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7224896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为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中文版序
告读者
绪 论迷影,一种观看方法的创发
章一个戴天鹅绒鸭舌帽的圣徒
第二章乔治·萨杜尔、《法国文学》与法国的斯大林电影
第三章希区柯克事件
第四章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撰稿始末
第五章道德是一桩攸关推轨的事
第六章罗歇·泰耶尔正传
第七章影评人贝尔纳·多尔特
第八章恋女与恋影
第九章通往现代之路
第十章自迷影出走
结 论塞尔日·达内:电影之子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溯源即在向前行
熟读本书,精研书中那些大家似乎耳熟能详但却被重新脉络化从而变得有几分陌生的先验记忆,能让我们在经历电影时,不至于始于模仿而终于人云亦云,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能在一种虔敬的学徒心态中,生发出一种爱的能力,亦即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
——蔡文晟(本书译者,湖北经济学院新媒体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电影学博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