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67908
★知名学者余世存经典作品,时隔十年,2022年重版出来。
本书是余世存经典碎片化读史作品的修订版,书中集录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几千个切片,展现了诸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及他们的言行事迹,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细节里的世界史。
★这既是一部另类的20世纪世界简史,也是一部全新的20世纪人类简史。
本书作者以一位知名学者的独特视角梳理了20世纪世界发展脉络,用33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展现了世界的发展和人类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作者不谈国家大事,不作古奥文章,不加主观评论,隐滚滚风云于平实的叙事之中,为读者预留了无限的思索空间。
★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1000余位世界人物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发现他们的可爱与热血。
本书所集录的1000余位人物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我们可以了解以往自己所熟知的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等知名人物鲜为人知的侧面,发现他们隐匿于盛名背后的可爱、幽默与热血,也可以扫除既有知识视野的盲区,认识一些熟悉领域的陌生人物,在充实自己知识库的同时,感知世界的文明状态。
★本书适合每一个对世界怀有好奇心的读者阅读,在具有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那里,它可以发挥不同的效用。
一方面,这是一本供大众享读的世界历史普及读物,文本诙谐有趣,无需史学基础,无需系统阅读,即便是历史小白,也能轻松读懂世界,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走进世界历史的深处;
另一方面,本书集录的大量历史细节,提供了一个逐步探索、层层深入的底本,有研究需求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或者兴趣,再次抓取、整合、充实,逐步完善、更新独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
★本书附录1000余位世界人物的简介,可随查随用。
★作者新撰序言寄语读者,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推动个体生命的完善。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书签印有设计师专门为作者绘制的肖像简笔画及作者送给读者的寄语,方便实用。
本书是一部有关1900年至2000年一百年间世界人物言行的精华集录。
作者从中国人对世界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出发,以一个人内在需求的33种维度,用33个专题展现了20世纪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如人生、心智、天下、食货、逸闻、教言、文苑等,以平视人物的方式,碎片化地记录了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平民百姓等1000余位各界人士的言行事迹,极简地展现了世界历史的诸多细节。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世说新语》般的片段化表达,重现了世界人物在关键人生境遇中的抉择时刻,为年轻人重新理解世界、建立个体与世界的联系、找寻自我价值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饮食
男女第二
人生第三
临终第四
非命第五
明鬼第六
暴言第七
变异第八
隔膜第九
风格第十
良善第十一
兼济第十二
人论第十三
神伤第十四
修齐第十五
教言第十六
愿言第十七
心智第十八
史景第十九
天下第二十
食货第二十一
非攻第二十二
所染第二十三
意志第二十四
应对第二十五
逸闻第二十六
文苑第二十七
武林第二十八
修辞第二十九
引言第三十
预言第三十一
自觉第三十二
中外第三十三
附录
后记 世界之中国的眼光和个人完善
《一个人的世界史》再版序
余世存
2021 年 10 月写于北京
我们现代人几乎离不开手机, 这是我们个人抵达世界的通道。 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即使有手机这样先进的工具, 不少人仍生活在“山寨” 之中, 一些人跟他人、 外界几乎无法交流沟通。原因在于, 他的手机里的系统软件跟别人的并不兼容, 他在自己的系统里自得其乐, 甚至导致同一事件在他那里也出现了事实认定的不同, 他不思考其中的原因, 反而归罪于他人对事实认定的主观性、 偏见性, 等等。
系统软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现象, 它既是我们生存的实喻,又是隐喻。 用网友们的话说, 现代智人的后人们在互联网上握手后很快形同陌路, 其实就在于他们各自的系统软件并不兼容。 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有终其一生学习的热情, 也在于我们意识到,我们各自归属的人类亚文化板块给我们早装置的系统软件并不是终的、 完善的或丰富的。
举例而言, 一个德国籍的女人在中国生活, 尽管生活已经世界化、 全球化了, 她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系统里缺少一个诗词软件, 为此花费数年光阴攻读中国古诗词, 从而终装入了这一软件并运用自如, 从而有安身立命之感。 而在很多中国人那里, 阅读《 几何原本》 是一个挑战性的行为, 很多人接受了这一挑战;这些人跟数百年前的前辈徐光启等人一样, 深知这部书代表着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思维系统的新系统, 一个人的头脑里要装得下这样的思维软件才行。 还有一些人在生活中, 不断发现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需要重装或补装系统软件, 如儒家经典、 道家经典、 古希腊哲学、 易经、 现代物理学、 量子理论、 现代诗等。
这些系统软件, 在我们中国文化看来, 终是由六艺统摄之。易、 诗、 书、 礼、 乐、 春秋等六艺统摄了人类的知识总量。 易代表了哲学和自然科学, 诗代表了文学, 书代表了政治学, 礼代表了宗教学和习俗制度, 乐代表了艺术, 春秋代表了历史学。 用孔子的话说, “到一个地方, 从民情风俗方面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教化, 可谓事理昭昭, 概莫能外。 这个地方的人待人接物如能表现出亲切和蔼的态度, 那是《 诗》 教的成效。 如果人们通达阔大, 不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那应该是《 书》 教的结果。而《 乐》 教则使人亲和良善。《 礼》 教让人恭敬节俭。《 易》 教可正人心, 使言行知所趋利避害。《 春秋》 教则比类照鉴, 使人能够明是非而别善恶。”
由此可见, 在人类的互联网及其知识总量交给每一个体的今天, 个体享用的福祉是空前的。 但个体对互联网和人类知识的享用显然有所不足, 互联网及其承载的人类知识至今是以电子产品的名义消耗能量即是明证。 这一电子产品固然给了个人生活和工作以方便, 但它消耗了个人的精神。 个人享用消费它, 只是在人类知识的枝节花叶上利用一时, 大多没有深入到人类知识的根源地带, 也很少把握人类知识的系统性。
因此个人在当代生活, 应该明认自身的位置和坐标, 明认自身的系统软件是否具足, 是否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六艺之学。 庄子为此发现, 那些系统软件没有装全的人都是“一曲之士”“天下大乱, 贤圣不明, 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 皆有所长, 时有所用。 虽然, 不该不遍, 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 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 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 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在拙著《一个人的世界史》 再版之际, 我想到了系统软件这一比喻, 愿意在此分享给读者, 或者能够让读者开卷有益。 一百多年来, 我们中国人对洋人、 外人、 歪果仁等经历了不同的认知阶段, 到今天这一认知的历史任务也还不能说已经完成。 我们自家中间固然盛产大咖、 大 V、 大湿, 但我们确实疑惑为什么难以出现乔布斯、 扎克伯格、 马斯克……可见, 我们都在反思反省,阶段, 到今天这一认知的历史任务也还不能说已经完成。 我们自家中间固然盛产大咖、 大 V、 大湿, 但我们确实疑惑为什么难以出现乔布斯、 扎克伯格、 马斯克……可见, 我们都在反思反省,都希望能够推动个人乃至整体的生命完善。
回想起来, 我当初编写这本书的时候, 也有着国人的这一比较心理。 中外之比较, 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比类照鉴” 的当然参照。 只有以人为鉴, 才能知道自己的得失, 知道自己的大小。书出来后, 不少读者还提出过建议, 如出图文版、 英汉双语版等,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读者那里发挥更大的效用。
我相信, 《 一个人的世界史》 多少在于提供答案。 当然, 它的意义是如孔子《春秋》 那样, 提供了明辨个人生存是非的参照。 一个人只有获得这类参照, 才有可能穿越时间, 才有可能不再任由时代给他的肌肤身心打上烙印。
看到余世存的这本书,我是认可并赞同的。我们现在处在世界之中国阶段的入口处,我们理应对国际社会的人物故事如数家珍,他们跟中国的历史一道构成了我们的文明财富,熟悉、了解他们,将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文明的健康发展。
——吴敬琏(知名经济学家)
这是一次关于历史和人类学的尝试——就中国读者所感兴趣的话题,编者呈现了“他者”中流行的、与中国人迥异的思维与观点。外国人也会觉得这部书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反映了一些中国人是如何观察外国的人和事的。
——弗朗西斯科·郗士(欧洲学者、前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饮食(节选)
001 萧伯纳曾说,他的论敌有时仅仅由于他是素食主义者便感到自卑。萧伯纳把吃肉称作咀嚼动物的尸体,把打猎叫作残杀的兴奋。有一回因足踝扭伤躺在床上,医生要他吃肉,他回答说: “宁可死去,也不愿让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
002 尼采说,在考察一切审美价值时,他使用的一个主要尺度是:“这里从事创造的是饥饿还是过剩。”
003 凡尔纳年轻时很顽皮,有一次他撞在一位胖绅士身上,道歉之后随口询问对方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罢摇头,声称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就是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绅士闻言大喜,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从此,凡尔纳就跟着这位叫大仲马的胖绅士,连吃带住,学习写作。
004 列夫·托尔斯泰在民众的生计问题上很纠结。一个寡妇来找他,他给她钱后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3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啊!”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讲他们的饮食:“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我发现他们从早晨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
005 马克·吐温应一富翁的邀请赴宴。主人为了炫耀其富,一一说出桌上每盘菜的价格。一盘葡萄上桌时,主人对来宾们说:哟,好大的葡萄呀!每颗值 1 美元呢!”客人们很快吃完了这
道菜,马克·吐温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味道真美呀!请你再给我 6 美元吧,先生。”
006 奥地利歌唱家舒曼·海因克长得很胖,平时胃口极好,她毫不在乎别人说她好美食。一天,另一个胃口很大的贪食者走进一家饭店,看见舒曼·海因克正埋头进餐。正当她要吃一块硕大的牛排时,贪食者走上去问道:“舒曼,你一定不会单独把那牛排吃下去吧?”“不,不,当然不是单独吃。”歌唱家说完就咬了一口。贪食者大喜过望,以为会分享一份,但歌唱家说:“单独吃没意思,我要就着马铃薯一块儿吃。”
007 甘地说:“我觉得,当心灵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将不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通过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008 在一次星期日家宴上,美国力学家、航空工程专家冯·卡门教授在玻尔面前放了一个彩色酒杯,他给别人酒杯里倒满了法国白兰地,却忘了给玻尔斟酒。玻尔一边畅谈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一边拿起那个空酒杯喝酒,他这样接连空喝了三次后,卡门教授再也沉不住气了:“玻尔,您喝的是什么呀?”玻尔愣了一下,再往酒杯里看看。“啊哟!”他惊奇地说,“我也奇怪,怎么一点儿酒味也尝不出呢?”
009 1925 年 9 月,法国政治家白里安和德国政治家施特莱斯曼就次世界大战善后问题成功举行了会谈,他俩因此获得下一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如此重大的主题,他们多是在谈笑间进行的。一次,在乡村的饭店里共进午餐后,两位政治家为付账友好地争了起来。白里安站起来说道:“不用争了,我来付饭钱,
你来赔款。”
010满怀信心的胡佛以“更大的繁荣”为口号取得了白宫入场券,他在竞选时宣称:“我将继续推行过去 8 年来的各种政策,那么,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目睹贫困被放逐于这个国家之外的那一天。”其深合民意的“每家锅里一只鸡,车库里有两辆车”的诺言在全美国不胫而走。
011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对饮食很敏感。他讨厌羊羹,原因是他觉得“羊羹”两个字看着很恶心,就好像会长出毛一样。他的敏感是惊人的,他不吃生姜,有一次在吃完生姜蛋糕后,被告知该蛋糕中加了生姜,没想到他听说后,马上拉了肚子。
012 1939 年 8 月,弗洛伊德病情迅速恶化,已经不能进食。这位老人后阅读的书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他说:“这本书正好适合于我,它所谈的主题就是饥饿。”
013 巴顿将军欲显示他关心部下生活,曾突然去参观士兵食堂。他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 “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014甘地无意死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印度,回到孟买后,他居住在一位富有的支持者的别墅里,身体逐渐得以康复。副王兼总督蒙巴顿多次急电丘吉尔说,印度饥馑日益严重。丘吉尔在电报中简明扼要地问道:“为什么甘地至今仍活在人间?”
015蒙巴顿有贵族风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多次倒霉。一次,他刚击沉几艘德国舰船,就遭到德军大批飞机的报复,他的舰船也被击沉。由于得到救护,蒙巴顿死里逃生。他虽然难过,但仍对官兵们喊道:“小伙子们,唱歌吧,打开啤酒吧,放出快乐吧……”
016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移居巴黎后,跟一些杰出画家如马蒂斯、布拉克等人十分交好。斯坦因的艺术见解给了这些艺术家许多启迪,有些人的代表作就是在她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斯坦因对毕加索尤其赞赏。有传闻说,斯坦因的厨子用她好的煎蛋款待毕加索,但是对马蒂斯只供给他油炸鸡蛋。身为一个法国人,马蒂斯当然知道这是不太尊重的表示。
017 1943 年 8 月 24 日,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辞世。她在英国时,执意分担仍生活在法国本土的人们所经受的磨难,以致拒绝医生因她过度疲劳而特别规定的食品供应,她严格地按照法国国内敌占区的同胞们的食物配给量领取食品。她的健康状况因此严重恶化。她后的告白是:“教学的重要方面 = 对教会的认识(从科学意义上说)。”
018 杏沿丝绸之路从中国一直传到了中东,又从中东传到了意大利。因为很酸,所以当时意大利人给它起的名字和“酸”字有关系,但是英国人发不出来里面的一个音,就把名字变成Apricot。罗素说:“不知道为什么,了解了杏的故事,我觉得我吃的每一个杏都更有意思。”
019 1944 年,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第四次当选美国总统,一人问其感想。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客气地请其吃一块三明治。此人吃后,罗斯福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三明治,此人勉强为之。罗斯福在其吃完第三块后说:“请再吃一块吧。”此人告饶,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连任四届总统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020 1947 年是英国人的第八个紧缩年头,几乎所有消费品,诸如食品、燃料、水电、衣服,直至举世闻名的板球,均需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圣诞节期间,每五户中仅一户人家可购买到一只火鸡。在商店的货架上和橱窗内,经常挂着“货物售完”的布告牌,人们买不到土豆、木材、煤炭、香烟和熏猪肉。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就说过:“我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因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生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