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43784
本书是哈佛燕京学社系列丛书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明代中期三位被贬文学家王九思、康海、李开先在退隐官场之后,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呈现出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文化的独特风貌,试图勾勒出明代中叶中国北方鲜为人知的文学景观。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尽管是从这三位主要曲家入手讨论,然而他们并不以茕茕孑立、迁客骚人的姿态来独力构建自己的曲创作世界,在文学史上鲜有提及的其他许多文人也参与了他们的曲作唱和活动,因此,探索这三位曲家领袖各自的曲创作的“圈子”也正是本书揭示围绕这些文人所浮现出的曲创作的陕西和山东两大地域中心的过程,进而展现十六世纪中国北方的地方创作群的全景。本书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导 论
从政治中心退场/ 003
明代中期的曲与中国北方的曲/ 009
主要曲家与曲家圈子/ 012
部 陕西:王九思与康海
章 转向写曲/ 026
京城:早期岁月/ 027
1510年:黜官/ 033
曲:另类而恰当的文类/ 040
第二章 自适的表演化与归隐的戏剧化/ 056
乐归我土/ 057
隐逸散曲的传统/ 063
斥绝“被斥”/ 072
第三章 地方圈子内的写作/ 094
对一个曲家圈子的追溯/ 095
选本以外/ 099
赓韵前作/ 102
同题共写/ 114
第四章 自许之地:文本和社交空间/ 150
应酬场合之曲/ 151
一部寿曲集/ 153
寿曲:流行、风格与主题/ 171
“吾乡”(Our World)与“吾圈”(Our Community)的确立/ 181
间 奏
第五章 二地两代曲学大师的交遇/ 198
对后世有影响的一段插曲/ 199
1541年:转捩点/ 210
第二部 山东:李开先
第六章 当地曲社及以远的散曲圈/ 222
李开先故里的曲社/ 224
当地之外:从曲百阕到跋近百/
233
提供模板/ 240
第七章 剧曲活动与曲作刊刻/ 260
北人写南戏:《宝剑记》/ 263
院本与单折戏传统/ 274
刊刻之业/ 281
第八章 散曲兼剧曲大师/ 300
李开先的作用及影响/ 301
大师的炼成:李开先的自我形塑/ 305
自卫、自辩与自歉/ 311
后李开先时代的山东曲创作域界/ 317
结 语/ 325
本书所涉曲作版本一览表/ 333
译后记/ 343
这本充满洞见的专著填补了多项空白:检视看似寥落的北方地区的曲作,关注群体而非个人的创作实绩,讨论在当时很受追捧而在后世备受冷落的场合性社交曲作,考察1510 年至1568 年这段曲作研究寥寥的时期……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史恺悌
《逍遥与散诞》阐幽明微、笔翰如流,聚焦于散曲这一特定文类,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生成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丰富了我们对明代中期文人文化的理解。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伍安祖
成功地通过参与曲作活动而形成的曲家圈子来呈现曲创作、传播和接受各个环节相关的创作群体全景,在材料运用上采用了诸多海内外新发现的、甚至不少是首次被西方学界所注意到的原始文献。
——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夏颂
师承关系对陈靝沅的潜移默化,除了影响其致力于北曲/ 杂剧之求深求索外,也使其继承了欧陆汉学传统细致考证、严谨治学之风。本书无论置于散曲史、戏曲史,还是明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中,皆可谓一部具有填补性、突破性、开创性之作。
——台湾大学中国戏剧教授 汪诗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