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17124
- 日本著名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历久弥新的人物传记
本书是日本著名隋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撰写的武则天传。初版为1996年日本白帝社“中国历史人物选”丛书之一,后于2016年由作者本人修订并收入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201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引进中文版权,2021年4月正式出版。
- 不给人物贴标签,立足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客观史实
关于武后的传记很多,对其评价也走向不同的,有“奸妇、恶女、冷酷、篡唐”的贬低,也有“女杰、政治家、改革者”的赞誉,以强烈个性铭刻于历史长河中的武后,死后也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摇摆不定。作者力图避免这些观念与判断,立足于《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等基本史料,尽可能地用心还原客观史实,以此来描绘则天武后的形象。同时,对于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对感业寺出家的质疑等皆有精彩的分析与解说,这是本书的学术底蕴。
- 兼具时代的格局视野与人物的细腻分析
则天武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够出现如此刚烈、强韧、有存在感的女性?如何理解为这样的女性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唐代及当时的社会?气贺泽保规带着这样的问题试着追溯了武后的一生,有意识地将她与她生存的时代一起提取出来。本书从唐王朝兴起的隋末之乱说起,太宗朝的动向也占据相当的篇幅,且极力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进行说明,均与这一意识有关,这是本书具备的格局和视野。
- 浸入式写作,让读者体会到武后的强悍与孤独
本书在史学研究的严谨基础上,更多了一层文学性的表达。在史料解读中,与武则天“对谈”,进入她的世界,深入她的内心、感受她心灵的波动,合理填补史料的空白。这种同情之理解,不仅让读者看到武则天那血雨腥风的登基之路,更让读者体会到强悍残酷背后的孤独与苍凉,这是本书动人的地方。
◆ 内容简介——————————————————————————————————————
气贺泽保规以深厚的学养、简洁的笔触,极为传神地勾勒出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武氏以女性的身份,从后宫争宠走向外朝掌权,利用残酷的权谋与冷静的计算,击垮政敌,逐步登上权力的。她以强悍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手腕,坚定地排除朝野对于女性从政的抵抗与干扰,首当其冲的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太宗朝老臣们的抵制,接着是李勣之孙李敬业的叛乱以及唐室宗亲人物的零星起兵,终都被武后各个击破,反对者们忙于招架,毫无还手之力。与此同时,武后致力于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逐步确立自己的政治基础。经过三十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公元690年登上帝位,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迈入了的女皇时代。
唐这一王朝拥有完备统治机构的同时,轻易允许了武后这位女性皇帝的登场。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唐朝的基础性特质,即容许、承认个人人际关系、恩宠关系这一体制上的松弛;另一方面是在北族影响下和魏晋以来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女性的强悍之气。这一点不同于汉代以前的古代世界,也不同于宋代以后君主独裁制确立的时代。因此,进入体制被规定至细节、个人不能以独立人格活动的时代,武后这种人便不能存在了。
- 目录—————————————————————————————————————
绪论
章 则天武后的生卒年
第二章 隋末动乱与唐的崛起
第三章 玄武门之变
第四章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第五章 太宗的继嗣问题
第六章 武照的出生和武士彟
第七章 迈向太宗后宫的武照
第八章 高宗朝的女人之争
第九章 武昭仪,迈向皇后之位
第十章 二圣与垂帘听政
第十一章 武后政治的新动向
第十二章 武后与她的家族
第十三章 高宗的驾崩
第十四章 李敬业的判乱
第十五章 酷吏和告密的恐怖政治
第十六章 怪僧薛怀义
第十七章 迈向武周政权的后冲刺
第十八章 武周革命
第十九章 武周朝的朝士——狄仁杰
第二十章 武周朝的终焉
第二十一章 武后残影
终章
则天武后相关年表
则天武后评传·文学作品一览
写给讲谈社学术文库
解说 里与表的历史学
《则天武后》绪论
气贺泽保规
则天武后是为激昂地走过中国历史,登上时代的女性。
她虚岁十四进入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的后宫(大内),太宗死后成为其子、第三代皇帝高宗的皇后,终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开创了自己的王朝——武周朝。世称“武周革命”。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她在不知餍足的权力欲支配下,凭借坚定信念和才智与诸旧势力及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等作斗争,并逐一战胜它们的轨迹。
武后是一位强大的女性,于无路之地开路,始终坚持贯彻自己的意志,所经之处,牺牲者的尸体如同被砍倒的草木一般,累累横陈。其中不仅有她的政敌,还包括血脉相连的亲人。到底有多少人曝尸眼前啊!她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有时冷静得眉头都不皱一下,有时又毫不掩饰愤怒之情。在这种强烈的个性面前,男人们被耍得团团转,无可奈何地被各个击破。与此同时,反过来又产生一股被她吸引、为她驱使的新势力。
则天武后占据权力宝座的时间是在七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初,长达几乎半个世纪。其中,后的15年时间(690~705年)是武周政权时期,而此前作为皇后、皇太后的30余年,可谓开创新王朝的准备期。她一边将建立武氏政权的野心藏在心中,坚定地排除异己,一边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一时期对武后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顺便一提,此时日本正值天智天皇到天武天皇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大陆引入律令制,谋求确立天皇权力及实现当时的“近代化”。以天武天皇皇后身份继位的持统天皇,她在位的时间恰好与武后在位的时间吻合。日本和中国在同一时期出现女帝,可以说是一个奇缘。
则天武后成为女帝的首要条件不言而喻是她高宗皇后的身份。但这纵然是重要的契机,却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她身为女子,也并非李唐皇室的血脉,且身处男性主导的、堪称权力斗争漩涡的政界。要跨越这些障碍,开创自己的王朝,很明显不是一般女性可以达成的事业。
那么,她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够出现如此刚烈、强韧、有存在感的女性?如何理解为这样的女性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唐代及当时的社会?接下来笔者将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追溯武后的一生。
后世关于武后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力贬低她的存在。在所举出的淫乱、冷酷、篡唐等种种理由中,被置于批判中心的自然还是身为女性这一点。因为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此为“牝鸡司晨”(母鸡报时),无异于逆转世间秩序和天地伦常,是无论如何也不被允许的。基于这一点,有必要将她彻底封锁在高宗皇后的位置上,因而通称她为“则天武后”或“天后”。
与此相对,特别是近代以来,出现了对她进行积极评价的动向。开先河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解释,即通过武周革命,旧统治阶层“关陇集团”被新兴山东系势力所取代,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面貌也发生巨大改变。此后,对她的作用进行肯定评价的呼声逐渐高涨,从这一角度出发,称她为“武则天”的说法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以强烈的个性铭刻于历史长河中的武后,即使死后也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摇摆不定,在地下世界亦不得安息。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如今写下这本书,也是参与了其中一角。
不过,先说明一点,虽说本书称她为则天武后或武后,但绝不能据此片面地断定笔者站在消极评价她的立场上。因为,除了后世的评价问题以外,“则天武后”这一称呼还是以当时及后世的诸多看法为基础、具有广泛历史性的固定称谓。我想,暂不追究史事和现实,从包容接纳的立场出发,或许更能与她站在同一地平面上对她进行客观评价。
后,关于本书中的称谓,她姓武名曌,是太宗朝的才人,在高宗朝先是昭仪,接着是皇后,还做过短时间的皇太后,终成为皇帝(则天皇帝)。基于此,书中称谓原则上随着立场及前后状况的变化而改变,有武氏、武曌、武才人、武昭仪、武后(则天武后)等多种说法,这一点希望读者谅解。
《则天武后》的解说:里与表的历史学
上野 诚(奈良大学教授)
近代历史学以实证主义为宗旨。故而严格区分史实和故事。但考据的结果果真是历史事实吗?仅从这一点看,历史学常可以说是摸索真相的学问。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因为欲说明史实的那一瞬间就成了讲故事。“和平时代持续三十年之久”“和平时代仅持续了三十年”“那是幸福的时代”“那或许可以说是幸福的时代”。如何书写,一任史家。客观的记述之类并不存在。
近代史学在与文学研究的分栖上煞费苦心,尽可能不去涉及故事及民间传说的范畴,甚至不深入关注人物的个性等,仅将行动的合理性作为研究对象。因此,重视客观性的史学家们尽可能采用“无色透明”的文体。然而阅读本书,我却被作者深入浓厚的文学性这一点所震惊。比如作者用以下风格的语言描绘则天武后的魅力:
得到皇后正式认可的武昭仪,正如皇后所期待的那样,努力将高宗完全笼络在自己身边。三十岁的年龄,成熟丰满的肉体和高超的技巧,加之母亲般的强大和温柔,兼备以上条件的女性,在后宫之中别无他者。高宗彻底被她征服,而且得到了皇后的支持,可以毫无顾虑地前去。没过多久,他便泡在武照的住处,看都不看别的女人。(第102页)
读到这一叙述时,我不禁怀疑自己的眼睛。因为看到著名的日本中国史学家这般运用故事性语言进行书写。当然,这是综合《旧唐书》《新唐书》以及类书记载而成的记述,但叙述的手法是故事性、小说式的。不过,我却从这种历史叙述手法中感觉到一种爽快。究其原因,史料中有史料书写者的史观,有感情,有时甚至可以看出当时希望将之作为故事流传下去的意味。然而,近代实证史学排斥读者将感情带入史料。但那是以客观性为伪装的假历史学。因为历史通常是为当时活着的人编写的,带入读者的感情,投射读者的历史观,本应是理之自然。本书作者是日本中国史学家中的佼佼者,根据客观的研究方法撰写了诸多论文。这样的史学家如何解读史料?如何描绘则天武后的形象?作者已经在章的末尾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另外,基于83岁说,武后和高宗的年龄差就变成5岁。当然,武后是年长的一方。将在宫中不谙世事、无忧无虑长大的高宗架空的手段,以及把他作为囊中之物任意摆布的老辣,凡此种种,该程度的年龄差恰好合适,故事也因此越发有趣。(第12页)
我也是被这一宣言的痛快所吸引的人之一。“故事也因此越发有趣”一句明确表现了本书的叙述手法。那就是尽可能忠实于史料,用心还原客观史实,同时在叙述方法上采取故事性、小说式的手法。因此,本书的读者也得以与作者一起移情于武后这一主人公。
本书书写了诸多叛乱和政变的过程,我在阅读这些内容时,想起672年爆发的壬申之乱。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的动乱,大海人皇子即圣武天皇在这一动乱中胜出、即位,之后日本的律令国家建设加速迈向完成。若论这次动乱的结局确定于何处,大概与大海人皇子及其王后鸬野讃良皇女平安逃离吉野进入东国有关。因为急着离开吉野,他们连交通工具也没有,步行出逃,之后遇见友军,大海人皇子才终于骑上马。之后皇子妃的舆驾也赶上来,皇子妃亦得以乘舆。
是日,发途入东国。事急,不待驾而行之。儵遇县犬养连大伴鞍马,因以御驾。乃皇后载舆从之。逮于津振川,车驾始至,便乘焉。是时,元从者草壁皇子、忍壁皇子,及舍人朴井连雄君、县犬养连大伴、佐伯连大目、大伴连友国、稚樱部臣五百濑、书首根摩吕、书直智德、山背直小林、山背部小田、安斗连智德、调首淡海之类,廿有余人,女孺十有余人也。(《日本书纪》卷二十八、天武天皇上、元年六月条、小岛宪之等校注、译《日本书纪3 》,小学馆、1998年)
《日本书纪》一个不落地记载了初飞奔来参见大海人皇子的人物的名字。这是因为《日本书纪》想要赞颂这些在为艰辛的时期与大海人皇子共进退的人,将他们视为功臣、勇士。
并且,此处有一点应当注意。与大海人皇子一起行动的有20余人,还有十几名女孺,也就是女官。当然,之后由于天皇的号令,成千上万的兵员应征而来,但初跟随大海人皇子的就是这不满40人的臣僚和女官们。其中多数还是天皇的亲朋故旧。
我想,在被称为后宫或内廷、内朝的皇子和天皇所谓的私人生活空间,随便一块地方住的人都有这么多吧。日本和中国的人员规模可能不同,但我没有想到,在日常被称为内、里的生活空间,与天皇寝食与共的人竟不满40名。在那之外,存在着被称为外、表的庞大官僚机构。
那么,我有时在想,则天武后驱使的、作为其势力基础的是不是也只有40人左右呢?但由于那里是官僚所力不能及的世界,是皇帝、天皇日常生活的场所,若是掌握了里,大概就能获得巨大的权力吧。如果有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惜杀掉的精神准备,那么控制这40人的精神应该也不无可能。
东亚古代国家是以汉字、儒教、律令、佛教为所谓的共同要素而发展起来的国家群,各国的国王、天皇制度都是以中国为模板。律令国家即由庞大的官僚机构统治的国家,原则上应当是一人之下万民平等,且其核心为男性。官僚机构是表、外的世界,与此相对,以后宫为中心的内、里的世界是由血缘伦理支配的女性世界。
继续阅读本书便可知即便在唐朝,表与里之间也常常关系紧张。即使是里,也不能无视表的官僚机构而进行政治活动。但是,由于皇帝、天皇是表的官僚机构的真正统治者,人事黜陟常常因与皇帝、天皇的关系而被左右。因此,即使存在强有力的官僚机构,政治也会因皇帝、天皇的个性而摇摆。
在日本,由于官僚机构的发达较迟,天皇驾崩后,基于里的理论,女性即位在推古朝以后司空见惯。因此,日本的大王、天皇制度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本就将女性即位也列入前提。在那种情况下,女性即位者的范围被限定在曾经居于皇后之位的人员中。也就是说,日本的皇后是以可能根据时间和形势即位为天皇为前提的,因此皇后必须从皇族中选拔。
而中国的皇帝制度不是以女性即位为前提进行制度设计的。则天武后与持统天皇几乎生于同一时代,且都登上了皇帝、天皇之位,但制度层面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则天武后的即位是因其强有力的个性而实现的,是超越原本制度设想之外的特例。这一点参阅本书第十七章到十九章就十分清楚。女帝即位的障碍极大,如果武后没有包括杀人在内的权谋术数,不进行即位制度的根本性改变以及所谓的宗教改革,就不可能登上皇位。
那么,日本的政治家们如何看待则天武后时代的唐的政治呢?长屋王对于非皇族出身的光明子立后表示强烈反对,到底还是因为皇后有即位的潜在可能性。而且,孝谦、称德朝宠臣的得势和下台(藤原仲麻吕和道镜)以及孝谦、称德朝接连不断的宫廷改革,一般都认为是受到了则天武后的影响。因此,权力斗争在里的女性们和道镜等宠臣以及表的官僚机构之间发生。这一点与唐极为相似。这种权力斗争或许应该说是律令国家的宿疴。
本书以对史料的细密解读为基础,同时运用故事性、小说式的手法写就,能够与之邂逅,对我而言是一种幸运。遇见这样优质的历史书籍,我不由得想起以下问题。那便是关于历史和人类的永恒之问。即究竟是历史创造了人类、还是人类创造了历史这一古老命题。
读完这本书,我想,是偶然降生在历史中的人类创造了接下来的历史。无论是多么优越的法律和制度,运用它的都是人类,这一点必须铭记。思及那些权谋术数时心情绝非畅快,但那确实是人与制度之间悲哀而惊人的历史……以上是我阅读本书的感想。
《则天武后》终 章
气贺泽保规
微信发的话,标题可选《是恶女、奸妇?还是女杰、变革者?——则天武后和她的时代》,
推荐语:武后的存在绝非偶然的产物,亦非时代的虚无之花,而是必然的归结点
本书在追溯则天武后的一生时,一直有意识地思考能否将她与她生存的时代一起提取出来。
武后是在唐这一时代出现、在这一社会中留下足迹的女性。为什么必须特意提出她与时代的关系呢?读者对此或许稍有疑虑。她作为个性强烈、充满存在感的女性屹立在中国历史上,因而往往围绕着她的时代性被推到背后,人品和权力欲、或者佐证这些方面的独特政治手法等被举到台前,形成毁誉参半的刻板印象和评价。她是恶女、奸妇,是女杰、变革者,等等。
迄今为止她的众多传记似乎多是致力于在此等既存印象中进行加固和补充。正因如此,笔者才认为必须在她生存的时代下重新看待武后的形象。本书从唐王朝兴起的隋末之乱说起,太宗朝的动向也占据相当的篇幅,且一有机会就极力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进行说明,均与这一意识相关。
但是,因为则天武后这一人物的伟大性,细微的尝试之类轻易就会被迫偏离真相。仅仅是追赶她接二连三布置的政策和阴谋以及她周围蠢动的人际关系,就已经令人精疲力尽,终被强行拖入她的世界。有时觉得她是多么可怕的女人啊,而畏缩止步;有时又感到她是多么充满魅力的女人啊,而为之倾倒。若说是在这之间不断挣扎才终于追寻完她的一生也绝非虚言。另外,笔者也担心自己是否只是填补既存的武后形象而没能加以超越。
本书的着力点在于避免对她单方面地贴标签和做判断。稀世恶女、杰出的政治家,这种名词无论如何也不能描摹出她的形象。如果非要如此,我们就必须备齐能够知晓的所有标签。她让人窥探到的面孔那么复杂,所作所为涉及那么多的方面。
武后是一位女性,身为女子却怀着闻所未闻的野心,并出人意表地实现了它。她可以说一次性过完了男女两份人生。并且,虽说长寿,但她被给予的时间也绝不算多。因为她可以说是从无名门第进入后宫的,对此等身份而言,要登上权力顶点,可谓等同于从零出发,即使花费毕生时间也不一定能实现。
因此,武后以皇后身份为立足点,之后倾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以及全部热情朝着顶点迈进。有观点认为她所采取的诸项政策和措施,不过是出自其歇斯底里且稀奇古怪的性格,是当时的灵机一动和自我展示的结果。然而这种看法真的恰当吗?
对于将全部精力转向谋取权力的武后而言,不可能采取没有意义的措施和临时而无用的对策等。那些措施全部都应当是为赋予她自身当权的正当性而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被视为从洛水发现的、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石头,还是奇妙的“则天文字”的制定等,一概是在她冷静计算的基础上实施的。在武后心中这些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她果然还是没有脱离那个时代。
尽管如此,为什么这样的女性在这一时期忽然出现,且似乎极其轻易地就能坐上权力宝座呢?并且,武后之后紧接着还有多位女性沿袭这一道路。容许此等事情发生的唐朝到底是怎样的王朝、怎样的时代?
实际上,这一问题正是笔者在考察武后的过程中一贯留心之处。唐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在同时代的世界上也成就突出、大放光彩。文化、文物及领土之广袤自不必说,其体制制度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也已具备当时为完备的内核。尽管如此,这一王朝却产生了本不可能出现的“牝鸡司晨”的状况,一切权力尽由一位女性掌握。
这无疑暴露了唐朝体制的弱点。但同时应当明白,这也正表现了唐朝体制的特质及时代的氛围。
正如本书之前的叙述,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不是纯粹的汉民族王朝,其核心为鲜卑系(蒙古系)民族所占据,突厥(土耳其)系及匈奴系等北族系民族亦深度参与其中,这些民族与受到北族影响的汉族相互携手构成权力体系。北族系的女性们体格健壮,具备与男性匹敌的行动力。另外,魏晋南北朝以后,儒教的束缚缓和,佛教和道教广为传播,汉族世界亦在这种氛围中构筑了女性们主张自我的基础。
武后及继其之后的女性们不正是立足于这种北族系与汉族系民族合流的顶点吗?若承认这一点,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武后的存在绝非偶然的产物,亦非时代的虚无之花,而是必然的归结点。
另一方面,则天武后的时代结束之后,中宗的韦皇后掌握权力,接着杨贵妃登场,杂胡安禄山得势,唐后半期宦官跋扈。有唐三百年间,这种可谓偏离正规官僚机构的存在接连不断地操纵权势,肩负起政治的一面。提拔他们的主要因素在于以皇帝为首的私人性恩宠关系。这样看来,武后或许也可以说是从同样的基础、同样的条件中产生的。
唐这一王朝拥有完备统治机构的同时,轻易允许了武后这位女性皇帝的登场。允许这一现象的主要理由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唐朝的基础性特质,即容许、承认个人人际关系、恩宠关系这一体制上的松弛;另一方面在于在北族影响下和魏晋以来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女性的强悍习气。笔者由此看穿了中国中世世界的表象,这一点不同于汉代之前的古代世界,也不同于宋代以后君主独裁制确立的时代,读者以为如何?
因此,进入体制被规定至细节、个人不能以独立人格活动的时代,武后这种人便不能存在了。何况一旦彻底贯彻儒教观念,她所代表的女性活动自会受到抑制。唐朝本质上具有的人性、粗糙性培养了武后的个性。通过武后触及到这一时代背景的特质及其无限魅力,不能不说是吾等之幸。
评论
还没有评论。