏黏糊糊的,我赶紧将三角形纸片贴上。
“老师,这么大的孩子能够认识图形吗?更别说准确命名了。”我问老师。
“有的孩子认识的!”老师自信地说。
“那你给我指出哪个孩子认识!”老师不说话了。
实际上,让还不到2岁的孩子命名图形还为时过早,所以这不是揠苗助长又是什么呢?
“另外,亲子班的教育应该是孩子和家长共同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鼓励亲子互动。今天你在课堂说的话,我都听不清楚,家长和孩子怎么能够互动学习呢?你就顾赶教学进度了,根本不管家长和孩子是否理解,这堂课效果真不怎么样!”
在幼儿园教学中,对于3~4岁孩子认识图形的分析是这样的:3~4岁的孩子对各种图形的认识率以圆形,3岁可以100%通过,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半圆形、长方形通过率都在90%~96%,梯形、菱形为76%~80%。而且,3~4岁的孩子辨认图形时,以配对容易,指认次之,命名难。这个年龄段掌握以下8种图形自易到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我们的课程教案是与美国的×××同步进行的!”这位老师似乎认为只要提出美国×××来我就会哑口无言了。其实,我去美国探亲时早已观摩过这个品牌的早教中心的课程了。对于那里的老师如何与家长、孩子互动进行教学,我是一清二楚的。
听到我的不满声,老师没有再说什么,而是继续下一个教学内容。就这样,45分钟的课匆匆结束了。其实,认图形已经上了3次课,今天是后一次。
“唉!就这样的教学质量还收那么多钱!”我心里别提多窝火了!
铭铭这时拉着我要去育乐室玩,我就和孩子一起进去了。这里所有的大型玩具铭铭几乎都会玩了,看到有很多的孩子不会玩,铭铭的表现欲就膨胀起来,一个一个地比试。突然,我看见铭铭用手捂着“小鸡鸡”处。“糟糕!我们马上去卫生间!铭铭,憋着!我们赶紧上卫生间哗哗!”说着,我拉起铭铭就往外跑。
“小姐,请问卫生间在哪儿?”我焦急地问。
前台的工作人员指了指门外。“啊,这里面没有卫生间?”我十分诧异,汗顿时下来了。“我们没有穿鞋怎么去呀?换鞋来不及了!”这里有一项规定,进活动室不能穿鞋,必须穿上袜子。我们来时已经将鞋脱了换上袜子,现在来不及去穿鞋。这时,前台工作人员用嘴朝外努了努。哦!原来在大门口摆着一些大拖鞋。“这怎么穿?交叉感染谁负责!”我自言自语地说道,急忙拉着铭铭穿着袜子往外跑,跑到半路碰到这个亲子中心的一位女工作人员。
“小姐,请问卫生间在哪里?”
“一直往前走!”她边走边回答。
我拉着铭铭一直往前跑,就要撞到墙了,可还是没有看到卫生间。
“铭铭,千万不要哗哗呀!”我一边跑一边不忘嘱咐孩子。
“先生,请问卫生间在哪里?”
“你往回走,就在电梯对面!”这位男士指给我们。按照这位先生的指引,我们终于找到了卫生间。
这是写字楼的公用卫生间,地上湿漉漉的,我顾不上只穿着袜子,急忙拉开写着×××(指这个亲子中心)专用的木门。一看小小的马桶圈上满是流淌的尿液,我急忙又拉开旁边的厕所门,解开孩子的裤扣,铭铭的尿马上就滋出来了。
“哎呀!这孩子憋得可够呛!”旁边一位女士感叹道。这时,我和铭铭的袜子上都沾上了尿液。
我家铭铭早已不用纸尿裤了,有了大小便会及时告诉大人。这次来之前,孩子已经在家里尿了,我想去了早教中心上完课再尿一次就可以了,谁知道这个早教中心没有卫生间呢!我带着铭铭走了回来,看着我和孩子沾满尿液的袜子,终于忍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向前台的工作人员质问道:“你们号称国际知名早教中心竟然没有卫生间,太不像话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上公共卫生间,使用公共马桶?”
“我们没有卫生间,你女儿报名时应该知道的!”前台小姐不紧不慢地回答。
“我女儿报名还要检查你们的卫生间呀!再说,你们应该事先说明呀!”
“你就应该给孩子穿上纸尿裤!”前台小姐也不示弱。
“我的孩子早已经会控制大小便了。如果要大小便孩子能马上告诉我们,很少尿裤子。再说,这么热的天,我为什么给孩子穿上纸尿裤?”我生气地说。
“我们就是这个条件,不行我们给你转到古北早教中心吧!”
“嘿,你这是什么态度!我家就住在附近,你却让我大老远地跑去古北,有点儿太差劲了吧!再说,你们也没有因为这儿条件差就少收费呀!”我大声地质问。
于是,我又开始对他们的教学内容提意见。这时,一位后面的工作人员请我到他们的办公室去谈(可能怕其他家长听到影响他们的生意),还说他们的一位总监在电话里要与我谈谈。时间已经5点半了,看着孩子和我沾满了尿液、需要清洗的双脚,我断然拒绝了。取回儿童车,脱掉沾满尿液的袜子,没有办法,我只能直接穿上鞋子而孩子则光着脚坐在车上,祖孙俩就这样狼狈地离开了这个所谓国际品牌的早教中心。
由此我想告诉家长们,给孩子选择早教中心,一定要看该中心的教学内容以及所有的设施,是否符合婴幼儿发育的特点以及卫生要求。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新兴行业,早教应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但是目前我国早教中心的老师多是“近亲”培养,都不是专业教育者。我国的幼儿教育是指3~6岁的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院校是没有0~3岁早教专业设置的。同时,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之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而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收费标准不一,未经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等,也没有人对它的从业资质提出要求。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教育部门、工商部门都难以追究其责任。
1岁8个月
巧对孩子挑食、偏食的行为
有位妈妈这样问我:“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可是体重还不到12公斤。他特别挑食、偏食,我们为了让他好好吃饭想尽办法做他喜欢吃的饭菜。可是,他不但不长个,反而越养越瘦,体质还特别差,隔三岔五地生病,我很着急。这可怎么办呀?”
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十分焦虑的家长提出类似的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大约有44%的1~7岁孩子会出现偏食或者挑食的问题。挑食、偏食已经成了影响孩子发育的拦路虎。
偏食和挑食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儿童时期消瘦可导致成年期身高损失1%和智商降低5%~11%。一个人营养不良将损失他一生中创造的生产力的10%,造成GDP的损失高达2%~3%。”
孩子每天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水,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足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和体格发育,导致免疫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尤其会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并导致精神发育迟缓,给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造成极大的损害。一旦孩子发育不良,以后追加生长是十分困难的。
对于挑食、偏食的问题,我自己也是有亲身体验的。由于小王休息,铭铭的饮食起居基本上是我来管。铭铭逐渐长大,表现出的挑食、偏食问题让我大伤脑筋,他不但对饭菜挑三拣四,而且注意力还不集中,一边吃饭一边玩。几次告诫后,他仍然嬉皮笑脸不改正,有一次气得我伸出手想打他。当手伸到半空时,我考虑到这种做法不对,于是手就重重地砸到他坐的餐桌椅上,吓得他一激灵,顿时老实一会儿。可是好景不长,不一会儿,他就故技重演。
说实在的,为了养成铭铭良好的进餐习惯,杜绝挑食、偏食的坏毛病形成,在铭铭很小的时候,我就制订了不少的防范措施。自从添加辅食以来,我特别注意食品多样化的搭配、良好的就餐环境以及告诫家中成员在孩子面前要起到表率作用。没有想到孩子1岁半以后,随着他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有了自己的食品和口味的喜好,他不但变得挑食,而且吃饭也越来越不专心了。
为了防止铭铭吃饭时走动玩耍,每次吃饭我都让他坐在餐桌椅上。我还特别规定全家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看书或报纸,尤其对女婿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女婿因为工作繁忙,白天顾不上看报纸,常常利用吃饭的时间,一边吃饭一边将报纸的大标题浏览一遍,需要重点看的吃完饭后再仔细地看,以节省时间(这可不是好习惯,不符合进餐的生理卫生要求)。
铭铭每顿饭菜都有荤有素,干稀搭配,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各占一半,面食和米饭每天各一顿,而且面食还做成不同的花色和品种(我是北方人,比较擅长做面食)。上午和下午加餐只是水果和配方奶,而且也不过量,其他零食是没有的。
按道理说,这样的饮食安排应该能够引起铭铭吃饭的兴趣,但是每次吃饭铭铭还是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特别喜欢吃白米饭,不爱吃青菜,尤其不爱吃含纤维多的蔬菜。只要是他认为没有吃过的(其实这些蔬菜都给他吃过,不过从前都弄成菜碎、菜泥等)、不“顺眼”的蔬菜,一律被他排斥在外。即使他将这些菜吃到嘴里,也是含着不往下吞咽,在腮帮子那里鼓着一个大包。吃面食,如果是饺子、包子等他就特别喜欢吃,如果吃馄饨他就拒绝。其实馄饨和饺子都是面粉包裹着馅料的食品,只不过一个有汤水,一个没有。他也不喜欢单纯吃肉(不管是畜肉还是禽肉),但做到馅里就没有问题。鱼还要看是什么鱼,也要看怎么做的。我喜欢给他买龙利鱼柳、三文鱼和银鳕鱼,主要是考虑它们没有鱼刺或者鱼刺极少好剥出,吃着安全而且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DHA。鱼一般用少许生抽腌制后蘸着鸡蛋面包渣,锅里涂一点儿油,微火煎熟。蘸着番茄沙司他就爱吃,如果不让蘸番茄沙司他就吃得少。考虑到油煎食品和番茄沙司(添加剂比较多)不能经常吃,我就换成其他海鱼清蒸或者炖熟给他吃,他就不太喜欢,但是还可以接受。如果虾仁裹上面包渣油炸他就喜欢吃,如果与青菜同炒,他就不吃……因此,每天为他吃什么饭菜让我绞尽脑汁。
吃饭时,因为坐在餐桌椅上限制了他的活动,于是他就开始玩餐桌椅上配制的玩具。我把这些玩具拿走后,他就开始玩菜盘、勺和叉子。如果我把这些餐具拿走,他就玩双手,或者玩吃饭掉下的米粒和菜渣,反正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双手闲下来。要不然,他的眼睛就四处巡视,注意力全然不能集中在饭桌上。当我批评了他,他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玩起来。
孩子挑食或偏食的原因
(1)孩子1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处处显示“我”的力量,加之进入反抗期,所以他可能因坚持自己的意愿,而在吃饭问题上显示出“挑食”“偏食”。
(2)遗传导致的个体差异。这是指儿童的味觉敏感度或感知觉功能存在个体差异,如对苦味敏感度较低的孩子容易接受更多的蔬菜和水果。
(3)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饮食喜好也不同,因为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胃口自然也不好。
(4)早期喂养错误。过早添加辅食或非母乳喂养均可能使孩子偏食,尤其是过早让孩子吃味道香甜、富含矿盐和味精的食物。
(5)教养环境。有的孩子因为娇生惯养,喜欢吃什么食物,家长就给买什么食物,零食一大堆或甜品太多,导致正经吃饭时没有食欲。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6)家庭的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影响。
家中没有制订规律的用餐时间表。
对孩子的食量期待过高或者没有耐心,尤其是当孩子吃一种新的食物时。
用餐时,边吃边玩或边看电视分散孩子吃饭的注意力。
父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的家长对某种食物的偏好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家长不喜欢的食物就不吃,又或者家长言谈举止中吐露出不喜欢某种食品。这些都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作用,造成孩子也偏爱或不喜欢某种食物,使得孩子失去了品尝多种食物的机会。1岁以内是孩子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要多让孩子品尝各种食物,帮他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父母的烹饪技术确实不高,引不起孩子吃的兴趣。
吃饭时,父母常采用劝说、奖励、训斥或强制手段,使孩子情绪不佳,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味道的选择。
父母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带至饭桌。
父母忽视了同龄小朋友及电视广告对孩子的影响。
在别人面前挑剔孩子的偏食行为,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偏食更加严重。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尤其是母亲。平时,母亲喂养比较多,因此母亲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7)疾病原因。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锌、铁、铜等,造成孩子的食欲减退。另外,寄生虫的感染,严重的营养不良,也会使孩子的食欲受损。
(8)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如红霉素、铁剂等。
纠正挑食、偏食的方法
(1)孩子出生后,家长要注意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将饮食安排得营养全面,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对某些食物的喜好和厌恶,做出不挑食、偏食的表率。
(2)按时添加辅食,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添加辅食后,尽量让孩子品尝各种味道、口感的食物,扩大食品的种类。帮助孩子获得各种味道的生活经验,鼓励孩子进食各种味道的食品。1岁以内,孩子的辅食要做到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1~3岁的孩子少用或不用味精、鸡精、糖精、色素等调味品。孩子应少吃油炸、烤、烙的食物,少喝含糖高的饮料。总之,孩子的饭菜要做到形状多样、软硬适宜、颜色鲜艳、口味清淡,即色、香、味俱全,引起孩子进食的兴趣,并尽量减少不当食品和零食的摄入。
(3)如果孩子的挑食、偏食是出于孩子反抗期中要表现自我、满足好奇、要去探索,家长要善于引导,转移孩子的兴奋点,使孩子能够顺利进食。
(4)对于孩子喜好的食品,在纠正挑食或偏食的时候,要尽量少给或不给。不要强迫孩子吃他不喜欢的食物,或用他喜欢的食物作为奖励,这样反而强化了他的这些坏习惯。挑食或偏食要慢慢地纠正,例如,可以一段时间不给他喜欢的食物吃,或者将他不喜欢的食物换个花样,鼓励他进食。当孩子能够吃他不喜欢的食品后,要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愿意做第二次尝试,逐渐改变原来的不好习惯。
(5)进餐的环境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在纠正孩子挑食或偏食的过程中,切忌简单粗暴,以免造成孩子对他不喜欢的食物更加厌恶甚至拒绝进食的情况。
(6)如果是因为疾病引起,要及时针对疾病给予相对应的治疗。
我作为一个儿科医生,对于营养学也有一定的研究,而且从铭铭很小的时候,我就注重他良好的饮食行为的培养,所费之力不可言轻。为什么铭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记得我刚工作看门诊的时候,很少有家长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就诊的,除非孩子确实有病理情况而食欲下降的,反而听得多的是自己的孩子每次吃饭都像小饿狼一样争抢着吃。通过我对铭铭和其他独生子女出现的挑食拣饭和不好好进食,以及我对一些多子女家庭孩子们进餐的观察,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环境中,生存的所有需求不用争取均能获得满足。但是,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惰性,如果生存中不需要通过竞争就能获得需求的话,人就不会做进一步的努力而满足于现状。孩子也是这样的,因为什么时候家里都会满足他的需求,孩子饮食无忧,就会出现挑食拣饭这种情况。而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发生偏食、挑食的情况极少,而且自我服务的本领都很强。
我想对于孩子吃饭问题也要引入“鲶鱼效应”的观念,于是我经常邀请其他独生子女到家中来就餐,这样孩子们就会争抢着吃饭,因此铭铭每次吃得都不错。我想铭铭上了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小朋友们一块吃饭,他吃饭的不当行为就会纠正得更好。当然,我现在仍然需要对他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的小外孙子恒恒的身上。恒恒在2岁以后也存在着挑食、偏食的行为,不过当时并不严重,可到了3岁以后他表现得就越来越严重了。例如,他原来很喜欢吃鸡蛋,后来演变成拒绝鸡蛋,也不吃绿色蔬菜和凡是他看着不“顺眼”的食品。为此,我大伤脑筋。
托儿所小班的金老师针对孩子入园以后挑食和偏食的行为,与一些热心的妈妈精心策划了一场生动的表演课。金老师利用微信群给我们发来了微信和相片:“今天妈妈故事团的‘们’给孩子讲述并表演了故事《挑食的小花猫》。孩子们看后都表示自己以后不挑食,要样样食物都吃。请家长在家关注一下哦。在幼儿园,孩子挑食现象或许好一点儿,只有个别孩子流露出不喜欢吃蔬菜,大多数孩子还是样样都吃的,不过据说在家就不一样了。家长可以借此活动引导孩子不挑食,如有需要告知我们,我们会配合的。”金老师还说:“大家可以把孩子以前不吃的,但是现在吃了的吃饭照片用微信发给我,我们可以在集体前表扬孩子。”同时,金老师又说:“孩子们都表示自己不挑食!吃的时候,妈妈们可拍照并引导哦!帮助孩子们慢慢在行动上也不挑食。”
结果,家长反馈的微信都表示孩子们在家表现得很好。女儿在给金老师发的微信上说:“恒恒在小花猫故事的鼓励下终于开始吃蛋清了。”并发上了恒恒吃鸡蛋清的照片。下午我接小外孙子回家时,恒恒骄傲地抬起头来:“姥姥,你看!”原来他额头上贴着2枚红色小星星贴画。我故意表现得很惊讶:“哟!恒恒又受表扬啦?”小外孙子高兴地说:“因为我在家开始吃鸡蛋了,不像小花猫那样挑食,所以金老师、小项老师和大金老师表扬我了,就给我贴上小星星了!”然后他很小心地按按贴画,唯恐掉下来。看来活泼的教育方式,孩子会很高兴地接受。
不过,纠正孩子挑食拣饭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进行,因为孩子每接受一种新食物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妈妈与孩子偏食行为打“持久战”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给孩子补充缺失的营养素。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孩子恢复膳食平衡,限度地减少挑食、偏食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1岁8个月
铭铭便秘了
每天早晨吃完奶后大约10分钟,就到了铭铭大便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养成在早晨固定时间大便的习惯,我可没少费力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铭铭基本上能够在早晨吃完奶后的短时间内大便,因此他还没出现过便秘的情况。
这次由于我外出讲课,每天早晨是由女儿负责孩子的洗漱和排便。等我讲课回来,女儿告诉我,铭铭星期六和星期日早晨都没有大便。每次只要让他坐在马桶上,他坐不了一会儿就要下来跑出去玩,根本没有心思解大便,而且下来之后坚决不再坐马桶。女儿拿他没辙,只好随他去。
考虑到铭铭已经2天没有大便了,而且不停地放屁,臭气熏天,因此今天无论如何也必须让铭铭大便,否则滞留的大便会越来越干燥,孩子再想排便会非常困难。而且大肠会不断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导致大便中的有害物质被机体重新吸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
今天,铭铭吃完奶后就要拉“臭臭”。刚坐在马桶上,就看见铭铭开始使劲儿了。小脸因为用力涨得通红,小嘴向两侧使劲儿地咧着,双眼都挤出了泪水,但是大便就是解不出来。我觉得铭铭的大便已经到肛门了。可能是因为干燥的大便太粗、太硬,肛门撑得十分疼痛,铭铭疼得大哭,说什么也不大便了,身子打着挺儿要求站起来。这怎么行!于是,我又按住他,让他坐在马桶上。
这时,女儿在旁边说:“这两天他吃的菜也不多,就爱吃西红柿炒鸡蛋,小油菜、芹菜、萝卜、苋菜几乎不怎么吃。估计这次便秘也与吃菜少有关。”
我对女儿说:“你怎么不给孩子做一些带馅的包子和饺子呀!”
“我哪有工夫!我除了带他外出找小朋友玩,还要工作呢!小张又不会做北方的饭菜!”女儿也一顿牢骚。
看着铭铭想使劲儿又不敢使劲儿、号啕大哭的样子,我心疼极了,于是决定使用我在医院常用的方法:用消毒好的棉签蘸着消毒好的植物油刺激肛门,看看铭铭能不能解出大便。我让女儿和女婿帮着我把铭铭放在一张垫好毛巾的床上,并让他侧身躺好。但是,铭铭打着挺儿不让我用棉签刺激肛门,哭声震天动地的,嘴里还大喊:“姥姥不要!姥姥不要!”结果坐回马桶上还是解不出来。
这招不灵,我又让女儿和女婿帮忙将半软的肥皂条削成孩子小指粗细,准备塞进肛门里。这次,铭铭哭得更加声嘶力竭,几乎要断了气似的。女儿在旁边不停地安慰着铭铭,自己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由于她心疼铭铭,便不停地说:“妈!您轻一点儿!轻一点儿!”因为肥皂条一直塞不进去,我憋着火说:“要不然你塞塞试试?”“妈,我哪儿敢下手呀!您不是医生吗!”
孩子一边哭一边扭动着身躯,我还是塞不进肥皂条。肥皂条太软,顶在肛门的大便又太硬,于是我只好拿出后一招——使用开塞露。由于我看到铭铭近来不太爱吃蔬菜,唯恐他大便干燥,我提前买下2个婴幼儿用的开塞露准备着,没想到今天派上了用场。于是,我打开开塞露的盖子略微挤出一点儿油来,涂抹在铭铭肛门处以达到润滑的目的。然后,我将开塞露一端的细管插进铭铭的肛门。在我插的时候,铭铭又是一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声。女儿在一旁直哭,也不敢看。只有女婿牢牢地把住铭铭不断挣扎的身躯。我挤进药液后,将开塞露细管继续留在铭铭的肛门里,这是为了堵住肛门让药液继续渗透进去。这时,铭铭大喊:“铭铭要拉!”女婿问我是不是可以拔出开塞露让他拉大便。“不行!这是因为药液进去刺激直肠,促使他有便意的。如果这时让他拉大便,只能拉出药液来,还是继续堵几分钟。”不一会儿,铭铭也安静了。大约一共堵了有10分钟,女婿才抱着铭铭来到卫生间。坐马桶之前,我拔出开塞露的管头。铭铭坐在马桶上一使劲儿,只听见马桶里“咚”的一声,大便解出来了,紧接着又很顺利地解了不少大便。这时,铭铭挂着泪水的脸上笑开了花。
“姥姥!拉出臭臭了!”
“谁让你不吃蔬菜,不好好拉大便呢!刚才姥姥用药,你的小屁屁疼不疼呀?”我问铭铭。
铭铭说:“疼!”
“以后吃不吃蔬菜呀?”
“吃!”铭铭不假思索地回答。
“以后如果贪玩不肯拉大便的话,姥姥还是要用开塞露的。”
女儿在一旁说:“妈,还多亏了您在,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不敢给他使开塞露呀!我下不了手!”
“你妈我就下得了手?我也心疼孩子呀!但如果这次不让他拉了,以后再拉就更困难了。这是为了孩子好,有什么不敢下手的!”说着我话锋一转,“孩子发生便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女儿急忙赔着笑脸回答:“是!是!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着女儿殷勤讨好的表情,我不再说什么。孩子大便后清洗了小屁屁,我看见铭铭的肛门红肿,于是我在肛门四周涂抹上少许臀红膏。
之后,我每天又用半个切成片的心里美萝卜和一个削成块的梨(一定要带梨核),煮水给孩子喝,保证每天的蔬菜和水果的量,让他定时大便,铭铭的大便就恢复正常了。
便秘及其形成原因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大于2天),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的情况。
孩子发生便秘的原因很多,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长喂养不当。
膳食成分不当。给孩子进食大量的蛋白质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或者补充大量蛋白粉,而较少进食含有碳水化合物的谷类食品,造成肠道细菌分布和种类发生改变,致使肠道发酵过程减少,大便呈碱性而干燥。
过量补充钙剂。这会造成钙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使得大便中含有大量的不能溶解的钙皂,也会造成便秘。
食品中膳食纤维过少。一些孩子偏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和水果,又或者用水果代替蔬菜,使得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减少,也会发生便秘。
有的孩子食物过于精细,尤其是1岁以后的孩子还吃泥状食品或者细碎的食品也会造成便秘。
吃配方奶粉的孩子,家长将配方奶粉冲调的浓度过高,造成肠道渗透压高,又不及时补充水分(正常应该2次奶之间喂一次水),造成大便干燥。
提前喂食鲜牛奶。鲜牛奶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分子大,其中酪蛋白所占比例高达80%,与胃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酪合物,引起大便干燥。
(2)生活环境不稳定。孩子经常换生活环境或生活不稳定,使他的生活不规律,很难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生活习惯没培养好。孩子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难以形成或者不能形成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而引起便秘。另外,孩子因为贪玩憋住大便,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4)药物原因。长时间使用泻药、补铁药、抗惊厥药、利尿药、抗胆碱能药、抗酸药物,会使肠蠕动减少而致便秘。
(5)疾病原因。一些疾病造成肠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导致便秘,如佝偻病、呆小症、皮肌炎、先天性肌无力等。交感功能失调也会造成腹部肌肉无力或者麻痹而引起便秘。
(6)生理异常。一些孩子先天生理异常,如巨结肠、肛门裂、脊柱裂、肛门或直肠狭窄、肿瘤等,都可以引起便秘。
(7)心理因素。突然环境或生活习惯改变、受到意外精神刺激、去陌生的地方、初去幼儿园、换保姆或看护人等产生的紧张焦虑等,都可以造成便秘。
便秘的治疗
(1)找出病因。如果是疾病或用药不当引起的,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病及合理用药。如果是膳食成分不当引起的,就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品种,多补充水分和膳食纤维含量多的食物,如蔬菜和谷物(包括适当的粗粮)。另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摄入,及早进行定时排便的训练,不要打乱孩子的正常生活规律。
(2)大便前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摩腹部,刺激肠蠕动。
(3)用消毒好的棉签蘸着消毒好的植物油轻轻刺激肛门,或用肥皂条、甘油栓(1.33克)、开塞露(5毫升,内含山梨醇、甘油或硫酸镁)塞肛。不过,此法不能常用,以免形成依赖性。
(4)因为便秘形成的肛裂,轻症可以用加上黄连素的温水坐浴,坐浴后肛门涂上少量金霉素软膏,保持局部清洁。重症需要请医生处理。
如何预防便秘
(1)尽量保证孩子生活的规律,逐渐训练和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良好习惯。
(2)多做户外运动。
(3)每天直接饮白开水600~700毫升。
(4)保证每天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5)适当地添加粗粮,薯类食物不要过度精细。
(6)避免高蛋白饮食,2岁前好吃配方奶,鲜牛奶只能少量添加。
1岁9个月
巧做营养餐,让铭铭
爱上蔬菜
铭铭不爱吃蔬菜,总说“妈妈,这个菜有点儿难”,然后就不吃了。几次斗智斗勇,我们都败下阵来,全家人都很着急。真是个顽固的小家伙!我知道铭铭一直爱吃各类面食,就开始钻研如何把蔬菜悄无声息地加入他的三餐中,让他重新爱上吃菜。突破是从早餐开始的,铭铭非常喜欢这款色、香、味兼备的三丝牛奶蛋饼。
三丝牛奶蛋饼
材料:生鸡蛋2个、牛奶150毫升、南瓜50克、西葫芦50克、胡萝卜50克、全麦面粉50克、生粉2小勺、橄榄油少许。
做法:
1.南瓜、西葫芦、胡萝卜洗干净,刮成细丝,放在一边备用。
2.鸡蛋打成蛋液,加入牛奶、全麦面粉、三色蔬菜丝、生粉,调匀。
3.在平底不粘锅内加少许橄榄油,油温后,加一大勺蛋饼液,摊成薄饼。一面煎成金黄色后翻过来再煎另一面,两面皆熟即可出锅。
上述食材总共可摊3张蛋饼,恰巧够一家人早餐享用。
美食心得
三丝牛奶蛋饼两面煎成金黄色,橙色、淡绿色和红色的蔬菜丝若隐若现,看上一眼就已经深深吸引铭铭的目光,再加上刚出锅时屋里弥漫着牛奶和鸡蛋浓郁的香味,引得铭铭主动要求坐到餐桌椅上。三丝饼外焦里嫩,入口微甜。如果蘸上一点儿红红的番茄沙司,更让铭铭“爱不释口”。
营养分析
(1)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占全蛋的12%,其氨基酸的组成与人体需要为接近,营养价值,优于其他动物蛋白。蛋黄中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而且种类较为齐全。
(2)胡萝卜。胡萝卜俗称“小人参”,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此外还含较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胡萝卜用油做熟后,其中的β-胡萝卜素在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可达90%。维生素A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保护视力,维持皮肤健康。
(3)南瓜。南瓜营养成分较全,营养价值也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果胶、可溶性膳食纤维、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同时也是高钙、高锌、高铁、低钠的食品。南瓜中的果胶,可以吸附、黏合与消除人体内的细菌及其毒性物质,保护消化道黏膜,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叶黄素是构成视网膜黄斑的重要物质,具有强抗氧化作用,保护视网膜不受蓝光的侵害。黄斑中叶黄素的含量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对眼睛的保护作用也就越强。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叶黄素,南瓜是人体摄取叶黄素很好的来源。
(4)西葫芦。西葫芦含有的能量不高,但是可以提供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具有生理活性的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物质,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润肤的功能。另外,西葫芦中还含有一种干扰素的诱生剂,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
(5)牛奶。牛奶是营养丰富、价值高的天然食品。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为3%,还含有丰富的乳糖、脂肪及各种矿物质,是膳食中主要的钙来源。将牛奶加入三丝饼中,不但使饼增加了奶香味,而且做出的三丝饼暄松、绵软、可口,易于孩子咀嚼、消化、吸收。
(6)全麦面粉。小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是提供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做三丝饼时,好选择含有一定麸皮的全麦粉,因为这种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尽量不用高筋的精白粉。另外,选择时注意面粉袋上要有QS标志,以及不加增白剂的著名厂家的产品。
(7)生粉。为了增加蛋饼液黏度,可适当添加生粉。
如果再配上小米粥,这将是一餐营养丰富、蔬菜多样、粗细混合、干稀搭配的绝佳早餐。
鸡毛菜鲜贝粥
材料:粳米50克、鸡毛菜50克、鲜贝6~8粒、盐1克、橄榄油少许、芝麻油少许。
做法:
1.选择细嫩、新鲜的鸡毛菜洗干净,放在一边备用(不能提前切好蔬菜,否则会流失大量水溶性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2.鲜贝泡在净水中,洗干净,撕成细丝。
3.粳米洗干净,加500毫升水(不能中途添水),滴上3~4滴的橄榄油(煮出来的大米粥会更好吃)。大火烧开锅后,小火慢煮。
4.当米酥烂,粥汤黏稠时,即刻剁碎鸡毛菜与鲜贝丝同时入锅。粥锅烧开后,为保持鸡毛菜的嫩绿和营养以及鲜贝的嫩滑,略煮片刻就离火出锅,然后放上少许盐。如果为了增加粥的鲜香味,可以再点上几滴芝麻油。
美食心得
煮好的鸡毛菜鲜贝粥黏稠润滑,香味扑鼻。在餐桌灯照耀下,乳白色的米晶莹剔透,与鸡毛菜的绿叶像绿白相间的翡翠泛波在半透明的粥汁中,其中还点缀着肉色的鲜贝丝,漂亮极了。铭铭非常喜欢吃这款粥,不一会儿一碗粥就进了他的肚子。
营养分析
(1)粳米。粳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之一,营养价值颇高,是提供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粳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组合配比合理,是人体摄入B族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米粥是有助于幼儿消化吸收的营养食品。
西红柿面
材料:小麦面粉500克、西红柿300克、橄榄油10克、小鸡蛋1个、石膏点的豆腐50克、虾皮10克、盐1克、葱白末、香菜末少许。
做法:
1.西红柿洗干净,用开水烫后去皮、去子,放在食品加工机里打成西红柿浆备用。
2.小麦面粉用西红柿浆和面,揉成面团,再用小压面机压成孩子爱吃的细面条,后按照每顿吃的量将面条分成几份。留取一份,其余的各放在密封袋里放到冰箱冷冻室速冻储存,预备忙时给孩子做饭用,十分便利。
3.虾皮挑选干净,如有盐要冲洗掉,备用。
4.锅中放少许橄榄油,油温后炝葱白、虾皮爆出香味,关火,留为作料备用。
5.小锅中放入水烧开后,加入一份西红柿面,待水沸腾,加入切成1厘米大小的豆腐块。当面条熟时,打入零散鸡蛋花,关火拌入佐料,调好咸淡味,撒上香菜末即可出锅。
(2)鸡毛菜。鸡毛菜又叫小白菜、青菜、油白菜,是上海地区人们喜欢的一种深绿色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视黄醇、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多种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并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能够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3)鲜贝。鲜贝肉质嫩糯,味道特别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糖以及微量元素、矿物质、核黄素、尼克酸等,为海鲜中的。
美食心得
这碗色彩鲜艳的阳春面营养丰富、又香又好吃。洁白的豆腐像一块块白玉镶嵌在又细又薄的粉红色面条和淡黄色的鸡蛋花中。碧绿的香菜末和焦黄的虾皮点缀在上面,葱香味还不时飘过来,顿时令孩子食欲大增。食品加工机和家庭用小压面机还可以做其他种类的蔬菜面条。
营养分析
(1)小麦面粉。参见前面的“全麦面粉”。
(2)西红柿。西红柿含有20多种胡萝卜素,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等,其中番茄红素占80%~90%。番茄红素是一种比β-胡萝卜素功效更强的抗氧化剂。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因此溶于油中易被人体吸收。
(3)鸡蛋。参见前文。
(4)豆腐。豆腐是一种高蛋白质、高矿物质、低脂肪的营养食品。豆腐中的植物蛋白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动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另外,石膏点的豆腐的含钙量也很高。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
(5)虾皮。虾皮的营养极其丰富,所含蛋白质高于鸡、鸭、鱼、蛋、奶。虾皮的矿物质含量高,其中钙含量,是婴幼儿摄取钙质的好来源。虾皮的碘含量也十分丰富。挑选虾皮时,好要生晒的、无盐的优质虾皮,因为其鲜度高、干燥适度。
1岁9个月
我不给铭铭吃外面卖的面包、饼干和蛋糕
一些妈妈喜欢去面包房或糕点铺给孩子买一些蛋糕、起酥面包、饼干、各种“派”作为早餐的主食,再配上在超市购买的火腿肠和一杯热奶,就轻松地搞定了孩子的一顿早餐。也有的老人早晨遛弯儿顺路带回了刚出锅的油条、薄脆、麻花作为早点让全家享用。孩子喜欢吃,大人也满意。
为了不让孩子随便到小店去买零食,一些妈妈去超市为孩子选购了膨化食品、薯片、虾片、果脯、水果干、各种口味的话梅以及各种奶糖、水果糖、巧克力糖等零食。天气热了,妈妈又很上心地在家里的冰箱中储存了冰棍(雪糕)、冰激凌、可乐等各种冷饮。
在我的博客和新浪的育儿答疑上,不少妈妈向我讨教如果安排孩子三餐的饮食,问我每天都给铭铭做什么吃的。说实在的,自从添加辅食以来,尤其是铭铭1岁以后,我从来不去糕点铺或面包房给铭铭买面包、蛋糕、蛋挞、饼干吃,也不给孩子买火腿肠吃。我也拒绝给孩子买冰棍、冰激凌吃,更别提各种饮料了。因此,至今铭铭也不知道冰激凌是什么味道。我倒不是在乎这些食品不卫生、油腻或冰凉,容易伤孩子脾胃,主要是因为这些食品含有大量的反营养物质。
反营养物质
什么叫反营养食物?反营养物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食物生产、加工过程中残留或加入的一类物质。如果这类物质的摄入量高,不仅妨碍营养吸收,而且会增加慢性病的危险,降低人类的寿命。
反营养物质与天然食品中的单宁、多酚、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硫甙类物质、某些生物碱等天然抗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因为这些天然抗营养物质虽然有妨碍某些营养素吸收的问题,但它们本身也有一些好的作用,往往也会被看作食物中的保健成分。只要膳食调配得当,这些物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粗粮、豆类和蔬菜中的单宁、多酚、植酸都会妨碍矿物质的吸收,但它们也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都有帮助。只要另外在膳食中适量增加一些动物性食品,再增加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就能弥补这些物质造成的铁、锌等元素吸收不足的问题。
反营养物质的种类
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反营养物质很多,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抗生素、杀虫剂、汽车尾气和粉尘中的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等。食品添加剂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使食物颜色鲜艳、耐储存,改善食物的品质。目前纳入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近2000种,23类,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漂白剂、着色剂、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营养强化剂等。另外,像日落黄、胭脂红和焦糖色素等都是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色素。可以说,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几乎无所不在。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正确使用这些食品添加剂,单一吃某种工厂生产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危害并不大。但是,一次吃多种的加工食品,或者长期吃这些经过工厂或者食品店生产的加工食品,那么累积起来进入机体的反营养物质的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对婴幼儿来说,肝脏和肾脏还发育不成熟,这些反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在肝脏中分解或通过肾脏排毒。这些物质大量蓄积在体内就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影响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个子矮小和智力落后。而且孩子正处于口味发展的敏感期,往往为了追求食物的口感和新奇而不管食物好坏照单全收。
常见反营养物质
我并不反对使用食品添加剂,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离不开这些添加剂,例如蒸馒头时使用的发酵粉和小苏打粉,酱油和醋里面为了保鲜的防腐剂和调味剂,乳品厂生产酸奶时添加的益生菌、增稠剂、防腐剂、甜味素……但是,一定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少选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对于婴幼儿来说,更应该杜绝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一些妈妈喜欢给孩子买特别松软的面包和蛋糕,认为孩子乳牙出得不多,适合吃松软的食品。岂不知这种面包和蛋糕是使用了一种品质改良剂,让面包和蛋糕更柔软、弹性更高,放置三四天其松软品质也不会改变。而且这种改良剂会使面包体积增大2~3倍,妈妈看着喜欢就愿意买,商家更高兴。
品质改良剂是一系列添加剂的总称,基本的包括乳化剂、增筋剂、防霉剂、泡打粉(含铝)等。改良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没有危害。不过,近来的质检中发现,有的商家在品质改良剂中添加违禁的溴酸钾,虽然该物质能起到增白、强筋、增加弹性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癌症。同时,面包和蛋糕中还添加了反式脂肪酸,甚至甜味剂、各种人工香味剂、合成色素等,尤其是香酥菠萝包、牛角包中的含量较多。蛋糕大部分会用人造黄油,即反式脂肪酸。同样,饼干、冰激凌和冰棍都存在这些添加剂。如果按照国家标准使用这些添加剂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就会发生严重的危害。
有一位2岁孩子的家长这样问我:“我的孩子不爱喝配方奶,就爱喝×××乳饮料,现在管不住,可怎么办呢?”
我说:“谁给孩子喝的口?既然知道这种饮料没有什么营养,当初你还给孩子喝!现在养成了孩子的这种饮食爱好,再想纠正已经很困难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当初就是想给孩子尝尝,再说现在就一个孩子,比较依孩子的要求。谁知道现在孩子要喝,不给他就哭,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宠着孩子,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喝了,结果现在一天得喝七八瓶。可是,配方奶他一点儿都不喝,个子和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都小很多。”家长也感到十分内疚。
仔细想一想,主要责任都在家长身上,所以我一贯主张“让孩子的饮食回归到妈妈做的饭菜上”。
铭铭吃的酸奶是我自己用酸奶机制作的,铭铭吃的面包是我自己用面包机做的,铭铭喝的豆浆、紫米糊、玉米汁、南瓜汁是我用豆浆机做的,铭铭吃的卤肉是我自己卤制的。我买的面粉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标准粉(内含有15%的麦麸),而且全家吃的面条都是我买的小压面机自己压制的。有的人可能认为我退休了有工夫,其实非也,我每天的工作也很多,包括上网解答全国各地爸爸妈妈提出来的问题,完成杂志社、出版社的约稿,还要到全国各地讲课。如果我外出讲课去,负责生活的阿姨就完全接管下铭铭的饮食(我临走之前都做好安排)。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就可以熟能生巧,就会毫不费力气地全部搞定。
CHAPTER 22~24个月发育
和养育重点
1岁10个月
我和铭铭一起玩橡皮泥
为了进一步训练铭铭的动手能力,有心的女儿给铭铭买了全套的橡皮泥玩具:各种颜色的橡皮泥,还有压面机、各种形状的模具、小盘子、小刀子(塑料的)、小勺子、小叉子、小擀面杖、小剪子(塑料的)等。平时只要女儿有空闲的时间,准保与铭铭一起玩“过家家”,其中玩橡皮泥的时候居多,因为这是铭铭喜欢的游戏之一。
玩橡皮泥确实是一项非常好的益智游戏。五颜六色的橡皮泥通过孩子亲手操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捏制成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且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结果,而且孩子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诸多感官和大脑去观察、接触与不断地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正因为大多数的孩子对玩橡皮泥十分感兴趣,因此玩起来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且百玩不厌,这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有意注意的发展和坚持性等优良品质的提高大有好处。玩橡皮泥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而且双手的动作会越来越灵活,手眼动作会更加协调。孩子喜欢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进行混合,说不定你还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潜在的色彩搭配的艺术家呢!如果小朋友们一起玩,孩子还能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这将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当孩子看到亲手制作的一件件作品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当孩子对自己的作品的创作灵感娓娓道来时,那种自信的神气,似乎自己已经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了。对于玩橡皮泥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我和铭铭一起玩橡皮泥就特有感受!
自打女儿给铭铭买了橡皮泥之后,铭铭几乎天天要求别人与他一起玩橡皮泥,因为一个人玩没有人交流和沟通,而且没有人欣赏自己的杰作,产生不了共鸣(我这是“上纲上线”去理解他),玩起来感到很没有意思。这一天,我就成了与他共玩橡皮泥的好伙伴。
女儿和铭铭玩的时候都是坐在家里的地上,所有的工具也摆在地上,工作场面铺得十分壮观。可是我年纪大了又比较胖,直接坐在地上很吃力,坐下了再站起来就更加困难了,于是我和铭铭商量,能不能和我一起坐在小桌旁来玩橡皮泥。铭铭想了想愉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祖孙二人就在桌子上玩起了橡皮泥。
我先建议铭铭和我各揉一个彩色的“元宵”,因为元宵是球状,需要双手掌心相对,均匀地上下左右用力才能揉成,这是双手操作的基本功。“铭铭,你选什么颜色的橡皮泥?”我有意识地问铭铭颜色。“蓝色的!姥姥要红色的!”铭铭语言能力发育得很好,已经能说短句子了。他选择的是他喜欢的蓝色。“好的,我就要红色的。”我接着铭铭的话说。于是,我们从装有蓝色和红色的橡皮泥罐子里揪出蚕豆大小的橡皮泥,各自揉了起来。
别看是哄着铭铭玩,我揉起来还是十分认真和卖力的,因为这种活动对于老人活化大脑也是十分有好处的。此时我童心泛滥,好似回到了童年。很快我就揉出了一个十分规整的红“元宵”来,摆在桌子上十分可爱。铭铭看到我已经揉成一个“元宵”,很着急,双手用力就更不均匀了,橡皮泥还不时地掉到桌子上。“铭铭,不要着急,像姥姥这样揉。”我一边说着,一边做着示范动作。铭铭也一边看着,一边照着我的样子双手对着上下左右转动。就这样,铭铭的蓝“元宵”做成了。虽然成品有些棱角,但基本上还是球形,于是我赶紧表扬铭铭:“不错!与姥姥做的红元宵放在一起很漂亮呀!”铭铭笑着摆弄着这两个球,说:“哥哥和弟弟!”“对的!不过哥哥和弟弟长得模样不一样,因为光颜色就不一样。”
没有想到铭铭突然将手里摆弄的两个“元宵”双手一捏,合二为一了。“铭铭,你怎么将两个元宵捏在一起了?”我惊奇地问。铭铭什么也不说,将红色、蓝色橡皮泥使劲儿地捏在一起,双手相对又用力地揉起来了。没有办法!我十分生气地看着他,心里想真是一个破坏鬼!不一会儿,一个红蓝相间、颜色有深有浅的“元宵”出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彩色的条纹像蜿蜒曲折流淌的小溪,一会儿清澈透底、碧波荡漾,让人十分陶醉,一会儿重墨勾画的溪水绕山而行,激起人无限的畅想。“好一个典雅、漂亮的“元宵”!”我不禁感叹道。虽然元宵大了,但是球的形状已经较上一个大有进步。我也为刚才自己的动怒感到愧疚,我为什么这样不理解孩子,孩子的创意不是很好吗!这说明孩子的想象力还是挺丰富的。
后来,我和铭铭又在桌子上用手搓长条。受铭铭上一个彩球的创意影响,我建议我们两个将铭铭已经用过的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进行揉搓。这比揉球的做法来得快,因为这是用一只手压在桌子上完成,比较省力。这个锻炼的主要是大、小鱼际肌,也比较好掌握。很快,一条五彩缤纷的橡皮泥条搓出来了。我们将彩条摆在桌子上,活像一条条彩虹挂在天空。“姥姥,太阳!”铭铭指着彩球说。“姥姥,彩虹!”铭铭又指着彩条说。铭铭知道彩虹,因为他看过彩虹糖包装纸上印着的彩虹。
“姥姥,做面条!”铭铭说着就把压面机拿出来了。于是,我拿着压面机,铭铭给我准备橡皮泥。铭铭手里拿着一把塑料刀,还准备了两个小盘。这个压面机像订书机一样,我在压面机前面安装上能压出各种形状面条的镂空板子,然后接过铭铭递给我的混有少许红色的黄橡皮泥,塞进压面机里。我用手压下压面机的把手,压面机前面就挤出细细的“面条”。铭铭在压面机出“面条”的下面放好了一个接“面条”的盘子。当“面条”装满盘子时,铭铭就用刀切断“面条”。然后,铭铭拿着“面条”对我说:“姥姥,吃!”我也表现出吃面条的样子。这时,铭铭又说:“西红柿面条,吃。”原来铭铭把掺有红色橡皮泥的“面条”假装成我给他做的西红柿面条了。接着,铭铭又让我帮他做了小青菜“面条”。我们祖孙二人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我们配合得还很默契,进一步说就是合作得不错。
与铭铭一起玩橡皮泥,不但锻炼了铭铭的动手能力,也让我返老还童,乐呵了一番!真高兴呀!
1岁10个月
要爱护动物—去动物园游玩
10月正是北京游玩的好季节,利用回北京的机会,我带铭铭去了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是全国饲养动物多的动物园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动物园之一,饲养、展览的陆地动物有600余种、7000多只,海洋鱼类及海洋生物500余种、1万多尾。这里不但有生活在我国的各种动物,还有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动物和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带铭铭去动物园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让铭铭增长一些见识,告诉孩子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还有我们人类的朋友——各种各样的动物,并学会辨认各种动物、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二是在游玩观赏的过程中,要让铭铭学会如何遵守公园制订的各项规定、学会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动物、学会关爱各种动物、学会尊重生命。
进了动物园的大门,我带着铭铭凭着以往的记忆准备去猴山。在我的记忆中,看着北京展览馆的塔尖就能找到猴山,谁知道时隔十多年动物园已经修建得我完全认不出来了。旧时记忆中的猴山已经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上面高耸的高架桥道路,破坏了动物园的整体美感(为什么设计人员就不能考虑动物的生活环境呢),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不过,其他动物馆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其建筑物各具特色。原来可以直接去旧猴山的路上也修建了一些动物的舍馆,美丽、舒适而实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让人感受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和谐场面。
接下来,我们按照路边指示牌去了其他灵长类展区。人类的近亲灵长类的形象、习性都接近人,所以很受大伙欢迎,也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这里展出的有大猩猩、黑猩猩、狒狒、金丝猴、蜘蛛猴、环尾狐猴等。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生活的天堂,灵长类之间似乎也在演示着人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据北京晚报报道的《离人类近的和远的表亲们——北京动物园故事之一》中说,黑猩猩跟人类的“基因差异仅为1.9%。黑猩猩和人类本是同一种古猿。700万年前,古猿中有一些跑到东非稀树草原上去,进化成了人,剩下的就成了黑猩猩,因此黑猩猩与人类是两种血缘近的表亲。其本性也差不多,都群居、都聪明机灵、都好奇心重,特爱热闹”。
我和铭铭看到一对狒狒夫妇(我猜测是夫妇)百般疼爱自己的孩子,抱着它们的孩子喂奶,替孩子捉身上的虱子。当看到有其他狒狒接近时,母狒狒背上孩子赶快躲避,公狒狒上前迎战。当母狒狒拾到食物准备送到嘴里时,小狒狒跑过来从妈妈嘴里抢过来急忙吃了下去。母狒狒不但不急,还抱起小狒狒放在胸前喂起奶来。
“姥姥,小猴(他把狒狒当成猴子了)抢了猴妈妈的水果!”铭铭冲我大喊。
“猴妈妈没有生气,因为猴妈妈很爱它。你看,它还给宝宝喂奶呢!”
铭铭点了点头,接着又说:“妈妈也爱铭铭。”
“那当然了,因为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呀,也是姥姥的宝贝呀!不过这不是猴子,它叫狒狒。这个小狒狒抢妈妈的水果有些不对,你说是不是呀?”我对铭铭说,铭铭又点点头。
接着,我们游览了熊山和狮虎山。曾经的白熊馆,因为修建高架桥道路关闭了,只有棕熊和黑熊还放在这里饲养着。棕熊坐在地上向人作揖,然后招手要吃的。铭铭看见一个家长递给自己孩子一根香蕉,那个孩子将香蕉扔了下去,便又嚷起来:“姥姥,给我(这时铭铭已经会说‘我’了)香蕉!”原来他也要丢给棕熊香蕉吃。
“不行!”我坚决地制止了他,“动物园有规定,是不允许喂食动物的。大家都这样喂动物,动物正顿饭该不吃了。乱吃东西,动物还容易生病呢!”
“他们喂大熊?”铭铭还会找理由。
“我们不学他们,这样的行为饲养员叔叔会批评的。”我对铭铭说。
不一会儿,就听见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在喊:“请大家文明游园,请不要喂食动物!”这时,铭铭又嚷起来:“熊吃袋子了!”我一看,一个男游客将装着水果皮的塑料袋子抛下来,重重地砸在那只正在要东西吃的棕熊头上,棕熊拿起塑料袋啃咬起来。我听到这个游客对自己的孩子说:“看,熊被骗了吧!它很傻的。”这时,棕熊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就将袋子丢弃了。另一只黑熊跟着又捡起塑料袋放到嘴里撕咬,结果黑熊一嘴的塑料碎片。另一个游客可能怕黑熊吃下塑料袋,用一块小石头砸到黑熊的头上,黑熊吐掉嘴里的塑料碎片跑掉了。
看到不文明的游客,我心中十分愤怒,对铭铭大声说(为了让那位不文明的游客听到):“铭铭,如果黑熊吃了塑料袋会死的!”
“姥姥!什么是死?”铭铭不解地问我。
“就是再也不能吃饭、不能玩,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对铭铭解释道。
铭铭一听,大哭起来:“不能让大熊死,不能让它见不到妈妈!”
没想到我的回答让铭铭大动感情,惹得周围的家长也过来安慰铭铭,纷纷谴责那位不文明的游客。那位不文明的游客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大家的谴责声和铭铭的哭声中灰溜溜地走了。于是,我急忙告诉铭铭:“我们不乱给动物喂食物,不乱抛塑料袋,大熊就不会生病,就不会死了。”
铭铭又点了点头,擦干眼泪对大熊说:“姥姥说了,不能给你吃的,你会生病死的!”
旁边有个人听到铭铭说“死”字,就问他:“你知道什么是死?”
“姥姥说就是不能吃饭、不能玩,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别看铭铭才1岁10个多月,语言发育得相当不错。他怕别人不相信他,急忙又说:“我姥姥是医生、是专家。”弄得我一个大红脸!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把我给“介绍”出去了。
其实,到熊山来游玩的基本上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需要和谐相处、维持地球的生态链。欺负动物会养成孩子凌弱暴寡的坏习气,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尊重动物的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家长每时每刻都需要注意自己的榜样力量。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曾经给铭铭放过动画片《小飞象》,于是铭铭又让我带他去大象房。在大象房里,我们看到小象跟在妈妈身后正悠闲地来回踱着步子。据说,小象出生时体重大约90公斤,身高近1米,而且生下来就会行走。相比之下人类就大不一样了,人类的新生儿是在大脑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出生后,其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不断增殖,到3岁时大脑的重量可以达到1200克(成人为1500克),是出生时的3倍。为了适应外界各种复杂的环境,神经纤维需要不断地增长、连接,以更好地应付外界传来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应答。
看来动物的生长史与人类确实差别很大,但是就母爱来说,正如有的记者在网上写的那样:“那憨厚老实的大象看起来十分笨重巨大,它们却是一种十分聪明、有爱心的动物。听说有一头大象玛玛基母性超群,爱子如命,在动物园里传为佳话。玛玛基十分关爱小象,寸步不离地看守着它。小象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玛玛基急忙用长鼻子将它扶住。玛玛基日夜看护小象,当有蚊虫侵扰时,玛玛基就用长鼻子卷些稻草为小象撵跑虫害……在玛玛基的细心照料下小象茁壮成长。”
这样的描写确实像小飞象呆保和它妈妈一样。动画片中,呆保的妈妈为了保护呆保大打出手,被主人关了禁闭,呆保失去了妈妈的保护,受到其他大象的欺负和嘲讽。后来,小呆保被老鼠领着去看被关禁闭的妈妈时,妈妈伸出长鼻子轻轻抚摸小呆保,铭铭看到这里流下了眼泪不忍再看。所以,铭铭今天看到动物园的大象时格外关心小象和它的妈妈。看到大象妈妈用鼻子为小象驱赶落在小象身上的苍蝇时,铭铭感慨地说:“大象妈妈真好!我的妈妈也好!”
随后,我们又依次来到长颈鹿馆、河马馆和水禽馆。身体修长、披着花斑外衣的长颈鹿,活像一个优雅的小姐高挺着脖颈斯斯文文地吃着头顶上的嫩树叶,并不时伸出头来与游人亲近。铭铭依仗个子小,钻进护栏里想与长颈鹿亲热一番。我看见拽住了铭铭,告诉他,公园规定游人是不能进入到护栏里的,我们不能破坏这个规定。再说,再好的动物也会兽性发作,十分危险,于是铭铭只好退了出来。
后,我们又去水禽馆逛了一圈。带着孩子游玩毕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虽然10月末已进入深秋,气温并不高,但是我已经汗渍渍的了,于是我对玩兴正浓的铭铭说:“我们回家吧!姥姥已经很累了!”铭铭只好不情愿地跟着我回家去了。
一路上铭铭兴奋得不得了,回到家中向姥爷叙述了看到的动物、这些动物吃什么。加上姥爷有意识的提问,铭铭虽然回忆得断断续续的,叙述也不完整,但是他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因为这些动物不再是书本上的画像了,而是活灵活现的真实动物。铭铭一再向姥爷表示,以后还要去动物园看这些有趣的动物朋友。
1岁11个月
再谈亲子班的早期教育
这一天又是我带着铭铭去上那个号称国际品牌早教中心的育乐课。该早教中心规定必须在与他们签订合同的一年之内上完定购的全部课程,否则作废。女儿女婿因为工作紧张,根本抽不出时间带孩子去上课,阿姨又回家了,于是这个“伟大而光荣”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的身上。
上一次与该中心工作人员的激烈口角,至今还让我耿耿于怀。再加上我对他们教学内容的一些看法,我真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再去这个早教中心,去看他们那种居高临下冷冰冰的脸色。但是,我心痛每节课耗费近200元人民币,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孩子去上课。
这是一节针对22~28个月的孩子“运用想法来表达意图或是感觉”的课,由两位20岁上下的女老师来上。一开始照样是他们亲子班教学引以为豪的、语速飞快的、大量的英语开场白,紧接着就是两位老师带着孩子边说边做各种动作,并且用大量的英语和一些汉语进行解释。我的外孙子刚刚2岁,活泼好动,他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对老师带领的动作也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开始四处溜达、毫无拘束地自由行动起来。只见他东摸摸、西看看,爬上爬下忙个不停。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我主张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家长的作用是协助和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服从),以备他出其不意的危险动作。
我在旁边也听不明白老师讲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不管是英语还是中国话,语速都太快),不过我在远处隐约看见老师拿出一张大约16开大的纸,上面好像是一辆红色的消防车的图像。后来,通过他们下课发给我的一张上课内容简介,我才知道这是“让孩子通过假装成消防队员的象征性游戏来发展符号联想能力,也是对一些体能、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进行锻炼的课程。同时,通过小朋友们在一起工作来‘拯救’这一天(原文是这样,是不是有些文法不通),也能帮助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所学内容有三方面:
“红色消防车”鼓励孩子角色扮演,提高体能,例如爬坡、协调能力,并训练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力量。课堂上是通过动作表演让孩子想象如何开消防车、给消防车加油、如何洗车、如何把东西装上车、如何将一根绳子想象成消防水管,从而让孩子学会符号联想这个概念。
“消防员集训”鼓励孩子在游戏中扮演消防员,并练习消防员在工作时需要用的技能。看看孩子使用水枪进行灭火时是否发出水的声音,开消防车时有无发出好像从滑梯滑下来的声音。该活动主要训练孩子把想象力和本身想法联系在一起,然后用行动表现出来。
“拯救大楼”鼓励孩子扩大符号联想能力,把丝巾想象成水来灭火,并且扮演消防员把大楼里的“动物”和“财宝”救出来。
后来,老师发给铭铭一块红色的尼龙纱巾,充当抹布给想象中的消防车(实际是一个练习行走的运动架子)做擦拭清洁的动作。我的外孙子虽然接过纱巾,但是看也不看就丢到地上,自己又去爬高了。不一会儿,老师让孩子寻找散落在育乐室各处的“水枪喷嘴”。铭铭在我给他进一步说明之后,开始放眼寻找,马上发现目标,开始钻“隧道”,翻越障碍物,找到不少隐藏着的“水枪喷嘴”。铭铭每次寻找绝不空手而回,但是他不知道应该交到老师手里。他尝试着在小小胳膊弯里摞放4~5根“水枪喷嘴”,但都滑落下来,于是就将它们都堆放在一个距离老师不远的明显处又转过身来去寻找。另一个小朋友却跑上来将铭铭堆放的“水枪喷嘴”拿来交给老师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夸奖了那个小朋友。后来,铭铭发现了这种情况,才明白“水枪喷嘴”应该交给老师,于是他急忙跑去将小朋友还没有来得及拿走的几个交到了老师手中。
我在旁边仔细观看铭铭的一系列行为,并没有进行帮助,因为我要看看铭铭自己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我发现铭铭善于寻找隐藏得很深的“水枪喷嘴”,而且这些“喷嘴”需要铭铭克服一定的困难,付出一定的努力,如爬高、钻洞、跨越障碍物等才能够取得。对于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他找到的物品,铭铭并没有什么反应,这可能是铭铭刚2岁,还没有清晰的物权概念。虽然铭铭交到老师手中的“水枪喷嘴”没有别的小朋友多,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但是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关心的是铭铭在这个活动中表现了很好的观察力和意志力,这些素质才是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孩子所要培养的。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没有看到一个孩子做出了超出老师设计的动作或是借用语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有铭铭违反老师设计的程序,没有走所谓的桥,从高处跳到低处(高度相差大约10厘米),而是逆向从低处向高处爬。铭铭的动作十分灵活,而且爬的速度极快,我都来不及抓住他,结果他与向下跳的小朋友撞个正着。铭铭的嘴撞到那个小朋友的左侧额头上,两个孩子顿时大哭起来。铭铭的嘴边流出了鲜血,我看到那个孩子额头上也有被撞的痕迹,我赶紧对铭铭说:“谁让你从下面向上爬了,看给小朋友撞了吧!是你的错误,赶紧向小朋友道歉,说对不起!”我以孩子的名义向人家赔礼道歉,对方的妈妈和爸爸很通情理,没有说什么,只是不停地安慰着自己的孩子。
两个老师看着铭铭,呆呆地说:“嘴破了,流血了!”
看到铭铭不断流着鲜血的嘴唇,我对两位老师说:“你们有没有冰块?”
其中一位老师说:“我们有退热用的冰袋!”
“赶紧拿来!”我命令道。目前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先止血,通过用布包裹的冰块或者冰袋外敷局部,促进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另一位老师没有任何表示安慰的意思。我生气地等待着,过了5~10分钟那位老师才拿来了冰袋。我给孩子外敷上。因为凉,孩子不接受,用手不停地推开冰袋,我也只好不停地拿开再放上。当血止住后,我仔细检查,原来是上嘴唇被撞裂了一个口子,出血染红了上下牙龈和牙齿。
我心里想,怪不得孩子哭个不停,撞得还比较严重!不过,这个位置的伤口很快就会好的。“不要害怕!姥姥抱抱!”我抱着铭铭小声地安慰着他。直到这节课结束,我也没有听到老师一句安慰的话。我想,虽然铭铭这次受伤有我作为家长监护不到位的责任,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儿责任了吗?就算你们没有责任,家长负全责,难道你们看到仅仅2岁的孩子嘴里流着鲜血痛苦地哭泣,就没有一点儿同情心吗?
其实,铭铭是特别喜欢汽车和消防车的,他经常与爷爷在大上海时代广场等候乘坐淮海中路的观光游览车,而且每次上车必须坐在司机旁,因为铭铭特别喜欢观摩司机开车的动作。回到家里,铭铭“命令”我和他妈妈坐在床边,他坐在床上伸直了双腿,将枕头放在腿上,双手摆在9点和3点的位置,好像握着方向盘一样,不停地倒着手模拟着开车的动作,嘴里不停地发出“呜——呜——”的声音来表示车轮的飞转声。别说,铭铭学得还真像司机转弯倒手一样,不是新手练车的大撒把。
不一会儿,又听他嘴里发出长长的一声“吱——”,并回头冲我们说“火车站到了,请下车”或“××路到了,请下车”。噢!原来是汽车到站的刹车声。我们也配合他假装做出下车状。于是,铭铭又开车上路了。铭铭将白天看到的司机开着游览观光车的情景迁移到他现在进行着的象征性的游戏中,并用语言将他联想到的每一个步骤表达出来,同时也在玩这个象征性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因为女儿家门口不远就是××消防队,每天在睡眠中听到消防队的起床号时,睡眼惺忪的铭铭都会喃喃地说:“起床了!”每当路过这里时,铭铭必须停下来看看消防车。如果有一次正赶上消防车紧急出车,铭铭一定要目送到看不见车为止。对于消防车执行任务时发出又长又响的警笛声,铭铭熟悉得不得了。他不看车型就能区分警车、医院救护车和消防车不同的警笛声,常常在屋里告诉我:“消防车出车了。”“躲开、躲开、躲开开(这是救护车的警笛声)来了。”对于消防员他更是喜爱得不得了,见面一定要伸出右手洋味十足地说:“嗨!”消防员也微笑着用手拍拍他的脸颊:“宝宝好!”为了满足他对消防车的特殊喜好,女儿还给他买了美国著名儿童畅销书作家理查德·斯凯瑞的《消防站的一天》。铭铭非常爱看这本书,每天醒来必须让我讲这本书。虽然已经讲了无数遍,他从来都是当成新书来听,而且每次都能从画面上找出他认为的新东西。这本书让他知道了为什么消防站门口不能停车、灭火用的水管子(水袋)是布做的、认识了什么是消防栓、知道了消防员紧急集合时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是顺杆滑下。至于什么是“着火”他可是没有感性认识的,也不理解“着火”是怎么一回事,他只看见过厨房灶上的火苗,所以如何使用高压水管灭火他就更不懂,也没有见过了。
想象的发展
孩子在1岁之内是没有想象力的,1岁半~2岁由于经验的缺乏,语言发展较差,只有想象成分的参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象,多只是一种生动的重现而已。
2~3岁,孩子的想象处于萌芽阶段,开始从记忆中分化出来。这个时期的想象具有以下特点:(1)孩子的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几乎完全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表现;(2)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是简单的相似联想,没有情节的组合,只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个别动作和活动,很少有创造成分;(3)想象的过程完全没有目的,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活动速度缓慢,因此想象也是缓慢地展开;(4)孩子的想象依赖于感知的形象,特别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形象,所以如果在游戏过程中没有玩具,孩子很难展开想象;(5)动作有利于想象的进行,因为动作可以使感知的视觉形象发生变化,促使孩子变换观察的角度,从而感知到新的形象;(6)成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促使孩子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激起孩子去搜索记忆中的表象,选择可以运用的素材和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孩子的想象内容才丰富起来;(7)孩子的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制约。
想象的形成和发展除需要依靠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外,动作和成人的语言提示起着重要的作用。由语言和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欢快的情绪,更是促进孩子想象发展的重要形式。
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呈现出的形象就是表象。表象具有逼真性或直观性的特征。记忆、联想、想象的基本素材虽然都是表象,都是运用表象的形象思维过程,但是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重新出现;联想是看到或脑中浮现一个表象时,引发相关的表象增加,使一个或一系列的表象出现;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对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所以,孩子联想、想象的内容是否丰富和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的丰富与否,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少。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可能无中生有。因此,必须扩大幼儿眼界,丰富感性知识经验,这对于孩子联想和想象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想象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老师丰富的语言讲述,孩子能激发广泛的联想,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同时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这节课的内容之所以吸引不了铭铭的兴趣,导致铭铭不能积极参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游戏能够顺利地开展,首要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与游戏主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为游戏是孩子通过模仿和想象(联想)来反映现实的生活活动。模仿要有对象,想象也不是凭空进行的,本游戏需要孩子平时观察过消防车和消防员,有过这些感性认识(表象),才能理解老师设计的游戏意图,而不只是让孩子看一看图画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孩子可能还没有见过消防车,更别提“灭火”这个概念了)。铭铭看的《消防站的一天》用很多篇幅,通过消防队员的活动,介绍了消防站一天的工作,让孩子充分了解了消防员和消防站。
(2)进行游戏的空间好有与游戏内容相关的布置,并且要有适宜本次活动的游戏材料和玩具,用以启发孩子产生联想或想象,发挥孩子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亲子班不管任何内容的育乐课都是在同一个教室里,固定不变的布置,很难引起孩子的联想和想象,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还处于表象迁移和表象替代的阶段,对于有一定情节和情景的象征性游戏,如果不和老师进行语言交流与沟通,恐怕就不能完成,而是盲目、机械地跟着老师去做,那就失去这堂课的意义了。
(3)亲子班的老师在游戏活动中处于指挥地位,事先为孩子设定游戏主题、设计游戏情节、规定游戏开展的模式,完全让孩子根据他们的安排进行活动。孩子被动地完成游戏任务,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孩子对游戏自然没有乐趣,而且这种教学也会造成孩子与家长思维的惰性和刻板。老师应该组织丰富的语言(好是用与孩子同样角色的口吻),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象征性游戏。但是,这个中心的老师使用的大多数语言是孩子听不懂的外语,所以不可能激发孩子的联想,丰富孩子的想象内容。这里的老师也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可能是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就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做游戏的愿望。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通过布置环境、准备有关消防器材的仿真玩具和游戏材料,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和动机,利用游戏情景与家长一起从侧面用语言间接地启发孩子已有的关于消防车和灭火的知识,引导和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提问、启发和建议方式,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助于解决困难的物质条件,引导和帮助孩子完成游戏任务,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总之,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1岁11个月
学骑儿童三轮车
铭铭每天都到小区的院子里玩,今天他看着邻居家的一个三四岁的男孩骑着小三轮车神气十足的样子,别提多羡慕了。有的时候,小男孩在前面骑着三轮车,铭铭就跟在后面追。当小男孩停下休息时,铭铭会上前去摸摸三轮车,两眼看着我,露出企求的目光。我知道他想上去骑一骑,在我征得了邻居家小男孩的同意后,铭铭骑了上去。还别说,铭铭双脚蹬在前面的车镫上高矮正合适。只见他双手扶着车把,全身使劲儿向前用力,可车还是不走。“姥姥!”铭铭喊着我,我知道他是让我帮忙。“你双脚不蹬车镫子,车怎么走呀?”我对铭铭说。于是,我蹲下来扶着铭铭的双脚,手把着脚告诉铭铭两只脚一上一下怎样交替着用力。然后,我拉着车把帮铭铭,可是铭铭的双脚却总是踩空,动作还不协调,他还不会左右脚交替使劲儿。于是,我不停地蹲下来用双手按住铭铭的双脚,告诉他如何蹬三轮车,累得我气喘吁吁,站起来头发晕、眼发黑。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一会儿铭铭就学会了蹬车镫子,虽然双脚的动作配合得还不十分协调、双手握把的力量也不均衡,小三轮车还不断地跑偏,但是铭铭毕竟能够自己蹬着三轮车走了。尽管三轮车前行的时候还没有原地不动的时候多,但是铭铭信心大增。正当他兴趣浓时,小男孩准备回家了,铭铭只好恋恋不舍地下了车,道谢后将车还给了小男孩。我心中思量着,是不是该给铭铭买一辆小三轮车了。铭铭的身高已经1米了,比同龄的孩子高了很多,相当于3岁孩子的身高,所以骑小三轮车应该没有问题。更何况,今天他已经初步掌握了骑三轮车的技巧,只要控制每次骑车不超过半小时就可以了。
骑三轮车对于幼儿来说是促进大运动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学习骑三轮车不但可以锻炼身体,掌握骑车的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全身动作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方位知觉的发展。另外,骑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发展,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转移的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所提高,遇到的突发情况还能促进孩子应变反应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在孩子学习骑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一些浅显的交通规则,例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停车不要超过斑马线,看见行人要礼让等,可以为以后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与小朋友一起骑车时,让孩子学会互相礼让,养成孩子替别人着想的好品质。孩子在学骑车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碰、摔跤和失败,鼓励孩子坚持下来,可以促进孩子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所以,孩子学骑小三轮车的好处很多。
本来,我们没有给铭铭买车的打算。因为1岁多的孩子身体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全身骨骼的骨质比较柔软,可塑性很强,虽然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等生理性弯曲已经出现,但是这些弯曲还不恒定,因此坐姿不正确容易导致变形。
另外,骑车时双手扶把,需要腕部骨骼和肌肉的配合。正常成人的腕骨是由舟状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这8块骨头组成,但是孩子出生时这些腕骨还只有骨化中心,2~3岁才出现三角骨,4~6岁出现月状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5~8岁出现舟状骨,9~13岁出现豌豆骨。正因为各腕骨骨化过程慢,腕肌发育也比较慢,因此骑三轮车就必须用力得当,以防腕部意外损伤。
正常骨盆是由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围合而成。幼儿的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依靠软骨相连而成,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骨盆也尚未定型,骨盆的骨皮质是多孔的,可塑性强,骨盆的各关节比较松弛,所以孩子骑车时应选择地面不要过硬的场地来骑,以免造成组成髋骨的各骨转位。
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学习骑三轮车比较合适,这也是我们迟迟没有给孩子买三轮车的缘故。
铭铭虽然很羡慕别的小朋友有三轮车,但是这时他还没有“买”的概念,还不懂得向大人提出对某些物品或玩具的需求。看到铭铭这么喜欢骑小三轮车,为了进一步加强铭铭大运动的发展,我和女儿女婿还是决定给他买辆小三轮车,让铭铭开始学习骑车。
买小三轮车的任务就光荣地落在女儿和女婿身上了。我向女儿和女婿提出:一定要买著名童车厂的产品,这样质量、安全才有保证;三轮车的高矮以铭铭坐上车座后双脚可以着地,向前伸腿双脚可以够到车镫子;车把距离车座不能远,也不能太低,防止铭铭骑上后上半身趴在车把上,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车座必须舒适、透气、柔软,好是圆座,防止孩子臀部因出汗被捂或者“小鸡鸡”受到伤害;可以在小三轮车上安装一个车铃,让孩子学会骑车时按车铃以警示他人,安全躲避;不要选择有很多装饰的车把,否则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分散,不去注意前方而是低头看车把,这样是很不安全的;三轮车的各个部件一定要安装得牢固,不能有任何地方的松动;好车把和车座是可以调节高度的,这样随着铭铭的身高增长可以骑的时间长一些。
按照我的要求,女儿和女婿很快就把小三轮车买回来了。这是一辆红色的车,车把前有一个红色的布筐,可以用来放一些面巾纸或者小小的水瓶。车后面有一个斜着的推手杆和放东西的盒子,不过因为铭铭已经学会了骑车,我们就把后面的推手杆拆掉了。铭铭每天到楼下院子里玩的时候,都忘不了骑上他的小三轮车。他还经常与邻居家的小男孩比赛,看谁骑得快。此后,铭铭的欢声笑语和他快乐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院子里。
2岁
姥姥,我尿床啦
自从夜间撤掉纸尿裤后,铭铭还没有尿过床。对此,我们感到十分省心,觉得这个孩子控制排尿的能力很好,所以就没想着应该在他的褥子底下再垫上一个防渗漏的胶垫。
这天早晨,铭铭醒来就高声喊道:“姥姥,我尿!”于是,我赶快跑到他的床前,准备拿便盆去给他接尿。这时,铭铭不好意思地说:“我尿了!”我听后一惊,急忙用手一摸,不得了,“大水漫过金山”了。铭铭的睡衣、睡裤全都湿淋淋的,尤其是睡衣的后背全都湿透了。我再一摸被褥,也全都湿了。揭开褥子一看,哇,尿都洇到床垫上了。
“铭铭,你要尿尿为什么不叫姥姥呀?”2岁以后,铭铭从妈妈房间搬出和我同屋睡。
“我……我……”铭铭不知所措,结结巴巴地说。
“看,由于你尿床,姥姥得将你的睡衣、睡裤、被子、褥子全都洗一遍。可是,床垫就不能拆洗了,等尿液干了以后就会留下一大片“地图”,不太好看!还臊气烘烘的,太难闻了!”铭铭一听我说留下一大片“地图”,便说:“地图好看!”气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是,我转过来一想,孩子又不是故意尿床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生气责备孩子,更不能羞辱孩子,给孩子造成精神负担。于是,我便轻声地对铭铭说:“下次夜间要尿时,一定要喊姥姥,姥姥在床头桌上准备好一个大口的空瓶子,你把尿尿到瓶子里是不是很有趣呀!”铭铭点点头。
接下来,我急忙到浴室里打开热水器,又打开浴霸,烘热浴室。因为卧室里一直开着空调,屋内的温度维持在21℃~22℃,所以温度还合适。我又帮铭铭脱下睡衣、睡裤,然后急忙抱到浴室里去洗澡。洗完澡,我又赶紧给他穿好上衣和裤子,然后清理和替换床上被尿湿的全部用品,并放到洗衣机里去清洗。当初给女儿准备新生儿的被褥时,我就考虑到孩子小便和大便污染被褥的问题,所以给铭铭准备的被絮和褥絮全都使用的蓬松棉(人造纤维),就是为了清洗方便。然后,我又回到屋里处理床垫。床垫不能拿到外面去晾晒,所以我只好用刷子蘸着少许清水刷洗床垫,然后用电熨斗将铭铭尿湿的地方熨烫干。熨烫过程中,屋内弥漫着一股尿臊味。
后来,接连2次铭铭都有夜间尿床的情况发生,女儿问我,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遗尿症。“这不算遗尿症!这是2~2岁半幼儿在发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生理现象,缘于孩子控制尿的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我对女儿说。于是,我们决定我准备夜间再次给他穿上拉拉裤,但是铭铭不愿意,可能是自己感到有些羞愧吧!随他去吧。不过铭铭很快就没有再发生夜间尿床的现象了。
遗尿症也称为功能性遗尿,是指本应已建立膀胱控制能力,但仍出现与任何可知的结构问题(如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形态正常)不相关的尿液非自主排出。换句话说,该症是指熟睡以后出现的尿液溢出的现象,且没有器质性原因。根据遗尿症状出现的时间,将遗尿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幼儿在2~2岁半时,虽然白天可以控制排尿,但是夜间仍可能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就能够主动控制夜间排尿。
3岁以后,有的孩子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自觉排尿,除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引起的尿失禁外,可称为原发性遗尿。遗尿症中,70%~90%是原发性遗尿。这类孩子往往从小没有训练好控制排尿的习惯。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目前很少采取治疗手段,其自愈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孩子2~3岁时已经能够控制排尿,但是在4~5岁时夜间又出现遗尿,且每周至少出现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遗尿症(又称为晚发性遗尿)。此病男孩比女孩多见,而且常常有家族性的尿床史(通常源于父亲),目前遗尿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可能孩子这种异常行为一方面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泌尿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全身虚弱造成功能失调。当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时,遗尿也会消失。另一种情况是长期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导致其改变排尿的习惯而遗尿。这类孩子遗尿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治疗,更需要心理上的辅导,否则孩子会产生其他心理或行为上的异常,如孤独、羞愧、胆怯、焦虑、叛逆或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害怕社交活动,甚至不敢参加在外过夜的活动,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智商的降低或智力水平提高减慢。因此,除了给孩子进行治疗外,家长要理解孩子遗尿不是故意的,而是疾病所致。要适度教育孩子,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度刺激,否则会强化孩子遗尿的行为。同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充满信心战胜疾病。
除此之外,晚餐后不要让孩子喝过多的水,更不能喝利尿的饮料;禁止孩子穿纸尿裤,并做好尿床的预防措施;提前叫醒孩子起床小便,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如果以上办法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医生用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来治疗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