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84331
本书全面讲述了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如何把握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写作的考点要义,如何摸索出题人的意图、掌握应试技巧和准确快速找到答题点。全书所有的篇章围绕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和具有实操性的落地指导,对于希望从小给孩子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孩子人文素养的家长来说,本书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我这位学前妈妈来说,正确引导正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打好语文学习基础,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这书如果早点儿读到,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这是一本语文学习方法用书,适用于希望从小给孩子打好语文基础和让孩子学好语文的中小学生家长,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阅读。本书由学语文、阅读、写作、古诗文四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包括独立的文章五篇左右,每篇文章均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校毕业的老师、深耕语文教育十多年的名师专业写作,如窦昕、张国庆、刘纯、陈思、黄晨、齐白等老师都是本书的撰稿人。他们从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阅读题如何拿满分、如何做好阅读精读、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写作、中小学生如何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语文应试技巧等方面授业解惑,结合自身语文学习经验和多年语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心得体会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分享。全书有理论,有案例,并且每篇文章配有专业的音频课程,供家长百忙中聆听,以期对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语文学习和辅导有所帮助。
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
窦昕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我是窦昕老师,本文我要讲的是“语文如何打底子”。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究竟什么是语文。
通俗来讲,语文就是“语”和“文”,它是汉语和文学的综合,是语言的文学性表达。为什么很多人的语文学得不够好?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学水准还不够,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学性的表达,所以他们很快就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版分为两本的语文教科书,一本是《汉语》,另一本是《文学》,可是这版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多就被弃用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从此被终止,从那时起至今,我们所有人用的语文课本都只有一本类似于当时《汉语》的书。我小时候学过《文学》这本书,所以我的语文学习一直比较顺利,小时候写作文经常是满分,在中考和高考时,语文成绩也在全市和全省名列前茅。我的语文成绩之所以会这么突出,原因大多归结于我小时候学过《文学》那本书,因为它比较注重“文”。现在语文在教改及考试中的趋势恰好也是非常注重“文”。
我要说的第二个话题是:语文的走向到底如何。
一方面,语文的地位大大提高。语文熬了这么多年,在几门主科里从不受重视,到现在终于“媳妇熬成婆”,变成中考甚至高考受重视的科目了。两千零几年的时候,奥数肯定是排的,英语次之,之后才是语文,有的初中学校的入学考试甚至都不考语文。可是这些年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难度、深度也一直都在逐年攀升。现在小升初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都排到了名。
另一方面,语文考试的趋势是“重文”。“重文”有多层意思,层的意思是,现在的语文学习非常注重文字的学习。近几年中考就喜欢考辨别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字体的题目,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文字的根源、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的不同形体,还要求学生知道这些形体有什么区别。
第二层意思主要反映在文学上,现在中高考特别重视对文学名著的考查。以前初中考外国文学作品,一般只会考一个填空题,但现在却经常长篇累牍地来考查。一幅画着“鹦鹉螺号”(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的连环画后面竟然会出现5分的题目;中国文学部分,原来考的名著,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战国策》《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等,结果2016年的时候又新增了三本:《三国演义》《骆驼祥子》和《红岩》,后来又新增了一本《平凡的世界》。
“重文”的第三层意思是“重文化”,也就是现在的语文考试非常注重考查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字、文学和文化就是语文中“文”字的含义,现在的中考也好,高考也罢,或者小升初,或者是在平时的日常考查中,语文都非常注重对“文”的考查。然而刚才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文课本没有了《文学》这本书,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是“瘸腿”的,是像学“新概念”英语一样在学语文,每一节课大多在学生字生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或者做一些阅读理解题,这样是把语文单纯当成一门语言在学。
因为长期“文”的缺失,也就是文字、文学、文化的缺失,使得语文的学习现状惨不忍睹,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没兴趣,老师们也觉得没有办法提高,似乎不管怎么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所以多年来积蓄下来的这种力量,也在这几年开始大举地反弹。因此,语文改革的诉求,绝不只是一两个人的意愿,而是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所有的人都觉得语文需要改革。这就是我们看到当下的语文“重文”而“轻语”的原因,甚至有些“矫枉过正”了。
刚才提到“重文”,其实除了注重文字、文学、文化以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重文言”。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给取缔了,人们都用白话文来写作,结果现在大家又觉得把文言废弃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要想跟古时候的先贤们平等地对话,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这样才能够读懂他们、亲近他们。因此,现在语文考试对文言文和古诗文考查的难度跟比重也都增加了。
总体来说,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是“重文”而“轻语”的,如果学生只是在学校里面完成标准化的学习,而不去读一些文学经典、不对文字下一些功夫、不加强一下功底的话,如果他在表达方面只是平铺直叙、没有文学的润色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在这个语文重新重要起来的时代里掉队。
我刚刚说完了语和文的关系,说了目前考试对语文的考查趋势是“重文”,下面一个话题是语文的四门功课。一说到四门功课很容易让人想到“说学逗唱”,那是相声的四门功课,语文的四门功课叫做“阅读”“表达”“积累”和“运用”。
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不同的。小学阶段重视的是积累和运用;到了初中,阅读大于积累和运用,表达排在后;到了高中则是反过来,表达重要,阅读次之,然后是运用,后是积累。
关于不同阶段对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重视程度我们从作文要求上就能看出来,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强调把事写清楚,只需要在文末点一下题、带一点情感,或者说一点道理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初中,作文就要求“事”和“理”参半,或者“事”和“情”参半,要求夹叙夹议;后到了高中,作文更强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所以高中一般要求写议论文。
小学阶段是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积累和运用比阅读和表达更重要。给语文学习“打底子”其实就是要会积累和运用,今天所要讲的核心也就是怎么做积累和运用。
积累要有序、有趣和有料,运用要定向、定量和定调,这就是积累和运用的总原则。
大家总是跟我说,窦老师的语文学得那么好,肯定是独门的秘籍,或者说很神奇、很玄妙的方法。我有方法,但其实一点都不玄妙,大道至简,看起来很花哨的东西往往是没用的,往往有用的还是笨的方法,一路走来,我学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使用笨办法的积累过程。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准备如下几个本子:
- 摘抄本
我见过的所有写作很突出的人几乎都有一个摘抄本,因为并不是只要读了很多书,就意味着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消化并且运用,这样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经过一个苦练的过程。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的时候,要求他文章中的每一个词都必须用成不可替代的词,所以就连莫泊桑这样的文豪也是必须经过苦练的。
那么这个摘抄本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三个用处,个用处是抄词典。抄词典时建议买一本新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词汇量都是很少的,他们能用在作文里的词汇量,在12岁上下的时候只有1000个词左右,而如果学生能每天在词典上抄20个词,每周5天,这样的话一周就可以积累100个词,一个月就能积累400个词,一个学期假如是4个月的话,就可以积累1600个词,短短一学期之后,他的词汇量就已经达到同龄人的两倍了。如此反复,当他坚持两个学期或者一年以上,他的词汇量就是其他同学的三倍、四倍,这样写作时就再也不会词穷了。
在摘抄的时候,有两个具体要求。个要求叫有序,这个“有序”不是说按照字典上的音序从“a”开始抄,而是应该根据近想写的随笔,或者作文来确定要摘抄的序列。摘抄的序列通常有五个,也即“五个必记”:有见必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感必记和有读必记。比如说假如我们突然有了点小感悟,想写一篇描摹内心感受的随笔,那么我们这周在摘抄词语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摘抄那些跟感受关系紧密的、有可能会用上的词。这就是“有序”中的“有感必记”。
摘抄的第二个要求是有趣。文学是口语的陌生化,摘抄的词语不能过于普通,我们必须抄那些显得与众不同的词语,体现一些陌生化,但是也不要太过生僻,不要摘抄谁都没听说过的词语。我曾经就走过这样的弯路,抄下来的成语有的一辈子都没有用到过。但也不能说我当时抄的那些成语完全没有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有时候吃饭买单时,就会一人说一个成语,只要说的成语是别人听说过的、能说出意思就输了,谁输谁买单。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从来没输过,所以那些极度生僻的成语至少能让我省几百块钱。
我们摘抄时,还可以找那些有典故的词抄,这样能顺便了解一些故事,更容易在抄词的过程中保持兴趣。注意,摘抄时抄词语本身就可以了,一定不要抄解释、抄拼音,写得太多很容易让人兴味索然,也就很难坚持下去。重要的是在我们摘抄之前,要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摘抄的时候要有目的性,这样效率会更高。每天抄20个词工作量不大,我们可以轻松地完成,然后每周在作文或随笔中用一次,这些摘抄的词语运用比例好不低于15%,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这周抄了100个词,至少要有15个词用在下一篇随笔或者写作里,这就叫做运用。有积累、有运用,我们所读过的文本、学到的知识、背下来的东西,我们所有的“文”的输入,才能有效、有序地输出,如果输入与输出之间缺了这个积累和运用的桥梁,哪怕读再多的书,语文也未必能学好。
当学生有了一定积累,比如说初三以后,我的建议就是翻《辞海》摘抄了,这样能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毕竟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只有10000多个字、60000多个词,它的词汇量是有限的,进一步翻《辞海》摘抄的话,词汇量又会得到极大地扩充。我以前就这么疯狂地干过,效果极好。更加奇妙的是在翻《辞海》的过程中,不光可以让语文的功底提升,还可以让历史的、人文的,甚至物理、化学等学科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是摘抄本的个运用,叫做词典抄词。
摘抄本的第二个妙用,叫做读书动笔。读书动笔就是不管我们在读什么书的时候都要动笔抄一抄,当然我希望学生能够接近文学,读的书能够向文学靠近,能够跟经典相关。经典不代表老旧,而是代表兴盛不衰,经典代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岁月的验证,所以孩子读的书不可以全都是《查理九世》《猫武士》《淘气包马小跳》……他读的书多多少少要跟经典沾一点边。当我们在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应该要有一个去模仿经典的意识,要在模仿中要创新,所以我提倡读书动笔,就是读书时随便记点什么。觉得里面有些词用的好,我们就把它抄下来,有些句子写的好,我们也可以大概写几句,这样的话效果极佳。
摘抄本的第三个用途叫做读写相伴。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我们要把读过的内容稍微回顾一下,因为复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比如说,北大附中的走班制里,学生们组成兴趣小组,老师讲给组长听,这个组长听懂再回去讲给组员听,在他讲给组员听的这个过程中,他就一通百通了,这个时候他就真的学透了。听懂了不是真的懂,能给别人讲明白,那才是真的懂。我有一个同事,他父亲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小时候就经常看他父亲给学生判卷子,他已经知道了老师怎么去评判、评价,那么他自己当然能把语文这门课掌握得非常扎实,所以他做了这件事之后,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我见证过无数的人,包括我自己,如果学会了一个东西去给别人讲,在讲的过程中,能让自己更会、更懂。
所以同样的,我们读完一本书后也要复述,那就是读写相伴,读完了就要写,读和写要永远跟着。
这是摘抄本的三个用处。
二、随笔本
要打好语文的底子,除了摘抄本,“窦氏秘籍”还有第二本叫随笔本。
随笔本算是高级的摘抄本,但比摘抄本更容易写。随笔本也是记刚才所说的“五个必记”,展开具体说说:个和第二个是“有见必记”和“有闻必记”,就是每天看见、或者听见什么新鲜的事都要记一记,哪怕只有几句话都可以,就像蒲松龄一样;第三个叫做“有为必记”,当天做了什么事一定要写下来;再下一个叫做“有感必记”,就是生活中有了些微的感悟、感想、感触甚至感动,都要把它记下来;后一个叫“有读必记”,当你读到了一些好东西、有一两句话能够击中你内心柔软的部分,应该立刻把它写下来。
三、背诵本
背诵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需要背诵的经典和名言佳句全都写一遍。七八十年代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都有个歌词本,把听到的很打动人的歌词给记下来,那么实际上我们的背诵本就类似于这样的“歌词本”,在记录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也是积累和运用。
现在校内外都要求学生们背诵经典,那么学生如果把背诵下来的东西再默一遍、写下来的话就更好了。一般来讲,中学毕业的学生,要求能背诵两百首古诗词、四十首白话诗歌、四十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和十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一千字左右)以及两百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如果中学生能把上述这些内容全都整理出来、背诵并且默写的话,那么这就足以让他称雄整个中学语文阶段了。
这是“窦氏秘籍”的第三本,用于让学生在十六岁之前记诵大量的语文中的精华,从而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四、古文字本
古文字本就是用来专门记录古文字的小本子。如果在小学的中年级以下,我们可以看《画说汉字》这本书,然后对着记录,如果是到了高年级、初中阶段的话就用岳麓出版社汤可敬的《说文解字今释》,按部首来抄字。现在在语文考试中,尤其是初中阶段,在试题里总会给出一些古文字的图片,大多是篆体字,然后让学生来辨识。上面提到的两本书都是在解释每一个汉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它又为什么要写成这个样子。当我们深刻地理解每个字的由来和造这个字的初衷后,能给语文学习带来至少两大好处:,当你知道每个字的由来之后,遣词造句时就会特别准确,不容易错,像那种“示字旁”写成“衣补旁”的情况就不可能发生;第二个好处是当你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时候,每一个字的本义你都知道,那么你不用猜、甚至不需要借助注释就能理解文意。这是窦氏秘笈的第四本古文字本。
五、文言文通译本
现在语文考试对于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考查越来越“重”了,“重”不光是比重大了,而且要求也高了,早几年中考的时候只考课内文言文,现在加入课外文言文了,难度也明显提升。我是北师大文学院毕业的,我的很多同学都在重点中学做语文学科的负责人,我们有时候聊天他们就会提到说文言文太不好教了,学校的课次有限,他们只能让学生把重点字词、段落背下来,然后反复地诵读、再一遍一遍地写,希望学生能记住,可是学生每次考试的时候还是会丢不少分。
学校老师其实也花了不少功夫,每位同学也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效果一直都不佳,而这个文言文通译本就是一个“大招”,这个“大招”是我自己用过的,虽然是笨的办法,但是也是我见过的、亲历过的有效的办法。每当我们学完一篇重点的文言文或者诗词的时候,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译,不用抄原文,也不用写个别生字生词的注解,就是写整篇文章的白话通译。如果学生坚持将初中阶段学到的二十几篇重点文言文和十几篇非重点文言文以及几十首诗词都通译出来,那么他的文言文不会差,在中考的时候这一部分一定是满分。
这事儿要做,但也要做得有技巧,下面说说通译的要求:核心就是用自己的话去尽量接近原文的文义和文气,不光是意思要保持一致,就连原作者的口气都要接近,比如说原文中是“……兮……”,翻译的时候就要对应一个“……啊,……呀”,这样的话文气才通。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处处对应,处处对应具体指的是原作者分段你分段、原作者直白你直白、原作者委婉你委婉、原文有注词,你也要有注词与之对应等等。后的译文读出来就好像是原作者穿越到了现在,用现代白话复述了他的作品一般,能做到这种地步,文言文通译的功夫就算是到家了。
在2008、2009年那段时间我教课教得特别多,有些学生到现在跟我还是很好的朋友。我当时不喜欢把我个人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因为我原来觉得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当时有一部分同学按照我的要求做了通译,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底子变极为雄厚,考试时都不带扣分的,而且也渐渐地对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甚至对历史学科也有一定作用。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这个做法是可靠有效的,所以我现在非常愿意给大家分享这个方法。
我们在进行通译的时候首先要买一本好的参考书,将书上的译文正确理解之后,再用自己的话写一遍。文言文通译对以下几个部分都大有好处:个部分当然是考试做题,只要坚持这样做,这部分的考察一定是高分;第二个好处是对原文和古诗词的记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是特别容易的;第三,因为我们试图去理解这些先贤们的经典文言文篇章和诗歌,所以在试图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力也提升了,所以这还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后,这对写作也有好处,往小了说我们起码掌握了大量的古代故事和素材,用到作文中就变成了典故,往大了说,当我们跟一个语文老师学写作的时候,只是在跟普通人学习而已,而如果我们通译文言文,那么就是在跟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这群一流的、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文章写得好的人学写作文,甚至是在跟孔子、老子和庄子这样的圣人学作文!当你认真通译了他们的作品、处处对应之后,你的文气能跟他们相通、你的水准会向他们接近、你的风格也会慢慢向他们接近。总之,形成自己的文言文通译本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这就是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的五本“窦氏秘籍”:摘抄本、随笔本、背诵本、古文字本和文言文通译本。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要晕了,哎呀,跟着窦老师学语文简直要哭啊,一下子要准备五个本子,好像有做不完的事。那么我建议我们不妨从个和第五个本子开始,先坚持摘抄和通译,一般坚持一个学期以上,就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之后有了兴趣再补上二、三、四本。
后,希望大家能够坚定目标、坚持下去,不要三心二意,俗话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同时也希望这些笨的“秘籍”可以切切实实地帮同学们打好底子、学好语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