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280308
★全球金融投资巨擘的私人投资理财课程和人生智慧。一看就会的价值投资理念,让你快速实现财务自由之路!
★读透这本书了解真正的巴菲特法则,学习其投资经验与财富秘笈,见证资产翻数万倍的神话!
★关于巴菲特内部投资理念、企业管理、决策力、领导力等深度剖析,领略更真实、立体的巴菲特。
★知名财经作者历时数年精心创作,全新讲述菲特91年人生历程与传奇岁月!
★比尔盖茨、乔布斯、任正非、段永平、马云等敬佩的企业家,他的个人史就是美国现代金融的发展史!
★在别人贪婪时要保持警惕,而在别人警惕时就要贪婪。——巴菲特
巴菲特从zui初100美元起步,数十年坐拥数千亿的庞大资产。他超乎常人的投资天赋和独特的财富理念让人折服,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超前且富含哲理,影响无数投资者。
本书从巴菲特的成长故事入手,全面且立体地讲述巴菲特的商业传奇。本书对巴菲特的核心投资理念、企业管理策略、领导力以及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度剖析,让读者可以领略更真实、更本质的巴菲特,见证他异彩纷呈的一生。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但我们都可以学习他优秀的财富理念和人生智慧。
章 股票开启了他的人生
1.家庭和童年的影响 / 002
2.有经商天赋的“童工” / 007
3.早期淘金:弹子机和劳斯莱斯 / 013
4.哥伦比亚大学:初识“教父” / 016
5.启示录:《聪明的投资者》是这样影响市场的 / 021
第二章 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
1.如果你的老板是格雷厄姆 / 028
2.7个人是如何创业的 / 033
3.怎样从人脉中找出伙伴 / 038
4.像英雄一样赚钱:查理·芒格 / 043
5.资产飙升与恐钱综合征 / 048
第三章 价值投资:解析巴菲特核心投资之道
1.没有安全底线的股民只能被“坑” / 054
2.凭什么定价:价值投资的诀窍 / 058
3.别人恐惧时你要大胆 / 063
4.怕什么?通货膨胀也照样赚钱 / 067
5.学会概率估值,你就是聪明的投资者 / 071
第四章 新手选股标准:从做成一笔交易开始
1.“经济形势”不是选股的标准 / 076
2.“越倒霉”的企业越要出钱买它 / 081
3.牛市来了,不值钱的恰恰是股票 / 086
4.熊市求生:不果断的人不配吃肉 / 091
5.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是骗局 / 096
6.四步教会你用基金“捞钱” / 101
第五章 如何给企业估值:买股票就是买企业
1.有活力的企业值得让你掏钱 / 108
2.聚焦有群众基础的企业 / 113
3.品牌形象是首要参考指标 / 118
4.谁受金主喜欢就吃定谁 / 122
5.善于管理的企业成长空间 / 127
第六章 财报评估:无风险利率与安全边际
1.记住,好公司从来不欠钱 / 134
2.小心,销量大的企业可能是空皮囊 / 138
3.留意“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 / 143
4.警告:玩“黑科技”的企业不要碰 / 147
5.财务都不自由的企业凭什么跟进? / 152
6.你看到的报表未必是真报表 / 157
第七章 投资者思维:集中投资要胆大心细
1.冷静3秒,先摸透市场的脾气 / 164
2.资金少,那就用潜力股打持久战 / 169
3.该出手时才出手 / 173
4.入市预警:必须先考虑到坏结局 / 177
5.黑马股:不是跑得快而是藏得深 / 181
第八章 投资心理学: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1.现实的乐观主义 / 188
2.克服人性的弱点 / 193
3.成功者标配:用冷静制衡狂热 / 197
4.高情商更适合玩金融 / 201
5.经济学=花钱心理学 / 206
第九章 套利法则:保证赢利只需关键几步
1.想想你是在投资还是投机 / 212
2.套并购,钱源源不断 / 217
3.优先股的套利之道 / 221
4.短期套利须谨慎 / 225
5.为资金寻找出路 / 229
第十章 经典投资案例:“股神”那些年的神操作
1.大手笔收购可口可乐股票 / 234
2.《华盛顿邮报》是怎么被搞定的 / 240
3.富国银行:真放弃还是假动作 / 246
4.如何从ABC疯狂吸金 / 250
5.盖可保险公司是这样被收入麾下的 / 256
学会概率估值,你就是聪明的投资者
价值投资是一种专门寻找价格被低估股票的投资方式,巴菲特将其当作主要的投资策略,而它的核心是如何进行相对准确的估值。巴菲特采用了一个十分有效的计算工具——概率估值。
在巴菲特看来,估值的基本原则就是计算基本概率,这是他投资哲学的核心,这个方法从他青少年时期一直被沿用到后来经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巴菲特青少年时很关注赛马,这是他早将概率应用于分析的尝试,为此他设计了一种名为“稳定男孩精选”的小费单,里面包括了关于马、赛道、比赛日天气等历史信息以及相关的分析说明。举个例子,当一匹马在晴天时在某条跑道上赢得5场比赛中的4场,那么下一场比赛如果还是在晴天、同一条跑道上进行,这匹马赢得比赛的概率就是80%。虽然听上去这个计算方法简单粗陋,但这毕竟是巴菲特对概率估值的早尝试,经过他后来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进化成一个系统性的计算方法。
概率估值的核心就是用概率进行思考,暂时抛开其他因素,让投资者对准备购买的股票进行清醒和理智的分析,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股票市场的确是一个看似没有定律的世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股票的价格虽然会产生波动,但波动的推力来源于周边的多种力量,比如发行股票的企业,再比如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等,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才不断改变着股票的价格。它们随时处于可以变动的状态,只要其中一股力量发生改变就会对股价造成影响,当然这些力量是没办法准确地预测出来的,但这并不能被直接认定为“完全无序”,而是处于一种可大致估算的概率之中,就像“晴天”和“赛道”可以看成定量,而马匹是变量,你掌握的定量越多,就越能推算出一个可预测的结果。那么,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准确评估各种股票价格变化的可能性,预测因为股价浮动而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以这个变化的概率找出有价值的那一只股票。
投资者想要灵活自如地使用概率估值,就要对“概率”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用扔硬币的方式进行决策,那我们猜测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这个就叫作频率分析。假设我们只扔一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概率就等于100%吗?当然不是。同样,如果是反面朝上,概率也不等于0。原因很简单,概率反映的是一件不确定事情重复无数次所反映的频率,理论上是次数越多越能充分反映概率。具体说就是,当我们扔1000次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概率就会无限接近50%。
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在对某一只股票进行估值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扔硬币”的次数够不够多,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一两次该股票的收益和亏损情况,而是次数越多越好,这样才可能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亏得多还是赚得多。对此巴菲特是这样表述的:“先把可能损失的概率乘以可能损失的量,再把可能获利的概率乘以可能获利的量,然后两者比较。”尽管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它的确会更接近我们想要的一个真相。
巴菲特对概率估值的应用案例,主要体现在风险套购上。
风险套购是一种带有风险的套购形式,套购者买进将要被兼并的某个公司的股票,同时卖出兼并者公司的股票,这是在金融领域常见的一种获利玩法。在巴菲特看来,风险套购就是从证券差价中套利。举个例子,甲是个菜贩子,乙是一个菜市场的老板,乙想要收购甲的摊位,收购前甲的菜价低于乙(因为是流动摊位,成本低),那么投资者在收购前买了甲的菜囤起来,再卖掉刚刚在乙的菜市场买的菜(买时并不知道会收购甲),后将囤积的菜卖给乙,因为乙在收购后菜价必然会高于甲,甚至会因为垄断经营而高于市场平均价,那么投资者就能赚到理想的差价。当然,证券投资不会像买卖蔬菜那样存在着保鲜、库存的高风险,所以我们可以忽略投资者在囤菜时出现的腐败损耗比,只需要计算倒卖过程中的损益比就可以了。
解释了风险套购的基本含义,我们就会明白一个信息的重要性:乙收购甲的概率有多大。如果概率越高,投资者就越能提早囤积甲的菜,因为一旦双方正式进入并购流程,投资者就没办法从甲那里买到菜了;如果概率过低,投资者囤积甲的菜就风险极大。
巴菲特在风险套购中的重要职责就是分析并购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损益比率,为此他这样描述道:“如果我认为这个事件有90%的可能性发生,它的上扬幅度就是3美元,同时它就有10%的可能性不发生,它下挫的幅度是9美元。用预期收益的27美元减去预期亏损的9美元就得出18美元的数学预期收益。”在这里,巴菲特所说的18美元收益就是3×90%-9×10%=18。
虽然风险套购听起来很诱人,但它也存在着潜在的损失,因为概率始终是和事实存在差距的,比如乙收购甲的概率很高,然而在收购后并没有提升菜价反而维持原样甚至有所降低,这些不确定因素就会导致差价空间缩小。因此,巴菲特很清醒地认为,自己在风险套利上的概率评估更为主观一些,也就是更愿意相信“乙不仅愿意收购甲而且在收购之后还会提高菜价”。
普通投资者受限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不必像巴菲特那样进行复杂的计算或者长期深入的分析,只需要掌握概率估值的两个要点:,当我们计算出一只股票的赢利概率后,概率越高(可以横向对比其他股票,是相对概念),我们投资的数量也应该越大,这样才能让收益化;第二,成功的概率对你完全有利时才投资,这个“成功的概率”仍然是一个主观上的概率,那就是你想得到的一个概率,比如乙收购甲的意愿达到90%以上你才愿意参与这次风险套购。
总的来说,概率估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工具,复杂的关键不在于计算公式,而是选取的样本是否充分以及我们的主观认识会不会严重偏离客观事实,所以要想把它利用好,就必须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训练,培养对市场的敏锐预判能力和洞察能力,才能无限发掘到投资对象的真实的价值。
“经济形势”不是选股的标准
大众投资者往往有这样一种认识:如果能够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能更加准确地预测投资市场,自然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从大体上看,这个观点也算正确,但问题在于,经济形势和投资选择真的是强关联吗?如果不是强关联,就意味着有脱节甚至反向关联的情况,这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1998年10月,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商学院做了一场演讲。这期间,有人问巴菲特,能否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利率情况做一下分析。让人意外的是,巴菲特的回答是,他从来不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凡是和宏观有关的问题他甚至不看不听,只有那些“水平一般”的投资顾问公司,才会擅长把经济学家拉出来大谈特谈各种宏观格局,而这些在巴菲特眼里都是胡扯。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巴菲特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是他个人出色的投资策略掩盖了对宏观经济形势估计的不足,毕竟巴菲特对虚拟货币和科技股之前也不看好。
巴菲特固然可能犯错,但在宏观经济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还是值得每一个投资者认真思考的。
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应该是世界上看重宏观经济形势的人,所以凯恩斯在投资外汇和期货时,总是根据宏观数据和理论分析进行决策,结果就是赚钱的时候少、赔钱的时候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问题,就修改了自己的投资理论,不再通过预测经济形势进行选股,而是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股票然后大量买入,这一点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不谋而合,结果就是凯恩斯在15年中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每年9%,而同一时期英国的股市却下跌了15%。试想一下,如果凯恩斯仍然以宏观经济形势作为投资依据,那么他这15年恐怕要赔个倾家荡产。
为何凯恩斯会放弃之前的投资理论呢?原来,凯恩斯经过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形势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这个专攻该领域的专家都难以弄清,更不要说普通的投资者,而相比之下,发现一只被低估价值的股票要容易得多。
无独有偶,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也认为宏观经济指标无法预测市场,更不可能指导具体的投资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参考价值,而是能从中分析出真金白银的人少之又少,目前已知的也只有金融巨鳄乔治·*(擅长分析国际形势,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预判美国国防部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投资掌握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终获取巨额利润)。
巴菲特劝投资者不要触碰宏观经济形势,是因为大多数人对宏观经济多是一知半解,而且接收到的信息还都是二手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滞后性,所以无法为现实的投资行为服务。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投资期限、资产配置以及风险承担等方面,而这些因素远比经济形势更容易掌握和操控。
巴菲特的话,其实就是在告诉投资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的市场走势并没有和投资产生正相关,虽然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具体到如何选购股票时,你会发现这种关联无法为你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举个例子,你可以从宏观上认为“四川人都是特别能吃辣的”,可当你在真正接触具体的四川人时,总会发现有几个人并不喜欢吃辣,这虽然不影响宏观上的定论,但在具体问题上可能会出错,经济形势和投资的关系亦是如此。
巴菲特为何轻视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巴菲特一生笃信价值投资理论。他看重的是股票背后公司的内在价值,仅就判断内在价值来说,他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准确率很高,相关性很强,那么他就没必要把注意力放在宏观经济形势上,因为他所关注的企业对整个市场而言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举个例子,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大部分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但是手游产业、线上教育等行业反而出现了繁荣,如果你只关注疫情而不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很可能就会和绩优股失之交臂。
第二,巴菲特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不感兴趣。他曾经说过,即便美联储主席告诉他下一年的国家经济政策,他也不会因此改变之前的投资策略。由此可见,巴菲特是一个具有超强定力的人,他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因为这是用大量的时间换来的,所以他比别人更能发现投资中隐藏的真正决定性因素。或者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宏观经济形势对市场短期内的影响,毕竟他更看重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带来的回报。
巴菲特的这种投资态度,是很多投资者缺少的,他们其实并非真的相信宏观经济形势,而是不愿意拿出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一只股票以及背后的企业,所以更依赖于结论式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总认为这一类信息获取成本较低,可以帮助迷茫的自己迅速地做出判断,而这样做恰恰是放弃了很多可控因素,而把希望寄托在无数个变量之上。
当然,巴菲特并不是对宏观形势一无所知,他只是觉得这是一种类似于抛硬币的行为,对短期内的投资市场变化很难起到参考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性会更明显,比如他坚信美国的经济市场从长远来看是积极发展的,即便存在短期内的波动,也会迟早回归到正常状态。也正是这一理念,决定了巴菲特敢于进行长期投资,而他也习惯在各种危机爆发时力挺美国经济,比如遭遇熊市他会大量低价购买优质蓝筹股,给投资者和市场足够的信心。
归根结底,巴菲特对普通投资者的劝告是不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因为普通投资者更看重的是短期内的回报,所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实属费力不讨好。但如果想获得长期回报,那么宏观经济形势对你的投资策略还是存在影响的,只是这一类投资者少之又少,而巴菲特就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巴菲特对长期宏观形势的变化是有着清晰了解的,所以他从来不担心短期市场的走势状况,但宏观的只是战略层面,更多时候是让他自己面对熊市时坚定对市场的信心,而具体的选股就涉及微观层面,属于战术操作,这又要依赖于对每一只股票及企业的调研和考察,而这些是宏观经济形势无法给出答案的,这就构成了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学,也成为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由。
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他们成为不了股神,他们也未必有成为股神的野心,他们或许只是想赚点外快,所以与其去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和投资有没有联系”,不如牢记一句话:“不要搞错投资的方向,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要把它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可以掌控的呢?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向确定:一个是投资确定性高的,比如某个特殊时期内的科技股,你确信它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呈现出短暂的上涨趋势,哪怕这个时间线很短但不至于让你赔钱;另一个就是你能驾驭的投资策略,比如善于低买高卖或者合理砍仓等,哪怕收益比不是很高,但只要十拿九稳,也值得尝试。总的来说,投资者不要把自己当成投资大师或者经济专家,而是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初学者,这样就会自动屏蔽一些投资理论的陷阱,在稳中求胜。
“越倒霉”的企业越要出钱买它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这是巴菲特选股炒股的核心原则。即便是普通的投资者,也能基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合理的价格是和市场相比,也是自己所能承受的价格;长期持有是为了和投机主义区分,要做好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但是,“好公司”如何划分,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内容。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好公司应该大致符合两个标准:一个是被“护城河”保护的公司,另一个是净资产收益率能常年持续稳定在20%以上的公司。关于“护城河”这一概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二个标准——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也就从侧面展示出公司对自有资本的运用效率,所以指标值越高就说明收益越高,股东就赚得越多。
当然,好公司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值得投资的公司,就像王子只有落难时平民才有攀附的机会,而王子坐在宝座上平民只能远远地看着,所以巴菲特认为,好的事情,就是一家伟大的公司陷入暂时的困境,只要他们一上“手术台”便可买下它。这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一个道理:在好公司陷入低谷时购买为有利。
长期以来,巴菲特擅长使用两种方法来寻找“落难的王子”。
种方法是相对估值法,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比较法,那就是根据市场上的综合情况和整体指标对某一只股票进行分析,从而窥见它的增长潜力。举个例子,某只股票的市盈率是20倍,而同时期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5倍,那么这只股票就是相对价值较高的。纵观巴菲特常年投资的股票,多数都是市盈率高于平均值的。
第二种方法是估值法,简单说就是直接对某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进行计算,分析它在剩余的寿命中能够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以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在1988年次购买了它的股票,可当时很多人对这个决策并没有拍手称赞,原因就是大家认为当时可口可乐的股价已经到了历史位,巴菲特像“冤大头”一样多花了4倍的钱,根本不算是价。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自己仍然占了便宜,因为可口可乐的价值一直被市场严重低估。后来的事实证明,可口可乐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值已经从150亿美元上涨到了2421.62亿美元(2021年8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
总的来说,相对估值法适合于普通投资者,因为不需要对某一只股票和企业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但缺陷也很明显:会受到大盘走势的影响。毕竟“相对”只是和其他股票比较,如果处于大牛市或者大熊市时期,“相对”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严重偏离事实。估值法虽然难以掌握,却能够在屏蔽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得出一个更接近客观的结论。
股市中,价格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明明优秀的公司的股票在低位盘旋,一些投资者因为沉不住气而忍痛割爱,结果错失了一只拥有增长潜力的股票。巴菲特偏爱那些看起来很倒霉的公司,其实是他明白一个道理:股价的背离只是短期的表现,从长远的角度看,股价不可能背离其内在价值。
以巴菲特投资水果织机公司(该公司于1851年由美国罗德岛的两兄弟创立)为例,当时该公司已经宣布破产,所以伯克希尔差不多是以其一半面值的价格购买了该公司的债券和银行债券,从表面上看这是很亏本的买卖,但了解真相之后就会发现巴菲特的明智之处:虽然水果织机已经宣布破产保护,但它并没有停止支付有担保债券的利息,所以伯克希尔仍然能够获得每年15%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对倒霉的企业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即使水果织机的收购价格高于本金面额的一半,但只要有利息回报,这笔投资仍然有利可图。
2000年底,巴菲特陆续购买了菲诺瓦公司的债券,而当时这家公司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流通在外的美元债券价格高达110亿美元,下跌到了面额的三分之二上下,算是业绩相当惨淡。然而巴菲特还是坚定地买入了该公司13%的债券,因为他很清楚,即便这家公司很快破产,但它的净资产依然在那里,终回收的资金也会超出那三分之二的面额,这意味着仍然可以获得回报。
很多投资者并不太在意被收购公司的控股权,特别是那些已经走下坡路的企业,因为它们在市场和行业中已经“无足轻重”了,但巴菲特不这么看,他总是竭尽全力掌控话语权,这样才能提高投资收益回报的比率。换句话说,越是走霉运的企业,越要让它对你言听计从,因为顺风顺水的企业家更难以控制。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投资倒霉的企业,是因为他们认为该企业的市场价值随着股价的下跌严重缩水了,此时再出手就是妥妥的接盘侠,但是格雷厄姆却给出了一种类似于神谕的解释:“这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其他任何人而言,也一样神奇。但我们从经验上知道,终市场会使股价回归于价值。”
格雷厄姆所说的“神秘之处”,就是“价格终回归于价值”。其实,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它也严格遵循着价值规律,所以在短期内出现股价波动是正常现象,因为无论它怎样波动,始终都是围绕价值的,即便这个波动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从长远看来,并不难确定出一个大致的波动范围,前提是你对这只股票有着充分的了解。
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根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这也就决定了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产生波动,而长期来看终会向价值回归。
当然,识别“倒霉的企业”并不是简单地看它当时所处的状态,还要考虑到会不会拖累你。
1996年,巴菲特买下飞安公司。这是一家世界知名的航校,它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那就是训练水平堪称一流,任何想要驾驶飞机翱翔蓝天的人都愿意从这里毕业。但是这家公司需要大量的后续投入,比如购买飞行训练模拟器等,每一部都价值不菲,如果单纯计算经济回报,飞安是良好的投资项目,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后续的运营,也就无法得到预期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收购飞安并非在它陷入低谷的时间段,没有像喜诗糖果那样被外界低估。
找准“落难王子”,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时机。举个例子,当王子刚刚落入民间时,虽然地位丧失了,但可能手中还有积蓄或者宝物可以变卖,这时价值自然不是,就不适合出手。由于价值回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个时间点不好找,所以巴菲特才意味深长地说:“近10年来,实在很难找到能够同时符合我们关于价格与价值比较的标准的权益投资目标。尽管我们发现什么事都不做,才是困难的一件事,但我们还是尽量避免降格以求。”
归根结底,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当在意的是投资目标的内在价值,即使股价处于高位,只要股价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就可以投资,反之,即便股价处于低位但已经超出内在价值,仍然不值得出手。
牛市来了,不值钱的恰恰是股票
2020年7月,对中国股民来说是一个心脏狂跳的月份,仅3天时间,指数涨幅就达到190个点并持续新高,不少人都说这是几天就完成了10年都没有完成的事。大家缓过神之后都纷纷高呼:“牛市来了!”不过,当股民们血液沸腾之后,不少人除了惊叹牛市的奇迹之外,更多的是一脸茫然,甚至很多经验丰富的老股民也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极少遇到这种情况,他们积攒的经验和认知无法帮助其进行决策。
突如其来的大牛市和莫名其妙的大熊市,都会让人感到迷茫,这是正常现象,但迷茫不能解决问题,如何在迷茫中找到一条出路才是重要的。那么,巴菲特在遇到牛市时的反应是什么呢?答案是退市。
1968年,当时的美国股票交易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平均每天的成交量达到1300万股,比1967年的纪录还要多出30%。让很多股票交易所的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大量的买卖单据,成为美国股市中罕见的现象。而且这种状况甚至持续到了1968年的12月,当年底,道琼斯指数爬升到了990点,到了1969年仍然没有缓和的迹象,升到了1000点以上。
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让股民疯狂,然而巴菲特却保持反常的冷静,他在1969年5月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解散私募基金。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在当时来看,巴菲特的这个决策简直是逆天而行,然而到了1970年5月,人们终于意识到他的先见之明: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平均比1969年初下降50%。
大牛市之下,几乎所有股票的价格都远远高于其内在价值,这才是让巴菲特感到恐惧的关键,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价值迟早会回归正轨,到时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他选择了冷静。
1972年,美国股市再次迎来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几个市值规模较大且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比如柯达、宝丽来、雅芳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80倍,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这是巴菲特第二次遇到大牛市,对此他深感不安,他已经没办法买到价格正常的股票,每一只股的价格都高得离谱,所以巴菲特果断攥紧了口袋,并在1972年再次做出一个重要决策——大量抛售股票,只保留16%的股票投资资金,其余的84%的资金都用于购买债券。要知道,1972年,伯克希尔的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如果用来购买股票很可能坐着顺风车大赚一笔,然而巴菲特还是保持着可怕的克制。
就在大家对巴菲特做出的决策困惑不解时,1973年,一度被炒得火热的“漂亮50股”股价大跌,道琼斯指数跟着持续回落,导致整个股市摇摇欲坠。倒霉的就是1969年上市的公司,他们的股票市值直接缩水了一半。然而这场灾祸却没有结束,在1974年10月,道琼斯指数一路狂跌,从1000点下降到580点,导致当时的美国股票的市盈率几乎都是个位数,所有人都在疯狂抛售股票,然而没有谁愿意接盘。
当绝大多数投资者恐慌时,巴菲特变得“贪婪”了,当时《福布斯》采访他时他是这样表达兴奋之情的:“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这就是巴菲特擅长的反向操作。
反向操作,并非机械式地逆势而为,为了证明自己不同而和主流投资方向对着干,因为这其实比盲目跟风更为可怕。事实上,股票市场对某个公司股价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概率是相当的,也就是不会太准确也不会太错误,所以反向操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投资者已经可以确定股票市场处于疯狂的地步,已经严重脱离基本的判断概率,或者过高或者过低。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投资者都不要站在市场的对立面。
巴菲特在1988年写给股东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看到1988年很丰硕的套利成果后,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但实际上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继续观望。”
当时的股票市场前景被看好,然而巴菲特却敏锐地发现,当时的现金水位已经下降,而伯克希尔关注的是股市长期的表现,短期的盈利没必要去关注,所以回避当前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就是反其道行之。
反向投资从定义上很好理解,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不过这需要和人性的弱点对抗,毕竟人们生来就有从众的心理倾向,要想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忍得住诱惑和寂寞。很多投资者往往是在亲友的劝说下开始投资的,但真正的投资大师往往是在身边人陷入恐惧时才出手的。
为什么反向投资在多数情况下有效呢?原因很简单,假设市场中大多数人都看好股价会继续上涨,那么此时大多数投资者也会大量买进,价格会因此产生超涨的现象,也就是股价严重虚高,同时因为该投资的人都投资了,资金都在市场里,所以市场外部能够影响价格继续上涨的资金就大大减少了,而且每个投资者都在等待高价卖出,从而造成了股市的潜在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如果发生一丁点不利的因素,比如行业的负面新闻,就会造成股价的大幅度下跌。
相反,假设股市中多数人都认为价格会继续下跌,那么此时想要出手的人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股价发生超跌现象,而因为该出手的人基本上都出手了,市场内想要卖出的浮动筹码越来越少,同时市场上的股民都握着钱准备随时再买,就会导致股市的潜在需求大于供给,此时只要出现任何有利的因素,股价就会继续攀升。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如何知道大多数人是怎样思考的呢?毕竟这是一个涉及市场调研的问题。通常来说,当股市处于上升的高速阶段,几乎每个人都能赚钱,那么大部分的股民都是兴趣高涨、丧失理智的,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会让股民认为前方有更多创新高的点位,自然股市外的限制资金也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当事态发展到这个程度时不会有人看不出来,而这恰恰是反向操作的起点。比如1996年10月到12月期间,沪深股市猛涨,当时所有人都大赚特赚,甚至有了“不怕套,套不怕”这种失去理性的口号,这就是全民炒股的疯狂状态,后来果然都被套得很惨。
当股市处于大幅下跌的阶段,大多数股民都可能被套牢,他们万念俱灰,此时的媒体也会传递这种负面情绪,人们似乎要看到一个个创新低的点位,入场的资金大量流出,这又是一个反向操作的契机。比如2001年7月,股市高速下跌,股民和股评人都非常悲观,外部资金早已撤走,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买入,在3个月以后就会迎来触底反弹的翻身机会。
投资,表面上看是针对投资目标的分析学,但从本质上讲,是一门研究人性的学科,因为了解一家企业的财报、预测一个行业的未来并不算的难题,只要你肯付出时间和精力总会无限接近真相,但是和人性的弱点对抗就难上加难,因为它无法用系统化的知识去解决,而这也成了普通投资者和投资大师的分水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